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虚”和“实”、“有用”和“无用”

【第十一章】“虚”和“实”、“有用”和“无用”

00:00
07:21




本集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吴东成,这里是“一听就懂的《道德经》”,今天是第十一讲,这一讲我们来讲《道德经》的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音山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老子又回过头来讲“无”和“有”的关系,或者说,他是从“无”和“有”的关系中,引申出和“实”的关系,以及“有用”和“无用”的关系。他要我们搞清楚这些关系,只有这样,才不会背离“道”。


老子写道:“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音山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先讲“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这一句话说的是车轮上有三十根木条,这些木条呈辐射状,一头连着车轮,一头连着车轮中心的“毂”,“毂”就是一块的圆木,中间带着一个孔,用来承载车轴。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无”的、“虚”的孔,车轴才可以穿过,车子才会跑,才会“有用”;或者说,这个“无”的、“虚”的孔,才是“有用”的。


再讲“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这一句话说的是用水和泥,来烧制陶器,陶器烧制出来了,当中都会有一个容积,用来装水、装饭、装咸菜等等,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无”的、“虚”的容积,水啊饭啊咸菜啊才有地方装,陶器才会“有用”;或者说,这个“无”的、“虚”的容积,才是“有用”的。


接着讲“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这一句话说的是在房子的墙上开出一个门,凿出一个窗,这个门、窗的位置,它是通透的,正因为它是“无”的、“虚”的通透,门才可以进来人,窗才可以进来光,房子才会“有用”;或者说,这个“无”的、“虚”的通透,才是“有用”的。


大家看出来了没有,上面这三个例子,说的都是“无”和“虚”才是“有用”的。


老子最后写道:“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句话是对上面三个例子的总结。“有之以为利”,这个“利”在这里不是指利益的“利“”,有利不利的“利”,而是指物质前提。也就是说,只有有了“有”和“实”这样一个物质前提,“无”和“虚”才能“有用”,才是“有用“的。


我们所有的人,几乎都喜欢“实”,而不喜欢“虚”,几乎都认为“实”才“有用”,而“虚”根本“无用”。老子正是担心我们犯这样的错误,才特别强调“虚”的“有用”。但他同时又指出,“虚”的“有用”,正是基于“实”的“无用”。离开了“实”的“无用”,也就不存在“虚”的“有用”。


大家注意一下,老子在这里又提出了一对关系,那就是“利”和“用”。这个“利”和“用”,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利用”那么简单。“利”和“用”,也可以说是“体”和“用”,跟“无”和“有”,和“实”,“有用”和“无用”等等一样,也是一对哲学上的配偶,它们是相对相生的,相互依存的,就像《易》里面的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它们一起构成了“道”,构成了我们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世界。


作为老子的继承人,或者说,作为道家的二当家,庄子也有一段关于“有用”、“无用”的论述,大家不妨来听一听:


庄子有个朋友叫惠子,是魏国的宰相。这个惠子经常愁眉苦脸地来找庄子。


有一次,他对庄子说,他有一种大葫芦的种子,结出来的大葫芦太软,既不能盛水,剖开又不能当瓢,真是“无用”啊。


庄子说,你把这些大葫芦系在一起,不就可以像船一样用来渡水了吗,怎么会“无用”呢?它“有用”得很啊。


又一次,他对庄子说,他家有一棵大树,树干歪歪扭扭的,树枝卷卷曲曲的,既不能做栋梁,又不能做板材,真是“无用”啊。


庄子说,这样的树才不必担心有人来砍啊,年年夏日,你都可以在树荫下高卧乘凉,怎么会“无用”呢?它“有用”得很啊。


在庄子看来,“有用”和“无用”,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


下面,是我的《老子道》对《道德经》第十一章的阐发,这是一段“一读就懂”的文字,我读给大家听:


人皆以实为有用、虚为无用,而喜实厌虚也。


垒石为屋,石为实,屋中居处为虚,虚为有用也。


凿墙为窗,墙为实,窗口风光来处为虚,虚为有用也。


故实为体,虚为用。无体则无用,无用之体亦无用也。


故虚实体用,相对而出,相依而存,不可偏废也。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无语_afr

    怎么没有文字啦,

  • 牛常在

    真好

  • 乐和读书

    的确,每一章节,都给了提示。

  • 永庆_vk

    这里的体用跟梅花易数的体用是不是一个道理

  • 雁过_流云

    每一章都受益匪浅啊。

  • 在春天遇见你

    很明白,很清晰,通俗易懂

    在春天遇见你 回复 @在春天遇见你:

  • 见性成佛OK

    老子让有辩证思维。

  • 见性成佛OK

    无和有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