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宣君德,辨是非

13.宣君德,辨是非

00:00
25:08


在工作上小有成绩,就觉得自己功不可没,却只字不提给自己机会的上司,甚至抹杀上级声誉,归功于己,你可知这样的伤害? 

怎样才是利于长远的做法?企业的团结稳定、欣欣向荣就在于你我的选择!

对上级服服帖帖便是忠吗?透过古人的生动事例,一起学习如何明辨是非。


第十三章扬圣章


君德圣明,忠臣以荣,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则补之,圣明则扬之,古之道也。是以虞有德,臬陶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颂之;宣王中兴,吉甫诵之。

故君子臣于盛明之时,必扬之,盛德流满天下,传于后代,其忠矣夫。


第十四章辨忠章


大哉,忠之为道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故明王为国,必先辨忠。

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闻之者,鲜不惑矣。

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曰忠而成也。

仁而不忠,则私其恩;智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是虽有其能,以不忠而败也。此三者,不可不辨也。


《书》云:旌别淑忒是谓乎。


我们接着讲第十三章扬圣章。


这个扬啊就是发扬的意思。扬圣的圣呢是圣明的君德,就是发扬这个上位者有好的德性。要让大家知道的意思啊,说扬圣,发扬君德的盛名的意思。我们先看里面的文章啊。


君德圣明,忠臣以荣,君德不足,忠臣以辱。这个话是说啊若是君上的德性圣明,那君臣去侍奉这个君上必会感到非常的光荣啊。与有荣焉嘛,我们的君啊是那么样的聪明睿智啊,那当然他也觉得呢他辅佐的得当,不愧职守,所以呢感觉光荣。若是君上的德性不足啊,忠臣去事奉他,他必会感觉到惭愧,这为什么呢?觉得啊有愧职守这个臣的职责啊。除了要治理百姓以外,他也要让他的这个君上的德性啊越来越圣明。如果君上德行很糟糕啊,那肯定这个忠臣呢他并没有尽忠职守,所以感到羞愧啊。


不足则补之,说一个做忠诚的呀,若是君德不足,做臣子的,应该要设法补足君上的德性啊。这个是古人呢有德性的臣呢是这样的,有现今的人君上如果不足啊,就常常在私下暗地里嘲讽,对不对?那个其实已经是一个不忠的行径了。你在一个组织架构里面,不论你有没有领薪水,你站在那个位置上,你下面就有你的臣,你上面就有你的君,你的君德性不足,不是在私下嘲讽。在谩骂,而是应该当着他的面呢去跟他讲讲哪一边呢,你应该怎么做,你的德行呢应该怎么样补足才好,这个才是一个忠诚所应该做的。


圣明则扬之,古之道也。说不足则补之。圣明则扬之。这是古代忠诚的道啊。若是君德圣明,做臣子,应该把君上的德性宣扬出来,让举国的上下都于有荣焉,这个是古代作为一个忠臣的一个基本道理。那现今的人如果稍有嫉妒心呢,上面有圣明的德,他就会把它隐藏。然后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因为是对立的立场,把他的好的德行都给掩盖起来了。这就是一个奸臣所做的事情了。那这一章叫扬圣。就是君上的圣明的德要把它发扬出来。君上如果不足,也要让他变成圣明,然后把它发扬出来的意思了。


是以虞有德,臬陶歌之;这个陶啊念you,虞呢就是舜的国名。在这里呢所指的呢就是舜。臬陶呢是尧跟舜这两个时代的士师啊,士师啊,就是管监狱的呀,就是现在类似司法院长啊,管审判的啊这些事情的人,这个话是说啊说因此虞舜有圣德,这个忠臣啊,臬陶就设法去歌咏这个虞舜的德泽啊,这是忠臣应该做的。


