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仁义、智慧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玩意儿

【第十八章】仁义、智慧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玩意儿

00:00
06:07




本集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吴东成,这里是“一听就懂的《道德经》”,今天是第十八讲,这一讲我们来讲《道德经》的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章,老子指出,一旦违背了“道”,社会必然问题丛生,而仁义、智慧等等,都不过是出了问题之后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已。

老子写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也和自然界一样,它的运行有一个不变的法则,这个不变的法则就是“道”。人类社会只要遵循“道”来运行,它就会像天地自然一样,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就会像一个不生病的人一样,根本不需要打针吃药。

而一旦背离了“道”,废弃了“道”,那这个本来不生病的人就生病了,于是,只好打针吃药,开刀动手术。这时候,“仁义”啊,“智慧”啊等等就粉墨登场了,它们都是为了治病而来的,可它们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它们甚至越治越病重,越治越病多,有的更是打着治病的旗号,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就是大伪。


什么是“大伪”?“大伪”就是打着救人的旗号来害人的人,就是打着善的旗号来作恶的人。大家注意这个“伪”字,它是一个“人”字,加一个“为”字,可见一切“伪”都是人为的,一切打着善的旗号来作恶的,都是人。

老子认为,在一个遵循“道”来运行的社会里面,不会有这样的人。而如果社会上到处都是这样的人,那就证明社会出问题了。


有的人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一段话,代表老子反对“仁义”,反对“智慧”。这是断章取义,是曲解老子。

老子反对的,是背离“道”、废弃“道”的一切行为,同时,他也瞧不上背离“道”、废弃“道”之后,采取的各种补救措施,他认为这样的补救措施,不过像是在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治病,又不过像是在朽木之上雕花,在泥沙之上建房,一切都将是一场徒劳。


老子继续写道:“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孝慈”、“忠臣”这样的字眼,可我们想过没有,如果一个家庭能够做到一切按照“道”来行事,能够做到孔子说的“父父子子”,也就是父亲像个父亲的样子,儿子像个儿子的样子,那为什么还需要“孝慈”?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做到一切按照“道”来行事,能够做到孔子说的“君君臣臣”,也就是君王像个君王的样子,臣子像个臣子的样子,那为什么还需要“忠臣”?


也就是说,“孝慈”不过是一副药,它是在家庭成员,也就是六亲之间出现不和的时候,才派得上用场;同样,“忠臣”也不过是一副药,它是在国家出了乱子,出了状况的时候,才派得上用场。


据说唐太宗有一天对魏征说:“朕希望你能够做一个忠臣。”没想到魏征回答说:“臣不愿为忠臣,愿为良臣;臣若为忠臣,则国家板荡矣。”

什么叫“国家板荡”呢?“板荡”的“板”,就是木板的“板”, “板荡”的“荡”,就是动荡的“荡”, “板”和“荡”都是《诗经》里面的一篇,说的都是国家动荡不安的故事,所以才有“板荡识忠臣”这么一说。唐太宗听了魏征的回答,当然非常高兴,史书上说:“太宗大为嘉许”。


下面,是我的《老子道》对《道德经》第十八章的阐发,这是一段“一读就懂”的文字,我读给大家听:

人莫不以医者为善。人不知至善乃人不病,而不必有医者。

人莫不以仁义、智慧、孝慈、忠臣为善。人不知至善乃大道得行,而不必有仁义、智慧、孝慈、忠臣。

大道之行也,民不罹于苦难,何必有仁义焉?政不悖于无为,何必有智慧焉?家不致于纷争,何必有孝慈焉?国不陷于危乱,何必有忠臣焉?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1151duqi

    老师讲的太好了。

  • 1371151duqi

    有了

  • 见性成佛OK

    老师讲的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