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被告是最美丽的人——卡夫卡《审判》解读(下)

第十一讲:被告是最美丽的人——卡夫卡《审判》解读(下)

00:00
38:47

好,那我们现在开始讲。

约瑟夫K说:“法官先生,你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问我是不是,尤其讲,或许你提的不是问题,而只是指责我,你的话道出了强加在我身上的这次审讯的全部特点。你可能会反驳说这根本不是什么审讯,您说的对,因为只有在我承认它是一次审讯的情况下,它才称得上是审讯。我并不是说这是一场草率的审讯,但我倒是愿意把这个草率审讯的名称奉献给你,好让你知道自己是在搞什么名堂!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过是一桩个别的事件,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此我也并没有把它看得十分严重,可是它却表明了一种审理的程序,这种程序已经陷害了许多人。因此我现在,在这里,是为了那些人说话,并不是为我自己。至于我要做的只是把一种公开的弊端诉诸于公开的评论!毫无疑问,在这个法庭的一切活动背后,我指的是在我的案子上,也就是逮捕我和今天审讯我的这一系列行动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庞大的机构,这个机构不仅雇佣了受贿的看守,愚蠢的监督和最大优点就是稀里糊涂的一审法官,而且还拥有一批高级的和最高级的法官,这些人还有无数不可缺少的工作人员,包括听差、文书、警察和许多其他助手,也许还有刽子手!我并不害怕说出这个名称来,那么先生们?为什么要有庞大的机构,它的存在不外乎是把无辜的人逮捕起来,对他们进行莫名其妙的审讯,大多数情况下同我的案子一样,毫无结果。”

我觉得在他发表这番演讲时候,被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好像自己充满了一身的正义感,是吧?感觉慷慨激昂,认为自己真的在这一刻就成为正义的化身了,他一定是有这样的一种感觉的。对吧?就有点像当时说的,“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我突然看到什么,大家在欢呼的时候,自己都不明白自己是哪根葱了。”是吧,人经常会就是被自我感动,陷入自己虚构的这样的形象当中,结果一戳就破,对吧。这就是他第一次上法庭的“演讲”,但是从这一番话你可以发现他不是法盲,是吧?他太了解书本上的法律了,他太了解真正的法治的精神是什么了。

但是问题在于当他发表完这样一番演讲以后,他发现法庭上没有掌声,是吧?大家都用那种诧异的、冷漠的眼光看着他,那一下,他的内心突然慌张了。是不是?他突然意识到,原来你们是一伙的是吧?他突然就发现原来我在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个错误的演讲,是不是?换言之,他根本就没有明白,他以为的法律根本就不是那回事。但是他是不是法盲的悲剧呢?是吧?所以说他这下才明白,整个世界上法院他所操作的是不同的符号学的系统,是吧?因为他看到法院的办公室很破旧,结果“破旧”反而让他幡然醒悟,原来审判表明了一个令人惊恐的可能性。就是这个法律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另外一种真实,是吧?人的生活可能是在一种完全不同的现实背景下进行的。换言之,可能你的悲剧是在这么一个你以为现实的世界发生,但是解决你悲剧的逻辑,完全是另外一套规则,另外一套体系,另外一套逻辑,是不是?这就是荒诞性,现代性的一种分裂,对吧?你期待的东西和实际上解决你的东西不是一回事,对吧?这是他所说的就是另一套符号系统,这也所以说它是一个隐喻,不仅在法院审判是如此的,其实对我们今天生活当中的很多的事情都是如此的,是吧?所谓的荒诞就是你的愿望的落空,对吧?比如好心办坏事,是吧?或者可能你怀着坏心,你想做个坏人,结果你想坏人都做不成,对吧?你反而成为了一个好人,这些都是所谓的这种荒诞性的一种体现,是吧?

