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快乐 | 过德性的生活,就是最快乐地实现自我

2.2 快乐 | 过德性的生活,就是最快乐地实现自我

00:00
17:06

好的,伴随着快乐的歌声,我们继续一起阅读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尼各马可伦理学》。上次,我们大致提及了亚氏关于快乐的两个基本命题,也了解了他关于享乐、政治和沉思这三种生活的基本区分。这些大家都应该至少记在脑子里。读哲学要按照论证的思路来进行,所以前后还是要贯穿在一起。

上节最后亚氏抛出一个基本的观点,即就快乐本身而言,它往往只是一种动物性的需求,一种盲目的力量。利用好了,它可以成为促进你的人生的美好力量;但是利用不好,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破坏力量甚至要远远大于你的想象。然后我们就提到了,引导快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德性”(virtue)。那现在就先解释一下德性在亚氏那里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还是从日常的语言表达入手。首先,一听到德性这个词,无论是说中文,还是讲英语,肯定有两个很习惯性的反应:一,德性是人才有的;二,德性是少数人才有的,尤其讲的是那些道德品德非常高尚的人。

那可以再进一步想一想,有德性的人一般都是什么样子?首先,他们应该很坚持原则,无论外部环境怎样恶劣,他们都能够心无旁骛地,不受影响地坚守原则,不会因为一些世俗的利益来改变自己的坚持。所以,德性首先体现为一种持之以恒的行动,体现出人身上有一种很强大的意志力,这种力量可以推开各种各样的障碍,把原则贯穿下去。

但仅仅有意志力还不行,因为意志力在各种人的活动里面都有。就说体育运动好了,其实也是非常需要意志力的。一个运动员要想获得冠军,平时就要克服各种各样的障碍和诱惑,坚持每天锻炼自己的体魄。但有德性的人并非只有力量,相反,他还有一个东西是令一般人都很敬仰的,那就是卓越的精神理想。有德性的人是有理想的人,他能够看淡眼前的、世俗的利益,那是因为他能看清人生的更高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在一种强大的意志力量的推进下不断地趋向这个理想,一步步地把它化为现实。

总结上面两点,有德性的人首先是有坚持力量的人,其次呢,他也是有着更高理想的人。

我们看到,这两点也恰恰就是亚氏德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大家可以先看一下廖申白老师“德性”这一节的译者注,他一开始就很清楚地给出了德性的定义,“德性就是人们对于人的出色实现活动的称赞。”就这么一句话,至少牵涉到三层很关键的意思。这里的关键词就是“实现活动”。

那么,一种“实现活动”至少涉及到几个要素呢?比如这样一句话,“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梦想,成为了一位小说家。”这句话里面,小说家这个梦想就是你的实现活动的目的,但光有目的还不行,你还必须首先有成为小说家的素质,也就说,你至少要有写作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然后,你具备了能力,也有了明确的目的,那就一步步地持之以恒地努力吧。所以,这个努力的过程也很重要。那么,在亚氏关于德性的这个界定之中,其实就包含着三个要素,也就是目的,能力和过程

在这三个要素之中,其实都渗透着、包含着、伴随着快乐的成分在里面,甚至我们可以说,快乐对于德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从目的上来说,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当然,选择不正确的目的有时也很快乐,但这种快乐毕竟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不长久的。因为你别忘了,快乐从根本上只是一种盲目的力量。所以,如果你想要体会更为持久而强烈的快乐,那就势必需要更高的、更为强大的引导力量,而这个力量只能源自正确的目的。

其次,从能力上来说,快乐就更为重要。德性这个活动,古希腊人的理解跟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活动,这个活动在古希腊人看来其实是万物都有的,并非是人的专长。你甚至可以说一匹马也是有德性的,只要它跑得快,跑得美,非常好地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实现了目的。话虽然这么说,其实德性在古希腊人的生活里面还是有一个特别的意思的,就是“卓越”。这个词大致相当于英文里面的excellence,也就是出色,优秀。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卓越,优秀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是你展现出超越一般人的能力和才华,进而获得了别人的赞美和肯定。这个意思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也是相似的。

大家知道古希腊是城邦制,雅典和斯巴达是非常有名的两个城邦。雅典又以民主闻名,至少成年的男性是可以、而且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的。在那里,每个人不是仅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就够了,更重要的其实是展现出自己在能力上的卓越和优秀,进而获得别人的赞美和肯定。而真正的、强烈的快乐不正是源自这样一种卓越吗?

