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如何智慧谏言?

6.如何智慧谏言?

00:00
24:10


乖乖听从指令的就是忠臣?可是,为什么古代明王还要专门设置谏官? 圣贤所提倡的,是顾全大局的大忠,而不是任君上为所欲为。高明的规谏,更是深谋潜运,能防患于未然。谏言技巧,现代职场不可不学!



忠谏章第十五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則非忠臣。夫谏于順辞,中于抗义,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我们就要先谈谈忠谏章第十五。

       谏是直言,以使人改过、迁善,就叫做谏啊。为什么臣对君要行忠谏,而不能全部听从君上的命令?我们看《孔子家语》这一段呢。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说:“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全部顺从父亲的命令,这样算不算孝?一个臣呢全部顺从国君的命,这样算不算是忠?”贞就是忠了,贞而固,就是忠。三问,孔子不对!问三次,孔子笑笑的,不敢答。为什么不敢答?答完了恐怕也走不出来。好,所以呢就糊弄糊弄就过去了。

孔子趋出,谈完话很快地呢就出来了。以语子贡曰:就告诉子贡说:“乡者君问丘曰,刚刚啊鲁哀公问我说,‘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说完全听上面的这样,对不对?三问呢而丘不对,问三次我都没有给他回答。赐以为何如?好,那来考考弟子了,看看弟子的智慧。你以为怎么样?你认为儿子完全听从父亲跟臣子完全听从君上,这样对不对?

        子贡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臣从君命贞,奚疑焉!”对,对呀,子从父命就是孝啊,臣从君命就是贞啊,夫子啊,我跟您学的也是这样啊,这有什么好怀疑的?

孔子曰:鄙哉!赐也,他说,哎呀,你这个粗俗的鄙夫啊,你学了那么久,在学什么呀?赐就是子贡。

        “汝不识也。哦,你不了解啊。昔者明王万乘之国,万乘之国就是天子。过去的、英明的王,英明的天子,有争臣七人,则主无过举。天子下面要设有权可以直接指着他鼻子骂的人有几个啊?要设七个。然后呢,他的过就不会太大,不是无过,不会太大。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就是诸侯,诸侯呢设几个争臣呢?“有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也下面呢是五个人可以随时规谏他的过错的。“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百乘之家,就是卿大夫之家。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他的福禄呢可以绵延下去,不会有危险的。

         “父有争子,不陷无礼父亲如果有儿子,能够时时也可以规谏他的过错的话,他不会做无礼的事,不会做无义的事。“士有争友,不行不义。只是一个读书人也好,一个公务员也好,一个最基本的一个干部也好,他有争友的话,朋友之间要不要诤谏?还是要诤谏。那朋友之间懂得诤谏,他就不会不义。

        那各位我们如果有的时候我们放纵我们的朋友行很多不义的事。你都干嘛?你会助他一臂之力,是吧?我们都是这样啊,尽做一些放浪形骸的事情,然后算一算也有我一份呀。“故子从父命,奚为孝?说,儿子,如果父亲不论对错,都听命,他说的话,不论对错,你都听命,这哪能叫做孝?“臣从君命,奚为貞? 奚就是何,为何啊,说如果一个臣,不论君的对错,你都听命,这哪能够叫做忠呢?

        夫能审其所从,之谓孝,之谓贞矣!一个儿子也好,一个臣也好,能够仔细地去审查他所说所做的,对不对?然后再去从他,不对就不要从,对,才能从,这种叫做孝,这种叫做忠。这个呢就是为什么臣子要忠谏,而不能全部听从君上的原因。当然大体上,正规来说,臣子要听君上的。体制上来说,下面要听从上面的安排,这个都是无可厚非的,对不对?但是有的时候会超越这个常态,超越常态的时候呢,为了不违背当时设立这个架构的长远目标,我们就要有不得已的手段。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

        说一个忠臣事君呢,第一要务就是谏,诤谏的谏,直呈道理,让他改过。大公无私的臣侍奉君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适时地直谏。

       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王道呢,是以仁义服天下叫做王道啊。一个在下者,国君有过错,臣下能够正直的说出来啊,而君上听了,若实属过错啊,也有那个雅量去改过的话,那么呢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就能够大放光明。所以下面能够直谏,上面能够听从则王道光矣。

