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庄子为何悲叹蜩鸠之志?

03.庄子为何悲叹蜩鸠之志?

00:00
16:49

蜩鸠目光短浅,却嘲笑大鹏的志向高远;某人有一丁点的小聪明,世人就无比地羡慕,竞相地效仿,而对于真正的大智大慧者,却百般地嘲讽。这不是最悲哀的事吗?


“小智不及大智”,面对乐于术流动静的修行人,庄子叹息了两千年,聪明的你,想做蜩鸠还是大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蜩与学鸠笑之曰。“蜩”是蝉的一种,只活一两个礼拜。“学鸠”是指刚出生正在学飞的小斑鸠,小斑鸠在鸟里面也算大的了。学鸠就是在形容身体很大、臃臃肿肿、两翅无力、头脑简单这个就是学鸠。跌跌撞撞。两者的意思就是连普通的鸟都比不上,更何况要比大鹏。蜩跟学鸠看着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把自己弄得那么狼狈那么累,它还要去“以六月息”,所以嘲笑大鹏说“我决起而飞”,“决”就是奋力。它说“你看我多逍遥,我轻轻一跳“嗖”往上就飞,哪需要什么助跑三千里,劈里啪啦,水花四溅,连方向都摸不清楚;哪还需要什么直上九万里!“抢榆枋”, 抢”是攻占的意思,“榆”“枋”都是树名。蜩跟学鸠都是小鸟,双翅下面不需要积很大的风,它只要轻轻的跳起双翅一拍,就可以像箭一样的速度飞到榆树枋树最高点上面,它拿到至高点,占具了最高点的地盘。它这个是说速度很快,一下达到目标,根本不需要六个月。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控”跟“抢”同样的意思,反正就是控制地盘、抢地盘,都有占据控制的意思。它说:“有时候我们不飞到那么高的树上,而俯冲到下面去控制我的地盘。上面我要控制地盘很简单“嗖”一下都到了;下面我要控制地盘很简单,“嗖”一下就下来了。树上到处都有我的地盘,地上也到处都有我的地盘。你看这多么了不起、多么满足的事情!飞行最高的境界不就是像我们这样的成就吗?”蜩跟学鸠以此自豪,因为它看大鹏真的是太累了!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干嘛要像你这个大鹏,水击三千里,还要直上九万里,然后还要飞六个月才能够到达你想要的南冥,简直是莫名其妙”,它在笑它。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是到,“莽苍”就是杂草丛生、藤类丛生的郊野,指的是近郊的地方。想要到近郊的地方去,只要准备好三餐的食物,去那边野餐,三餐吃完了回来还没有饿,肚子还饱饱的,腹犹果然,“果”就是还饱饱的。这个表示说去的地方不远,因此很短的时间就回来了,准备的行李餐包也不用太多,很简单就行了。适百里者,宿舂粮,要到百里以外的地方,一天就回不来了,那个时候要用一整个晚上来准备行程中所需要的米粮叫做“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如果你要到千里以外的地方,要“三月聚粮”,你可能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所需要的米粮。而这个浩大的工程,两只见识浅陋的小鸟怎么能够知道呢?好比那些挑战喜马拉雅山的人,他们事先要准备24个挑夫,一个人上去,24个帮他们挑行李、挑米粮、挑帐篷,其中的困难度还要多久以前要训练,这哪是我们这一些穿个小布鞋、短裤就要去踏青的人能够想象的,很难想象那种工程的浩大!想要求仙做佛的人,他所要准备的东西,其难度更甚于爬上喜马拉雅山。因此你必须要正确的去累积你所要的一切资粮,才能够顺利的达到彼岸。前面为什么说风要够厚、水要够厚,原因就在这里。


成仙做佛所必须累积的资粮到底是什么?佛陀就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此仙佛就是以见性为根本的,“见性成佛”你这样读就知道了,仙佛就是以见性为根本。见性怎么来?"明心见性”,所以见性是以明心为根本,因此你所做的努力都要跟这两者息息相关才行。所谓修行就是这样,不是跟明心有关、就是跟见性有关,否则就称为外道。因为只有这八个字才是指引你,直接告诉你道在哪里。从明心开始进而见性,从见性而开始启动你的本性造化,慢慢慢慢走向成佛的道路。然而要理清这两大关键,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因而也造成每个人往不同方向去努力的一些有趣现象,各有所坚持、各自都在努力!拼命的奔跑,像鸟四散一样的四处奔跑,不知道往哪里去。


