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似是而非的忠

14.似是而非的忠

00:00
22:01


忠的根本是什么?

缺了大公无私的存心,智、仁、勇的美德都会变了味,成为谋求私利、祸害大众的根苗!

当今社会四处充斥着似是而非的论调,若不仔细辨别,轻易就被蒙蔽,结果肯定是伤人害己。快快学习中华老祖宗的教诲,练就我们的慧眼吧!


第十四章辨忠章


大哉,忠之为道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故明王为国,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闻之者,鲜不惑矣。


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曰忠而成也。

仁而不忠,则私其恩;智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是虽有其能,以不忠而败也。此三者,不可不辨也。


《书》云:旌别淑忒是谓乎。



忠而能仁,则国德彰,说一个人忠而且又兼具仁德,那么国家的优良的国格就彰显出来了。忠而能智,则国政举;说一个人忠而且又兼具智谋,那么国家的政事呢就推动得起来了。忠而能勇,则国难清;说一个人忠又能够兼具勇气、勇敢,那么国家的祸乱呢自然就平息了。


这个不只是智、仁、勇这个三达德,然后刚刚就讲这三达德、三达德必定配着忠德,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所以谈智、仁、勇不能只这样谈,要看他忠不忠就是公不公,大不大啊。世上任何一项美德也都得配着忠德才行,否则便沦为伪德,就变成巧言令色了。故虽有其能,必曰忠而成也。所以说一个人虽然有些不错的能耐,但也必定要配合着一个大公无私的忠德,才能够成就有益的功业,必曰忠而成,一定要有忠德来配,那个德性啊才能够成。比如说你很清廉,清廉也要配忠啊,你忠孝节义呀,都得配这个第一德忠啊。这个意思是说不能光看一个人很有能耐,譬如有智谋、有仁心、有勇气等等,就认为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只要是缺了忠心,这些能力往往是祸害,这一点必定要分辨清楚的啊,是似是而非的祸害,这一定要分清楚。那配个忠,忠是什么?对大体的、公正而无私的。


仁而不忠,则私其恩;我们来看仁是不是好事?仁是好事,可是仁如果缺了忠呢,则私其恩,说一个人空有仁心,但却不忠,就是不大公无私。是向着一己之私、一个小团体,那么就会四处去施小恩惠,在人群中去笼络他的私恩,叫做仁而不忠,则私其恩。


我们来看《孟子》这一段啊,子产听郑国之政,郑子产在郑国当官,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就是溱、洧这两条河啊冬天很冷的,那百姓都得要涉水而过啊,都走了,很难过啊。然后他就把他的车乘啊,有两台送给这个溱跟洧这两条河的人哪,坐在上面,然后拉过河。孟子听到这个事情呢,惠而不知为政,说这个郑子产啊很有仁德、很有爱心,就是不知道怎么为政,不知道怎么做大的、做公的,怎么做比较好呢?岁十一月,徒杠成,说一年里面的第十一月,那个水比较少,那时候都很少雨水,你就做一个徒步可以走的这个路,叫徒杠,先做成。十二月,舆梁成,到十二月的时候,舆之车,车子可以走的桥,桥就是梁,可以做成,民未病涉也,从此之后,百姓呢不必为了冬天渡河啊那么难过,对不对?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君子平其政,把你该办的大项目的事情做好。行辟人可也,你出来走在街上,古代是不是达官贵人出来,旁边有人喊威武,然后那个百姓都得要趴在旁边呢,那就是行辟人了。说,你只要把你大项的正事先做好,纵使你出来,百姓都得回避,这都没有不可以的,都可以的。


