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有为之忠

12.有为之忠

00:00
24:06


有为之士,以“忠”为本,则忠孝可以两全;有为之君,为了国家团体的长远发展,明辨忠奸,大刀阔斧地进贤退不肖;圣贤治国,以身作则,大德如风,将百姓化育于无形!“忠”,如此灵活有作为,岂敢轻看古人的智慧!


保孝行章第十:


夫惟孝者,必贵本于忠。


忠苟不行,所率犹非其道。


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及亲也。


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则福禄至矣。


故得尽爱敬之心,则养其亲,施及于人,此之谓保孝行也。


《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广为国章第十一:


明主之为国也,任于正,去于邪。


邪则不忠,忠则必正,


有正然后用其能。


是故师保道德,股肱贤良。


内睦以文,外威以武,被服礼乐,隄防政刑。


故得大化兴行,蛮夷率服,人臣和悦,邦国平康。


此君能任臣,下忠上信之所致也。


《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广至理章第十二:


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听,天下之心为心。


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谓至理也已矣。


王者,思于至理,其远乎哉?


无为,而天下自清;不疑,而天下自信。


不私,而天下自公。


贱珍,则人去贪;彻侈,则人从俭;用实,则人不伪;崇让,则人不争。


故得人心和平,天下淳质,乐其生,保其寿,优游圣德,以为自然之至也。


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看下一章,保孝行第十章,这个保呢,是保全或圆满的意思。保孝行,就是用忠来圆满孝顺的德性,叫保孝行。


夫惟孝者,必贵本于忠。


说讲起要保全这个孝顺的德性啊,必须要把忠这个根本的德性做好,才能够保全得了这个孝顺的德性。你无法只保全孝,而把忠做不好,孝要保全得好,是不可能。


忠苟不行,所率犹非其道。


这个率就是说去执行这个孝道,叫做率啊。如果说目前忠这个德性没有做好,那么目前要对于双亲所尽的孝道呢,可能未必能够长久保持得尽善尽美的。


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及亲也。


因为忠这个德性如果做得不圆满啊,或是根本呢就是一个不忠的人呢,那么不但会危及自己的性命,也可能会辱及双亲。这个是为什么?就是古代是这样的,一个臣如果犯了罪,罪抄九族,对不对?他的不只是双亲哦,连亲族都遭殃。那现在虽然是不会这样,可是如果呢,儿子犯罪被关了,那连父母也会感觉到羞辱啊,对不对?这也是不孝。


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则福禄至矣。


所以一个君子啊,要保全他的孝道,必定要把这个忠的德性做得圆满。忠就是一个大公无私啊,尽一己之力,去维护整个团体,用大公无私的心就是忠了。把忠做得圆满,能够尽他的忠,一切的福禄自然就降临。当然这福禄呢君子其实是不讲这些福报啊,但是福禄自己会来,那福禄有分凡间的福禄,有天界的福禄,这都有的。


故得尽爱敬之心,则养其亲,


因此呢,忠做好了,才能够完整地尽上为人子女敬爱父母的心思,不能只是管着孝,孝是小的,孝是一家人的事,忠比孝还大,因为忠是谁的事?是举国的事,是大的事。这个意思就是取大而舍小了。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便罢,就兼得嘛,不能兼得的时候,怎么办?取熊掌,就这个意思。好,也才能够尽心地去孝养他的父母。你忠做好了,敬爱父母的心才圆满,才能够尽上我们的奉养父母的心呢。


施及于人,此之谓保孝行也。


这个念施也念义啊。普散开来就是义,而且呢也有余力,可以把这一份爱敬之心推广到他人的身上、推广到社会上,让大家看得到,如此呢才圆满他的孝行啊,这叫做保孝行。孝行要圆满、要彻底,一定要以忠为根本。


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这个锡念赐,赐就是赏赐或推广的意思。《诗经》说孝子的心思啊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呢总是把这种孝思啊也推广到别人的身上。孝就是为我们的父母去设想,一种报恩的心。对君长也是一样,感恩他的知遇之恩,是报恩的心,凡所作所为,为他设想,希望让他更好,把孝移到君长上来,就叫做忠。而忠比孝大,那是因为忠遍及的层面,影响的人非常广。孝说穿了就一家人嘛,对不对?