上面我们说,正确的目的能够给快乐带来一个持久而稳定的引导,卓越作为一种快乐,真的是名副其实,而且非常强烈而持久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这种快乐里,你和他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非常平等而又真实的相互关系。

孔子有句话大家都熟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句话说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生有各种各样的快乐,但最强烈的、最真实的快乐,就是和他人在一起所获得的那种快乐。当然,这个“众乐乐”说的不是在一起花天酒地,胡作非为,而是每个人在真实、充分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获得了别人的赞美和肯定。这才是真的快乐,是源自卓越的快乐,是你在实现自我、追求正确目的的人生之中所能体验到的快乐。

所以,后来亚氏也把德性理解为“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实现目的。什么叫“积极主动”呢?或者说,有哪一种力量真正能推动这样一种积极主动呢?那不正是快乐?当你看清人生的正确目的之时,你是快乐的。当你获得别人的真心赞美之时,你是快乐的。如果你能以如此充实的快乐之情去走完你的人生,那还夫复何求呢?

大致搞清楚德性是什么,也明白为什么德性的生活就是最快乐、真快乐的生活,那么接下去就要谈《尼伦》里面的一个首要的概念:“善”。大家翻开《尼伦》,开篇第一卷就是善。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在东西方文明中都是一个很宏大、很终极的字眼。但我们讲的是人生哲学,所以还是应该把善这个问题跟人生的真实体验和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你简单翻一下《尼伦》第一卷的前面几节,就会看到,亚氏关于善给出了三个基本的命题:

第一个命题,“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

第二个命题,“在各种各样的善之中,有一个最高的善。”

第三个命题,“幸福就是最高的善。”

你把这三个命题串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就像是三个不断上升的阶梯,完美地解释了人生幸福的终极法则。首先,第一个命题讲的是一个很简单普遍的道理,就是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都不是盲目的,都是有目的,那么这个目的就是它的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这一高一低,也分别就是对于人和水来说的不同的善。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命题。既然万物都有善,那么这个世界上岂不是有各种各样数也数不过来的善了?人有人的善,马有马的善,水有水的善……而且更麻烦的是,善不仅种类特别多,更是在阶段上有前后次序的区别。

比如一个学生,他读了四年大学,最终是为了什么目的呢?是为了一张文凭,这就是他求学过程所追求的善。拿了文凭又为什么呢?很显然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那么好工作就变成下一步的善。这样推下去的话,这个善的链条就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就需要亚氏的第二个命题:各种各样的善不是同样重要的,不是分散的,并列的;相反,所有的善最终都指向一个最高的善,即终极的目的。

那么,这个终极的目的是什么?在《尼伦》的文本之中,就是幸福。什么是幸福呢?亚氏毫不含混地给出了明确的界定:

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完满,二是自足。什么叫完满?大致用英语来翻译就是“perfect/perfection”。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正正好好,不多不少。参照什么东西来说正正好好呢?就是参照一个事物的本质。

对于人的生命来说,真正的幸福,就是你最终实现为一个完满的人,一个在身体和心灵上都得到全面的、充实的、真正的发展的人。当然,你会反驳说,人无完人,这样一个完美人生的理想有几个人能达到?这当然没错,但这并不是你放弃追求和努力的借口。相反,正是因为人生的终极幸福是朝向这样一种完美,所以也就要求你在追求这个完美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选择中都尽量做到完美和卓越。当你做到了,也就朝着幸福迈进了一步,实现了德性的人生,获得了最真实最强烈的快乐。

听上去这还是一个挺空洞的理想,那么下一节课,我们就结合《尼伦》的文本谈谈具体的德性是怎么实现,展开和达到的。我们可能还会聊一聊《龙猫》这部我认为最快乐的电影。

好,下次见!祝大家一周都能很“快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