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得“道”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哪?(上)

【第二十章】得“道”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哪?(上)

00:00
07:17




本集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吴东成,这里是“一听就懂的《道德经》”,今天是第二十讲,这一讲我们来讲《道德经》的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音呵),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音垒垒)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音但)兮,其若海;飂(音六)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一章,老子讲得“道”者和普通人的区别。

老子写道:“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先来解释一下“唯之与阿”。“唯之与阿”的“唯”,就是唯唯诺诺的“唯”;“唯之与阿”的“阿”,在这里通“呵”,呵斥、呵责的“呵”。

再来解释一下“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意思是人怕的东西,它也有怕的。比如人怕老虎,老虎怕武松。

还要解释一下“荒兮,其未央哉”,“荒”在这里作苍苍茫茫解;“未央”就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这几句说的是:唯唯诺诺和呵责训斥,有什么区别?善和恶,有什么区别?人怕的和怕人的,有什么区别?像这样看似对立,看似矛盾,其实终究并没有什么区别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就像苍茫的荒原一般,无穷无尽。


听到这里,大家一定会问一个问题:顺和逆,善和恶,美和丑,是和非,怎么能没有区别呢?在普通人眼里,它们当然有区别,它们甚至是冰炭不相容的;可在得“道”者看来,它们是变化的,善的会变恶,恶的会变善,美的会变丑,丑的会变美;它们又是基于不同立场的,基于这种立场的人看起来是善的、美的东西,基于那种立场的人看起来却是恶的、丑的。


得“道”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得“道”者会用动态的,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普通人则习惯于用静态的,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这就是得“道”者和普通人的区别。


得“道”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就是这些吗?别急,这还没完呢!

老子接着写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熙熙”,就是开心热闹的样子;“太牢”,就是祭祀时献上的牛羊猪三牲,是最高规格的祭品,在这里指最高规格的待遇;“泊”就是淡泊,“兆”就是动心。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说的是普通人为眼前的种种外物所迷,非常的开心热闹,就像享受到最高规格的待遇一样,就像春日登上高台,欣赏无边的美景一样;而我作为一个得“道”者,却对此熟视无睹,一点也不曾动心。这又是得“道”者和普通人的区别。


“我独泊兮,其未兆。”说的就是得“道”者的一个境界,就是孔子的“不惑”,孟子的“不动心”,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老子继续写道:“沌沌(音纯纯)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音垒垒)兮,若无所归。”

“沌沌”,就是茫然无知的样子;“傫傫”,就是很多很多的样子。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说的是得“道”者看上去就像是茫然无知的样子,就像是刚刚生下来的,还不会笑的婴儿;世上这样许许多多的新鲜事物,这样的五花八门、光怪陆离,可他似乎对什么都不在意。

这说的又是得“道”者的一个境界。明明洞彻天地上下,却纯真得像个婴儿;明明胸中包罗万物,却似乎对什么都不在意。


得“道”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就是这些吗?别急,这还没完呢!

老子接着写道:“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皆有余”的“余”,指的是身外之物,是除了身体以外的一切财产;“而我独若遗”的“遗”,指的是缺少,不够;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说的是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财产,而我这个得“道”者,却好像总是缺吃少穿。我啊,就像是一个愚人、像一个傻子似的。这又是得“道”者和普通人的区别。


得“道”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就是这些吗?别急,我们下一讲再讲!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语言行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哪都能看海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都追求给自己捞取,希望财货有余,而我想的是怎么给散出去。 遗是给予,给出去的意思

  • 哪都能看海

    这里的美与恶,不是美好和丑恶。是指赞美与恶言相向。与前面的唯与呵 对应的

  • 远山_uw

  • 学明杨

    太坑了吧

  • 学明杨

    玩什么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