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00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00:00
17:52

第3课|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大家好,今天是我们《论语》亲子共读第3课。我们讲《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则。请大家跟我念一遍。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这几句话极为简洁,如同教学大纲,把孔子的主要思想点都概括在里面了。



我们先解释第一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子曰”,就是孔子老师说。“弟子”,一般的解释是说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年幼的人,二是指学生。

 

大家可不要把这里的“弟子”理解为年幼的孩子,因为从《论语》中记载的孔子27位学生看,有的学生就小孔子几岁,例如颜路只比孔子小6岁。多数学生年龄在20-30岁。孔子学生中,没有年幼的孩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是孔子对学生的讲话,所以就应当理解为弟子们、同学们。

 

“入则孝”的“入”,有的解释是回家,有的解释进入父母的房间。这一句大家可理解为:弟子们,回家的时候,注意孝敬父母。

 

“孝”,指奉养父母,敬重父母,顺从父母。“孝”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基石。

 

大家可别小看这个“孝”字,动物的子女父母之间,是没有“孝”这个关系的。

 

人类父母子女的关系有别于动物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不同表现在:人类父母养育孩子的时间很长,且人类注重孝道。现在如果供养孩子到大学毕业,得二十多年。

 

而动物界,是父母养育孩子一段极短的时间,有的就只是母亲照顾孩子。孩子长大后离开父母, 不会再回来照顾父母。以猫为例,小猫咪几个月时间就离开妈妈了,以后也记不得妈妈。小猫咪长大以后,不会去抓几只老鼠回来送礼给妈妈。妈妈生病了,也不会回来照料。动物不孝,所以我们骂不孝子孙为禽兽。

 

人为万物之灵长,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人类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回报和照顾自己的父母,直到养老送终。所以,“孝”的本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根本点。在中国,对人这个特有的灵性有深刻洞察,并且特别注重培育这个灵性特征的,就是中国的孝道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孔子的这句“入则孝”,是说回家就得像个人样,得展现人的灵性,要孝敬父母。

 

我们再看“出则悌”。“悌”的原义,是尊敬和顺从兄长,这是对弟弟的要求。离家出门去办事,要注意尊敬和顺从兄长。为什么要强调弟弟对兄长的尊敬和顺从呢?这与孔子时代周王朝贵族家族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关。

 

所谓嫡长子,指的是正妻所生的长男,长子。宗法制的制度规定,嫡长子是父亲爵位的继承人。父亲是伯爵,那么父亲去世以后,就由嫡长子继承伯爵爵位,成为家长,代表整个宗族,所以嫡长子又叫宗子。



 “悌”,指做弟弟的服从长兄、顺从哥哥,这是对未来家长、族长的尊重和服从。后来也泛指友好的兄弟姐妹之情。

 

父母在家,兄弟们外出办事,得以兄长为中心,让人知道兄弟姐妹之间是团结的,家是有组织秩序的。

 

人类的兄弟姐妹之情,也是动物界所没有的。一窝生的小猫小狗们,长大后离开妈妈各分东西,相互间就不再认识,不会再有亲密情感,更谈不上兄弟姐妹有难会拔刀相助。

 

人类基于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是人一生中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其他动物世界所没有的。在中国古代,兄弟姐妹如果在外面被人欺负,血亲复仇是必须的,世界上其他民族也一样。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和保护,这是人类和动物都有的,只是人类的养育和保护的时间更长。但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保护和照顾,这是动物界没有的。所以,请记住:“孝”、“悌”,是动物界没有的,这是人类的灵性。

 

人类合作能力远大于动物,这是人类成为地球主人的原因之一。今天我们看孔子说的“孝”、“悌”,可以理解为孔子对基于血亲的相爱与合作能力的极度重视。

 

我们知道,除了血亲信任与合作之外,还有其他的信任与合作纽带。人一生,要发展出开阔的信任与合作的关系网络。除了血亲之外,还有基于信仰或商业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看下一句:“谨而信,泛爱众。”“字的原义,是指说话不慎带来惩罚。“谨而信”,连在一起,说明这个“谨“与信用有关,要小心呵护你的信用,不讲信用会受惩罚。不要乱答应乱承诺,说到的要做到,“言必行”。承诺而不去履行,会失信于人,就会受惩罚,失去合作机会。《道德经》也说,“轻诺必寡信”,轻于许诺则很少有信用。

人类的合作半径、合作范围远大于其他动物。信用也是人类灵性和能力的表现,这是人类合作的基石。“谨而信”,人生要有一个信用银行的意识,要不断在里面积累信用。

 

“泛爱众”,就是广泛地去爱众人,是墨子讲的兼爱,也是今天讲的博爱。但我们要注意孔子特有的顺序。他先讲了孝悌,这种人类特有的血亲之爱和血亲合作的灵性;然后讲“谨而信”,人对人讲信用的灵性;之后讲广泛地爱人。

 

这是说,用“信”字作为桥梁,把人类这种“孝悌”特征的血亲之爱,延伸到整个社会,以此来奠定人类社会的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使人类成为一家人,建立一个人与人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相互照顾的社会大家庭。当每个家庭都孝悌了,人类就是一家人了。

 

孔子发现孝悌是人类的特质,这是人有别于野兽的灵性特质。要放大这个特质,放大到全世界,这是孔子的根本梦想。

 

看下一句:“而亲仁。”就是亲近仁,靠近仁。这个“仁”,多数人翻译为有仁爱之行的人,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亲近“仁”这样的价值准则。

 

“仁”的价值准则是什么?《论语》中,孔子回答学生关于“仁”的提问,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不用看别的句子,从刚才讲的几句,就可以知道“仁”的内涵。

 

首先就是“孝”,孝敬父母,养育、尊重和顺从父母;其次就是“悌”,敬重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助;然后就是“信”,小心谨慎,对人讲求信用;最后就是泛爱众人。

 

通过讲信用,把家庭血亲之爱延伸到整个社会,把社会当成一个大家庭来进行治理,治理成一个“孝悌信爱”为价值基石的大家庭、大中国、大世界。孔子认为,这样做对生命最有益。这就是“亲近仁”,是孔子关于“仁”的社会理想。

 

下一句:“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践行好这些价值准则,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要求之后,还有余力,剩下的力气和时间,就去好好学习文化。这个“文”,指的是孔子所教的《诗》、《书》、《礼》、《乐》等知识。

 

孔子认为,《诗》、《书》、《礼》、《乐》所传导的价值,其实就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更像学游泳一样,是只能在实践行动中才能把握的问题。

 

大家要注意,孔子讲的孝、悌、信、爱、仁,都是人际关系。孔子教育的中心,就是人际关系。中国人高度重视人际关系,讲关系、搞关系,思想根源上与孔夫子有关。

 

人生在世,有四大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圣世界、人与自我这四大关系。

今天学习的这几句话,讲的都是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指人怎么去观察和探索自然的规律,运用自然规律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科学问题,这不是孔子关注和懂的领域。孔子是偏科的,偏人际关系科。我们不能跟着他偏科。



还有一层关系,就是人与神圣世界的关系,人与造物力量的关系。这个层面的关系,孔子有,他信天命,以后我们会讲到。

还有就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上节课学的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指人与自我的关系。

 

总之,《论语》中主要有三层关系: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神圣力量,比较缺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以后会一一分析。

大家请跟我再读一遍: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今天课就到这儿,我们下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