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齐威王与唐太宗:“寡人”不能“寡听”

1.3 齐威王与唐太宗:“寡人”不能“寡听”

00:00
12:21

古代帝王常常称自己为“寡人”。“寡人”就是寡德之人,意思是觉得自己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这是一种很谦虚的说法,不过在历史上,道德以及其他很多方面做得不够的帝王确实不在少数。这是因为他们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以及生杀予夺的威权,所以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一意孤行的境地,最后就真的成了一个只是高高在上的“寡人”。而为了避免成为真正的“寡人”,帝王们有时候需要放低身段,多倾听些来自别人的声音。


《战国策》中讲了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这位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容貌十分美丽。他大概对自己的颜值也颇为自信,所以时不时揽镜自照,自我欣赏一番。有一天早上,他穿戴好衣帽,拿起镜子照了照,忽然想到了当时以颜值闻名齐国的徐公,就问妻子:“我与住在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妻子说:“当然夫君更美,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尽管自负美貌,但与有倾国美名的徐公相比,邹忌还是有些不自信,于是转而问他的小妾,结果小妾同样回答:“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来访,两人坐着闲聊之际,邹忌问以同样的问题,客人回答也是一样:“徐公比不上您美。”


听三个人这么一说,邹忌有点飘飘然了。又过了一天,城北徐公本尊前来拜访他。邹忌盯着徐公仔细地看了又看,觉得自己比不上人家;再拿起镜子照照,更觉得比人家差得远呢。这一来他晚上睡不着觉了,思量了半天,得出一个结论:“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小妾说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邹忌是齐威王田因齐的相国。齐国原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齐威王继位以来,不理朝政、耽于酒色,国势已经越来越弱。邹忌想重振齐国,于是入朝进见,向齐威王讲述了这段故事,并把宫中妃嫔比做自己的妻子,把朝堂臣子比做自己的小妾,把举国民众比做来访的客人,认为这些人或偏爱、或畏惧、或有求于齐威王,所以齐威王不可能听到他们的真心话,言路既然堵塞不通,国事自然每况愈下。


齐威王并不是个糊涂的国君,他立刻明白了邹忌的意思,决定痛改前非。他颁下命令,让齐国所有的官吏、百姓都向自己提意见,并设置了三种赏格:对他的错误当面提出批评的,给予上赏;敢于上书进言劝谏自己过失的,给予中赏;即便只是在公众场所对他发表些批评意见,只要能够让他听到,便给予下赏。


齐威王既然如此要求,大臣们也就敢于说话了。命令下达没多久,大臣们纷纷提起了意见,朝堂之上热闹得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还有人时不时来进谏;一年之后,即便还有人想提意见,已然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这个消息传播出去,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纷纷派人来朝。可以想象,在这场纷纷扬扬、热闹非凡的进谏现象背后,齐威王必然是虚心接受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并据此推进改革,从前的过失得以了纠正,齐国国政步入了正轨,重新变得强大起来。


在古代社会,帝王放低身段,虚心纳谏,乃是保证言路畅通的关键。只有言路畅通了,君臣之间能够正常讲话,能够讲真话,才可以做到集思广益,兴利除弊,国家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齐威王由最初的贪逸懒政,到后来大开言路,重振齐国,可谓知过能改的一代名君。而另一位古代帝王,则对此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很注重要虚心纳谏。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帝王与臣子的关系问题上,李世民曾说:“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又说,“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希望自己和臣子之间建立起一种像“鱼”和“水”和谐共处的关系,在处理问题时能够互相商量探讨,共同把国家治理好。


贞观初年的时候,李世民发现一些臣子在自己面前战战兢兢,常常举止失措。他明白这是因为臣子们惧怕自己,所以每次与他们见面,都特意放下威严的架子,向他们请教政治得失。他还一再说:一个人若想照见自己,必须要有明亮的镜子;皇帝若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要靠忠臣进谏。如果皇帝自我感觉很贤能,而臣子也不来匡正皇帝的过错,那么国家想不灭亡又怎么可能呢?国家灭亡了,做臣子的也不能得到保全。所以,他要求大家如果发现他有什么事做得不合理,就一定要直言进谏。


这番话可谓推心置腹,明确表示了李世民对臣子谏言的渴望。这并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或者故作姿态才说的话。他当政期间曾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臣子进谏。贞观十八年,他当着长孙无忌等大臣的面强调:“臣子对于皇帝的心意大多顺从而不敢违逆,习惯于用甜美的话来博取皇帝的欢心而不是进谏。你们要记得,我无论问什么,你们都要照直说,不要隐瞒我的过错。


李世民一方面鼓励臣子进谏,同时也努力让自己放低身段,虚心接纳来自臣子的谏言。有两件小事很能说明他的态度。大臣魏征以敢于进谏闻名,他经常当面指出李世民的错误,毫不留情,让李世民对他是又爱又怕。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很不错的鹞鸟,这天正拿在手上把玩,忽然远远看见魏征来了,赶紧把鹞鸟藏进了怀里,因为他担心魏征会因此进谏,说他玩鸟丧志,荒废政务。魏征其实早已看到,在向李世民陈述政事时故意拖延时间,李世民也始终不敢把鹞鸟从怀里取出来,后来这只鹞鸟就这样被活活闷死了。还有一次,李世民打算去终南山游玩一番,车驾护从都已经准备好,但最后他忽然决定不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想到魏征一定会反对这次出游计划。其实当时魏征正好请假回家上坟去了,并不在朝廷里,但李世民担心事后魏征仍然会揪住这个事情跟他啰嗦,索性就不去了。


从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出,来自臣子的谏言已经对李世民有了一种无形的约束,他以帝王之尊,某种程度上竟甘于把自己放在被监督的位置上,自觉甚至主动地接受臣子的谏言。李世民广开言路,积极纳谏,促进了国家的政治清明和经济发展,大唐“贞观之治”的出现,以及整个大唐王朝的繁荣兴盛,可以说都与此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一个人的见识毕竟是有局限的,拥有大智慧的帝王总是善于集思广益;一群人的见识,比如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们也是有局限的,拥有大智慧的帝王将相们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中国历史上诸多王朝的兴衰成败,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吾行吾素125

    老生常谈,初中高中课文内容讲得头头是道

  • 义西江措

    手段不够硬,身段就要软,弯下弓方能蓄力!

  • 在路上_IUr

    1.3讲的里含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

  • 读萍乐坊

    说的太好了

    胡阿祥教授 回复 @读萍乐坊: 谢谢肯定

  • 庄生晓梦迷蝴蝶q

    齐威王应该算是中国最伟大君主之一了,没他就没有百家争鸣

  • 何振兴0

    已读。

  • 何振兴0

    已读。

  • 祁亚

    这一部分听了有很多感慨,齐威王这样从善如流,善于纳谏的大王历史上是少之又少。即使李世民这样的贤王,要不是因为有长孙皇后,在被拂逆鳞的时候,偶尔也差点要了魏征的命。而另有一部分人,提出要他人提意见,他人真提了意见,结果却是秋后算账了。

  • 天秤座的忐忑

    l

  • 天秤座的忐忑

    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