        谏于未形者上也,说规谏呢要怎么样规谏,在君上的过失,把握在那个过失的心意还未形成前呢。或是还未造成任何过失的事实的时候去规谏,把它就规谏好了,改正好了,这个是最高明的规谏办法,他才正在想就把他给规谏好了。他才正在做正准备做还没做。就已经让他收手了啊,这个是高明的。

        谏于已章者次也,如果把握在过失的心意或事实,刚刚发露出痕迹的时候,把它给导正了,规谏好了,这个是第二等的,次一等高明的规谏办法。

        谏于既行者下也。等到君上过失已经造成伤害的事实的时候,再去行规谏。这个是也是没办法的啊,最下等的规谏办法。

违而不谏,则非忠臣。

       君上的形式有过错或不符合整体的利益,而做臣下的呢却放任他,不去尽规谏的职责啊,这个事情往往会往不利的方向呢去发展。这个就不配称为忠臣,可见古人眼中啊,这个忠这个字啊并非顺着君上之意,而是呢维护正理的意思才叫做忠啊,才叫做不偏不倚的意思。

       夫谏,始于順辞,好,现在讲怎么诤谏呢?讲到这个归谏,这个诤谏呢,一开始的时候要秉持和顺的口气,委婉的加以说明。人跟人之间讨论的事情不是一开始就吵架嘛,各位,对不对?先是很和婉的。

       中于抗义,若是重要的事情,用和顺的口气去规谏,却达不到效果。那么为了大局着想,接下来就可以用比较激烈一点的态度去跟君上去抗争,去辩论。因为他设了争臣,有七人,有五人嘛,对不对?可以跟他辩论。

       那我所说的这是属于大体上的,骨干上的,是重要的事情。这样了解意思吗?不要你父亲是想吃个槟榔,那你每天呢都跟他早上吵一次,中午吵一次,晚上吵一次,对不对?吃槟榔有没有伤害?有伤害。吵架有没有伤害?有伤害。吵的伤害比吃槟榔更大的时候还要不要吵?那就没有意义了,这样知道意思吗?就是你要会拿捏这个尺度,不是什么事都要抗议啊。现在的人什么事都要抗议啊,那也实在是一种病。

终于死节,这个死啊不一定是生命结束叫做死。离去该职务也叫做死。说若是可能攸关国家兴衰或众生无数性命的重大错误,已经用了各种委婉或激烈的口语抗争的方式还不能解决的话。君上还是不从的话。最后只好不惜牺牲性命,或是不惜挂冠求去,来向君上抗争,以便挽救一个可能危及全体的局面。这个就是终于死节了,最终最后一招就是这个死节了,那是一个大局面才要死节哦,不要吃槟榔也去撞头哦,那是不懂的大小。

       以成君休,以宁社稷。所谓的这些诤谏为的目的是什么?就这个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休是什么?做得心意曰休。所做的事情都是德,心里是非常的祥和安康的,只是美好尽善尽美的意思。古人都把休这个字啊当做是很好很好的一种意境啊。说这种使谏的用意啊也好啊,诤谏的用意也好啊,并非想要让君上难堪,而是希望君上改过之后,能够让百姓免去一场灾难,进而保全君上的美名,叫做以成君休这个保全了君上的美名,保全了君上的德性,并且使国家安宁而稳固,叫做以宁社稷。

      所以当我们诤谏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情。诤谏到一个节骨眼的时候,已经俨然形成对立甚至是仇恨,对吧?然后以后见了面就怪怪的。那就不叫做大公无私的诤谏。大公无私就是说对这个事。他还是我的君,见了面还是一样和和气气,这样了解意思吗?能够听我的话是有这个团体有福,我先尽了力,不能听我的话呢,看事情大小,看采取哪一种的办法。

        《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书经》上说啊,木头依着墨斗的线去裁,去切割,他就会很直啊。君依着良臣的规谏去行政,就会变得圣明啊,总之就需要一个东西来匡正他啊,没有一个圣君说他生下来就是正的嘛,对不对?君之所以需要那么多的臣就是因为君有可能不正嘛,各位,对不对?那当然臣也有可能不正,不过互相做镜子,就可以看出自己的病。