好,所以它的主题叫审判。这个是很有意思的,是吧。什么叫做审判?审判的真相是什么?有点像黑泽明的所谓的罗生门,对吧?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审判?审判操作的奥秘是什么?表面上我们都懂,但其实我们是想不通的,对吧?好,我们现在接着审判讲,你会发现这个里面有一个内容,我总结出来叫狗日子,对吧?你才发现原来他像狗一样,为什么他的反抗注定是徒劳的?就是法院它象征的是一个宇宙,或者是一个外在笼罩着我们的一个世界。K他是徒劳的在法院象征的宇宙当中去寻找人类的意义。而这个宇宙是武断的,是非个人化的,是残忍的,欺骗的,是让人难以捉摸的。在这个宇宙一切都无法理解,紊乱、异化,隔绝的,K的一切行为都是错误的,他的价值观就完全颠覆了。以前他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他信守了一辈子的价值观和体系,突然有一天告诉他:“你白活了,全是错误的。”你想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打击?是吧?这种打击才是最可怕,我觉得我们今天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一个事情,就是人是活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面的。 是吧?就像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提出来以后,我们知道北京大学的经济学院的副教授谢万英当时就跳楼自杀了,对吧,我觉得还是挺了不起的是吧?他真的是为自己信念自杀,他觉得他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的计划经济,这时候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个实在是受不了,是吧?所以说我觉得我们在中国最缺乏的是原则,对吧?你愿不愿意为了你的原则去献身?我们都缺乏原则的情况下,我们就呼唤原则,是吧?我们都缺乏崇高的情况下,我们叫呼唤崇高,但如果另外一个地方崇高太多了,原则太多了,我们要呼唤灵活性,是吧?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是一部黑白电影,描述的是当时社会人们的自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的一种极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好,所以说他的一切东西都是错误的,他的所有努力都改变不了结果。因为人类的力量没有结果。K不但不能掌握他的生活,导致他耻辱死去,而且无法让任何人听听他的辩解。是吧?所以这是他的一种困惑,孤独的、沉默的,没人理解的、这么一种状态。

好,下面是波斯纳所说的一句话,他说:“但丁在30岁的时候,陶领导一只豹子经历了地狱、炼狱、到达了天堂的大门,耶稣在30岁的时候被逮捕处死,然后复活。而在审判中,小资产阶级K在30岁的时候被捕,进行了一次徒劳的挣扎,然后像狗一样死去。作为对现代性的讽刺,这部作品唤起了知识分子所认为的现代都市人在社会、文化,甚至哲学上的孤立和平庸。约瑟夫K连虚假的高贵身份都没有得到,它不能够做任何像死罪一样大的事情,这一点就是他的死罪。”我觉得最后这一块才是最精华的,是吧?就说他本来想轰轰烈烈地死上一次,连这种可能性的都得不到,是吧。他到死也没有做成大事,他以为自己做的很大,结果当这样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死罪降低到头上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真的是卑微如尘土,是吧?是这么一个状态,这是约瑟夫K最后死之前的事情了。我们知道他最后是被两个人架着,像架着鸭子一样的,架到了石头上,给他放到石头上,然后就开始整他,那一刻他是这样想的,“难道我现在要让人认为整整一年的诉讼,既然对我没有一点教训吗?难道我要像一个理解力迟钝的人那样离开这个世界吗?难道人们在我死后还要议论,我在案子开始时就希望它结束,而现在案子结束时,又希望他重新开始吗?”他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法官究竟在哪里? 他从来没有进去过的高级法院又究竟在哪里?他张开了手指,举起了双手,投降了,最后像一条狗似的,可以说好像他人虽然死了,而这种耻辱却依然存在于人间。这里面最关键的是觉得自己像一条狗似的,这是谁说的?这不是杀他的人说的,是他自己说的。对吧?他自己形容自己,像一条狗似的,是吧。最终他才明白自己的这种卑微如尘土,毫无价值。

