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故有无相生|道德经2章3课

05.故有无相生|道德经2章3课

00:00
14:40

05.故有无相生|道德经2章3课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道德经第二章第三节。在上一节中,我们讲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认为,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样的美才是美的时候,这个美就是不美好,这个美就是恶。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样的善才是善,这个善就是不善。


按说,“美与恶”,“善与不善”,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天下人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美与恶、善与不善的标准,老子为什么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善之为善”呢?这就与礼教有关系,礼教把潜在的价值诉求,转化为礼仪的行为规范。这种礼仪的行为规范是客观的、看得见的。礼仪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规范,比如说要忠于皇上,这个忠的价值观怎么体现呢?在礼仪上怎么表现呢?比如说你见到皇上就得磕头。忠是一种抽象的价值观,在你心里我看不见,但是你磕头我看得见,磕头的仪式,是不是遵守了礼教的规范,这个我看得见。所以天下人都知道,见了皇上得磕头,这是天下人都明白的。


老子认为,当朝廷通过礼教强力推行某种价值,朝廷认为美的会变成恶,朝廷所认可的善,在实践中会走向反面,变成不善。

 

老子认为礼教违背了天道秩序和自然规律



当我们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我们得讲依据。那么,老子以上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下几句老子就讲了他的理由、他的依据。


老子的依据就在以下几句中,“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恒也。”这几句讲的都是客观规律、自然秩序。这就是老子的依据,老子否定朝廷通过礼教来推行教化的执政模式,他的依据就是自然规律。老子认为礼教的价值观和具体做法违背了天道秩序,违背了自然规律

 

这几句话我们得分析一下。我们先看第一句,“故有无之相生”,我准备了一幅画,大家仔细看。这是一幅宇宙星空图,有形的宇宙万物,如高山、大海、鱼、星球、人类、野生动物等,是不是都运行于这一片黑暗的、无限的虚空之中?在宇宙虚空之中,万物像不像鱼在大海里面游动?我们平常眼睛看到的都是有形的东西,太阳、星星、高山、大海,直观来看,这些有形的万物是在一个无形的、虚无的世界中。对这个有形的宇宙万物、日月星辰运行于其中的无形世界我们不了解。这个世界里面,这个“无”的世界里面有没有神啊鬼啊,我们并不了解。老子告诉我们,这个无形的世界中,它确实有种力量在运行。万物都是从这个无形的世界中生出来的,都是这个无形的世界中的能量转换出来的。有形的万物消失以后,它还会回到这个无形的世界中去。


那么大家想想,在这样的宇宙无限的背景中,我们怎么去看待万物的秩序呢?在宇宙中,我们能够分的出什么是尊卑贵贱吗?分不出来吧。


好,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句子,“有无之相生”这么一种自然秩序,我们也可以延伸到一切自然现象中去。“难易之相成”,就是这个世界上的艰难之事与简易之事情相互成就。“长短之相形”,长和短是相互对比而形成的。“高下之相盈”,就是高和下是互相充满的。“音声之相和”,乐声和自然之声是相互配合的。“前后之相随”,它们是前后相随出来的。恒也,大家注意这个“恒也”,“恒也”就是永恒,这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与永恒的秩序。


也就是说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它们本来就是在自然秩序之中。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不分尊卑贵贱。面对这个自然秩序,你是没办法分出美与恶、善与不善的。

 

我们拿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来做一个分析。你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它们是不是相互依存而出来的?我们能够在春夏秋冬中分出有的季节高贵、有的季节卑贱吗?能分出有的季节是恶、有的季节是美、有的季节是善、有的季节是不善吗?我们能够用美与恶、善与不善、尊卑贵贱这样的观念对自然界现象进行划分和规划吗?


再以男女关系为例,朝廷总在推动男尊女卑,这是一幅“齐眉举案”图。“齐眉举案”被认为是一种美好的家庭关系。就是说女性、做妻子的伺候自己的丈夫吃饭,送饭去的时候,她要把这个盛饭的案板,举到眉毛这么高,要“齐眉举案”,然后才能够递给自己的丈夫。这被认为是最善的、最美的一种家庭关系。但这个美和善的背后是男尊女卑的伦理。朝廷多年都在推行男尊女卑,规定女性不能拥有私有财产,给女性立贞节牌坊,要求女性绝对的从一而终,就算是自己的丈夫去世了,也不能改嫁。这种男尊女卑的等级秩序,是靠朝廷和男权强行压制制造出来的,它在伤害女性的生命尊严,也深深扭曲男性的心灵和性格。

 

朝廷所推动的往往就成为社会的主流,朝廷认可的价值观,往往会变成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但这种主流的价值观是不是就一定正确?是不是就一定符合天道法则?比如说天尊地卑、男尊女卑,这是朝廷认为的美,这是朝廷倡导的善,但这样的美是美吗?这样的善是善吗?它符合自然秩序吗?符合天道法则吗?

