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韬武略,各尽其忠

11.文韬武略,各尽其忠

00:00
23:00


“忠”可以用来惠及现代公司的管理发展吗?无论君王治国、武将保国,还是钦差大臣惩恶扬善、教化民风,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份位灵活应用!



政理章第七


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则人日迁善而不知。


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则人不得不为善。


惩之以刑,理之下也,则人畏而不敢为非也。


刑,则在省于中;政,则在简而能;德,则在博而久。


德者,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则薄;任刑,非德则残。


故君子,务于德,修于政,谨于刑,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何不理之人乎


《诗》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武备章第八


王者立武,以威四方,安万人也。


淳德布洽,戎夷秉命。


统军之帅,仁以怀之,义以厉之,礼以训之,信以行之,赏以劝之,刑以严之,


行此六者,谓之有利。


故得师、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


是以攻之则克,守之则固,武备之道也。


《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观风章第九


惟臣、以天子之命,出于四方,以观风,


听、不可以不聪,视、不可以不明。


聪、则审于事,明、则辨于理,


理辨,则忠;事审,则分。


君子去其私,正其色。


不害理以伤物,


不惮势以举任。


惟善是与,惟恶是除。


以之而陟,则有成,


以之而克、则无怨。


夫如是,则天下敬职,万邦以宁。


诗云:载驰载驱,周爰谘诹。


政理章。


这个政,是政事。理呢是治理啊,有条不紊地管理百姓,使百姓走在安康、和乐的道路上,是上位者所应该尽的忠啊。


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则人日迁善而不知。说用德性来感化人哪,这是治理国家最上等的,第一等的办法。如此人们呢,在不知不觉中就渐渐变得良善了,用感化的方式啊。上面的人呢就像风啊,下面的人像草,风行草偃嘛,上面的人示范出来的言行、道德、次序,下面的人就会跟着学。


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则人不得不为善。


这个施啊,普及、张扬开来的意思啊,用张扬政令或法律的办法来管理人,是治理国家的中等办法。如此人们呢就不得不依政令或法律的规范去做个好人啊,这是管理国家的第二等办法。第一等是感化,以身作则,让他们看到,感化了。第二等呢就是用政令、法律。


惩之以刑,理之下也,则人畏而不敢为非也。用刑罚来惩戒人,是治理国家最下等的办法。这种办法呢可以使人惧怕惩罚,而不敢做任何犯法的事情,这也是必须做的,但是是最下等、不得已的办法。


刑,则在省于中;这个省是不滥用、节省的意思。中,罪证确凿就是中,就像射箭中了标的一样啊,勿忘勿中。说,如果不得已用刑法来治理人,要注意不可滥用,而且要罪证确凿,用在必定、不得不用的地方,不是不能用,要用在一定要用的地方。


政,则在简而能;如果用政令来治人,要注意政令要简易、有效。好像当时刘邦治理百姓说我们约法三章,有没有?第一、杀人者死。这样是不是很简单?很简单哪。没有几条,大家都乖乖的嘛。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我们六法全书太大本了,搞了半天,你有没有犯法,你也不晓得,呵呵,对不对?然后那些专门研究的人就有办法钻,你有那么多的法令,法令跟法令之间有没有缝?会有缝可以钻呢。好,所以啊,要靠政令永远治不好的啦,只能够勉强维持而已。


德,则在博而久。如果用恩德来感化人,那么要注意呢,广其德化,而且可以行持很久。在博而久啊。


德者,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则薄;任刑,非德则残。


他说这个治国的根本呢,就是这个恩德。恩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若是只靠政令,没有加上恩德的话,就会让人觉得很刻薄了。若是只靠着这个刑罚,没有交上恩德的话,会让人觉得残忍。所以不论用政也好,用刑也好,都还是要以恩为根本。


