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哪些行为是合于“道”的?

【第二十一章】哪些行为是合于“道”的?

00:00
07:43




本集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吴东成,今天我们继续第二十一讲,讲《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音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在第四章,老子讲“道”是虚空无状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在第六章,老子讲“道”是“谷神”,是“玄牝”。


在第十四章,老子讲“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并且这三种状态是合为一体的。


这一章,老子继续表述他对“道”的理解,并且表示,一切所谓有德的行为与表现,都是合于“道”的。


老子写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的“孔”,在这里是大的意思,“孔德”就是大德。


魏晋时的王弼说“孔,空也”,那么,“孔德”就是空虚能容之德,其实也是大德。


“孔德之容”的“容”,是形容,表象,表现。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说的就是一切所谓有德的行为与表现,都是合于“道”的;或者说,一切合于“道 的行为与表现,才可以称为德。


接下来,老子又开始表述他对“道”的理解,又开始来描写“道”;


他写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我们先来看一下“恍惚”这个词,它的意思是迷离,迷茫,难以捉摸。有人说


这个词出自战国时候宋玉的《神女赋》,真是胡说,老子早就开始用这个词来形容“道”啦。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道”啊,它是迷迷茫茫,模模糊糊的,它是若有若无,难以捉摸的。那它当中到底有什么呢?


老子继续写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他说的是,就在迷迷茫茫、模模糊糊、若有若无、难以捉摸的“道”里面,其实含有可触可碰的、有形有象的东西。


“道”是迷迷茫茫,模模糊糊的,是若有若无,难以捉摸的;但“道”包罗万有,万物的生灭变化都在“道”里面,所以“道”里面,当然就有可触可碰的、有形有象的东西。


老子又写道:“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幽兮冥兮”说的也是“道”,说“道”是幽深黑暗的。“其中有精”就是“其中有情”,“其中有信”就是“其中有实”;


“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说的是“道”啊,它是幽深黑暗的,是伸手不见五指的,但这伸手不见五指的无边黑暗当中,却在不停地发生着真实的事情。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两段说的都是“道”的无中有有、虚中有实,静中有动,模糊中有清晰,黑暗中有光明;那么,认识“道”的这个特性,对我们认识万物以及万物的由来有什么意义呢?


老子最后写道:“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这里需要特别解释一下“众父”这个词。“众父”就是诸位父亲,就是万物最初的父亲;万物的每一物,都有它最初的名称形状,无数最初的名称形状就是“众父”。接下来我们会学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生万物”的“三”,就是“众父”。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说的是从现


在上溯到古代,万物的名称形状并没有什么改变,都和它最初的名称形状一样。我是怎么知道万物最初的名称形状的?就是从它现在的名称形状知道的。


老子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因果,万事万物的因果都在“道”当中发生,只要我们不离开“道”,那么,从果开始往回找,我们一定能够找到因。反过来,也是一样。


下面,是我的《老子道》对《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阐发,这是一段“一读就懂”的文字,我读给大家听:


唯道是从称为德。有大德者,内在外相,皆合于道。


道,恍惚幽冥若无边洞府。无形中有形,无物中有物。万物生灭变化种种情事俱在其间,亦真亦切,亦确亦实。自今及古,一物之形态行迹,若一父之所遗,若一线之相连,无分无别,无断无绝,可追可索,可寻可觅。故知其当下,可知其既往;知其既往,可知其初始。此道之用也。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88320eok

    请问老师:本集团咋办没有文化稿

  • 喜马是听

    其中有精?其中有情!

  • 语言行者

    合于道

  • 语言行者

    不错

  • 听友270236013

    别样的风景

  • 见性成佛OK

    老师讲的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