焉得人人而济之啊?哪里有办法你每一个人施小恩惠呢?各位,你们发现你的小团体里面常常有喜欢买小恩惠的,但是却枉顾大团体的利益的,那是不行的,那就是佞臣啊。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是要记得的一个为政者要面对很多人,你要面对很多人,你每一个人都要讨好,各位,你有时间吗?没时间,你做不来的。那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有心想要做大事业,你能够跟一个人跟他甜如蜜,那一个人跟他甜如蜜吗?你有这个时间吗?你没这个时间,你做不来的,我保证你做不大的。这个君子之交淡如水,为什么?因为是一个公心,有公心有大体,自然就会有这个样征兆。小人之交甜如蜜,为什么?没有公心,只剩下小圈圈,就会变成甜如蜜。而甜如蜜的,有没有好下场?你仔细看,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时间都非常短暂,马上就要翻脸,因为那个蜜,蜜到了一个极点,就会开始疏远,这是自然的事情的。


这就是看一个人公不公啊,仁不能只有仁,恩惠,不能只是小恩惠,那个恩惠既然是你有这个仁德,要做的就做大,做到全部的人,所以你把条例弄好,把政治弄好,把法规弄好,规则弄好,大家都可以享用,那这个呢才是一个真正仁人君子。不过这一章是讲辨忠嘛,辨忠常常被伪仁给掩盖了嘛。谁对你比较好,谁常跟你说话,谁常在你哭的时候会安慰你?他常常腻在你旁边,你一定会想说,这个人是好人嘛,他对我很好,各位,他花多少时间在你身上?你说很多嘛。那我问你,既然在你身上很多,那他花在别人身上时间有多少?必然是很少。我这样讲对不对啊?别人认为他不好,是因为他对大体的时间必定会减少,这是一定的道理嘛。孟子认为啊子产不知为政啊,即是因为本末大小不分的关系,不然郑子产上是个贤人呢,大家都知道的哈,本末大小不分呢,即使存有仁心,也会变成私恩的小忠了,这是必然的。如果古圣先贤来批判的话,就会说啊这是小忠啊。


谈到辨忠,我们再举《孟子》里面一段啊,有一个人叫白圭,白圭跟孟子说啊:“吾欲二卜而取一,何如?”那个时候啊这个所有战国的诸侯啊抽取税赋,以古代的尧、舜、禹、汤来说,抽取的税赋大约是一成呐,以前的井田制度有没有?


井田是分成几个?九格里面取一就是九分之一呀,约略等于十分之一呀。我们现在来说,你算一算你的收入跟缴出去一般上班族来说,十二个月里面大约啦,大概缴了一个月,就是一般收入的人的通项,就说大概在九分之一,十分之一、十一分之一、十二分之一,我们不外乎就在这个,那战国时代到七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那些强苛明税的那些诸侯了啊,民不聊生啊,就有这样的人出来说,如果我执政,我要二十分取一分就可以了。这样怎么样?那这样一听的人,你看本来就抽取到五分之一,现在有一个人支持说二十分之一是不是非常有仁德?这个是非常有仁德,但是呢不切实际。孟子说啦,子之道,貉道也。说你要出二十分之一,那个是蛮夷之邦的办法,那野蛮民族才有办法。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如果是我们现在中原有礼仪之邦,举个例子来说,万事之国,一万户子民的国家,只有一个人做陶碗够吗?是不够的呀,就是一万个人要穿衣服只有一个人织衣,够吗?也是不够的啊,对不对啊?所以他说不可,器不足用也,这样不够用。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只有玉蜀黍生了嘛,在这个蛮夷之邦,不是种稻子,不是五谷的。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他没有城郭,也没有内城,也没有外城,他都是蛮夷之邦嘛,每天打猎嘛,也没有宫室,也没有宗庙,也没有祭祀。无诸侯币帛饔飧,没有来往的礼仪嘛。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没有说这句)所以二十取一是可以的,那是蛮夷之邦,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呀。说你取二十分之一,你一定是这个钱不够给公务员呐,公务员是不是要管理中国,对不对?二十分之一不够不够,是不是要把这些都给去掉?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做陶得不够,都还不能够为国啊,不能够治理国家,支持整个国家,连做陶的缺少都不行,那没有君子行吗?君子就是做官的,那一些管典狱的,那一些管农政的、管什么政的那些人,没有这些人可以吗?那是不行的啊。