 

 万物运行于自然秩序中,不分尊卑贵贱

 

老子关于“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看法,跟《圣经》里面的看法很相近。我引用《圣经》创世记的内容,这就是亚当、夏娃吃禁果的故事。大家看,蛇对女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时候,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大家注意看后面,“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也就是说善恶谁才能知道?它认为是神才能知道,我们人是不能知道的。人吃了禁果,就知道善恶了。人就要按照自己对善恶的评判去行动,就要在人中间、人的行为中,到万物之中,划分出善和恶,你就有分别心了。你按照分别心去行动,就会带来冲突矛盾,甚至带来杀戮、带来伤害。


所以人类对自己主观的美与恶,善与不善的坚守,它背后有潜在的问题与困难,会带来很多伤害。《圣经》这里与老子的看法是一致的。万物运行于自然秩序中,它是不分尊卑贵贱的,它是不分美与恶、善与不善的。


需要提醒的是,老子并不是要求百姓不要有“美与恶”、“善与不善”的分别心,因为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时候,他会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这个事情善,那个事情不善,这个事情美,那个事情恶,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会对世界进行“美与恶”、“善与不善”的分别处理,这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这个“美与恶”、“善与不善”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主观看法,然后大家在社会中就会互动,互动中会形成关于“美与恶”、“善与不善”的动态平衡。


就相当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美与恶、善与不善,上下高低好坏就会自动平衡。

 

所以老子所强调的并不是说普通老百姓不要有“美与恶”、“善与不善”的分别心,而是说朝廷,不要以朝廷的暴力和强制力介入到个人的主观领域,介入到伦理领域。因为朝廷是有暴力的,朝廷暴力的启动,意味着可以强制。如果朝廷用一种礼教来推动朝廷认为的“美”,朝廷认为的“善”,压制朝廷认为“恶”和“不善”的东西,那么也就意味着这样一种伦理背后是有惩罚力量的,是有朝廷的暴力作为威慑的。


而且,它就是朝廷利益在伦理领域的延伸,朝廷就把自己的利益通过礼教,通过礼教认同的这些“美与恶”、“善与不善”延伸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延伸到普通人的心灵之中。这个后面又有暴力作为支撑,老百姓没办法说我跟你不一样,因为你提着大板斧,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强制力。


而伦理本来应该是主观能动的、自发形成的东西,是大家愿意自己去选择的东西,如果朝廷强制力介入,伦理就变成一种恐惧,你不得不去做。


这样呢,这种美就变成恶,这种善最终就成为不善了。一种本来是依靠主观能动、自觉形成的东西,一种生命追求美、追求善自然释放的东西,最后却变成一种恐惧,因为我害怕朝廷权力,所以我只能这么去认同这是美,这是恶,这是善,这是不善。这样的一种伦理,它是建立在恐惧基础上,建立在服从的基础上,就失去了伦理的自主性,百姓就失去了伦理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失去了精神的自我主宰。所以老子才反对朝廷以礼教的方式介入百姓的伦理领域。



最大的善就是自然秩序本身 

 

那么,最大的善是什么?最大的善就是自然秩序本身,它让生命得以生长,让生命得以繁荣。所以人只需要呵护这个自然秩序,而不是在自然秩序之中,带着分别心,分出差异,然后进行取舍。


对人类来说也是这样,最大的善就是人类的生存,就是人类生命的繁衍,这是一切的善。在这样的背景中,一切服务于生命。而不是在生命系统里面,划分出美与恶、善与不善,然后用政治权力强行推进。强行推进某一种美或者善,就会造成人间的冲突和人间的压迫。 


好,我们今天这一课就到这。下一节课老子会在对自然秩序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他的行动要求,也就是说人应该怎么做。我们下一节课介绍老子的行动准则。敬请期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72381404

    与“美”和“善”相关的伦理标准不应由朝廷来推行,因为朝远离民众、与民众不可能有密切的互动关系,缺少根基,所以朝廷推行的伦理标准必定是虚的。可惜朝廷根本无所谓虚假,只是想借伦理标准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诉求。

  • 观玄问道

    伦理的阵地朝廷不去占领,白莲教,天地会就要占领了。

  • 容容读故事

    老师讲的透彻 我们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这样过来,被统治的,董仲舒,

  • 低调的创新者

    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