这章总结:这章是告诉我们哪,忠比孝更重要的道理。若是你只做到了孝,却做不到忠,那个叫做舍大取小了,那这个恐怕这个孝道呢是假的,而且保存不了多久的。虽然是个孝,没有错,对君子来说就是有点遗憾。当你有机会取更大的时候,你却没有看清楚,没有掌握机会,是这个遗憾啊。不表示说,要尽忠一定要抛弃孝,不表示这个意思,也不表示说一定要上朝堂尽忠才可以孝。


但是我如果是一个兆民,那我只能够在家里尽孝,其实我尽孝也等于是尽了忠嘛,对不对?


因此古人哪,有移孝作忠的,没有移忠作孝的哦,这一点要搞清楚哦,因为忠是公的,孝是私的,忠做好了,自然孝道无亏啊。


一个能够尽忠的人,既然无愧于父母,也无愧于君、上级、国家,所以要保全孝行,必要先把忠的德做得圆满才行。那忠做在哪里呢?在你的工作岗位上、生活、日常、伦常上,处处都有忠的这个影子。其实孝是不是忠啊?孝就是忠了,用在双亲上叫做孝而已啊,如果把这个忠用在兄弟姐妹上,用在兄弟上就是悌呀。啊,就这个道理了。


孟子曰:“得其大者为大人,得其小者为小人。”一个事情就是这样,当两难取舍的时候,取大的,我们就称这个人为君子、为大人嘛。取小的,那就称他为小人嘛。而不能做好忠的根本,而想要把孝道做得尽善尽美的话,总是会有缺憾的,就是小人之累了,小人的孝了,不是大人的孝了。


下一章,广为国章第十一章。


广呢是广泛,为是治理,广为国是更广泛地治理好国家的办法。那现在这个国家你可以比喻为公司,可以比喻为团体,这都行的啊。是一个单位、一个协会,这样都行的。这个办法呢,就是君主要英明地举荐贤才、退除小人,才能够让国家得以长治久安,这就是辨别贤愚为第一要务啊,广为国的第一要务。我们看内文:


明主之为国也,任于正,去于邪。


说一个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第一要务,必先要懂得任用公正无私的君子,退除奸邪的小人。


你不用他,就自己会走远了,对不对?那你专门点出来用的人呢,都是有一点开阔气度的正人君子,可以做得了事情,可以指正他的,知道错误会改进的,不会迁怒于人的那种君子才行。坐在君子的位置上,不能没有辨别贤愚善恶的能力,这并非排除异己,而是只有正直的人可以居于管理的位置上。


有才干是第二选,因为基于管理上是对人做调和的工作嘛,有德性就可以,才干反而次之。


但是那个主管下面的人要不要才干呢?那些人是要有才干的。


邪则不忠,忠则必正,


一个充满私心、邪念的人必定不会忠的,一个能够忠心耿耿的人,其实必定是无私而公正的啊,所以正邪这怎么分,看他平时主事是公还是私。


有正然后用其能。


有了公正、无私的存心之后,才能够采用他所具有的才华,否则必将适得其反。一个人非常聪明,非常狡诈,你要不要用?那他会用他的聪明用在哪里呀?用在狡诈的地方去,对不对?用他的聪明去伪饰他的狡诈,让你看起来很仁慈、很公正,然后行狡诈的事,这都不能用。若是有才而无德,不用还好,越用伤害越大。但人们总会问哪,说他那么有才华,为什么你不用他呢?这种人不用,是有不得已的难处的,必等他改了毛病才可以用,就这种期盼。有才华的人,我们会期盼他,改了这些不好的思想,我就可以用你。就常常有的人会问我说:“老师啊,那个谁不错那个谁不错,你为什么不大大的用?”我说“我等会吧。”等什么啊?是啊,你别叫我说,你是专门叫我得罪人嘛,不是吗?我有我的看法,我会用,有我的道理,我不用,有我的道理。


是故师保道德,股肱贤良。


说有了这个任正去邪,就是任用公证的人啊去掉那些邪恶的人这些根本之后啊,举国所有做师保的都是有道德的,所有做股肱百官的都是贤良的。股肱就是胳膊啊、大腿啊、一个人的四肢啊。那文武百官就是君的四肢嘛,就叫做股肱。