好,我们现在最后要总结来看一看,所谓的卑微如尘土。整个里面我们就会发现,在我预告里面也说了,就是法院庞大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好像是处于悬浮的状态,如果有人要自愿对他做一些改变,他就能冒着失去自己立足点和跌得粉身碎骨的危险。而这个庞大机构自身对于这种小小的干扰,很容易被他机构的其他部分(因为所有部分都相互关联)一一补偿,一切又都恢复原状,保持不变。如果说它有什么改变的话,这倒很有可能,那就是变得更顽固,更严重、更残更恶劣,这是我们从K的遭遇中看出的结果,他为什么会像狗一样?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对这样的一种拖沓冗长的、不人性的,这样的法律制度进行改革,这是律师对他说的,“改革是不可能的,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或者你以为你改了,你把这个东西改了,别的东西马上又过来填补他的位置,就像一个多头怪兽一样,你把一个头砍掉了,又会冒出许多的头出来。”基本上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就说这样的一种机制化的东西,所有部分都是关联的,是吧。意思就是你无能为力,你想改根本改不了。你就不要去梦想,你可以改变制度了,对吧。

好,我们现在再回到法律的领域,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现代性的制度的问题。,因为PPT我没有说,但我觉得还是可以把这个寓言给大家稍微分享一下,这个寓言是怎么产生的。

好,他是这样的,就当时K他在最后他到教堂里面去碰见了一个神父,神父就问他说:“你可知道你的案子很糟糕吗?”然后K就说:“我已经尽了我所有的力量,可是迄今为止没有什么成效,我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神父就告诉他:“有关法院的情况,你一直在欺骗你自己。在法律书的前面序言当中,关于你的欺骗是这样写的,“就开始讲这个预言了,他说,在法律的门前,有一位守门人在站岗,一个乡下人来到守门人面前,请求进门去见法律,但守门人说现在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想了一想问,是否过一会可以允许他进去,守门人说可能吧,但现在不行。由于通往法律的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守门人又走走到门的一旁去,于是乡下人像门类窥探,守门人看到了,笑着说,如果你这样感兴趣,你就努力进去,不必得到我的允许,不过你要注意,我是有权利的,而且我只是守门人当中最卑微的一个。 里面每一座大厅门前都有另外的守门人站岗,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力。就说第三个守门人,他的模样连我都不敢进去看。这些困难是乡下人没有想到的,他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入法律。当他更亲近地看到这位身穿皮外套鼻子尖耸留着长而稀疏的鞑靼呼吸的守门人时,他决定还是等到许可以后才进去。什么人给了他一条凳子,让他坐在门边,他就在那里坐着,等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乡下人曾经自己为里程准备了很多的东西,他倾其所有,都给了守门人,希望去收买他,守门人接受了所有东西,但每次收你时都说我收下这个礼物,只是为了让你不觉得有什么事情该做而没有去做。 在那段漫长的日子,乡下人几乎是不间断的观察守门人,他忘记了其他守门人。对他而言,这个人似乎是他与法律之间唯一的障碍。开始几年,他大声诅咒自己的厄运,后来因为衰老,他只能喃喃自语了,他变得孩子气起来,由于长年累月的观察,他连守门人皮顶上的跳蚤都很熟悉了,他请求这些跳蚤帮忙说服守门人改变心意,最后他的眼睛变得模糊不清了,他不知道周围世界是真的变黑暗了,还是自己的眼睛在欺骗他,但是在黑暗中,他还是能看到一束光线永不熄灭的从法的大门里射出来。 现在他的生命最接近终点,弥留之际,他等待过程凝聚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从来没向守门人提出过。他把守门人叫到跟前,守门人把身体伏得很低,以便听清他的话。”你现在还想知道什么?“守门人问道,”你这个人没有满足的时候,“乡下人说,”每个人都极力地想要到达法律的面前。可是这么多年来,除了我进来,竟然没有一个人来求见法,怎么会是这样?“守门人看出乡下人已经筋疲力尽,听力也正在衰退,于是俯在他的耳边喊道,“除了你,没有人能够获准进入这道门,因为这道门是专门为你开的,现在我要去把它关上了。” 

