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金刚经》经名大揭密

01.《金刚经》经名大揭密

00:00
10:37

经典的文字是个类比学,2500年前佛陀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这样的经名,是在比喻我们的心性,我们的本心本性究竟为何面貌?竟用“金刚”来比喻它的珍贵和无瑕,“般若”“波罗蜜”又为何不能翻译而保留梵音的困难点究竟在哪里?经的真意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开始《金刚经》的学习。

1.用简单的不倒翁可形容我们的本性,你信吗?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的含义是什么?

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我们先翻开《金刚经》,我们得在这个经典一开始,有关定义的方面先大略带过,到我们有一点点概念的时候,再抓回一些必要的定义,再深入,我想这样子是比较恰当的一些方式。那么等到《金刚经》讲完,我们再选择一些另外的宗教的圣贤的一些言论,我们再来补充,这样各位就会很清楚,到底古圣先贤他们都在讲什么?

现在我们打开《金刚经》三百九十页,那讲《金刚经》之前,我先把《金刚经》的经名大略先说明一下。


金刚”,它是一种比喻。各位要了解,经典里面的字句都是一个类比学,所谓类比学就是比喻用的,不是一个真实的境地。毕竟它只是文字,这个文字在形容什么,叫做类比。那用“金刚”比喻什么呢?它比喻很珍贵的、或者是很坚硬的、或者是透明无暇的,但它到底要比喻什么东西呢?它所要比喻的是我们的心性、我们的本心,无论你再怎么样给它摧折,但只要你猛然一反醒、一回头,它永远还可以展现本貌。我们的本性也是一样,不论你给它怎么摧折、如何给它捆绑,但当你返观觉照一刹那,它还是可以再度又呈现本貌,它就象那个不倒翁,你怎么打它虽然暂时倒下去,但是你给它机会,它就再度浮现出来,浮现什么来呢?它的珍贵的面貌,它的坚硬永不改变的特质,它的洁白无暇的本质,它一样一刹那就又浮现出来。


所以,“西方即在目前”,你可以从很多经典看到这样的话,说西方不是很远,就在目前那一刹那,这是讲为什么用“金刚”,这二个字它所要比喻的是我们的本心、本性。不过究竟本心、本性为何啊?那我们得花很长时间来说明的。


《金刚经》总共有32篇,第一篇、第二篇是说明一个原由,而后呢,从第三篇开始每一篇就举一个、或二个、或三个公案,或一两句有带冲突性的话,它要来突显,借这些冲突性的语言、字句来突显如来佛所要表达的本心、本性究竟是何面貌?所以这个部分如何是“金刚”?为什么它珍贵、无暇呢?那我们就等待后文中一篇一篇我们再来检讨。

“般若”这二个字,如果按照我们中文的翻译,应当翻译为妙智慧。为什么前面加个妙,我们先来讲聪明,我们一般人认定的智慧跟聪明,好像快划上等号,实际上在经典里面,它们的意义是相差很大的。博于各种的才学、反  应非常的敏锐,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聪明,你讲一句什么话,他答出来的话妙语如珠;你想给他个难堪,他反过来的话给你根本无招架之力,我们会说这个人真是太聪明了,我们没有办法对付他,那种我们拿聪明来比喻。智慧呢,一个人独具远见,在很错乱的是非当中、在很难分辨的是非当中,他独具远见,他看到了三年、五年后的必定的发展方向,他因此保护了自己的事业、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别人都受了伤,他当时做了一个很明智的决择,他保护了他自己,我们就会说这个人真是有智慧,古人说明哲保身,就说这是有智慧的人。那为什么这个“般若”二个字既然是智慧,为什么它不直接翻译成智慧呢?“金刚智慧波罗密经”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它就留个梵音“般若”就留在那里,就不敢翻呢?这是因为不能翻,因为一翻就错,所以它就必须保留。好比中国的“仁”,仁爱的“仁”,各位翻成英文大概像什么?不好翻。中国的“气”这个字,再翻译成英文呢?  不好翻,最后翻译成英文就发音还是qì,它不能翻,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面找不到类似的,这样意义很贴切直接把它翻译。所以勉强的,又很像智慧,又不是聪明,我们就加个妙吧,就把它翻译成妙智慧。


为什么翻译成妙智慧,为什么再加个妙?原因在于,这种智慧不是在于博学多闻,不是在于能够了解别人、能够洞彻别人的心思、能够料事如神,方向都不在这里,它的方向是在哪里呢?在于了解自己,在于了解自己起心动念的形成,在于了解自己本性的扭曲跟我们自性的返回,在于他能够当下立即解脱他自身的烦恼罣碍痛苦,具备这样能力的人,不足以用智慧形容、不足以用聪明来形容,这些都不够,所以前面再加个妙,我们称为妙智慧。那勉强还是不太俱足,所以这个古圣先贤,像唐三藏这样聪明智慧的人碰到这二个字,不敢翻 ,保留原音。所以当我们透过很多白话文字,我们开始翻译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我已经了解了“般若”的意思,“般若”是什么?就是妙智慧,你很大胆的这样说,但是我们内心必须还要谦卑下来,我们不了解它,为什么?因为连唐三藏都不敢直接翻妙智慧,他还得保留“般若”的音。各位这样了解这个困难度吗?要了解困难度,我们就得回到《金刚经》三十二篇里面,我们再慢慢地去咀嚼,我们现在先点到这里为止。