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凡事都有一个平衡点,这个尧舜之道啊你想要比他轻,想要抽到二十分之一,那你这些这个城郭,然后宗庙、祭祀,还有那一些治国的体制全部要打散。如果你要比这个尧、舜重呢,就是大桀小桀了。


这个是孟子对于白圭的批判,这个就是有仁心而不辨大小、不辨本末,其结果就变成一个没有真知的伪仁了。当然白圭并不认为自己是个伪仁,不过如果依照白圭二十取一的办法在中国推行的话,最后会怎么样?整个国家会被颠覆掉的。就是这个公务员的这个级层,管理的阶层没有办法建立,一没有办法建立,整个国家也就毁了。这个是事情啊,要看到长远,要看到他的本末,你不能只是因为它有仁,然后就赞许他,你要看这个仁用得本末、大小恰不恰当啊。


再看下一句,智而不忠,则文其诈,说一个人呢空有智谋,但却不忠呢,叫智而不忠,就会用他的聪明去粉饰他的伪诈。智而不忠,很有智慧,但对大体不公嘛。这个文就是掩饰。


我们看《东周列国志》,有这一段,昭公庶弟公子鲍,这个昭公呢有一个弟弟叫公子鲍,美艳胜于妇人呢,这长得非常漂亮,襄公夫人就是昭公的祖母啊,老而好淫,醉酒,因逼与之通,许以扶立为君,这个襄公的夫人呢,就是等于昭公的奶奶,然后跟这个美艳胜于妇人的这个公子鲍有染,然后呢这个他奶奶呢想要立这个公子鲍啊,把他立为君。


昭公七年,宋国岁饥,公子鲍尽出其仓禀之粟,以济贫者。然后公子鲍就是因为奶奶答应他,以为要扶他为君呢,然后呢他怎么办呢?先收买民心哪,他就把仓禀里面的东西通通拿出来济贫困的人,又敬老尊贤之,表现的德性非常好。凡国中年七十以上,月致粟帛,加以饮食珍味,(也没有这一句)每个月都送米啊,送这个布啊,使人慰问安否,都叫人去慰问他过得好不好啊。其有一才一艺之人,皆收致门下,然后到门下来,让他呢有可以薪水可以领啊。各位,我们就不要管他的目的,就光光看他这个表面,作为这个人好不好?是非常非常好的。公卿大夫之门,月有馈送;你看只要做官的每个月都有一些馈送,宗族无亲疏,凡有吉凶之费,倾囊助之。就是每一个人哪,只要家里有任何事,他都倾囊助之,反正他发的仓禀是谁的仓禀呢?还不是昭公的。举国无不颂公子鲍之仁,人人愿得公子鲍为君,各位,这个经过了阶段的制作之后,他的美名出来了没?出来了,慢慢就出来,不用两三年嘛,那个美名就洋溢了嘛。受过他好处的人就都想要立他为君嘛,可是这个时候他们有没有另外一个君哪,他们有一个君哪,那个君叫什么?叫昭公啊!不是吗?已经有君了呀。于是公子鲍面告襄夫人说时机成熟了,趁昭公出猎的时候,谋弑昭公,把他给杀了。然后全国呢有没有人为昭公报仇呀?没。每一个人都响应,都为了得到这个新的君而高兴得半死。这个便是啊智而不忠,文其诈。


所以一个人做一些好事情,你到底怎么知道他到底是什么目的?不晓得。不过有这样的智,而不用在公的地方,他是用在公还是私?他是为了私,这叫做智而不忠,文其诈。然后忽然获得了一个国家。那各位如果有空你去看《东周列国志》,我们常常说哦,好心没好报,为什么那些坏人都不报,有没有?当你看完《东周列国志》你都不会这样说,为什么?因为每一个都有报,不过你现在看着你们公司那个坏蛋怎么他还不报?如果四百年把它写成一本书,我告诉你通通有报,很惊人的,你会发现惊人的因果律。