这就是整个寓言。大家听起来是不是一个很恶劣的玩笑,是吧?你不是耍我,让我等了一辈子,然后说这道门是为你开的,但是我现在要给它关上了。是吧,整个被戏弄了。所以说后面就是神父和约瑟夫,就围绕这个寓言进行的解读,当然寓言可以进行多重性的各种解读的。现在解读的一个核心就是:守门人和乡下人到底谁更自由?是不是?然后约瑟夫K他本能性的回答是什么?守门人欺骗了乡下人,是不是?但是实际上守门人他到底欺骗乡下人没有?他并没有欺骗,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听命于法律的形式,法律给他安排在了这个位置,他说的话都是真的。确实他只能守护大门,确实他不能够让乡下人进去,他是尽职尽责的,对吧?而且甚至受骗的很可能是守门人。因为他对自己为什么会听命于这样的一命令?为什么会安排到这个角色?他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反而是乡下人,他可能具有一定的一个主动性,因为他来去自由,不过乡下人不愿意走而已。换言之,乡下人是有选择的权利,不过他选择坐在门口等上一辈子。而且守门人的任务是取决于乡下人的,如果乡下人死了,你这个职位就没了。就是说你的一种职位的长短,你说法律时间长短是取决于乡下人在门口站多长的时间,等多长的时间。

所以说他其实从人格上、精神上又是依附于乡下人的,是吧?乡下人还有行动的自由,还有一些意志的主体性,但守门人是没有的。这是这两个人关于他们主体性的一个看法,就是守门人只属于法律,他只是执着于自己的位置。但是问题在于守门人和乡下人真的是守门人很可怜吗?乡下人追求了一辈子,说不定就是为了追求成为守门人,是吧?你追求法律是为了什么?他没有想清楚,但守门人已经是被法律安排了一个位置,对吧?所以说我们经常会说,人一辈子往往都是自讨苦吃的,我们都是为了很多的东西才去追寻。但是追寻到最后你会发现,最后不是你想象的那回事,是吧,就像我们说法律的大门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我们是不知道的。这是司法神秘主义的一个核心,武侠小说也经常反映这样的问题,对吧,这些武林中人都在追求一个武功秘籍,但是追求到发现武功秘籍是假的、是空的,或者武林高手是一个尸骨,是个尸体,是个道具、是个骷髅,对吧?其实法律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内核?我们其实是不知道,光是什么?大家不清楚,但是就是为了这样一个渺茫的东西,我们可以去耗费自己的一生。是吧?所以守门人其实在这个意义上,也许他不一定不比乡下人自由。就说在这样的一种法律安排之下,这两个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说有人评价说整个小说最致命,最令人绝望的一点就是,他临终前模糊看到的那道不灭之光,那道自然法之光,是吧?其实乡下人的遭遇,在法律上他到法庭的时候,法庭书记的女人也对他说过,他一进法庭,书记的女人就把门关上,就说,“你进去以后要把门关上了,再不让别的人进去。”是吧?我们个人生活在体制下都以为这道大门是为我开的,是吧?都以为我们寻找的这个世界就是真正的意义世界。但是可能在别人看来是没有意义的,是吧?但是这也是我认为卡夫卡不是一个存在主义的一个原因,就存在主义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反过来的,它逻辑是反过来的,存在主义是你们都认为没有意义,只要我认为有意义就行。这是存在主义的就是一个出发点,就我们要在绝望当中去创造自己的一个意义和价值,而卡夫卡这个恰恰是扭过来的。是吧?我本来都以为我有意义,结果突然发现没有意义。这个是这最大的一个虚无,所以我经常会说,包括以前叫哈姆雷特也说,今天人类最大的问题,最大的悲剧就是虚无主义的悲剧,是不是? 虚无主义可能是最大的一个魔鬼,它会像黑洞一样把所有东西完全给你吞噬进去了,吞噬进去你不知道是什么,你被卷进去,是吧?这是卡夫卡,他就生活在这样的一种黑洞,这种黑洞当然很吸引人了,我们每个人都不由自主都要被卷进去,但卷进去以后发现,你不知道怎么被卷进去的,你以后的出路在哪里?你都不知道,对吧?