文王之道,周公颂之;这个文王有治国的这个聪明睿智之道,他的忠臣啊,周公就设法去颂扬他啊,周公在这里,周公是文王的儿子。


但是在朝堂上不以儿子来论呢,周公就是文王的臣嘛,对不对?那因为文王有圣德,而不是因为是他父亲,他所颂扬的是一个圣明的君德。


宣王中兴,吉甫诵之。这几个都是在讲古代的忠臣啊,他们的德泽啊。


宣王中兴啊,我把这个典故讲一下,这个宣王啊是周厉王之子啊,这个厉王是他的谥号,谥号就是人死后啊,我们用一个字啊来表彰他的德行,要用厉这个字这个厉鬼的厉呢,就是很糟糕意思了啊,然后这个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啊奴隶制度,那个时候是以这样的制度的,贵族啊日益腐朽,不断搜刮民间的钱财,压迫百姓以及奴隶呀。周厉王继位之后呢,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那谁议论他呢,就把谁呢给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西元前八百四十二年呢发生暴动,百姓们呢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呢,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那么这个宣王即位之后啊,在这个周定公和召穆公的辅助下,他呢内修政事,努力地效法文、武、成、康的遗风,使原来动荡不安的局面逐渐的稳定了下来。接着呢又对亚允、西戎、然后徐戎和荆楚等民族进行的保卫战啊。从而使得诸侯恢复了宗周啊,就是以周朝为宗,这个过程呢就称为宣王中兴啊,就是呢他的父亲那一任做得很糟糕啊,让这个朝纲都颓废了。到宣王呢,又使他中兴起来呀,那我现在讲宣王中兴,吉甫诵之。再介绍一下吉甫。这个尹吉甫啊,周宣王的太师,宣王有中兴的功绩呀,这个忠臣吉甫呢就设法去称颂他。为什么宣王中兴,后人呢,这么样的颂扬?这跟吉甫也是大有关系的。吉甫把这个辅佐宣王去中兴,但是把功劳都归给了宣王,并且呢帮他大加的颂扬。


故君子臣于盛明之时,必扬之,说一个君子为臣呢,在国家兴盛君上英明的时候啊,必定会去宣扬君上的圣德。这是一个为臣的人所应该尽的本分。盛德流满天下,传于后代,其忠矣夫。就说一个忠臣使君上的圣德流布天下,传扬于后世。这样呢才算是进了忠臣所当尽的忠啊,说其忠矣夫,这才算是忠了。


这一章呢是说做臣子的,遇到圣明的君上,天下安乐太平,那个是极为荣幸的一个际遇啊,此时为臣子的千万不可居功呢。而要把君上的德性宣扬出来,使后代的人得以效仿。我们知道呢不居功的人呢是有德性的。然而说到真的要你去做出不居功的德性呢,去把功劳归给君上的时候啊,大多数的人呢内心总是忿忿不平的。那为什么我的功劳没有人看到呢?呃,明明是我做的功劳,当时如果没有我今天局面就不是这样了,等等,你们发现到哪里都听得到这种抱怨的话。有这种想法的人呢,绝对不肯去宣扬君德的,这种与君上争功的人呢,在古圣先贤眼中只是个邀功的小人,这个哪配得上什么样一个忠臣呢?


举个现实的例子来说,好比一家公司啊派人到分处,去带一组的人,或者是像我们禅院派一个生活禅小组带领了一个小组的人。那个被派去的人从来呢不去提派他来的上司,也不谈谈派他来的单位,所谈的呢都是自己的理念,从来不努力地把上下的心,把他拉在一起,那么这个人想要隐瞒上司的美德,创造自己的声名,独揽成员的向心的意图,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居心的人呢,哪里肯去宣扬君上的美德呢?他是不肯的啦。或者你会觉得说这样做也没犯什么大错。但若是古人在世啊,若不是批判这种人居心叵测,就会说啊他是小人或者是奸臣的,你信不信?


实际君上之所以圣明啊,乃是出自于臣下的功劳,若非臣下时时的辅佐,见到君上有善就劝,有过就谏,否则啊君上也不能造就一个圣明的地步。因此,君上的圣明正是满朝忠臣同心协力的效验。所以,宣扬君德更让人感受到他的下面必有一群忠心耿耿的臣子在为他奉献跟付出。而若是君上无德,也是满朝文武的羞辱啊,因此可以说是啊君德越宣,而臣德越明啊。所以宣君德啊其实也等于是在宣臣德。


所以君上有一点点过错,一个忠臣啊,对外啊就隐瞒,对内就不同。有善就劝,有过呢,就谏,到他面前呢去诤谏。然而,古代的忠臣之所以愿意宣君德,只是因为有成人之美的胸襟,因为有功成而不有的这个度量,或是因为要报答君上的知遇之恩而已。这种忠臣的做法与居心叵测的精神来比,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现在我们看第十四章辨忠章。