故君子,务于德,修于政,谨于刑,


所以呢在上位的君子呢专心致志,在德性的修持是否完美,就是跟百姓之间的亲切感有没有达到?百姓对你的信赖感有没有达到?小心修持每一条政令是否符合人情,让它更简单、更符合人情,谨慎每一条的刑罚是否得当啊。这个呢三者都要齐备,是缺一不可的。


现在治国来讲,三者都要齐备,哪三者啊?德,然后呢?政令。然后呢?刑罚。不可以说,因为它是下等的,所以我就不用它,这不行的,三者都要用。当时文王治天下的时候啊,都用德,政令也很少,很简单。然后有人犯罪呢,就拿一根木条在地上画个圈,说你在这里罚站,就站着一整天不敢出去呀,罚完了就回家了,没有罚完不敢回家了。现在如果我们犯人,画个圈圈让他站着,肯不肯呢?跑光光了,你看不到一个人了。


固其忠,以明其信,


固守自己那一片大公无私、勿忘勿中的忠心啊,一步步让人看到他的踏实跟诚信,以明其信。这个明其信的明,就是要靠时间,我以身作则,并且要靠时间,让百姓都看到,信任了,叫以明其信。


行之匪懈,何不理之人乎


如此行持,没有一点懈怠。那个忠心耿耿,没有一点懈怠,哪里还有治理不了的百姓呢?那这个重点就是先昭信于百姓的意思啊。


《诗》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优优是和乐、宽裕的样子。遒呢,是聚集的意思。


《诗经》说:“君上的施政能够有宽大、和乐的德性,自然各种福禄都会聚集过来啊。宽大、和乐基本上就是一个德嘛,最好不要用政令或刑罚啊,是先让人家看到他示范出他的生活的样子,他的德性示范出来,让大家感受得到,这个是最根本的办法。


那最怕的就是说的话跟做的事情是完全两回事。好,他说他廉能,结果他是最贪的。这样百姓所学到的是什么?这是虚伪的,这样就不行。


这章的总结:这一章呢是说治理百姓的方法呢,不论是用政令或刑法,总要以恩德为根本的啊。那即使是用刑,也是为了成全这个根本,这个恩德。若不以德为本,总是会让人觉得刻薄、残忍,那这怎能算是忠于做一个君上的一个职守,怎能算是忠于所治理的百姓呢?所以做君上的呢,也有他应该要效忠的职守了。因此要圆满自己的忠德,不能不先昭明自身那个信实的德性。这就是政理章啊,治理一个国家。当然讲这个话就是为上面的人说的,他的忠应该怎么尽啊。


下面讲武备章。


武呢,是练兵,平时有了周全的防备措施,才可以预防不测的事情发生,为国家预做各种安全预防措施。这是一个武将的忠啊。类比成我们现在呢,就是军人哪、警察啦、士兵啊、这个安全人员呢,有没有?


王者立武,以威四方,安万人也。


威是尊严的意思。说,从古以来,任何做君上的,必定都会建立武备,才能够尊严,威震四方那些试图作乱的人,以便保护善良的百姓。这个以威四方,不是要让我要耀武扬威啊,因为我没有一点威严出来,让人家威慑的话,那么他们会作乱的。那作乱,就让我百姓不得安宁,是为了百姓安宁,所以君上的必须要摆出以威四方的姿态。


淳德布洽,戎夷秉命。这个淳是厚道的,洽呢,是周遍的,遍布的啊。戎夷呢,西方的蛮族叫做戎,古代的中国地图的西方就叫做戎,东方叫做夷。秉命,秉是握持或者承接的意思。这个话是说啊,只要敦厚的仁德、广布周到,连外国的戎夷、蛮帮也都会承听我们的号令啊,承听这个礼仪之邦的号令。


