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宋画 | 从赵孟頫回望宋画

6.1 宋画 | 从赵孟頫回望宋画

00:00
22:14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音频课,我是朱青生。这一讲,我将为您解读宋朝绘画。这一讲的第一节,我会从赵孟頫的一张画入手,讲解宋朝的绘画是以什么样的方法完成了它的终结,然后从中看到宋画的意味、价值和特点到底何在。

宋画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对于宋朝绘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讲法。我今天讲的宋画和一般人理解的不一定完全一样,我讲的是宋画结束以后,我们回头再看宋画,它是什么情况。宋朝绘画在一般人心中的特点是写实的、现实主义的,注重结构、注重透视、注重物象的质感和物理等。这些品质是宋画的突出特点。但今天我想说,以上提到的宋画品质,在元代终结了。

我们讲述问题的时候有两个不同的办法:一是它具备什么,我们就不停地说它具备的这些品质;还有一个办法是等这个事情终结了,我们回过头来看它具备的品质和后来哪些品质失去了。所以刚才我的总结是站在宋画终结了以后,回望宋朝的总结。我现在先从宋画终结这件事情讲起,然后再回到宋画,对某些问题进行重新看待与回顾。

赵孟頫与《枯木秀石图》

宋朝末年有一位艺术家叫赵孟頫,非常有名。但是他在政治上有一些污点,因为他姓赵,是宋朝的宗室,却投降了元朝,做了很大的官,因此他在个人品质上一直被人所非议。但是在艺术上,大家都非常认可他。他不仅是复古理论的提倡者,还是很重要的实践家。他既能写一手好字(得王羲之书法真髓),又能画很好的画,而且他的画不止一种风格,比如大家知道的《鹊华秋色图》,那是他的设色山水画,这张画应该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杰作。他还画过动物、人物等等。

▲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但更重要的,在我看来不是因为他画了这些画,而是因为他后来画了一张很小的画,这张画藏在故宫,叫《枯木秀石图》。这张画很重要,重要在于它是一个标志,标志了中国艺术从这张画开始明确地走上了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艺术并不是仅仅为了模仿现实和表现对象而成为艺术。绘画的目的主要不在于画出对象,而在于画出对象所没有的东西。这个观念在他的画里面呈现出来了。对于赵孟頫本人来说,他不仅把它画了出来,而且在画完之后竟然在画的旁边题了一首诗,这首诗简单的就四句话: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 赵孟頫 《枯木秀石图》(又名:《秀石疏林图》)

▲ 赵孟頫的题诗

听起来好像很复杂,但其实很浅显。不过里边的意味非常重要,它(第一句)想说的是,我们画石头的时候应该用飞白的这种方法来画。“飞白”就是草书,草书写得快了,它的笔画就会出现露白的部分, 所以我们经常叫“飞白书”。至于赵孟頫那个时候大家怎么来称呼草书其实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但至少在赵孟頫用这个字的时候,它一定是这个意思。

第一句话的下半句叫“木如籀”,就是说画树要画得像籀文一样(籀文是篆书的另外一个名字)。画树要如锥画沙,如刀刻石,“呲里哈啦”这种声音出来以后,整个的笔画就像铁棍一样厚实而圆浑——用这种笔法来画树。

“写竹”就是画竹子,它用的是“写”字,就是说像写字、书法一样来画竹子。用什么法?就是八分法。很多人认为是“永字八法”,这里解释的可能性很多,但是在这里它更像是隶书,因为隶书的撇、捺以及横挑的波折,就像写“八”字的时候必须要出现的往外分流的手势和笔路——这种方法还是很特别的。

如果还有争论的话,其实很简单,回到画上看,画竹子的方法就是倒过来串在一起的一串“八”字。所以我们就知道,在这里指的是隶书。那么最后两句也就简单了,如果你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应该了解到,书和画实际上是一样的。

书画同源开启的写意画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书画同源”的说法至少在张彦远的时候就讲得很清楚,但是他的意思和赵孟頫的意思不同。张彦远的意思有两层:一是从艺术功能上,书和画都是为了“成教化、助人伦”;第二个是从材料上来说,书和画都是用毛笔在一个绢或纸的平面上留下痕迹。张彦远的“同源”是这个意思。

但赵孟頫想说的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意思。他说“书画本来同”并不只是说书和画本来是一样的,因为书和画在宋朝的时候并不一样。画画要很精致、很细致、很写实也很亮丽。但是书法却是另外一条路,书法是优雅和灵动的,只有一条线条直贯而下,是把人生和存在都放在一条线条里、并把它显现出来的方式,虽然用的是中国字,但更多的是强调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气韵和素质——这是书画的巨大差别和各自所追求的不同方向。

但赵孟頫却把它结合起来了,就是用书法的方法来绘画,或者说绘画变成了写。像写书法一样去“写”一张画,从此如果按照这个方法,那么中国就没有了绘画,只有用书写的方法写出来的、另外一套像书法一样的艺术。这就是中国艺术走上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后来发展出叫写意画也好,水墨画也好,都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来的。

所以在赵孟頫之后,有了《富春山居图》,有黄公望、有吴镇,“元四家”也就是这么出来的。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中国艺术新道路的开创

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够理解董其昌的理论。董其昌所说的“南北宗论”,究其根本是说:绘画不应该一味追求对对象的表达,那就是过分执着于物象,就是“北宗”了。在他看来,真正的“南宗”实际上是人的性情和文气。而文气是一个人经过了文化的陶养和思想的提高,最后在笔画中间所显现出来的人的存在和对世界本质的一种揭示。


