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湖北省博物馆 | 越王勾践剑:十年的卧薪尝胆,千年的锋芒毕露

08 湖北省博物馆 | 越王勾践剑:十年的卧薪尝胆,千年的锋芒毕露

00:00
12:3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主讲人魏来,今天我想和你聊的这件文物,曾经多次登上《国家宝藏》这样的国宝类节目,它就是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


勾践,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说起勾践,总是能和一代春秋霸主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他称霸之前的一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是彪炳史册。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战争不断,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为了实现复国大计,勾践忍辱负重为夫差劈柴喂马,经历了整整三年的败将之辱后返回越国。从此他励志图强,用艰苦的生活来磨练意志,夜里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时,就尝一尝苦胆来提醒自己不能懈怠。经过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的国力由弱转强,最终勾践率军灭亡了吴国,迫使夫差自尽,成就了越国的霸业。



春秋列国图


我们今天说的这把剑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勾践之物。那么这把剑是如何与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产生联系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怎么判断它就是越王勾践的佩剑呢?


这还要从1965年的秋天说起,当时湖北省荆州地区正在修建漳河水库,工人们在楚国郢都纪南城西北方向的望山和沙塚一带发现了一大片地下墓葬。之后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又陆续发现了二十五个长满荒草的大土堆,专家们推断这些土堆应该是楚国的王陵所在,随着发掘的深入,人们在这些土堆下共挖出了八座墓葬。其中,最让考古队员们期待的当属望山一号墓,不仅因为它是其中规模最大的,而且丝毫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的痕迹。



谭维四先生与勾践剑


1965年12月底,考古队队长谭维四先生和他的队员们开始对这座墓葬进行清理,当时发现了很多珍贵的礼器、日常用品和大量的兵器。当清理到棺室的时候,发现有一把剑紧紧挨在已经腐朽的墓主人的身边。在场的专家学者推测这把剑一定很受墓主人的重视,大家也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这把剑的风采。


然而谭维四他们的期待并没有落空,在拔剑出鞘的那一刻,完好的现状与精美的铸造工艺让在场的所有人发出惊叹:这把剑的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有11道精细的同心圆,肉眼很难数清楚,经过准确的测量,其中有两道同心圆的间隔仅仅只有0.2毫米!这就相当于我们日常用的尺子最小一格的五分之一!剑格的正面镶嵌有蓝色的琉璃,反面镶嵌有绿松石,只可惜经过漫长的岁月,有些宝石已经脱落。而更令人称绝的是,在布满黑色菱形花纹的剑身上,居然找不到一丝半点的锈蚀的痕迹,这把剑看上去可以说是高贵而典雅!



越王勾践剑细节


一般来说,在考古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是根据墓葬形制、陪葬器物等判断墓葬的时期和墓主人的身份,但是如果出土的文物中能有文字的记载,那可以说是为专家们的鉴定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依据,而考古人员在这把剑上就找到了这样的依据!


在剑身的正面靠近剑格处依稀可见写有两行八个字的鸟篆铭文。鸟篆,其实是一种艺术字体,流行于东周时期的楚、吴、越、蔡等国,由于鸟篆的写法诡异多变、辨识困难,专家们费了很大的劲儿才辨认出“越王”和“自作用剑”这六个字。但是这位越王究竟是谁?却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勾践剑上的鸟篆


这一个疑惑很快便传遍了全国,来自东南西北的考古专家、文字专家以书信的形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经过了热火朝天的考古学术讨论之后,终于得出了定论:这把剑上的鸟篆铭文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这里的“鸠浅”就是斑鸠”的“鸠”和“深浅”的“浅”。在古越语中,“鸠浅”就是“勾践”,两者属于通假字,也就是说,这两行八个字铭文向我们表明了这把王者之剑的主人正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霸主——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这是越王的佩剑,为什么会在一个楚墓当中发现呢?


确实,我们知道越国在历史上的疆域主要是分布在江浙一带,而这把越王的剑却出现在了一个千里之外的楚国墓葬中,这个问题即使到了现在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目前围绕这个谜团,专家认为有两种解释是比较可靠的。


第一种解释认为,这把剑是一件陪嫁品,根据文献记载,勾践的女儿是当时楚国昭王的宠姬,那么这把剑就很有可能是越国和楚国在联姻时作为一件媵器,陪嫁过来了;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当时越国为了抗击吴国所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就将这把剑作为一件礼品赠送给楚国希望得到楚国的帮助和结盟,这两种说法是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答案,不过具体是哪一种还没有定论,还有待专家去做进一步的考证了。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陪嫁品这个说法。


