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齐高帝萧道成:为每个萝卜找到合适的坑

1.4 齐高帝萧道成:为每个萝卜找到合适的坑

00:00
13:13

创业需要人才,治国需要人才,历史上但凡有雄心壮志的帝王,几乎没有不想收揽天下人才以为己用的。但有了人才后,天下大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当年楚汉争霸时,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下,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但项羽却没有认识到他的能力。韩信由此知道项羽徒具匹夫之勇,于是弃楚归汉,最终辅佐刘邦取得了天下。可见,天下从来就不缺人才,缺的是发现人才的眼睛,缺的是善待人才的气度,缺的是用好人才的能力。相比于项羽的不能任贤用能,南朝的齐高帝萧道成可以说是做到了知人善任。


公元479年萧道成开国称帝后,曾经下过一道颇为有趣的诏书,给一名叫张融的臣子。诏书是这样写的:“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诏书字数不多,内容也简单明了,就是萧道成送给张融一件衣服,以及一双鞋。


那么,这道诏书有趣在什么地方呢?首先,为什么要送?萧道成说,是因为看到你现在穿的衣服过于粗陋陈旧。但同时他又说,我知道之所以衣服这么旧了你还穿着,是因为你本身清廉,喜欢过简朴的生活。不过,让你穿得这么简朴,也实在是有损你在朝廷上的人望,所以要送你衣服。其次,送的是什么衣服呢?萧道成说,也就是一件我穿过的旧衣服,但是已经让人按照你的身材裁剪过了。


张融此人,平常喜欢特立独行,举止怪诞,并不怎么受人待见。但萧道成却很欣赏他,也很了解他,知道送新衣服他未必喜欢,于是就送了一件旧衣服,还很贴心地为他量体裁衣。这样一来,萧道成既表达了对张融个人习惯的尊重,也表达了一位帝王对臣子的关心照顾。


从这道短短的诏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萧道成颇能知人待人。作为一代开国君主,萧道成在行军作战、经画天下时,对于那些有着文韬武略的才干之士,常常表现出知人善任的一面。他独具慧眼,任用名将垣崇祖击退北魏入侵即为一例。


南朝刘宋末年,萧道成、垣崇祖相识于淮阴军中。垣崇祖勇猛善战,而且十分自负,把自己比做韩信、白起。大家都知道,韩信曾经在楚汉争霸中辅佐刘邦战胜项羽,白起因长平之战击败四十万赵军名震天下,两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将。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对垣崇祖的话不以为然,认为他大言不惭,言过其实。但萧道成却很相信他,并倾心结纳。垣崇祖感念知遇之恩,对萧道成也是密输诚款,认为自己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名君。


萧道成取代刘宋建立萧齐政权后,知道北方的魏国必定会趁着南方改朝换代前来侵犯,于是让垣崇祖领军御敌,并说“能制此寇,非卿莫可”,对他表示了充分的信任。不久,北魏果然派军前来,首犯之地是寿春。


北魏军号称有二十万之众,垣崇祖认为敌众我寡,只有使用奇谋才能取胜,于是设计了水攻战术。他让人在寿春城西北方筑造堤堰,屯积淝水,并在堰边建了一座护堰小城,周围挖了一道很深的壕沟,派兵数千防守,做出一副打算积蓄淝水防护寿春的样子,但真实用意却是吸引魏军来攻城夺堰。魏军果然上当,分兵前来攻打小城,垣崇祖亲自指挥战斗,魏军攻城正酣之际,他突然下令决开堤堰,积聚的淝水冲决而出,把正在攻城的魏军都冲到了所挖的深沟之中。这一仗,魏军损失了数千人马,败退而去。


经此一战,垣崇祖证明了自己不但作战勇猛,而且谋略过人。消息传到建康城中,萧道成很高兴,对朝臣们说,“垣崇祖经常说自己是韩信、白起,现在看来,他果然没说错。”后来,垣崇祖上表请求为部队增加军乐队,萧道成毫不吝惜,当即给了他一支鼓吹乐队。当垣崇祖功业未显之时,萧道成能够认识到他的军事能力,信任并放手让他去抵抗来犯魏军,待其取得战功之后,又能做到不吝赏赐,可谓古代帝王中知人识人并善于用人的典范。


知人善任是相当考验人的一项技能。有时候,选拔出来的人明明很有才干,却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导致工作做不好。战国时期,韩非子就批评过一种“斩首者令为医匠”的法令。这条法令规定:作战能斩获敌人首级者,可以做医生或者工匠。而韩非子认为,能成为工匠,是因为手巧;能成为医生,是因为擅长调理药物;让作战有功的人做工匠或者医生,明显是用人不当,其结果必然是房子盖不好或者病人治不好。要做好工作,需要理顺整个用人体系,让每个有才能的人各适其位,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在这个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是其中的佼佼者,贞观年间,他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相,让国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秦王府的旧人,在辅助李世民征战天下以及策划“玄武门事变”中,都立下了很多功劳。李世民对他们的能力也都非常了解和赏识,后来就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辅助自己处理国政。当时天下初定,很多典章制度都是在李世民带领下,由二人共同商量裁定的。两人各有不同的处事特点,房玄龄擅长出谋划策,而杜如晦擅长分析决断,两人共商协作,很多工作都处理得非常好。有时房玄龄与李世民商量某事,方案虽然想出来了,但房玄龄表示要等杜如晦来了再商量下,而杜如晦来到之后,往往采用的还是房玄龄想出来的方案。后人称赞二人的合作是“笙磬同音,惟房与杜”,也总结二人处事的特点,称之为“房谋杜断”。


房、杜二人能在治国理政上大展手脚,背后离不开李世民的了解与支持。比如两人任职期间,有一名叫陈师合的监察御史曾经上书弹劾,说不应该让一个人职权过多,实际上就是暗指不要让他们事权过重。李世民知其所指,干脆把话挑明:“房玄龄、杜如晦身兼重任,并非因为他们是功臣勋旧,而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治国才能。”他甚至认为这名监察御史有离间他们君臣关系的嫌疑,将其斥责一番后贬到岭南去了。由此可见,李世民对房、杜二人的为人及能力都非常信任,很放心让他们身居要职并开展工作。


李世民也很注意根据事务轻重调整工作分工。他听说房玄龄每天在一些文牍细物上花费不少时间,就下令把这些细务工作分派给尚书左、右丞,而让房玄龄主要做好为国家访寻、拔擢人才的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长处。


古往今来,国家社会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人才。所以自古以来的名君,都很重视多方延揽人才。但有了人才之后,接下来更要考虑如何用好人才,给予招到的人才以适当的位置,让他们有发挥才智的空间。当政者惟有知人善任,才能做到人尽其用,各展所长,推动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汉穆拉比sir

    讲的也太浅了吧,少儿科普?!

  • 伤卍城

    老师讲的是历史的启示,而给我们的启发终身受益。👍👍👍 很喜欢老师通过讲故事形式叙述讲述历史当中王侯将相的为人处事。

  • 祁亚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碰到知人善用的明君,真是臣子的大幸,国家的大幸啊!

  • 来福小宝

    房谋杜断

  • 青衣子平

    淮南集团

  • daisyliu713

    老师讲的课正是我所需要的,课程中即讲了历史又讲了怎样做人做事,谢谢老师!

  • 曹书华

  • 何振兴0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