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 少年的你,如何成为真正的“大人”

南怀瑾 | 少年的你,如何成为真正的“大人”

00:00
17:19


最近朋友圈大家都在谈论热门电影《少年的你》。影片中,被校园霸凌、身处绝望的陈念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从来没有一节课,教我们如何成为大人。”

那么传统文化中,什么才是“大人”?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南怀瑾老师说:“赤子之心”并不是指长得大或长不大,而是指永远保持干净、纯洁、诚恳、少爱憎、少恩怨、仁慈、爱物的心理。


少年的你,如何成为真正的“大人”?


01


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中国文化中所认为的“大人”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是孟子提出来的另一个重点。


大人不一定是皇帝,也不一定是大臣;大人可以当皇帝,可以做大臣,也可以做一个最平凡的老百姓,大人是超然的。


唯大人可以入圣境,当皇帝则是入圣境为圣王,做宰相则为良相,做老百姓则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圣人。


所谓“赤子”,在前面已经解说过,就是婴儿,“赤子之心”,一般人说是童心,但不是幼稚,是形容人的天真、天良之心。


曾子著《大学》,就是所谓的大人之学,最后才“止于至善”,首在“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


而普通一个人,能够永远保持他的天真童心,没有机心,就是至善,就是“赤子之心”。明人洪自诚的《菜根谭》中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他这几句话很有道理,一个人对人情世故知道得少,自己心理上的污染也比较浅。所以年轻人做事,看来是个冒失鬼,但他心理染污少,不知道别人可能心存不正。


年纪大了,经历的事情也太多了,看人就不同,办法也多了。因此他主张“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似乎一个人深通人情世故,面面圆融,处处通达;倒不如老实一点,笨一点,保持那分天真比较好。人纯厚,则能保持天真。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不愿看的一副对联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虽然贾宝玉走的路子不同,也不一定对,但在这一点上,他还是保持了赤子之心。


如果以现代的观念来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似乎讲这个人永远长不大,什么事都不懂,等于半个白痴,像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用?


事实上,所谓“赤子之心”并不是指长得大或长不大,而是指永远保持干净、纯洁、诚恳、少爱憎、少恩怨、仁慈、爱物的心理。


真正修养的境界,如学佛学道,明心见性,初步都是为了恢复赤子之心。古代有一位女神仙曹文逸,她的两句话说得很好:“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这就是赤子之心的境界。孟子说,只有这样的人,才够得上中国文化所标榜的“大人”,可以做圣君、贤相。



02


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


思想是个人生命自己带来的,婴儿脑袋一封了顶,开始有意识思想。后天的思想教育越来越“污染”,人年纪大了,知识越多了,思想“污染”也越多。


我是中国人,我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小的时候我们骂这些老头子,“老奸巨猾”四个字,越老越奸诈,花样越多,越靠不住。我年轻时也骂这些老前辈,到了三十五岁以后,自己承认是老奸巨猾了。


现在我八九十岁了,岂止是老奸巨猾,而且不是东西了。这就是思想的顽固,所以人生的经验越多越顽固,越来越“污染”,要想恢复到儿童时的那个天真活泼,就非常非常难。


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那就干净了。如果修养恢复到那个阶段,也就不怕衰老,脑筋尽管老化了,但是智能和记忆反而恢复得更好。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东方出版社

**********************************************


人类的文化是了不起,但是过分的书卷气——在我们老的观念是“头巾气”,现在的观念是“书呆子”,这也可以说对于文化的鄙薄。真正的诚恳、朴实,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而后天受这些知识的熏陶,有时候过分雕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


如明朝理学家洪自诚的《菜根谭》——此书两百多年来不见了,清末民初,才有人从日本书摊上买回。其书与吕坤的《呻吟语》是相同的类型。书中第一条就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涉世,就是处世的经验。


初进入社会,人生的经验比较浅一点,像块白布一样,染的颜色不多,比较朴素可爱。慢慢年龄大了,嗜欲多了(所谓嗜欲不一定是烟酒赌嫖,包括功名富贵都是),机心的心理——各种鬼主意也越来越多了。这个体验就是说,有时候年龄大一点,见识体验得多,是可贵;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年龄越大,的确麻烦越大。


所以世故与经验,加到人的身上,有时候使人完全变了质,并不是一件好事。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社会人类真能以此为生活的态度,天下自然太平。乃至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一辈子便是最大的幸福。其实,这正是大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