      全章总结,那第十五章呢是说做忠臣的最重要职责就是规谏君上的过失,而且最好呢是在事情还没有露出行迹的时候,早就深谋潜运,预先把它扶正了,这个才是最好的规谏的办法。德性是自己积的,你就是这样慢慢的积累而来。不过现在人比较常用的办法就是当我规谏了一个君上的过失的时候,就把它宣扬开来。说你看我多厉害,你看他多笨,有没有?要不是我的话,他早死了。你的缺德事就慢慢慢慢的又累积了,不要这样做。我们是说为什么要看《忠经》,这是我们常做错事,我们有很多积德的机会,最后搞了半天都怎样?都缺德。好,这是我们来读圣贤书的这个重要的办法。

       所以好的股肱良臣啊,见到君上稍有点不是,总得要去谏一谏。而在这个规谏的过程中呢,还要懂得拿捏的方法跟次序。不是不论大小事物,都要语言刺触或批评谩骂,或是拼了命去死谏。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好谏的臣反而成了乱源所在。各位,对不对呀?现在就一个小小的事情啊,街头一大堆人在抗议啊,你仔细看,有一些根本是鸡毛蒜皮事,但大张旗鼓是为了什么?为了抢镜头而已啊,其他也没什么目的。不过这个社会成本谁赔了?国家赔了,所以这个业是记在谁头上啊?对,就这些枭雄的身上啊。这个一定要担着啦,所以要很小心的。

        这个诤谏的次序呢,我们看《孔子家语》这一段: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忠臣谏君有五种啊。

“一曰谲谏”,谲者欺也,谲就是欺,欺骗他一下,转个弯,欺骗他一下,然后让他呢避开了他该做错的事情,这就叫做谲谏。

“二曰戆谏”,戆就是愚鲁啊。鲁值地去诤谏,就叫戆谏。

“三曰降谏”,就是卑恭屈膝地,卑降其体,和婉地、委婉地去谏,这叫做降谏。

“四曰直谏”,直接讲啊,直接抵触君威,就叫做直谏。

“五曰风谏”,就像风一阵一阵慢慢吹来,吹吹吹,吹久了,那个整个树都歪了,对不对?徐徐吹来,但却足以动万物,这叫做风谏。

       “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用哪种谏呢,你要看他是什么样的主,然后选一个对你没伤害的。他说至于我的话,周游列国,我都从哪一种谏呢?风谏。如果孔夫子周游列国碰到如狼似虎的,都是这些诸侯啊,他都采用直谏的话,那他今天还可以善终吗?还是没办法善终。这种情况啊,反正他又没当官,又没有一定要背负责任的职守,不必用到这么激烈。宾客,就像我们来了一个客人,觉得我们哪里不好,他只能够很礼貌性的讲一讲,对不对?他不能来我这里就使谏了。我说你是谁呀,你凭什么呀?对吧?吾从其风谏乎,就从他的职守上也只能这样了。

我们来举几个诤谏的例子来给各位参考参考啊。

       齐景公喜欢呢捉鸟来玩,然后便派了这个烛邹专门管理鸟儿啊。派这个烛邹来管理鸟,可是烛邹不慎呢让鸟给飞了。齐景公大为恼火,下令的要杀死他。然后宰相晏子在旁边,马上跳出来说啊,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让我数落他一番,然后再杀,让他死个明白。”景公高兴地说,“好,你说完我就杀。”好,痛快的很,于是把烛邹叫进来。晏子便一本正经的说,说:“烛邹,你知道吗?你为国王管鸟,却让他逃走了,这是第一条的罪状;使国王为了鸟儿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这一句讲的好)这种事传出,让天下人认为我国重小鸟而轻视人,败坏了我们国王的名誉,这是第三条罪状。你真是罪该万死,你把事情搞大了。”说完了,马上请求景公说下令斩杀吧。可是景公却说,说:“不要杀了,我接受你的教导了。”

这个诤谏转个弯,高不高明?这就很高明。然后呢,传出来哎景公可能这个私下想想也挺好笑的,对不对?对呀,大小的事鸟命重还是人命重?人命不知道重多少倍,为什么为了鸟而杀人呢?这传出去真是不能听哎,一世英明毁于一只鸟哎。对吧?哎,他讲的有道理,这是一个谏的办法。