我国上古三代,也就是夏商周的青铜器,论礼乐重器,当属中原地区铸造的为最好,但谈及兵器,最精良的莫过于吴越之地。《考工记》上说:“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意思就是吴越这个地方很特别,将同样的配方放在别的地方就做不出来这么好的剑,原因就是地气。


吴越地区自古水网纵横,开阔的平原较少,盛行于中原地区的战车作战方式在这里很少有用武之地,所以步兵才是吴越军队的主力,步兵所需要的是适合于近身作战的既轻便且锋利的武器,剑恰好就具备了这些特点。而吴地又富藏铜、锡,这也为铸造宝剑提供了资源上的保障。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件文物本身,剑通高55.6厘米,宽5厘米,你可以试着用手去比划一下,是不是觉得怎么和影视剧当中看到的剑不太一样呀?确实,每次在和观众介绍这把剑的时候,观众也会发出感叹:“原来越王勾践剑这么短啊!”。其实我认为呢,这把剑应该不属于一件用于作战的兵器,而是作为一把佩剑挂在腰间用来体现身份和地位的一件艺术品。 




但你别看剑短,它的锋利程度一定超乎你的想象,这把青铜剑深埋在地下已有2500多年,至今依然没有生锈,寒光闪闪。据当时的考古人员回忆说,当时一位工作人员想尝试一下它锋利程度,一不小心就划破了手指,血流不止。后来,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名为《古剑》的影片,片中谭维四先生拿着越王勾践剑轻轻地一划,就划破了二十几层纸,非常锋利,用“吹毛断发”、“削铁如泥”来形容这把剑一点也不过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这把剑能够“千年不锈”、“千年不腐”,还能如此锐利呢?


首先是剑本身的选材用料好。专家通过科学仪器发现,越王勾践剑的剑身为青铜一体铸造,采用的是经过了多次提纯和提炼的上等铜料,因此它的纯度很高,含杂质极低。


除了剑本身的因素外,良好的环境也为勾践剑的保存提供了屏障。这柄剑出土于楚国墓葬,楚墓有深埋密封的习俗,尽管南方雨水充沛,但是经过了土壤层层渗透和过滤进入到墓葬中的中性水,对剑有保护的作用,很好的隔绝了氧气,正如谚语所说的“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仅半年”。所以墓葬环境好便是第二点原因。



越王勾践细节图


最后一点原因是因为出土时带有剑鞘,而漆木剑鞘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


这把越王勾践剑从出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0余年了,如今,它被安静地摆放在湖北省博物馆《凤舞九天—楚文物精品展》的展柜中,成为了湖北省博物馆最受欢迎的“明星文物”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观众慕名而来,只为站在这把宝剑面前,透过玻璃,感受来自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强大与力量。



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见证了春秋末年的纷繁乱世,也承载了中国古代先进与灿烂的文明,所以把它称作“天下第一剑”或“王者之剑”实属当之无愧和实至名归。好了,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你的收听。我是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主讲人魏来,我在这里等你,再会。


【入群指南】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15600055881,备注:国宝来了,通过后提供已购或购买截图。


【入群福利】

加入课程交流群,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沟通交流,更有机会获得

博物馆最新信息分享
最新课程抢先试听
入群互动答疑
博物馆限量周边

等等福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读麦磐石上的信心

    “然而 谭维四他们的期待并没有落空 ” 你们这样转折 是期待谭先生落空吗?

  • 火凤凰ZF

    这期里连词好多用错……

  • 藤唐

    这点儿感觉说的不对,我原先的时候听过一节课,剑在古代,从商朝以后开始就属于一种礼器的性质,因为在实战技击上他不如刀不如长矛来的实用性强。

  • 高磊_Z9

    为这个小哥哥打电话,讲得好好,旁征博引,声音好听(ง •̀_•́)ง,正好在了解苏州博物馆的大邦之梦展览,这个帮我了解了,听了两三遍。。

  • z_py

    越王勾践是国宝,吹毛断发好理解,削铁如泥不可能,铁器硬度远大于青铜硬度。千年前青铜剑轻轻划破几十张纸是让人叹为观止,但不可能推出他削铁如泥。听众不知道无所谓。讲解员的知识不应该口误。

  • 吉喆嚞_sh

    文稿不咋样。。好多用词错误,听着难受

  • 1509999sawm

    喂马三年,尝胆七载!成就了春秋霸主!正如任正非所言:没有九死一生的坚持,哪来伟大的成功!

  • 慕容轩空_

    越王勾践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

  • 贵言

    不知道人帅不帅

  • 朝雨文茵

    精彩的讲解,第一次对我国的瑰宝有了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