“见素”,“见”指见地,观念、思想谓之见;“素”乃纯洁、干净。孔子在《论语》上亦讨论到此问题。“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染上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也就是佛家禅宗的两句话:“不思善,不思恶”,善恶两边皆不沾,清明透彻。


“朴”与“璞”,表面看来粗糙不显眼,其实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我们的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这种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如此,思想纯洁无瑕,不落主观的偏见。平常做事,老老实实,当笑即笑,当哭即哭。哭不是为了某个目的,哭给别人看;笑不是因为他讲一句笑话,我不笑对不起他,只好矫揉造作裂开嘴巴,露出牙齿装笑。这就不是“见素抱朴”的生命境界。


************************************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说真正的大丈夫,走实在的路子,只有修道。道是什么?无为。依照佛家来讲,就是“万缘放下”,大丈夫不走微末的路子,要走实在的路子。“道”就是把所有的知识,一切统统丢开了,聪明智慧都丢掉,回归到朴实无华。“去彼取此”,去掉那些外表的华丽知识,找回自己生命本来的朴实。


老子的榜样是什么呢?就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回归到在妈妈怀抱时期那个状态,什么都不知道。你骂他时是笑笑,那多好啊!骂与赞扬都差不多,没有分别。牛奶与剩菜混在一起,他也不分别,那都是“朴”,回到那个朴实的身心。


——《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


03


如何恢复到“赤子之心”?要靠自得、自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说,人的修养,是要恢复到“赤子之心”的境界,要怎样才能达到呢?不能以填鸭式的教育硬塞,要以启发式的教育使其自得,这和后世禅宗的教育相同。我们知道,禅宗祖师的教育方法、所走的路线都是这样,也就是“深造之以道”,才能达到“道”的境界。


什么是道的境界?在这里暂以孟子的观念来解释,就是恢复到“赤子之心”的境界,也就是由后天修养回复到先天的境界。


要怎样才做得到呢?要他“自得”,也就是自悟。假使不是“自得”而是被教的,就不能活用。例如现在有许多人学修道,学打坐,一开口就说:老师教我这样打坐的,好像是为老师而修道、打坐的。老师教了重点,教了方法,自己就要能够活用;自己不去体会,不去活用,这就是不能够自得,而是拿到鸡毛当令箭了。


禅宗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方苏欺君不得”,意思就是学问修养要自得,自己启发自己的灵智,就是道的境界;不是从老师那里填塞进来的,也不是接受的。否则就变成了宗教的教条式信仰,那并不是道。


只有自得的,则能“居之安”;而“居之安”并不是指房子住得好,是指平常都在自己所得的本位中。“居之安则资之深”,这个“资之深”,不是现代语老资格的意思,“资”是资用,也就是说,平常处世可以应用你的道。因此出世、入世都在道中行,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出家也好,隐居也好,不出家也好,为官也好,都处在道中。所以学问之道要“自得”。


过去圣人的言教,都是要我们能够求其自得,这也是从“赤子之心”来的。学问的修养、道的修养,都是这个原则,要“自得”。而学问以外的培养,则要学识。严格说来,学问就是道,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写文章等,那只是学识。


——《孟子与离娄》东方出版社

*************************************



作者:南怀瑾先生

音乐:赵聪《琵琶吟》

主播:海潮明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秋水微光

    好文章,好声音!太喜欢此文,太喜欢此声音,感恩遇见!

  • 遇见当下的自己2

    克里希那穆提有一句话:一颗富足的心不是饱读诗书,而是天真无邪。

    Timeflies2024 回复 @遇见当下的自己2: 说的好,但是饱读诗书也许才能做到天真无邪😊

  • 才有梅花便不同a

    爱此文章,爱此声音!

  • 对境生心

    赤子之心!没被世俗污染之心,纯天然!

  • 竹语间_9K

    感恩主播老师🙏

    海潮明月 回复 @竹语间_9K: 🙏🙏

  • 听友297609124

    学习的智慧都在这里了

  • 度__心

    主播老师的声音真好听!

  • 听友215594778

    喜欢听老师的声音,昨天又是听着老师的声音如入梦

  • 正德文化

    无心无相!无心指的是不生心,如果执着于无心的境界,也是生心!

  • 听友307867012

    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