统军之帅,仁以怀之,义以厉之,礼以训之, 说,统领三军的元帅呀要用仁慈的胸襟去感化部下,要用患难相助的义气去激励部下,要用整齐与次序去训练他的部下。


信以行之,赏以劝之,刑以严之,行此六者,谓之有利。再用诚信去带动部下、用赏赐去奖励部下、用刑罚去警戒部下,使用这六种办法去带部下,才算是有益于武备的方法。


故得师、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


因此呢获得所有将士们为他尽心、为他尽力,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勇往直前,


是以攻之则克,守之则固,吾辈之道也。所以呢,他一进攻,就能够克敌制胜,而平时守备呢牢不可破,这个就是用武备的道理。


《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诗经》说啊说雄赳赳、气昂昂的将士们,坚固的像是保护公侯的城池一般很坚固,像城池一样的啊。所以治理国家有没有用兵的道理呀?是有的。必须要有这个理的。这个学道不能只学文呢,武要不要学啊?武也是要学的。


这章的总结:这章呢是讲武将的忠,武备宁可百年不用,却不可一日不备。身为一个武将啊,时时尽上自己的德性与智慧,把国家的武备整顿得完整无缺呀,这个才算是尽了一个武将的忠。


现在我们看第九章观风。


观这个字啊,从高处往下看,叫做观啊。《易经》里面呢有一个观卦,最上面两个阳爻,往下看,下面的四个阴爻像明啊,上面两个阳爻就像君,从上往下看叫做观啊。观风的风,风是风俗或教化。观风是古代的臣、钦差大人奉了君上的命令,游历各方,去察看地方的风俗、考察地方官员的政事教化,以便让君上有个正确的赏罚啊,叫做观风。此章所说的是具有赏罚之权的忠,就好比现在的监委啊、法官哪、督查之类啊,这些就叫做观风。


惟臣、以天子之命,出于四方,以观风,


说一个臣子奉了皇上的命令啊,到四方去察看地方风俗跟政事,去主持赏善、罚恶之事。


听、不可以不聪,视、不可以不明。


说两耳千万不可以不听得明白呀,两眼呢千万不可以不看个明白呀。这个意思就是说视听都要大公无私的意思啊,仔细地看啊,不可以有所误会、偏颇和遗漏。


聪、则审于事,明、则辨于理,


说两耳听明白了,怎样叫明白呀?无私就是明白了啊。听明白了,才能正确审查事情,两眼看明白了,才能够正确地辨别道理。


理辨,则忠;事审,则分。


说现在的人常常问的事情就是:“我怎么知道谁对呢?”有没有?那就是听不明白,也看不明白了。那因为你不了解本来的主轴架构,所以你不晓得什么是忠,什么是奸的,你就分不清了。你把主轴架构那个目标,长远目标不能变,先护持这个架构,以便于能够让整体都获得好处。往这个方向看,大致上不会差太多了。理辨,则忠。说道理,分辨明白无私。这个呢就能够叫做忠心了。


事审,则分。事情来龙去脉审查明白了,这个叫做条理分明嘛。就好比我刚刚说进谏要不要程序呀?是要的呀,对不对?第一步可以怎样,第二步可以怎样。哦,好比说子路要把好处给百姓,要不要次序呀?要啊要次序的呀,次序弄坏了,人家就说你是奸臣啊。


君子去其私,正其色。


这个色就是表情、举止、行为等等都算在内啊。一个君子赏善、罚恶之前呢,要先去了他的私心,端正了他的表情、举止、行为等等。例如一个外交官出使他国,在各种公开场合或私下不同场合啊,举止、表情或严谨或轻松,都要很得宜哦,才不辱君王的使命,才算是称职啊,这个叫做正其色。正其色意思不是苛苛板板的,不是。比如说你出使到别国去,那今天的节目呢是打高尔夫球,你要不要穿西装呀?那个就不叫正其色,对吧?上了朝堂你就要有该国的礼服就要上来了,你就不能够穿短裤啊,叫正其色。