好比红尘的凡夫俗子,整天迷在名、利、色三关里面,也都很努力!实在讲不是不努力,很努力的打滚。而那些不明究竟的二乘者整日迷在术、流、动、静里面,也很努力,努力的打滚。因为他们不知道累积什么才是正确的、才是永恒的。所以他们看不懂那些气节高远的大鹏鸟,胸怀里到底有什么样远大的目标跟计划,看不懂的,就像蜩跟学鸠一样,看到大鹏就得笑。他们总说:“道不就在日常生活中吗?不就是生活吗?不就是呼吸吗?是吃饭、做生意、结婚生子这不就是人生吗?这个就是最极致的人生!”我就曾经听到这样,买个钻戒送我老婆让她高兴就是人生的极致。这个女人听了会很高兴,但是真的这是极致吗?想一下再说话,你会有不同答案。有的人说:“好好过你的生活,何必这么大费周章呢?做那些不切实际的想象呢?”或是像那些小乘者说:“修行就是把礼貌弄好一点,把规矩守好一点,戒律守好,佛堂盖庄严一点,法会做大一点,功德多做一点,经多诵一点,法术多学一点,感应多一点,或者治病要快一点。台语:你看我念一念就好了。修行最高境界不就是这一些吗?台语:你看我师父多厉害咧!符帮我画一画,你看我马上就好了,不然你要教我什么?何必要去研究什么了脱对待的心法呢?何必去观照什么心什么性呢?做这一切要做什么呢?”这些见识浅陋的小乘者,无法体会大乘志向高远的心性,无法体会的。


就像蜩跟学鸠嘲笑大鹏,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大鹏鸟眼中永远只有高远的南冥,不屑跟那两只小虫去抢一颗榆跟枋,还控余地,爪子恨不得赶快把地抓住,大鹏鸟没这个志向!大鹏鸟的志向是:“两个小老弟,我的志向在南冥,我下面要先击九万里,我的翅膀要像垂天之云,我跟你抢那棵树干什么?”也不会理会它们的嘲笑,它依然故我的开始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背负青天而图南。


在《道德经》里面有一段跟这个颇为神似,是这样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像大鹏一样听到了道心喜,内在法喜充满,不管任何阻挠,就是要追求他的理想。“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一等根器的人听到了道,可有可无,你再给他激励一下,他就又以为他是大鹏,又开始往上跳,跳了六米又摔下来,再激励一下他还是往上跳,叫做中士。“士”就是求道德学问的人。“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听到道,他不懂大鹏在想什么,看到他的作为笨头笨脑他就在笑。“不笑不足以为道”。如果下士听到道不去笑的话,那个就不叫做道。下士一听也说好的话,肯定他很小,各位对不对?有一天,我的师兄跟我说:“你想要拜我们师傅为师?可是我要告诉你,我们的教门很小很小很小。”我说:“真的啊,那很好很好!”他说:“怎么很好?”我说:“那肯定是别人都看不懂,很宝贵,肯定很好很好!”他眼睛这样一直看着我,不是这样吗?应该是这样!任何人听到都会说好,都会感动流泪,这真的是很好吗?想一下,想一下才知道。所以蜩与学鸠的笑这是事之必然的,没有办法去逃避的。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就是智慧的智。智力浅薄的人无法体会到大智大慧的人,他的头脑里面到底想什么,所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年”就是寿命,只活几天的小东西无法体会数千年寿命的人或神仙他到底会经历什么,不了解。这一棵山里面的神木,它就杵在那里几千年,它经历多少事情、多少气候,看尽人间兴替,这是生活一两天的小生物根本就无法理解的。