好,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K的悲剧根源就是,他所寻找的东西本身就是错误的。他丝毫没有怀疑过法律体系最根本的正当性。你会发现K其实他对法律本身,他说他要找高级法院,就像我们今天很多的上访户一样,我一定要找更多的是吧?经常会说党的政策是好的,不过下面的人给他念歪了,对吧?太阳是好的,不过有月亮有星星就越来越暗,经常都会有类似的这种比喻吗?就是他并没有怀疑根本的正当性,他认为这个难走他的,都是守门人,你会发现真正的矛盾是K和守门人之间的矛盾,乡下人和守门人之间的矛盾,你会发现这个矛盾转化了是吧?我们今天现代性的现代性大机器运作的一个机制,叫做替罪羊机制,是吧?我们总会找一个替罪羊,所以我们总会把矛盾去转化为守门人和乡下人的矛盾。 对吧?今天拆迁也是这样,拆迁的矛盾是什么?就是拆迁的这些城管和被拆迁户之间的矛盾,是吧?就是说他都会有这样的一种转换,他没有知道,根本不是这些。而且他执迷不悟,相信自己正确,他就一直想证明自己,是吧?

好。我们把这段话说一下。“K始终在寻找他不该寻找的东西,它夸大了这种无所不在的恐惧。另一方面他又对法律体系当中最根本的东西的正当性丝毫不予以怀疑或否定,它否定的只是具体的人、具体的操作者,他找的东西本身就是错误的,但他以为正确,徒然耗费了一生,所以神父才说,有关法律的情况,你一直在欺骗自己,所有的人包括什么人,都夸大了这种体系的无坚不摧,没有人敢去窥视。“是吧?而且K在临终前都没有抛弃幻想,他都需要那样的一束光来自我安慰,证明自己的一生的等待和选择是没有错的,所以也许根本没有光,而是他突然的自己想象出来的光,完全有这个可能,为什么呢?他还得找点细节证明自己的等待没有错,是吧?所以它是一种自我安慰,证明我还是在找的,是吧?

好,我们现在看当代隐喻,所以刚才我们反复地重复卡夫卡的一个主题,就是他一个孤独的个人在各种异己的力量的控制下不断的挣扎,试图去达到某种不甚清楚的目的,但结果却是自己进一步的非人化,甚至分裂变形和死亡。这是一个译者他评价的。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下面这话,这话是我的另外一种概括。卡夫卡对官僚体制的描绘,抓住了现代社会机构的另外一个特征,他们的管理者是看不见的,你不知道敌人是谁,是一个庞大的东西。然而不管社会机构的目的是好是坏,它们的结构都是相似的,这一点更令人绝望。你怎么讲这一点?对吧?就是我们知道,我们说,人的社会机构,我刚才讲了,比如说我们的军队,我们的这种政府的机构部门,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工厂医院慈善组织等等都是机构这些机构,当然你可以说有些是好的机构,有些是坏的组织,对吧?有些是目的是善的,他是干好事,有些是坏的,才是干坏事,你可以这样说,是吧。