内睦以文,外威以武,对内用文教、礼乐来和睦百姓,对外用武备来使四方信服。你必须先摆出阵势来,不是要打他们,但是你知道我有这些东西,你们别乱动,这样就行了。


被服礼乐,隄防政刑。


说,礼乐就像我们的被子或衣服一样啊,对于治国来说啊,一天都不能少的呀,每天都得穿的嘛,保护我们的嘛,政法和刑法,就是如同防洪的提防一样啊,对于治国来说,也是一天都不能少的呀。所以你必须同时被服礼乐,而且要隄防政刑,


故得大化兴行,蛮夷率服,人臣和悦,邦国平康。


这个古代的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啊,礼乐就像是阳,而这个政刑就像什么啊?阴呢。一阴一阳你没有两个来共济的话,那就没有办法成事的啦。当阴阳合计的时候,大化兴行,说有了这些之后,软硬兼施啊,教化便能够兴盛流行。蛮夷率服,所以蛮夷之邦都能够佩服。人臣和悦,所有为人臣的,都和乐而欢喜,诸侯万邦,也都平安和康乐。这些效果要归功于什么呢?就是一个软一个硬,一个礼乐一个政刑。


此君能任臣,下忠上信之所致也。


这些都是圣明的君上能够分辨忠奸,任用贤臣,臣下呢既能够效忠君上,君上也能够相信臣下,才能够达到如此的效果。任用一个人的时候呢,就要先相信他可以做,放手让他做。可是如果做一做,发现不行,还能不能相信呢?不能相信呢,要收回来。那时候如果人家问说:“你怎么不相信他呀?”不能相信。不是不相信,换到可以相信,才相信,这样懂吗?不要因为这一句话以后我所有当长上的,下面的人反正我都要相信他。那要你这个长上干嘛?那就说让你去看,看什么时候要放,什么时候要收。就这个道理。


《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济济呀,是形容阵容庞大的意思啊,士是有道德学问的人的代称,古代都是这个名词的意思。


《诗经》说啊,说,具有那么多有道德学问的人才啊,因此文王才得以安宁地坐在君王的位置上。他垂衣裳而治天下,垂衣裳就是摆正了自己,然后呢天下就得以安康。他摆正自己之后,济济多士,就依靠着他嘛。各位,年轻小伙子也要到他周朝的地方来啊,这个七八十岁老家伙也要到他这个地方来嘛。他说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这章总结啊:这章是说国家治理得好啊,更好更快,那光靠君上一个人呢,是不够的,必须懂得任用心术公正的君子,然后除去心术不正的小人,国家自然治理得又快又好。所以啊,用人的第一要务啊就是要讲究心术公不公,正不正,若是光有才干而心术不正,不用还好,一经采用。必定要坏乱国家的团体。


那公不公,正不正,怎么看?看他受伤的时候,委屈的时候,当他接受不公平待遇的时候,看他的心中还有没有为大体设想,差不多这样,你就可以判断。如果有一点委屈,就开始牢牢骚骚,有没有?那也不行的。他虽然整天都在努力,都在做他的职守上的事,可是呢,那个不公的心在某些地方会看得到。


因此呢凡是要为团体举荐人才的人呢,需要先考虑这个德这个字,若无德而举荐呢,意思不忠。你举荐一个人,他却没德,但他跟你很好,那你把他举荐上来,你是为公还为私啊?那就为私,这就是不忠了。好,公私分明地去举荐有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忠。


《秦誓》说啊,《秦誓》就是秦国的一本书啊,这一段呢记载在《大学》里面的。“若有一个臣,断断兮,说,如果有一个臣,非常纯净的样子。无他技;却没有别的技能。其心休休焉,他的心呢不跟人计较的,非常美好的,非常善良的。其如有容焉;非常有度量的样子。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如果人家有才干,他总是为他感到高兴。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彦就是美。人家有那个好的德性,他总是能非常的喜乐。不啻若自其口出,不只是因为他嘴巴讲讲啊。实能容之,实际上呢,他确实能够容纳这些人。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这种人能够让我的子孙黎民能够和乐、安康,能够得他们的心呢,尚亦有利哉这种人有利,他没有才,但是他有德,对国家有利还是有害呀?有利。人之有技,有一个人很有才干,媢嫉以恶之,别人如果也有才干的,他就嫉妒他、排挤他。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那人有美好的德性呢,然后他就跟他作对,让他无法通达。实不能容,实际上呢,嘴巴说可以容,实际上作为都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殆就是危险。这种人呢有才干、没德性,不能保我子孙黎明的安康。会因为有这种人的存在,而整个社会更加动荡,这种人危险,不能用。这是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金言玉语呀。