法华经里有一段跟这个很类似,是这样说的:“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大声闻”跟“菩萨”都是很有很有智慧的人,即使成千上万的大声闻或大菩萨,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智慧全部加起来“尽思共度量”,全部加起来共同讨论研究,都还不能窥测一丁点佛的智慧。因为佛的智能不在这个接口上,不在对待的领域上,任你再怎么聪明、再怎么大智大慧都还在对待的领域上。界面不同所以多少人加起来都无法窥测。我们不是常常在讲: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亿个幼儿园抵不过一个丁肇中,再十亿个也还抵不过。因为不同接口,那个纯粹是鼓励的话,很多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奚以知其然也?为什么我知道这个现象呢?朝菌不知晦朔,“朝菌”就是活一个早上就死掉的那种细菌。“晦朔”是指一个月,从初一经过一个月,然后月由缺变圆,由圆变缺,叫做晦朔。也可以指一天,一天里面的晨昏也可以称为晦朔。只活一个早上的细菌不可能知道晦朔的景象,给你看到晦就看不到朔,看到朔就看不到晦,你不可能全知的。起码活过一个月才有可能看得到晦朔,或起码活上一整天才能够经历晨昏。而朝菌终其一生都不可能了解,晦跟朔同时了解是不可能的。蟪蛄不知春秋,“蟪蛄”是只活一个夏季的蝉,只活一个夏季的蝉,它便不能够知道一年的春秋到底长什么样子,它不可能知道,因为它是活在夏季,它没有跨过一个季节,它的寿命是这么短。此小年也,这是因为它们的寿命太短促的关系。这一节是用寿命的长短来比喻智慧的大小。一个知见狭小的人,他不可能知道大智大慧的人胸中所怀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知见。是用小年大年、小智大智来作比喻。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冥灵”是非常长寿的神龟。楚国南方有一种非常长寿的神龟,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天,以五百年为一个秋天。冥灵以五百年为一个春,五百年为一个秋,也就是说它一岁就等于我们的两千岁,一岁有四季,寿命长的不得了。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大椿,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八千年为一个秋,“此大年也”,这才是真正的长寿。也就是说,这个大椿一岁,八千还要乘以四,就是三万两千岁,它只要活十岁就相当于我们活三十二万岁,很长很长,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我们先解释一下“特闻”,独独他一个人长寿闻名于世,叫特闻。而彭祖只以短短八百岁的寿命,竟以长寿之名闻名于世。这八百岁,连大椿的一季都比不上,如果说这样算是长寿,不是被那个大椿笑掉大牙了吗?这是比喻人们所看过的长寿是以彭祖为标杆,是因为我们比它短。不过如果拿彭祖跟大椿比呢?显然是太短了。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之”就是看齐,世上的众生却一窝蜂的想要与彭祖的长寿来看齐,这不是非常悲哀的事情吗?为什么?因为从大椿的角度来看,彭祖的寿命未免太短了,简直是刚出生就夭折。反过来说,若以宇宙寿命来看大椿,那也像个朝菌一般的短暂罢了。这样看大椿长不长?也不怎么长。大椿都不长了彭祖呢?根本还没出生。为什么我们会以彭祖的寿命以为很长呢?因为我们的目光根本比它短,太过浅短了,所以庄子说“不亦悲乎”大家都拿他当效法,“不亦悲乎”啊!台语~我们在祝寿的时候讲:活到一百二十岁有没有? 一百二十岁跟彭祖来看还是夭寿,根本还没有出生。这个是在比喻,世上还有真正深不可测的大智大慧存在,而我们却守着那一丁点小小的聪明,在牛角上争锋芒,这不是很悲哀吗?“众人匹之”,那个人很聪明就一直学一直学,想跟他一样;那个人很漂亮,我们就一直学一直学,想跟他一样的漂亮;我们终其一辈子就在这个牛角上争锋芒。


汤之问棘也是已。“棘”,汤时的贤大夫。“商汤问棘”这个故事也是一样的。“商汤问棘”怎么回事呢?“昔者成汤问夏棘曰:古初有物乎?”最远古最远古有东西吗?夏棘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说:最上古如果没有东西,那现在哪里会有东西?“后之人而谓今之无物,可乎?”如果未来五千年、一万年的人问说:“师傅一万年前到底有没有物呀?”而师傅却说没有,这样是可以吗?这样不可以的。这个是在讲,寿命短的不能够知道长的。为什么我们要问上古时代怎么样?因为我们没有从那时候活到现在。我们只是很短暂很短暂,我们跟朝菌一样的短暂,所以汤问棘这个故事也是一样,就是小年大年的问题、小智大智的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时习之2022

    感恩老师讲解的太好了!

  • 远山_uw

    先贤深不可测

  • 母亲冬冬南南安安

    修行最高境界是什么?扶摇而上九万里,背负青天而图南。会遇到嘲笑、不理解,那也是很正常的。

  • 贾秉治

    心通则万法通。张老师悠游儒释道,毫无违和,致敬!

  • 必须么

    现在开始听张老师讲《庄子》

  • 燕子htz

    自己就是那个迷茫的众生之一,原来自己看到经典虽不会嘲讽,但觉得是不可仰望到的高度!也庆幸自己没有学太多,要不然更是迷茫了吧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10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722

  • 花千紫_n0

    我已经购买了,可是不能继续听

  • 王幼芬

    自己也经常暗自嘲笑志向高远的企业家,学习这集后深深明白,不能只看表面。

  • 1556881qqop

    讲师讲得太好了,尽管没有文稿还是买了,希望老师尽快将文稿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