不害理以伤物,


说,如果有纠正或处罚的啊,因为你是观风嘛,对不对?你是钦差嘛,如果你有纠正或处罚的,都是确有其过错,绝不能够违背正理,使清白的人受到委屈或伤害。


不惮势以举任。


这个惮是害怕。如果你有所举荐的呢,必定是确有贤才的,绝对不会因为惧怕权势而任用一个人呢。


惟善是与,惟恶是除。


说只有善良的才肯举荐他出来,为民服务,只要有罪过的啊,或者是心术不正的,都要把它除去才对。这句话呢说起来容易呀,做起来可是相当大的魄力跟担当,才做得到的啊。哪一句话?就“惟善是与,惟恶是除”啊。各位读起来只有八个字啊,做起来刀光剑影的,你信不信呢?为什么会这样?如果问各位说:“选择人才对于治国或管理公司来讲,重不重要?”那你一定会说:“很重要”。如果问你说:“不适任的人是不是应该叫他下台?”那你也会回答说:“当然!”但是事实上,一个当权者即使本着大公无私的心态去任用人或排除人的时候,总会有人愤愤不平地说:“他为什么不找我啊?明明他是在排除异己,或是他明明是在使用自己的人”等等等等。这些话会造成人事上的动荡。作为一个忠臣,如果下来了,应该怎么样?身段要优美啊。


一个君子,如果人家没有用他,而用了别人,不要说那个人比他说好多少了,就算是差不多或者比他差一点的,如果别人用了那个人,我们心里应该怎么想?要祝福啊,知道吗?但是现在的人所采用的方式显然不是,愤愤不平啊。好,因此呢,做这些角色的人啊,除了要有大公无私的心以外,还要有相当坚定的意志,才能够独排众议,将善恶贤愚给分出来。要分的,不是不分的啊。


一提到把善恶贤愚分出来啊,常惹得一些人说啊,说:“大家一视同仁嘛,每个人都可以啦,那些做错的人要再给他机会嘛。学佛那么久,何必分别你我呢?”有没有,这些事情啊你会常常听到。在那个关键时刻,就有人会唱这些论调,这个话让人家乍听之下,很有程度,很仁慈,但是这对于某些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事情来说,是可以的。若是对于选择重大人才来说啊,不仅必须详细地去分别出谁善谁恶、谁忠谁奸,还要有相当的铁腕的作风,才能将那一些思想行为不端正的人把他排除在外。


那谈到这里,各位心里就有很多话,那你怎么知道他思想不正,有没有?你怎么知道他行为有偏差?你是不是会有很多话?我告诉你,你们都别说话,就让那个站在位置上的人去决策,他今天能够站在那位置,因为他看得出来,对吧?


孟子说啊:“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所以选人才重不重要,要选有仁德的人在高位,有智慧的人在高位,不仁的人在上面会播他的恶。《大学》是这样说了:“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为什么?因为仁人是至公的,至公的人选择人,尽管去选;要排除人,尽管去排除,因为它是至公的。只有至公无私的人,才可以好人,则可以误人。


“见贤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我看到一个贤才的人,你不举他,贤这个字包含才干跟德,这各位要注意啊,不是只有才,如果只有才没有德,行不行啊?不行的。那个叫播其恶于民啊。


所以看到一个有才德兼备的人,举用他。举而不能先,命也,可是你举用它,你正在举它,可是又不举他在你面前,比你前面。命也,然后你却推说这是命运。命也有怠慢的意思,有命运的意思。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看到一个不善的人,你不能够罢黜他,不能够把他排除在外,退了,还不能够把他退得远远的,还让他有机会再跑进来,这就是君子的过错。从这个《大学》这个话来说,对于人要不要懂得分别取舍啊?一定要分别取舍的!因此对于外在的人事,必须要有分别取舍的能力,才能够站高位啊。