但是现在卡夫卡突然告诉你,不管这些机构是干好事或者是干坏事,他们的结构都是相似的,他们的运作体制,都是一种生产流水化的组织化的一种运作体制,是吧?这一点才是最令人绝望的一个东西,就任何东西它全是机构,全是按照现代的这种一种大机器的一种模式去运作的,是吧?连我们的慈善组织也是按照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运作的,是吧?你怎么去建立一个机构、理事会、基金会?然后怎么进行运作的规范管理?我们觉得都很好,这样可以让你的慈善会更加地遏制人性的恶,让这个公益能够更好的实现,但是你会发现,他这种运作方式其实和监狱和学校不是一样的吗?是不是?所以说为什么我建议大家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规性惩罚》一开头就列了两份清单,一个是古典的中世纪的一个惩罚犯人的一个血淋淋的场景,通过艺术化的场景来征服人心,但是这种血淋淋的,这种公开、猝死的一种方式,它的成本太高,是吧?所以最后隔了一个世纪以后,福柯给我们列出来是一个监狱的作息时间表。这个监狱的作息时间表是说,一个人在监狱里面一天24个小时,从早上几点到几点起床?刷牙多少分钟?吃饭多少分钟,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什么活动?全安排了。 是吧?这是一种格式化的网格化的一种治理方式。这是监狱,但是我们今天看到,是不是整个社会的所有部门体系都是这种治理方式?是不是?监狱是这样,学校是这样,医院是这样,慈善机构也是这样。其实卡夫卡是告诉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这才是最糟糕的,是吧?我们都陷入在这种网格里面的,对吧?这才是最最可怕的地方。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一部对现今的西方刑罚体系中所发生的巨变,其背后所有的社会及理论架构之检验。它主要专注在法国的历史文献上,但这些审试的资料和现今的每个西方社会则都有相关连。

好,我们现在最后说卡夫卡,他到底想要反抗什么?是吧?他是不是证明所有的反抗,都只能会让自己陷得更深。如果卡夫卡给我们带来的完全是彻底的这样一种绝望,是一种异化,一种自我的分裂,我们还读它干什么?是吧?其实卡夫卡他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他说,“生活要求的东西我身上一样都没有,有的只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弱点。因为这个弱点,我大力吸取了我们这个时代消极的一面。如此看来,弱点倒是一个巨大的优点。消极的方面与我非常接近,我没有权利与之斗争,只有从某种意义上把它体现出来。 为数极少的积极的方面,我身上没有沾到一点点。基督教之手的力量越来越弱,他曾经把克尔凯郭尔引入生活,却没有把我一样也引入生活,我是结局或是开端。”卡夫卡受克尔凯郭尔的影响非常大。对吧?我们知道克尔凯郭尔是丹麦两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吧?一个是安徒生,一个就是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太厉害了是吧?他在基督教门被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存在主义的一个先驱,是吧?当然他是神学的存在主义,我们知道存在主义分为两个脉络,一个是世俗存在主义,一个是神学的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氏神学存在主义,他的一个神学是指,孤独的个人如何面对一个上帝,而且在面对上帝的时候如何从一个伦理性的存在进入信仰性的存在,你要纵身一跃,是吧,从知识到能力到信仰,是不是?你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因为知识也可能让人虚无,是吧?光有伦理也是不够的,因为伦理会让人分裂。只有信仰,(信仰也是危险的)因为信仰要求你纵身一跃,是吧,你面对这个东西你必须要跳下去,你要是有勇气跳下去,你就成了。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 1855),丹麦哲学宗教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所以克尔凯郭尔他的一本书叫做《恐惧与战栗》,其实是在讲一种信仰的一种状态。卡夫卡受他的影响很深,但是他和克尔凯郭尔有很大的不同,就克尔凯郭尔是相信基督的力量、神的力量的,但是前提是你要跳过去,是吧?你要纵身一跃,但是卡夫卡他只是强化自己的弱点,而且它强化,有很多个基督,最后他也是积极的,但他不相信有一个唯一的彼岸,唯一的一个基督把他从落水当中拉上来,卡夫卡对这是不敢有奢望的,是吧?

所以他说,“我的力量越来越弱。“但是这种力量越来越弱,真的是证明卡夫卡是绝望的吗?我们来看卡夫卡的另外一番话,这也是我今天讲最后的一个,算是一个答案,他说,“我们周遭的所有的苦难我们必须忍受。基督为人类受苦了,但人类必须为基督受苦。苦难是这个世界的证明因素,实际上它是这个世界与正面事物之间唯一的联系。只有在这个世界上苦难才叫苦难。苦难使我们与更高的实在联系起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感到的不安会提醒我们,我们属于永生。”