      再举个例子啊。唐太宗朝罢回家,怒气冲冲啊,因为他这个他的宰相魏征刺触了他啦,他就对他的皇后说:“终须杀了这个乡巴佬!”这个乡巴佬就是魏征。皇后就问:“皇上在跟谁生气啊?”。还不是那个魏征啊,当众指责了我,在百官面前直接指责我。那魏征所使用的办法就是直谏、戆谏,这样懂意思吗?不过唐太宗还算个明君啊。过了一会儿呢,皇后换了喜庆日才穿的礼服啊就穿出来了,然后扑通一下跪在唐太宗面前。太宗大惊啊。说:“哎,这是为什么?”皇后说:“妾闻祖上圣明,臣子忠良,魏征直言,正是大家圣德之福。(大家就是指皇上啊。)所以呢妾向你庆贺。”所以穿的庆贺才穿的礼服就出来了。太宗啊想想这个很有道理啊,我圣明,他才敢直言啊。各位,孔子为什么去到各地都风谏而不直谏。因为不圣明啊。孔子如果面临一个圣明的君,他就怎么样?他就敢直谏。那你的臣敢对你直谏,那你幸不幸福啊?你幸福。第一个表示你圣明,第二个表示臣忠不忠诚?很忠,哎,这事可喜可贺。所以穿了一些平常拜拜朝礼那个喜服啊,把它穿出来了。这个也是一个诤谏的办法。

       现在的人一谈到尽忠啊,这个内心都感觉有点不服气啊,好像我只能听他的,那我其他什么都不能做吗?实际上不然哦。《孔子家语.困誓篇》里面所说的啊。

       卫蘧伯玉贤明,而卫灵公不用;卫国呢有个贤臣叫蘧伯玉,非常贤良,可是呢这个卫灵公呢不采用他。弥子瑕不肖,反任之。有个这个奸臣的叫弥子瑕,就非常的不孝。可是呢这个灵公呢却非常喜欢他。史鱼骤谏而不从。骤谏就是有一点急谏啊,有点强谏,屡次地去进谏。可是卫灵公呢却不听从。


        史鱼病将卒,那刚好呢这个史鱼生病了,他知道自己生命呢也快结束了。命其子曰: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他说我呢在这个魏朝当官呢,那当官的职责就是匡正国君嘛,保卫国民嘛,对不对?那我的职责是这样,可是我没有尽到我的职责,我没有把贤人呢给推荐上去。那这个不肖的人,奸臣呢,我却也没有能力把他给退下来。这是我为臣啊,实在愧对我的职守。“生而不能正君,则死无以成礼。他说,我作为一个臣,可是呢我的职责并没有尽好。在世的时候是这样,那死的时候呢就不当用臣的那么盛大的丧礼啊来祭拜我。

我死,汝置于牖下牖就是窗户。他说我死后啊,你把我放在这个窗户下,不要放在这个我该放的地方,“于我毕矣。”这样子呢,就算是对我已经尽上了这个孝道,也已经尽上了我的安葬之礼了。啊,就是他认为他不是个忠臣,他不配受忠臣的丧礼。那你把我随随便便放在一个窗户下面好了。其子从之。那他儿子不敢抗命啊。也就照着这样办。

       灵公吊焉,这个卫灵公呢有一个大臣死,他就去慰问了,去吊丧。怪而问焉。看着他放在一个窗户下,非常奇怪啊,这是一个这个朝堂上的大臣,自有大臣的礼嘛,堂堂的气象怎么会用成这个样子,草草了事了。其子与其父言告公,那他的儿子呢,就把他父亲临终前交付的这一段话呢告诉了卫灵公。

       公愕然失容曰:愕然就是发楞啊,失神啊,就是说啊原来这个臣对我这么忠啊,到临死的时候还是这么的忠,死了还要再忠谏的啊。他说啊:“是寡人之过也。呀。他变了脸色非常哀戚,他说:“哎,这就是我的过错了。”于是命之殡于客位。然后呢,就命令他的儿子呢。把他的灵柩,放在客位。客位啊,就是放在大堂的西阶。大臣死后啊放在这个西阶啊,弄一个平台放着。那西阶为客位,就是平常啊不讲丧礼,就是一般的宾客往来的礼啊,宾客都站在西方的这个西阶上啊,代表客位的意思了。为什么死人要放客位呢?他原因就是视死如归啊,因为人的灵魂永恒嘛,人生就跟浮游一样短暂嘛,对不对?短暂不是根本的,那个永恒才是根本的。那我们从短暂的生命回到那个永恒的根本,应该叫做归嘛,对不对?所以他的尸体放在西阶,就是他来这边做过客,一段时间已经要回去了,这个意思了哈。然后呢,这就是放在他的正位上。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然后他就应用了这个贤臣蘧伯玉,然后把弥子瑕的推的远远的。

