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为什么“功成”之后要“身退”?

【第九章】为什么“功成”之后要“身退”?

00:00
07:22




本集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吴东成,这里是“一听就懂的《道德经》”,今天是第九讲,这一讲我们来讲《道德经》的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音追)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这一章,老子对那些不守“道”的行为提出了警告。

他写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意思是说,你不停地持有,不停地积累,早就够了,早就满了,不如收手,不如到此为止吧。

可惜,从古到今,没有几个人愿意听他的,没有几个人肯在顺手的时候收手;每一个人都嫌自己赚的钱还不够多,每一个人都嫌自己当的官还不够大,于是,他拼命地持有,拼命地积累,直到他持有的、积累的富贵,把他压垮为止。

这种贪婪,这种不知足,可以说是我们人所特有的。


庄子的《逍遥游》里面有一句话,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说的是,鸟夜晚在树林里面过夜,它只要占住一根树枝就够了,它不需要占住一棵树,更不需要占住一整片树林;老鼠渴了到河里面喝水,它只要喝饱一肚子就够了,它不需要占住一大片水,更不需要占住一整条河。


所有的动物都是这样,都是困了找个足够睡的地方睡,饿了找来足够吃的食物吃。大家有见过老虎、狮子不停地捕杀其他动物,然后屯起来慢慢地受用吗?有见过老虎、狮子自己受用不完,还留给子孙接着受用吗?


所以,动物不会贪婪,不会不知足,从这一点上说,动物比我们人更接近于“道”。而作为万物之长,我们人竟然离“道”很远很远。


当然,人当中也有明“道”、守“道”的,我的老乡林则徐就是一个。他有一副对联,不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是“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他的意思非常明白,子孙有出息,那不用留钱给他,留钱给他只会消磨了他的意志;子孙如果没出息,那也不用留钱给他,留钱给他,他指不定就干出什么坏事来。


不给子孙留钱,那留什么呢?

《汉书》“韦贤传”当中有一句话,说“遗子黄金满籝(读营),不如一经” ,说的是:留给子孙满筐的黄金,不如留给他们一部经。这部经指的是《诗经》。韦贤是西汉大儒,《诗经》是他的家学,他曾为汉昭帝讲授《诗经》,后来官至宰相,再后来,他的儿子又官至宰相。一部《诗经》养育了两代宰相,它的价值何止于满筐的黄金呢?

当然,你家里如果没有一部可以称为家学的经,你也可以给子孙留下一门学问,一项技能,或者,一个好传统,一种好家风,一身好习惯、好品德,对于子孙来说,这些东西要比钱财更为有用,更为有利。


但是,天下人,尤其是天下那些富一代、官一代们,有几个人能悟透这其中的道理呢?

所以,老子接着写道:“揣(读锥)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他警告说,你不停地持有,不停地积累,越积越多,越爬越高,就好像削铅笔一样,越削越尖,那怎么可能长保它不断呢?你家里钱财多得用不完,到处都有房子,到处都有产业,你能守得住吗?你和你的孩子很有可能会因为过于优越的条件,而变得目无国法、横行不法,你能管得住吗?


最后,老子写的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项事业做成了,功成名就了,就应该到此为止,抽身退出,这才是最圆满的结局,这才是守“道”的做法。在儒家的话语体系里面,这叫“知止”,知道的“知”,停止的“止”。反之,如果你该退的时候不退,当止的时候不止,那你将会有一个凶险莫测的未来。


春秋的时候,越国大夫有范蠡和文种,范蠡退,文种不退,结果范蠡逍遥自在于江湖,文种死于非命。

汉初的时候,大功臣有张良和韩信,张良退,韩信不退,结果张良逍遥自在于江湖,韩信死于非命。

不要以为只有在朝堂之上才有这样的风险,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逼虎伤人,这个道理,在任何领域,都是通行的。


下面,是我的《老子道》对《道德经》第九章的阐发,这是一段“一读就懂”的文字,我读给大家听:

垒高易倾,满载易覆,尖锐易折。极权必危,独享必失,盛名必坠。

故势不可尽用,财不可尽有,功不可尽揽。强大而知惧,富贵而知戒,美好而知止。适可而足,适时而退,则身可长保,子孙无虞,此天之道也。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31005老戴

    福普,很亲; 讲道,很好。

    东成先生 回复 @1331005老戴: 谢谢!

  • 吾凡_j8

    果然是咱们大胡建的!

  • 远山_uw

  • 乐和读书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 见性成佛OK

    只讲耕耘不问收获。

  • 雪花flying

    老虎也不会不停捕杀然后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