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得“道”者有哪些风范和品质?

【第十五章】得“道”者有哪些风范和品质?

00:00
08:08




本集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吴东成,这里是“一听就懂的《道德经》”,今天是第十五讲,这一讲我们来讲《道德经》的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在第十章,老子描绘了得“道”者的形象和状态,这一章,老子继续描绘得“道”者的形象和状态。


老子写道:“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老子大概觉得当世并没有“善为道者”,所以才说“古之善为道者”,这一点和孔子很像,孔子也经常感慨当世没有他推崇的、佩服的人。


“善为道者”,就是善于遵循“道”而为的人,也就是得“道”者。


得“道”者是什么样的呢?八个字:“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意思就是他不仅能够把握大的、简单的、常规的变化,而且还精通微小的、复杂的、奇妙的变化,他的深沉博大真是没有办法记述,他也和“道”一样,是不可表述的。


但是,如果一定要表述一番,那该说些什么呢?


老子继续写道:“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老子说,正因为得“道”者是不可表述的,所以我只好勉强来表述一番:


他呀,非常的谨慎,就像是冬天里涉过江面上一层薄薄的冰;非常的警觉,就像是处在四面敌人的包围当中;非常的庄重,就像是在人家的府上做客;非常的洒脱,就像是春天里的冰雪消融;非常的质朴,就像是千年的大树;非常的宽广,就像是深山里的幽谷;非常的难以探察,就像是混浊而又浩渺的洪水滔滔。


请大家记住以下这些关键词:谨慎,警觉,庄重,洒脱,质朴,宽广,难以探察……这当中,谨慎、警觉、庄重是保守的一面,洒脱、质朴、宽广是开放的一面,这两面合在一起,就是难以探察。


老子自己就是一个难以探察的人,要不然孔子不会把他比喻成龙。


孔子也是一个难以探察的人,要不然他的弟子颜回不会感叹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那么,这样的得“道”者如果来治天下,他会怎么做呢?


老子继续写道:“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老子的意思是,只有得“道”者,在天下混乱浑浊的时候,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让它清明起来;在天下不见生机的时候,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让它生动起来。因为得“道”者非常清楚,天下就像一个重器、一个宝器,对待它,必须要小心轻放,必须要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来,千万不能操之过切;得“道”者还非常清楚,天下就像一片禾苗,一棵树苗,你得让它自然地生长,你得让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生长,绝对不能拔苗助长。


所以,在老子看来,一切激烈的,暴风骤雨式的变革或者革命,一切突飞猛进的、所谓跨越式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不合于“道”的,都是对天下的极大破坏,都是对天下人的极端不负责任。


得“道”者还会怎么做呢?


老子接着写道:“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说的是,得“道”者永远不会让自己满起来。正因为他永远不会让自己满起来,他才可以不断接受新的东西。


老子说的实际上就是“满招损,谦受益。”


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很满,你就只有溢出来的分;反过来,你永远不让自己满起来,你就永远都有空间,你自然就可以不断接受新的东西。


“满招损,谦受益。”用在个人修身上有用,用在治国理政上同样有用。你永远不让国家满起来,永远不让国家停下求变、求新的脚步,你就可以让国家保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下面,是我的《老子道》对《道德经》第十五章的阐发,这是一段“一读就懂”的文字,我读给大家听:


得道者所为,从心所欲,无不合道。其中精深微妙,不可言传。必欲言传,则难尽其万一。

审慎若履薄冰,警醒若临四面之敌,庄重若为嘉宾,自然洒脱若冰雪之消融,敦厚质朴若山中古木,虚怀若空谷,浑浑茫茫若万丈洪波之不可察也。

得道者治世,浊则以静澄清之,止则以动发生之。清之生之,皆徐徐为之。盖天下者,宝器也,操之不可过切。

得道者所戒,满也。满则不受益反受损、无益而有损。唯其戒满,故多受益;故能于破中求立、旧中求新也。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博泽心理辅导中心

    讲的真好

  • 远山_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