“波罗蜜”,它也是保留梵音,它也不是中文,勉强翻译成中文就是到彼岸。不过到彼岸是比喻过河,说我的目的在那里,而我现在在这里,我现在在此岸,但是我的目的想到彼岸。就好比我们现在是众生,然后我们目标,可能是我想要获得清静、我想要解脱烦恼,或者说有的人志向更大,我要跟如来佛一样,我要成佛,那些都可以设定为你所谓的彼岸。修行各教经典所谈的,它的目标是很大的,它不仅仅只是要达到你的一个很小的目标,所谈的不仅仅只是情绪管理,所谈的不仅仅只是放下你过去的哀伤,它的目标不是这么小!它所谈东西还要更大!这个大的部分还不好谈,所以那个究竟的目标还不是情绪管理、或者是提升我们的心灵、心灵成长,还不是这些字眼还不是这些表达可以表达的,所以就勉强把那个高远的目标就先空白、空缺,还是保留它的梵音,叫作“波罗蜜”。


它所说的是心性的永远的解脱,所说的是五行三界外的永恒;它所说的不仅仅只是我明天得到安然,后天得到安然,或者是我现在烦恼的心境得到暂时的安慰,它所谈的并没有这么样的短暂。不过刚刚我们所说的那些,都已经被涵括在内,但这个目的既不容易说明,那就把这个“波罗蜜”的部份,简单说由束缚到解脱,我们简单的也可以这样说。但因为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各取所需,为了保留它的空间,所以就把梵音这个音给保留了。

那么现在我们来谈“”这个字,我们很直接的理解就是这部书,但是如果我们去查字典,“经”这个字是有很多意思,“经”它是主轴的意思。我们的整个地球偏了23.5度,然后地球绕着那个永远不变的主轴在转,那个轴线就叫做经,经度。然后其它的再去帮助它来切割、来定位的,那个东西叫做纬对不对?经就是主轴,凡任何事情的主轴都可以称为一个经。它是主轴,它是一个规则,它是必须依循的、永远不能变的规则,那个东西,我们才会把它定位为经。所以写入经典的东西就是我们人性的本然,依人性本然的这一条主轴所立的论,它才会被古圣先贤编列为经。若是别的来配合,配合什么呢?配合找到我们的本质,配合找到我们的本心、本性的,这种配合的东西,称为纬,那也就是有经书、有纬书,纬不是虚伪的伪,就是经纬的纬,就是所谓的善书、所谓的传记。为什么这一本书被编入为经,为什么那一本书被编入为善书,这就是谈的到底是主轴还是次要的。


所以三教经典编入为主轴的,我们就称为经。经还有别的意思,经过的意思、过程的意思,一个必须经过的变化过程,我们就称为经。凡是要从现况达到下一个目标,都必须经过一个变化过程,各位这样讲对不对?你没有变化,你跟现在是一模一样的,你必须变化才能够达到下一步。比如说我们经营一个公司,想要让它业绩更好,那我现在的业绩很差,我想让它业绩更好,中间要不要变化?势必要投入一个变化的因素,而且要让它彻底变化,它才会到下一步嘛。那就是所谓的经。一个必须经过的标准过程,叫做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海霞8958

    金刚:是在比喻我们的本心本性 般若:是指妙智慧 波罗蜜:到彼岸 经:它是主轴的意思,一个必须经过的标准过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不能翻?因为不好翻,不翻就错。听了才明白有些些道理真是不是用嘴说的,真的需要在自身中体会到才能听明白。边听边体会才能听明白这部经典。

  • 俞颖_73

    金刚 原来指的是我们的本心本性,经 是主轴,是【返回本心本性】这个目标所必须经过的一个变化过程,是经过了这条路的古圣先贤写下来留给我们看的说明书,真的好感恩讲师苦口婆心讲给我们听啊!

  • 海霞8958

    以前觉得“经”是出家人才读,才念的,听了张庆祥讲师讲的《金刚经》,才明白“经”原来是如来佛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的说明书。

    听友242269331 回复 @海霞8958:

  • 茶木人

    凡是要从现况达到下一个目标,都必须经过一个变化的过程,开始又一个新的成长与改变,像金刚描述的珍贵的,坚硬的,透明无瑕的正确方向指引。观照自身自然的本真。

  • 笨笨的素素

    金刚原来是比喻本心本性, 般若好像是道德经中的本性具足的意思呢 菠萝蜜是心性永远的解脱,也就是终极目标吧!

  • 郝素红

    《金刚经》原来用“金刚”比喻我们的本心本性,它不论你给它怎么摧折,如何给它捆绑,但当你返观觉照一刹那,它可以再度又呈现本貌,就像不倒翁,虽然暂时倒下去,总会再度浮现珍贵的面貌,坚硬不变的特质,洁白无暇的本质。 人人具足本心本性,虽然我们习性很多,只要返观觉照,真实本貌总会呈现光茫。

  • 翻身农夫

    谢谢庆祥师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110

  • 听友221347660

    佛讲经都是免费的

    省覺 回复 @听友221347660: 看似收费,可能你不知道 你贡献的费用已经拿去做更多的福报了。

  • 恬澹_21

    “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