那当然这个结果我们就不谈了,我是告诉你,看起来很好、看起来很仁德、看起来很恩泽、看起来对人好,到底忠不忠?那很简单的。这章叫什么?辨忠,就是看他对他的母体。是不是在尽真心,是不是在建立他的下面跟母体的关系,还是他正在笼络下面跟上面的母体正在疏远。你就要看,你就会懂。他如果处处都去善明才,他所说的都是昭公的恩德,各位,那是大不同了,对吧?他所出去善明才,他说谁的恩德?公子鲍的恩德。


我们再看勇而不忠,则易其乱,易,就是朝三暮四的意思,比喻没有定性啊。一个人空有勇气,但却不忠,就会朝三暮四,肯定会兴起乱世的。


我们看《淮南子》这段,子之徒问子曰:啊盗跖啊,就是江洋大盗,柳下惠的哥哥呀,各位啊,柳下惠贤不贤?同一个父母啊生两个儿子,一个叫柳下惠,一个叫盗跖。柳下惠的贤能大家都知道的啦。盗跖是江洋大盗,他的徒子、徒孙哪好几万人,连诸侯都怕他,你看这个人不得了。他的徒弟问盗跖说:盗亦有道乎?我们说我们当江洋大盗当到这么大。师傅啊,请问一下,当大盗也有道吗?跖曰:奚适其无道也!说怎么说没道呢?当然有道。


夫意而中藏者,圣也;你看我们要去偷的时候啊,先看得出他那里有没有宝藏,这是圣也。入先者,勇也;我们要去抢的时候啊,谁先第一个闯进去,那个就是勇啊。出后者,义也;谁在后面留着断根呢?那个是义呀!分均者,仁也;我们抢出来,我们不是平分吗?那是仁的表现。知可否者,智也。判断能不能进去,会不会挂在里面出不来啊,那是智慧。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无之。这个仁义礼智信缺一个都不行,也不能当大盗。你看这个盗跖勇不勇?很勇,它是勇放在私人的地方,还是公众的地方?他要放在公众的地方,他会今天会成为关圣帝君第二。你信不信,对吧?


他何其的勇,张牙舞爪的那些人,通通有办法在他下面服服帖帖、乖乖顺顺的,你就知道这个人领导不简单,不过他是在创造什么啊?创造个人的私欲,所以呀易其乱哪。到战国时代,大家都怕他啊,当然了下场也很悲惨。


是虽有其能,以不忠而败也。说,这样虽然有他的才能,总为了不忠而败坏。这个就是虽然有一些不错的能耐,最后都因为少一个大公无私的忠德而溃败无余的。


此三者,不可不辨也。说这三个不能不辨。哪三个啊?看起来很智,看起来很仁,看起来呢很勇。有没有?这三样好能耐,到底能不能就这样信任他、采用他呢?这一点呢不得不为众生仔细去分辨清楚的。做一个君,就是要有辨忠的能力。因为你用任何一个臣,都关系着未来的百姓能不能得到更长远的益处。所以为君者就是要能够辨忠。


孔子说啊,“恶似而非者” :他说最讨厌似是而非的,就是有智仁勇,但是不忠,不忠,他不会跟你讲啊,看起来很忠嘛。“恶莠,恐其乱苗也。”最讨厌这个菜圃里面长得草,叫莠草,因为它长得跟那个菜很像,你常常会让你拔错。“恶佞,恐其乱义也。”最讨厌佞臣呢颠倒是非,把真正的道义都给拨乱了。“恶利口,恐其乱信也。”这个很会讲话的人呢,把真正的信用也给捣乱了。“恶郑声,恐其乱乐也。”郑国的淫声呢,那个音乐比较偏淫乐,把正乐都给扰乱了。“恶紫,恐其乱朱也。”紫啊就是古代啊是偏色、斜色,朱是正色,朝堂上用的色,两个色很像,把正色给乱了。“恶乡原,恐其乱德也。”最讨厌乡原,把德性给扰乱了。这是骂乡原,具有仁而不公,就是乡原,具有勇而不忠,也是乡原,具有智慧也不忠,这也是乡原。就是连孔子都讨厌,似是而非啦。


