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师南怀瑾:我这一生,一无所长,一无是处(2)

22.大师南怀瑾:我这一生,一无所长,一无是处(2)

00:00
11:31

一日,南怀瑾写了一篇作文,自觉颇为满意。他拿着这幅得意之作去向袁焕仙请教,却不想后者只是匆匆扫过一眼便将其弃置一旁:

“这样的东西,也配称为文章?你可曾读过《伯夷叔齐列传》?”

南怀瑾听了,颇为不服:“我不仅听过,我还会背。”

“会背就算学会了么?去,你再去细细读上一百遍。”

南怀瑾应诺,再去读《伯夷叔齐列传》,果然每读一遍便会产生新的心得。读完一百遍后,他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做学问,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只有吃透了其中道理,才能真正读出历史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后来,袁焕仙在成都创办维摩精舍,推广传统文化。南怀瑾索性辞职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的首座弟子,从此潜心学习,多有会心之处。


1943年的一个夏日,为了研读佛家秘书《大藏经》,进一步形成对儒、释、道的全面见解,南怀瑾只身前往峨眉山的大坪寺削发为僧,一入空门便是三年。

月落星沉,青风白雾。在出入只有2条山路的峨眉雪顶,南怀瑾终日以雨水和雪水为食。三年间,他通读了《大藏经》的1669部、7168卷内容,逐渐发现传统文化的不朽价值:

“它们不止对这个国家,而是对整个人类都有极大的意义。”

次年春天,他还俗下山,从此开启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艰难征程。


南怀瑾峨眉山闭关后下山,1945年

国尚未成立,正值黎明前的黑暗之际。战火纷飞中,南怀瑾的父母始终未能得闻儿子的音讯,以至于多年以来,他们一直认为南怀瑾已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直到1946年的一天,南仰周收到了儿子寄回的一封家信,他们这才知道南怀瑾原来没有在前线阵亡,而是在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游学授课。

两年后,南怀瑾回乡探望,与父亲见了短暂一面。由于南仰周不肯离开故土避难,此次见面也成了他们父子间的最后一聚。

1949年2月,南怀瑾踏上了台湾的土地。

南怀瑾1955年摄于基隆


那时的“宝岛”还是一片文化沙漠,南怀瑾于是从零做起,走上街头找人搭讪:“我给你讲讲四书吧?”

与此同时,为了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计,他还同温州老乡一起做起了船运生意:用三条船凑成了“义礼行”公司。

没过多久,国民党从舟山撤退,占用了义礼行公司的船。南怀瑾顿时血本无归,一夜之间负债累累,不得不与太太和三个孩子挤身于龙泉街菜市场的一间门不避风的小屋内。

可就是在这样一贫如洗的条件下,他仍然右手执笔、左手抱娃,脚下推着摇篮,凭借记忆完成了《禅海蠡测》一书,并且在书的末尾写到:“为保护民族文化而战”。

该书出版后,久久被搁置在书店角落,一本也卖不出去。

为了筹钱还账,南怀瑾将自己的一名学生紧急任命为“社会处长”,令他去想办法卖书筹款。也不知那名学生想了什么办法,几个月后,还真为南怀瑾赚回些钱款。

在此期间,南怀瑾向一位尼姑借用了寺庙里的空置阁楼,在那里为学生们讲习四书五经,还包管大家上课期间的晚饭。

一日,尼姑闻到了他们在阁楼里煮肉粥的味道,登时大为不悦。南怀瑾多番派人前去道歉未果,最后只得亲自向尼姑下跪求情。

南怀瑾当时的处境,正可以用“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来形容:为了完成传递中国文化的使命,他十余年来所欠债务已经达到了1000万新台币。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有要还款的支票到期,日日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捉襟见肘之中。

这样的景况一直持续到60年代:经过多年的奔走呼吁,以及对国学文化传播的不懈努力,他的著作开始悄然热销,乃至学生们纷纷反映四处都买不到他的著书。

南怀瑾于是将那位曾任“社会处长”的学生叫到跟前:“当时让你想办法卖掉的那些经书,你都卖到哪里去了,还有没有剩余?”

“都卖给屠宰场的厂长了,我去看看。”几天后,学生回来报告:“一页也没有了,都被他们包猪肉包完了。”

南怀瑾闻言捶胸顿足,为传统文化在彼时所受到的轻贱深感痛心。

1968年南怀瑾于泰顺街二巷一号寓所门前


1969的秋天,南怀瑾受邀前往日本进行文化访问。在日本,他被当地人践行的君子之道所深深打动,不由叹息感慨:“这些原本都是中国的文化,却叫外国人给学去了,中国的年轻人自己反倒没有文化了。”

回台湾后,他立刻借钱80万创立了“东西精华协会”文化社团,向社会大众广授禅学、国画与中医等传统文化,尤其注重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希望能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往下扎根。由于所授一切课程皆为免费,他的声威开始日渐扩大。

随后不久,他受邀在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教授《易经》课程。他的门客、学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台湾政坛、文化和财经界要人。

1976年,南怀瑾出版了的演讲辑录《论语别裁》。此书一出,几乎颠覆了无数人对孔子的刻板印象:凭借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独到理解,南怀瑾将孔子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教书人,进而大幅拉进了国学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紧随其后的,他的《易经杂说》《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也无一不以亲和大众、还原生活的独特视角广受读者好评。这些书趁势而热、多次重版,很快在华人文化圈里掀起一股流行。

“南怀瑾”的名字逐渐变得家喻户晓。

3

1985年,因据传被蒋经国怀疑可能在台湾将成为新政学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02728yqxu

    感恩分享!顶礼南师!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