所以任用一个人,认德还认才啊?认德。就是你要千万记住这个重点。当然公司的经营上,在某些地方就要用才,用才就用才,但别坐在主管的位置上,就让他好好发挥才干就可以了。


曾子曰呀:“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你看要分出贤愚不孝,一定要分出的。曾子在《大学》里面说说,像这种人,只有人人公正的人,碰到不好的人放流之哦,赶出去。迸诸四夷,赶到很远很远的南方去呀,不与同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它不适合居住,把他赶走了。这个是在说啊除暴安良、保民之生哪,保护我们的群众就是要除暴安良。


君子以近贤,退不孝为志哦。一个君子坐在位置上,纳进来都是贤良的,不需要的就别用。而愚者以为排除异己,君子之心实际上是小人所不是。一个君子自公无私,但他看得出来这个人公还不公,有德无德,有才无才,看得出来,慢慢用。有的时候呢不得不用,那就暂时用一下,不能用太久,有没有?有的人可以长久的用。有的人不行的。


那以上各位先了解了,在佛法上是不分别取舍,在人伦的义理上呢,是要分别取舍的,这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啊。那最好是你能够公正地去分别取舍,和与内在是不分别取舍。是高明的、可以治世、可以入世、可以出世的人啊。


广至理章第十二,

至理呀是最好的治国之道,叫至理。广至理就是更广泛、更全面的布上最极致的治国之道的办法。那这个办法呢就是君上要以身作则。那以下呢,本文会慢慢说明啊,我们看本文:


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听,天下之心为心。


说古代的圣君总是能够设身处地的,用天下人的耳朵来听,用天下人的眼睛来看,也用天下人的心来感受,那就表示它下面的臣要不要多啊?就要很多了。都要可以信赖的、可以有这些功能的。说到处都有百姓愿意提供所见、所闻给君上,或者是这些臣,都提供给君上,而君上也处处站在天下人的角度来看事情,凡是天下人所欢喜的,他也欢喜,天下人所讨厌的呢,他也讨厌。


端旒而自化,


古代这个皇帝啊戴的那个帽子,前面有一排的串珠,有没有?那个叫做旒了。端旒就是把那个皇帝该戴的那个礼饰把他戴好,这是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意思啊。因此君上修好自己的德性,端坐在朝堂上,戴正了这个冕旒,不必动声色,百姓自然就被感化了,那是因为他平常的德性示范得好,百官顺服了。百官顺服了,而且选出来都公正的。那百姓呢,在这种公正、无私的政治下,自然就顺服了。


居成而不有,斯可谓至理也已矣。


说等到一切都成功了,也不鞠躬,那这样便可算是最极致的治国之道啊。那这几句话呢所讲的就是一个君王的忠啊。


这个《孟子》里面呢有一段“惠而不知为政”的批判,我们来说哦。


孟子说:“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君子只要把你的政事做好,那个古代的那个大官出来的时候,旁边两排的士兵威武,有没有?然后百姓都得要趴在旁边去呀。他说你只要把你政事做好、该办的事做好,你出来的时候百姓都要避开,可以的。为什么?因为百姓避开,这是小事,重点是你在位置上该举贤才,该做的建设,该替百姓除暴安良,你做好没?对吧?这才是重点,“焉得人人而济之?”你没有办法亲自一个人一个人去握手,亲自一个人一个人去道歉,一个一个人,你亲自拿面包给他,你没办法的。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如果一个为政的人,你想要每一个人都讨好他,亲自去做,那么你天天都在外面奔波,你也做不到的,不是吗?如果需要你这样做,那你要那些下面的臣要干嘛啊?惠而不知为政,恩惠的惠,有恩惠、有仁慈,不知为政。


王者,思于至理,其远乎哉?