好比电影里的情节啊,有人得了会令人致死的传染病,万一病情蔓延开来,将有无数的人会死于感染。而唯一禁止病菌蔓开来的方式,就是要将这些人从人群中把他隔开来。此时如果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人人是平等的,你们没有权利夺走他们的自由。各位请问说这个话的是仁慈还是盲目?那是最大的残忍,将会是包装在仁慈的这个话的背后,对吧?如果万一有这个病情真的蔓延开来了,各位,杀五个可以救五十万人,你要不要杀?你禀告上天,我不得已,请上天好好带他们,赶快处理掉。你这样懂吗?对,我这样讲,你会觉你真是这么残忍吗?你没有想到那五十万人怎么保存下来。这样懂意思吗?学佛的人学久,就是这一招学不来。治世该用手腕的时候,用不来,就这个问题。因此呢佛法所谓不分别取舍,只能用在内在的心境上,对内在的情绪、能量不分别取舍。若是对于外在的大事,必定要有分别善恶、贤愚的能力才行。这个各位如果你学佛很久,我要劝你,你要多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常常喜欢说都不要判断,有没有?那是胡扯的话,只能用在里面说。外面呢,天天都在判断,从早上开始出门,走左边还是右边?都在判断。搭公车还是骑机车?都在判断,是吧?一定要判断的。


以之而陟,则有成,


陟就是升起来啊,这个之是大公无私的忠心呢。说用这个大公无私的忠心,来举荐有贤德的人,必定能够有所成就的,。


以之而克、则无怨。


用这种大公无私的心来打击坏人,克就是攻击啊,必定不会招致民怨的。


夫如是,则天下敬职,万邦以宁。


如果能够像这样,都秉着大公无私去赏善、罚恶,那么全天下所有做官的人都将恭恭敬敬地去执行他的职责,不敢荒废职守,万国自然安宁。


《诗》云:“载驰载驱,周爰谘诹。”


《诗经》说啊,载驰载驱,这个驰是快跑,驱是慢跑。说这个出使的钦差大人坐在他的车上,或者快驰,或者慢跑。周爰谘诹,这个诹就是走遍四方。谘是询问或谋略。这个诹呢是商量,说走遍四方,仔细到各地去查访,去询问风俗、教化、去商量什么事该怎么办,就是周爰谘诹的意思。那个是有关观风的职守的臣啊,他所应当尽的忠,就是一个大公无私、仔细的、审查,仔细地分别出善恶、贤愚啊,让有德者在高位去惩罚不孝徒啊,就是他的职责。


这章总结:这章是说具有赏善、罚恶大权的大臣,奉君上之命到四方去观风的德性,必要大公无私的将善恶看得清楚、明白,才能够为国家正确的举善伐恶,这才不愧君上委任的职守,也才算是为国家尽了忠心。那你说:“那我又不是钦差大人啊。”那好比这样吧,如果你的君问你说:“哎那个谁啊,我现在有一个什么职守,需要一个人来管理呀,你可不可以帮我推荐个人啊?”那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观风?对呀,你就是在观风的职守上了,知道吗?就是秉持着说,谁适合这个,谁有德性跟才干兼备,谁不会播恶于民,把他举出来,那那个人也许跟你相处地并不是很好,也许你不是很熟,可是你秉着大公无私的心,说:“他可以。”这就是所谓的观风的忠心呢。若是怀有一点私心,见善不能举,见恶不能除,岂不是等于他一个人做尽伤天害理的事情了吗?好,你等于帮助一个人去做这个事情了。虽然我们都是兆民啊,但要具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并努力去让社会处处有正义。这个就是与古代的钦差大人已经没有两样了啊,只要我们能够去区分善恶,让大家尽量往良善的地方去走,这个就是呢古代的圣人所做的事情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立平_LP

    很受益! 上面的人像风,做好自己;下面的人像草,跟随着做。

  • Ai爱华

    惟善是与,惟恶是除:所谓不分别取舍,只能用在内在的心境上,对内在的情绪、能量不分别取舍。若是对于外在的大事,必定要有分别善恶、贤愚的能力才行。

  • 回寂静

  • 1810350mbxr

    怎么没有文稿功能了

  • 海中小鱼儿

    通透真好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30

  • 回寂静

  • 回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