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孙正凡|厚植沃土,才能地涌金莲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孙正凡|厚植沃土,才能地涌金莲

00:00
11:20

2019年秋,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安徽省作家协会、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合肥行”活动启动。
   活动中,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带队”,十多位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参与,共同组队看“合肥之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作家们笔下的合肥形象逐渐成形,合肥的城市形象或是富有文化味,或是充满包容性,以下部分为节选内容。


《厚植沃土,才能地涌金莲——合肥市科技创新印象记》

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孙正凡



【作者简介】

天体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创始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科学松鼠会(Songshuhui-Association of Science Communicators)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成立于2008年4月。松鼠会汇聚了当代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果壳网微科普一起并称为三大科普网站。


今天已不同于往昔,要让数十亿地球人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圈变得更好,科学素养才是关键因素。

——科普著作《诗意的原子》


印象篇:旧貌换新颜,历史古城焕发科技魅力    

接到《江淮晨报》“网络作家看合肥”活动的邀请,我迅速翻看了一下过去的活动记录。在2012、2014年,我在安徽省图书馆做过两场科普讲座。当然,我跟合肥更深的渊源是世纪之交我曾经在中科大读书十年,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合肥几乎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正因为这个缘故,虽然人在上海,我也是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的会员和理事。

    

当时跟亲友说起在合肥读书,大家第一反应是:“啥,在河北?”那时合肥还是一座规模比较小的城市,从山东到合肥要从蚌埠转火车,连中科大、安大门前的黄山路都还是一条土路,晴天半腿土,雨天半腿泥。后来我还骑自行车绕城骑行一周,南到洽洽瓜子厂,北到板桥和双岗,只用了几个小时。

    

10月21、22日在合肥短短两天的行程,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合肥,这“不一样”不仅仅是合肥城区建设飞速发展、凌空而起的高架路和高铁站。我和几位作家、科普达人一起参观了中国声谷、科大讯飞、中国科大、安徽创新馆等地,合肥市对创新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令人惊讶。

    

科大讯飞早就名声在外,占有中文语音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它的现场智能翻译系统多次夺得国际大赛的第一名。美国特朗普总统也特地点名要美国企业“拉黑”讯飞,算是对其科技研发实力的反面认证。中国声谷则是集成了两百多家中小型科技创业公司,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拥有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安徽创新馆集中展示了以中科大、科学岛(中科院合肥分院)为首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人造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同步辐射装置、墨子号卫星等举世闻名的成就,让人们感觉到,合肥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称号名副其实。

    

在长临河古镇的中国测绘地图学的奠基人“测绘将军”吴忠性先生的故居、黄麓镇洪家疃村张治中故居、烔炀镇中李村李克农故居的参观,令人感受到了合肥另一面的魅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大量居住在乡村小镇的士绅及其宗族,构成了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主体。

    

在巢湖岸边,我又故地重游,参观了宏伟的渡江战役纪念馆。那些锈迹斑斑的历史遗物,承载一段“风雨苍黄”的历史。二十年前我来到这里时,还只是几间小平房,建筑和陈列都已经不足以用“简易”形容。如今宏伟的战舰造型,就如同合肥现状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想篇:科技创新,科教创新,合肥能否再先行?

    

作为历史名城,合肥是“三国故地、包公家乡”,也是李合肥李鸿章、段合肥段祺瑞等人的故乡,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五十年动荡时代,合肥主动接纳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埋下了科学精神的种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安徽省的缩影:它很保守,徽商讲究藏富于乡,民间隐藏着惊人的文化底蕴,陈独秀、胡适等人改变了中国的过去;它也很敢于冒险,大明龙兴之地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塑造了中国的现在。

    

有意思的是,现代创新社会所需要的依然是保守(文化积淀)和冒险(思想创新)。如果说过去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土地人口等经济资源数量,那么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竞争早已转型为智力资源质量的竞争。尤其是当前随着一些经济泡沫的破灭,各地越发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从而在一线、二线城市之间上演了你未唱罢我已登场的人才争夺战。

   

10月21日下午在罍街悦书房举行“城市创新与科学精神”沙龙活动,我和中科大师兄袁岚峰副研究员、鱼类学者“开水族馆的生物男”周卓诚和读者一起聊科学,也给我带来更多感悟。

    

袁岚峰师兄认为:“在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科学变成了合肥最大的特色。”中科大、科学岛正在大力发展的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可控核聚变有望彻底改变世界未来,从而为“合肥弯道超车”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周卓诚兄则以“吃鱼”为例展示一位生物学家的科学视角。

    

我更注重的是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连接,因为我从事科普工作就是从现场讲座开始的,从而在观众不断的反馈之中理解了科学在现代社会的处境,以及它尚未发出的威力。

    

作为很多人眼里的“学霸”,我们三人一致同意,其实在我们成长和求学的年代,科学教育过度重视的是知识甚至分数本身,对于科学方法、思维和精神的教育相当缺乏。然而创新城市所要求的人才却未必是“学霸”能够胜任的,因为创新往往意味着对前人观点的批评甚至颠覆,这个过程要比“考多少分”重要得多。科学永远在不断地发展和颠覆的路上,所以学习科学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科学方法、思维和精神,才能运用科学来处理实际问题。中国声谷、中科大、科学岛那些创新研究者,实际上都在做前人没有做成,甚至从来不曾想过的新课题。

    

科学的出现往往是反常识的,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事情不一定就科学;经验也不能代表科学,存在了很多年的经验与观念,未必就是正确的;科学既需要对历史的传承和尊重,也需要对历史的叛逆和创新,因此仅仅做一个能够学好科学知识的好学生还不够,还要拥有科学思维、用科学的眼光分析世界的能力。

    

所以对合肥来说,要抓住科技创新带来大发展的机遇,对高新科技企业的创业和扶持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要把科创“降维”,重视科学素质教育,让社会公众特别是正在求学的学生,理解科学精神。因为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精尖的高科技企业,更需要具有科学素养从而主动创新的市民和城市精神,为城市创新提供多方面、多层次、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乘着科学的东风,厚植科教沃土,才能地涌金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