《书》云:旌别淑忒,其是谓乎。


《书经》说啊,这个旌别淑忒,旌是表扬,别是辨别;淑是善良、美好的。忒呢是过错、不好的。旌别淑忒就是说表扬善良的人,辨别凶恶的人,把善恶分开叫旌别淑忒。就是这个说法,就是辨忠的意思啊。


我们学佛的人常常说不要分别取舍,那个是对内在气血说的,对外面的人事要不要分别啊?你一定要分得开呀。谁似是而非呀,谁为自己正在打拼啊,谁是看起来是为了团体,而实际上跟母体是在切割啊?你一定要得看清楚。


有一种学佛学很久的人呢,以为学得很有慈悲感,他们强调呢不要去分别善恶,说大家呢都很好,说不要判断任何是非、对错,以此来表彰自己有不分别取舍的德性。其实这个正是落入孔子所深恶的伪君子之流了,学者深戒之,才能够步上古圣先贤的大道。


好,这一章总结。


这一章呢是教导我们要有能够辨别似是而非的忠啊这样的能力,才能够避免所任非人所造成的伤害。怎么样叫做似是而非呢?因为小人所说的那些谄媚的话,实在听起来呀也像是诚诚恳恳的了,像是对你很忠心的很,然而却不符合磊落无私及对大众长远有利的方向,因此称他为似是而非了。


就像《孟子》里面的一段,万章问:“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孔子说:“勿乡愿,德之贼”呀,对不对?万章就问说,整个乡里面的人都称这个人为愿人,愿人就是善人呢,无所往而不原。一乡里都称为善人的人,到哪里大家都认为他善人,孔子称他为德之贼,为什么?曰:孟子说了。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你想要说他的错误的地方举不出来,你想要刺他的痛处刺不到。例如不要去分别判断之类的话,就是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两个人在那边争吵,一个已经受尽委屈了,我们在这边旁边看看看,不要分别取舍,有没有?各位,如果每个法官到他面前要求他断事的人,法官都出一句说不要分别取舍啊,那那些委屈的人怎么办呢?对吧?可是呢这个话听起来有程度呢,它符合佛经啊。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例如说,大家都是对的啊,没有好坏之分等等之类的话,这是流俗上所说的话,但不符合先圣先贤的话。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说平常的时候看起来很忠信,他举止、行为呢做起事情来很廉洁。例如说现在各位常听到的,我要为那些杀人犯下地狱之类的,看起来是不是忠信又廉洁,对吧?最近是不是兴起了一个废除死刑的说法?要这么慈悲的话,能够早一点在他们还没犯这些错误之前,还没有杀人不眨眼之前,好好地尽你的努力去改善社会风气,这是可以的。若是一个人杀人不眨眼,杀三个、五个,还呛法官说:“你有种杀我。”对吧?连这种人还不肯杀的话,他还以为这样叫做仁慈啊。


众皆悦之,自以为是,大家都很喜欢他的仁慈,慈悲呀,他也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尧舜之道是什么道啊?旌别淑忒把好的、坏的怎么样分开来,所以呢叫德之贼。这个德之贼就是说大家都认为他很好,而实际上跟古圣先贤提倡的道呢是两码事。这些似是而非的论调,若不仔细地去辨别,肯定啊要被他所蒙蔽,其结果就是把不忠的当成忠,把忠的却当成不忠,那么世界上岂不马上就乱了吗?难怪呢孔孟要对这些人深恶痛绝,世人呢千万要弄清楚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赶路的明一

    本末大小不分,必然变成小忠,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30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30502

  • 满沁静_

    终于明白似是而非的忠要不得

  • 山至此而陵

    内在气血不要分别取舍,外在是非善恶要分辨清楚

  • 山至此而陵

    智仁勇要和忠结合,否则就是乡愿。

  • 山至此而陵

    有仁心而分不清大小本末

  • 三小斤

    知道孔子为什么那么讨厌乡愿了

  • 回寂静

  • 赶路的明一

    内在气血不要分别取舍,外在是非善恶要分辨清楚

  • 三小斤

    背景音乐是什么音乐?蛮好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