这个各位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好,你的上面那个主管,就是你的君上。君上有好的德性,有好的度量,好的胸襟,那就应该要常常赞扬,让你的单位的同事们都知道。久而久之呢,大家团结的心意呀就会越来越强,而不是在你的小小的单位或小小的小组里面,常常有意无意用语言啊去伤害到你的君上的威信。那个久而久之呢,这个单位呢他也不能存在的啊,这是一个这个忠臣跟奸臣的区别了。


这章谈辨忠,辨就是辨别,辨忠呢就是辨别出什么是真正的忠,什么是似是而非的忠,辨忠非常重要。辨忠要能辨自己的忠,也要能够辨别人的忠。不能辨忠,那就越帮越忙,很多人很有热忱,可是呢对还是不对,不晓得,就越帮越忙了。好,现在我们看本文。


大哉,忠之为道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说太伟大了,这个忠的作用啊用在近处,这个迩就是近处,可以保家邦,就是可以保全我们的国或家。


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说忠这个德性用到了极大处啊,那一股正气可以充沛于天地之间了,也忠从我们内在的心性来说,是一股刚正浩然之正气呀。


故明王为国,必先辨忠。所以一个英明的君王治理国度啊,他在为国的时候,治理国度的时候啊。他必定要先能辨别出忠的真假才行的。其实一个明王啊,不需要有很多才干,他只要能够辨忠,他就会用得对人了。把人给用对了,国家也就兴盛了。所以作为一个主管,一个明王是以辨忠啊为他最主要的任务。


君子之言,忠而不佞;一个君子所说的话,总是公正无私,光明磊落,而不会顺着你的心思去逢迎谄媚你,去套你的话。有没有?讲两句话,然后看看你要不要跳,君子不做这样子的事。一个君子的言,忠而不佞。忠我们前面讲过啦,大功而无私,为团体设想的肯牺牲奉献的,这个佞呢就是逢迎谄媚,巧言呢。


小人之言,佞而似忠。一个小人所说的话,不仅顺着你的心思去逢迎谄媚,而且那个花言巧语的样子啊,还像一个非常忠心耿耿的人说,佞而似忠其实是佞。是很巧言,很巧饰,很善柔啊,一个谄媚的样子,但是呢看起来很像是对你很好,但是呢这是奸人小人啊,而不是忠。


而非闻之者,鲜不惑矣。文啊就是见识广博,有分辨能力的人,说若不是一个见识广博有分辨能力的人呢。很少不被这种巧言所迷惑的。一个人啊,忠不忠啊,是从做事有没有符合大体的主旨,跟做事有没有符合先后的次序,有没有取大舍小,从这几个方向来衡量的。那这些必要能够分辨清楚才行的,不然你就无法辨忠了啊。


例如,我们举《孔子家语》里面的这一小段来做说明:


楚灵王汰侈,侈汰就是骄奢淫逸,右尹子革侍坐,这个古代啊楚国呢,


这个相位叫做尹子,有左相,右相,叫右尹子,左尹子。右尹子叫做革啊,侍坐,坐在旁边。左史倚相趋而过,那这个左史呢?倚相,趋而过,往他前面走过啊,趋就是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反正就是古代很多很多有名的经典就是啦,啊,就是三黄五帝的书了啊。楚灵王跟这个右尹子说,说刚刚走过的这个人呢,是良史,你呀要好好跟他学习。子革对曰:那这个子革就说了。说“夫良史者,记君之过,扬君之善,而此子以润辞为官,不可为良史。”这两个人都是相啊。对不对?然后他跟这个右尹子说:“那个左相很不错,你要跟他学学”右尹子很直言呢,子革就说了,说:“一个良吏怎么样,君有过就记下来,而且要跟他见证,君有善呢,就来发扬他。”这个人哪,能够读这种三皇五帝的所有的经典,能够论词。能够把语言修饰地让君听起来很高兴,但是不能见证君的过。他说:“不可为良史。”呀。那这两个人呢。很显然呢,左史倚相在楚灵王面前要吃香的多。他能够不被他的这种花言巧语迷惑的是非常非常少。那这个子革呢,算是能够辨别本末是非的。可是问题子革在楚灵王面前,跟这个另外的这个左史倚相来比,吃香吗?这是很不吃香的,可能会到处碰壁,最后说不定还人头落地,可能就是这个人,这样了解意思嘛。但是无论如何他去到坐在这个相的位置上。就是为了要能够让这个国家百姓更好,让君王更好。那也只能够说直话直说了。