       这段故事呢,孔子听到了啊,孔子闻之曰:古之列谏之者。死则已矣。呀。说做个忠臣啊,他在忠谏做的最好的,就是做到死为止啊,死了也就不再谏了嘛。死了之后是这个国君的,看他的命运造化了。

        “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终而感其君者也。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史鱼这么样的耿直啊,这么样的忠心耿耿,到了死了,还要在最后一招用他的尸体再谏一番啊,不可谓直乎啊。说这样的人不叫做直,那谁才能有资格称作正直呢,对不对?

啊,世上还有什么人比这样的人更忠心耿耿,更正直呢?各位这个骤谏那么多次,不断地到国君面前去进谏,说弥子瑕应该下来,蘧伯玉应该上来,那那么多事叫做骤谏嘛。啊那他的君都没有答应,那他用了软的办法,一开始然后渐渐的越来越急了。然后讲话有很柔,开始越来越大声了,那个才叫做骤谏。可是呢到死的时候还要再谏一番呢。那可见得这个史鱼对他的国君有没有怀恨呢?一点都没有。他的每一个骤谏的过程都是为了他的国君好,都是为了他的国家好,所以他才肯啊连死的时候啊,那个尸体啊放在不该放的地方,让人家瞧不起的地方,用他的尸体呢还要再诤谏一番哦,这真是一个忠臣的一个表现哪。

       所以《论语》有这么一段呢,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孔子说,最正直的人,历史以来我所看过就是这个史鱼了。真是正直啊,说国家有道的时候,就是国君很英明的时候,他要讲话也是非常直接的。矢,就是箭,直直的。一箭就要忠那个核心的。帮不到如此,帮不到就是国君昏庸的时候还是一样,讲话还是直直的,到死的时候还是直直的,有没有?就要把事情啊把它弄正了。

那么从以上啊,我们举了几个有关忠谏的一些例子。从这些忠谏的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啊,古圣先贤所提倡的忠乃是顾全大局的一个忠,绝非是逢迎一个人的小忠啊。逢迎一个人就会变成国君喜欢什么我就满足他。呃,不管是公的还是私的,还是欲望的,我都会去满足他,这个就变成逢迎一个人的小忠。

       那古人有这句话说:“小忠为大忠之贼”呀,这个贼呀就是盗贼的贼呀。就是小忠会偷了忠的名,而把真正的大忠啊的英名给掩盖了,真正大忠的气节会因为有一群群小在尽小忠。而让我们看不见真正的大忠是什么,眼睛里所看到的尽是那一些小忠,就是那些当贼的小忠,什么叫当贼呀,就把这个真正的义理给偷了,把声明给偷了,让大家对他无比的赞叹。可是呢古圣先贤的正理啊,完全给埋没了,那个叫做小忠为大忠之贼。

        那么我们现在的人之所以一提到效忠,我们会内心耿耿于怀,有的人甚至会愤愤不平。原因是因为我们所认识到的忠一直都是这些小忠,而不是真正的大忠,然后就会沦为好像我为什么要为一个人做奴隶,为什么他不对,我还要听他的,这等等等等无法释怀的原因啊,也就让这个忠的真正的含义无法展现出来。这个美德呢在我们这几个朝代里边呢,简直是丧失殆尽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回寂静

    张庆祥老师是最棒的。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30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30328

  • 听友229889245

    忠谏章第十五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义,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 劍池之水

    忠,大忠的眼光,能真正辨别大局的长远利益也需要智慧的。

  • 赶路的明一

    谏有五,吾从其讽

  • 不想997

    真棒

  • 听友229889245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 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 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 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 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 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 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 如是如是_Qc

    有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