▲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轴

世界的本质不在于表象上,在于理解之间。理解之间要靠笔法来表达。笔法表达方式的实现,就是写书法的方式。这一条道路发展下去,就出现了八大山人,出现石涛。所以这一条线后来就成为中国艺术发展的伟大道路。而这条道路恰恰使得中国艺术变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而且影响到东方很多国家。

▲八大山人 《河上花图卷

纵47厘米 横1292.5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 八大山人 《荷花双凫图

弗利尔美术馆藏

这看起来是中国艺术的一条道路,因为再早一些有宋画,在宋画之前,还有唐代、汉代的绘画。但是我们知道所有的文化的特点都是在它的高峰和结局的地方才能显现出它的根本性格和特质。中国艺术的根本性格和特质是在水墨画完成之后,是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候,才使人们印象深刻,记忆永远,和西方的绘画一样,高峰插云,双峰并列。这条道路就是从赵孟頫的作品中间开创的一个特别的方向。

乔托与文艺复兴

说来也巧,在这个时间点,恰巧与达·芬奇开始意识到艺术问题的时间有相关之处。

赵孟頫生活在元代,这个时间,意大利也生活着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叫Giotto,中文翻译为乔托。乔托是达·芬奇艺术的来源,如果说达·芬奇在艺术上的成就犹如中国的八大山人,乔托就有点像赵孟頫。在艺术史上,经常把乔托看成是人文主义的伟大开始,他同时代的但丁写了《神曲》,他们两个人都代表着文艺复兴的开端。

▲ 乔托《哀悼基督》Giotto - Lamentation (The Mourning of Christ)


▲ 乔托《耶稣受难像》Giotto the-crucifix

文艺复兴有很多成就,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等等,但根本的一点,是在绘画中开始表现出了自然和人本身。什么叫“自然和人本身”?简单地说,就是表现对象——画得像要画的东西。在欧洲中世纪,很长时间,基督教提出(信教)不能停留在神像的表面,要穿过圣像表面,看到背后的真理,那个真理就是上帝,上帝实际上就是一个传道的话筒。也就是说,看画不能看画本身,要看到画后面的东西,而且画本身还不能阻碍对“后面”的理解。

这时当然就不能把所谓自然(物质的存在)、物件的形象,也不能把人的样子、人的感情,甚至人的肉身表现出来了,否则就是停留在表面了。这时候乔托就把一些原来属于古希腊的伟大传统重新恢复了(我们说文艺复兴的“复兴”就是重新再生了希腊)。但他所说的再生的希腊,其实跟希腊关系不大。一是因为乔托的艺术并不是希腊式的典雅艺术,他的艺术不典雅。第二,希腊的艺术传到12世纪的意大利的时候,意大利人已经看不到希腊了,那时候的希腊处在东正教与天主教决裂的状态中。意大利人所能看到的是罗马的艺术,而罗马的艺术已经不是希腊的精华、鼎盛之处。并且,他们即使看到了罗马的作品,也不能够从中完全地看到所谓的自然和人性。

因此,他们就要把这些艺术进行恢复和改造:要看真的东西,看真的人。人比东西多出来的一部分就是人的感情和感觉,所以乔托把人的感情和感觉也加进去了,这就是乔托的成就。我们就把这个成就叫作“人文主义精神”。从此意大利文艺复兴就走上了这条道路,到了达·芬奇,这条道路就非常完善和精密了,甚至把艺术看成是一门科学。什么叫科学?就是对于对象的观察、研究、分析和再现。

宋画启发下的文化自觉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赵孟頫的重要性。他的重要性在于,虽然他似乎反叛和背离了绘画本来与自然、与人的形象、现象之间的关联,但他却带出了人类精神的内在表达,而这个内在表达就是人的价值和人的诗意。“人的诗意”借助绘画不仅可以表达,更可以无限地表达——这对于人格和人的本质来说,就有了另外一种观察的可能和表达的需要,于是就构成了艺术的另外一个方向或是另外一条道路。

我们今天之所以要着重强调,是因为这条道路是和西方绘画并列的一条道路。有这样道路的出现,是我们今天虚心反省文化时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今天讲艺术、讲艺术史、讲各种问题,其实都是用中文在说外国话。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讲宋朝绘画的时候,其实分类的方法、历史的态度,都来源于一些从西方文化引入的判断价值和分析方式。这个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艺术上的一次重要分离,这就使得我们坚信在人类文化中,并不是只有一个文化来源,而是有不同的文化来源。

中国曾经有过一次文化的重大变革,奠定了一条道路,并且这条道路走到后来相当辉煌。这条道路的开始,就是在宋朝绘画结束的时候。或者说,它正是因为对照宋画,从而发展出了一条不同于绘画而又在绘画中的新道路。

刚才我们讲了赵孟頫的画,也讲了中国的绘画在宋朝行将结束时发生的变化,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化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为中国文化的自我认知找到了一个可能。下一讲,我们就继续讲这条道路在中国的根源何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05566856

    从一幅画说起、由易到难,浅显易懂

  • lujy_2c

    讲书法的老师声音太难听,只好跳到后面

    妮娃卡 回复 @lujy_2c: 没错

  • 13987997rst

    能出本书就好了

  • 小星辰XING

  • 61x43126m5464

    想买这个节目,怎样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