我们再看《东周列国志》这一段,齐桓公戏曰:“寡人尝鸟兽虫鱼之味几遍矣,所不知者,人肉味何如耳?”这齐桓公啊开玩笑口吻啊,跟这个很会煮饭的易牙在他前面说,说我什么东西都吃过了,就是人味还没尝过。后来呢这个桓公的信臣呢,就是易牙就去煮了自己的赤子,给桓公吃。那个赤子才两三岁,回家之后就把赤子开膛破肚煮了,然后炖,炖得很香很香,拿给这个齐桓公吃。桓公食之尽,吃完了一顿肉啊,问易牙曰:“此何肉,而美至此?”说什么肉这么好吃啊。易牙跪而对曰:“此人肉也。”易牙曰:“臣之长子三岁矣,说我的小儿子啊三岁,臣闻‘忠君者不有其家',君未尝人味,臣故杀子以适君之口。”让齐桓公听了,真是掏心掏肝都给他了。他怎么说?他说我有一个小孩三岁。我曾经听过古圣人讲过这个话,说忠于君的人呢不能有其家。那我的君呢还没有尝过人味,那我却顾着我的家都不算忠,我呢破了我的家了,我把小孩都杀来给你吃了,那我这样算不算忠?那对齐桓公听起来是不是哦那个好感动啊,各位对不对?热泪盈眶啊,竟然有人对我这么忠啊。可是各位我们如果从我们天地正理这样子来看,这个人恶不恶心呢?这是太恶心了。可是这个恶心只有我们看得懂,齐桓公看得懂吗?他是看不懂的。


以亲子的一条命去交换一个人的口欲。这两件事情的严重性很相称吗?不相称的!各位,有一条命是多么严重的事,而且还是自己的亲儿子啊,对不对?口欲可有可无的事情啊。拿这么重大的事情就换了一个口欲,换一个人家对他的褒奖,或者是换了一个官位啊。这个人呢大小不分,我认为他不是大小不分,他这个叫佞臣。他的内心里面那个官位可能比他儿子的命更重要,对吧?所以他牺牲了儿子的命,想要博官位,后来他也如愿以偿,你知道吗?后来易牙管的军队啊,当初是管三军的,历来只有这么一个人了,拿菜刀变成管三军了,他靠什么换来的呢?儿子的一条命。这种叫做这个佞臣了。这个虽是个非常明白的过错,但是在包装了忠的外衣之后啊,能不被这个谬论所迷惑的,恐怕非常非常少。好,他杀儿子给人吃。就是这么样的荒谬的事,并不是饥荒啊。各位你看过那个八百壮士吗?八百壮士最后啊两军对战的时候,那八百壮士一直牺牲,牺牲到最后都没东西吃了没东西吃。最后呢这些八百壮士里面的士兵自己牺牲自己肉体给还可以打仗的人呢吃啊,那个是为国为民,倒也有可能有这个事情。


再看东周列国志这一段啊,我们现在在讲辨忠,怎么辨?


管仲将死,桓公问易牙可用乎?管仲要死了。桓公问管仲说,这个易牙可以用吗?仲曰:人情莫爱于子,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管仲就说了,人情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儿子,比什么都爱的了。其子且忍之,只是为了小事就杀自己的儿子了,以后会不会为小事而杀君啊?各位你想想看。那是会的哟,说何有于君呢?哪里心目中有你呢?只有那个权位而已啊!你看管仲会不会辨忠,他虽然没讲话,虽然齐桓公还是很喜欢易牙,而且也把易牙升,一直升啊,他还看在眼里,他知道的。


桓公曰:“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寡人胜于爱身,尚可疑耶?”有这么竖刁,一个佞臣呐,他为了要侍奉齐桓公,要让自己能够进这个王宫,把自己自宫呢。好,自宫就是当太监的意思了,为了要进去皇宫里面侍奉齐桓公,是爱寡人胜于爱身啊,那不就可证明他爱我胜过于爱他自己,尚可疑耶?这个人不必怀疑吧,可以用吧?


仲曰:“人情莫重于身,其身且忍之,何有于君”,说人情啊,最爱自己的身。若是不是为了天下国家没有什么牺牲的了。其身且忍之,自己的身体只是为了要去侍奉一个人啊,为了要搏官位啊,就可以割掉。那以后如果他有更大的官位可以谋的话,会不会连齐桓公也割掉啊,那是会的呀,会不会辨忠啊?