有德的王者,他所能想到最极致的治国办法,难道会很遥远吗?


无为,而天下自清;


为是造作,说自己不离开这个正道,以身作则,天下自然就清平了啊。以身作则、不强求,就是这个无为的意思,那个为是造作,就是说我做不到,我也没有这样做,我叫你们这样做还是为啦


不疑,而天下自信。


自己不做令人怀疑的事,天下自然就信实了呀。


不私,而天下自公。


自己没有私心,而天下自然就大公无私了呀。说,我当了几任的官,然后财富忽然暴涨好几倍。如果一个人忽然财富增加很多,他却说是为了要建立一个什么基金给公众来用。那你当时刚开始收入第一笔款的时候,你就应该这样做,这样懂意思吗?你不能被抓到的时候才说,因为我是一个什么冠冕明堂的基金,那都是行不通的啦。这个叫做辩忠、辨奸,就看他办事情的程序了。


贱珍,则人去贪;


说君上自己不看重这些珍宝,百姓自然呢就会去了贪心了。我说这个第一夫人很重要啊,一出场的时候披金戴银,有没有?那些贵妇人一出场,也都是披金戴银哪,那个第一夫人出来是一个牛仔裤,那些贵妇人出来呢?它就是一条农夫裤而已嘛,对不对?对呀。大家就不会再那么样的浮华嘛。古代的明君在世的时候,皇宫用的杯子不雕饰的,就是很朴实的瓦缶之盆而已啊。尧、舜、禹、汤的时候都是这样的。


彻侈,则人从俭;


君上自己戒除奢华,百姓自然变得节俭了。


用实,则人不伪;


君上自己很诚实,百姓自然也不敢作假。自己用实,他用的人也用实,百姓不敢作假的。


崇让,则人不争。


君上自己谦让,百姓自然不敢争斗的。


故得人心和平,天下淳质,所以便能够人心平和,而天下风俗变得醇厚、朴实。

乐其生,保其寿,优游圣德,以为自然之至也。


人民都是跟着君上学的呀。人民安乐地过着生活,保有他天赋的寿命,逍遥在圣君的德化之下,百姓却认为这一切非常自然的,他一点都不知道是君上的恩德啊,是第一流极致的领导统一,他一点都不觉得,因为他很正常嘛,对不对?人就是应该这么老实嘛,上下就是应该有和乐的次序,很正常啊。这有什么?我们刚刚说很正常,这有什么?各位今天如果要再花几百亿,请多少专家来做,做得来,做不来?做不来了。


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诗经》说啊,最高明的圣君是让他的百姓啊,不识不知之间呢,就顺从于圣君所教化的自然规则之下,自自然然的。所以《道德经》有这句话,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啊。说领导统一的君哪,有分这四等:太上最古老的圣君,第一等的,极致的君,是不知有之哦,下面的人有条不紊的、非常和乐的、很安康的,他不知道是谁的功劳了,不晓得。无形间就已经这样了。其次亲之誉之。其次一点的君呢,就是他做得很好,百姓会非常对他赞赏有加了,但这也不简单的了啦。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就是像秦始皇,大家说到就会怕,对吧?再其次侮之,就像纣王一样,讨伐他,这是有很多等的君呢啊。当然不知有之,这是最好的。


全章总结:这章是说啊,所说的这个广治理呀,是要把最极致的治国的办法推广开来。若是全天下的臣都愿意将所见所闻据实告诉我们的君上,让君上来裁决,而君上也能够处处考察得明明白白、处处设身处地为民设想,也处处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给百姓看,那么百姓自然依着规矩去做,这个岂不是最好的治理办法的吗?这个就是广为国的道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山至此而陵

    用人第一要务是用公正的人…看他受伤委屈的时候有没有大局观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30

    非常可爱的杜杜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

  • 雲開山人

    先生的学问真的很深远!

  • 1810350mbxr

    怎么没有文稿功能了啊

  • 山至此而陵

    君德越宣,臣德越明。

  • 1810350mbxr

    怎么还没有文稿呢

  • 1810350mbxr

    为啥到现在还没有文稿

  • NAME阿蘭

  • 回寂静

  • 回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