桓公曰:“卫公子开方,父母死不奔丧,是爱寡人胜于父母,无可矣?”他说这个人总无可挑剔了吧,怎么样的人呢?卫公子开方,父母死的时候,他不回去奔丧,他留在这里侍奉我。是爱寡人,甚于爱他的父母。这个人无可挑剔的吧?仲曰:“人情莫亲于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何有于君?”人情最爱的就是父母,最爱的是儿子,最爱的是身体,像这个人最爱的父母都可以舍了,那他可能会爱你吗?他今天之所以留下来,只是因为眼中只看到权跟位啊,名跟利啊,只是这样而已嘛。这三个,齐桓公三问,管仲呢,这三件事都直接跟他回答了,他已经快死了,总体要跟他讲个明白的。


可见得管仲还活着的时候,知不知道啊这几个人忠不忠啊。他知道的,若有可能的话,管仲会不会去用这几个人啊?不会的,不过呢,他常在后宫愉悦我的君王,反正是不扰乱国家大事。在管仲的眼里呢可有可无,反正不管他就算了,这个是管仲他的想法。但在快死的时候,他就把这个事情呢跟齐桓公讲,若是管仲可称得上是能够分辨出大小轻重的一个忠臣,能够辨忠的人呢?


我们再看这个故事,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叫做申鸣的人。侍亲至孝,举国闻名啊,然后楚王呢,听到这个人的孝心呢聘为相,要聘他去做宰相。申鸣以父母年迈不肯就任。父母很老了,我想要在家里好好侍奉双亲,其父劝他应该以国家为重,始尊父命负任。后来是因为他父亲劝说,应该以国家为重,所以呢他就尊了父命,就就任了。


任相三年后呢,白公胜叛乱。就有这么一个人叛乱了,其父阻止申鸣前往讨伐,他的父亲怕他的儿子去讨伐,因为他这个人很忠又很孝。怕他儿子去讨伐会有危险,他父亲阻止他,以免涉险。但是申鸣,以君国有难,以臣者其置之度外,毅然辞别父亲出征。那这个时候我们看申鸣的心中有国呢,还是有家?国跟家比谁大?国比较大,那国比较大,为什么前面叫他去当宰相的时候,他推脱。因为他还没赴任的时候不算臣。没这个职守,这样知道意思吗?可等他赴任了之后啊,谁比较大?国比较大,家比较小。还没赴任之前谁比较大?父亲比较大,这样懂意思吗?好,他已经赴任了,就不同了,他也知道他已经赴任了,所以那时候他的父亲来劝他,舍大而取小的时候他肯吗?一个明理的人,他就不肯啦。


然后白公胜呢,得知这个申鸣至孝,就劫持他的父亲,威胁说如肯归顺,则分与国土一半。哦,不然的话啊,如果你肯归顺,我国土一半战胜之后,又分了一半,不然的话,我要杀你的父亲。申鸣曰:“吾前为父之子,今乃王之臣。”说,我现在身份不同了,你要挟我没有用的。如果在我还没有来当宰相以前,你不必你要挟了,我背着我的父亲就跑了。对吧?但我当宰相之后,我是王的臣,既然未能成为孝子,亦应尽功臣之责。好,这个就是很分辨的出大小,就是所谓辨忠了。然后呢这个申鸣马上进攻了,而杀死了白公胜,把乱世给平了。忠孝两全的事迹啊令人叹服。他把白公胜平了,他父亲也被白公胜给杀了啊,后来申鸣呢这个自杀了。这个忠也尽了,孝也尽了。像申鸣这样的人啊,真是深知本末大小的君子啊,一点不被一己的得失所迷惑,这个才是能够辨忠的人。


你自己是不是一个忠臣呢?你算不算一个有忠心耿耿的人,你自己要能够分辨。你是不是只求一生的享乐,而在君国大体有难的时候呢,你在旁边看大戏,还是在上面呢有过错的时候,在那一边冷嘲热讽,你是不是这样的人哪?你能不能辨别出你到底忠不忠啊,这个是很重要。当然你可以辨别出自己忠不忠,就能辨别出别人忠不忠。这不外乎就是一个大小本末的判别而已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30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30329

  • 满沁静_

    懂得感恩,明辨是非

  • 玲玲乐乐

    人间的珍宝

  • 1810350mbxr

    为什么到现在没有文稿功能!有客服吗

  • 回寂静

  • 回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