我觉得这话其实已经是有答案,K的问题是什么?K的问题是他陷入苦难,却没有反思苦难到底是什么?是吧?而卡夫卡最后的一个答案是,我们必须要看到苦难的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就是苦难是我们遭遇的,遭遇是充满偶然的。是吧?就像K突然有一天被莫名其妙的被判罪了,被判处死刑了,整个是个谜。你可以发现人所遭遇的很多的苦难不都是一个谜吗?卡夫卡所说的人第二天突然变成甲虫了,突然有一天我被逮捕了,其实表面上是荒诞的,其实是无比真实的。

我们每一天遭遇的各种东西不都是这样吗?有多少的意外,突然你发现得癌症了,突然你发现有飞来的横祸,突然你发现你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了,突然你发现你的努力没有任何效果了,这不是每个人都会遭遇的真实的处境吗?是吧?他不过是以一种极端化的一个方式,极端化的一种意向,把它呈现出来,但它背后是我们每个普通的人都会遭遇的事情。所以我们遭遇的苦难怎么办?已经遭遇了,你就得忍受,是吧?基督为人类受苦,但人类也必须为基督受苦。对吧?基督是一个人的主动,就是说我们知道圣经的神学信仰,它一个重要的一个核心点,就说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说我们是只能等待上帝来救我们,我们不可能自救,这是基督信仰和别的所有信仰的一个核心差别,我们不可能自救,我们只能等待他救,等待别人来救我们就神的力量来救我们,但卡夫卡对这一点他是没有信心的,他是怀疑的。是吧?所以说他说其实他是把基督作为一个榜样和表率。这当然是信仰的偏差,因为我们知道在基督信仰里面,基督不是一个榜样。

因为基督你学不来,你怎么可能学它呢?是不是?他不是你的榜样,他就是你的救世主,你就等着,但是在卡夫卡看来,他是榜样了。是吧?我们渴了他给我们水喝,但是基督渴了我们也要给他水喝。所以这个意义上卡夫卡也是积极的,但是它是一个就是反向的积极,就是我们要受苦,因为他说苦难是这个世界的证明因素,是这个世界唯一与正面的更高的实在联系起来的因素,只有在这个世界上苦难才叫苦难。换言之,苦难证明了世界的合理性。在一个真正虚无的世界,他没有苦难,但是也没有自由了,也没有意义了。

我们之所以这个世界还有苦难,说明人还可以在苦难当中做出一种选择,我们通过这个世界的苦难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是与更高的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苦难是一个什么?在卡夫卡看来,苦难可能是一个提醒,他提醒我们的不是说我们要更深地陷入到这个世界里面,而是提醒我们,当遭遇苦难的时候,我们如何超脱于这个世界,或者如何从苦难当中学习到另外一个世界的真理或者真相,是吧?这是一个信心的功课。卡夫卡也在讲信心,当然他这个信心和基督信仰的信心不一样,不是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一个基督信徒,但他也不是无神论者。

我觉得他可能有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当然与他的这种经验、他个体的生命体验、他的处境是密切相关的,但他这个体验是有价值的,甚至对于我们所谓的正统的信仰本身也是有价值的,我现在经常会研究各种这种神学史,尤其神学思想史,你会发现,只要是人,没有人的信仰是绝对正确的,我们是不可能靠一种普遍的、绝对的、正确的一个东西、一种伦理来支撑我们的生活的。对吧?所以说我们的生活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它是需要一种普遍的理性,就是实践智慧和我们具体的一种情感和欲望,就他说的伦理德性,这两者要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人本身。

是吧?所以他在反思现代道德的一个问题,现代道德问题是什么?尤其现代过分的强调了普遍的理性、普遍的规则的重要性,我们为了普遍的理性、普遍的规则,我们是康德所说的,义务的、绝对地服从,这才体现出人的神圣性。但卡夫卡包括亚里斯,他不赞同这个东西,是吧?他说如果你看到个体的情感体验的道德,你看到这样的一种苦难的、一种经历的一种道德,这个道德是没有意义的,道德是不可能通向更永恒的东西的。对吧?这是卡夫卡,我觉得是他给我们的一个答案,就是说你不能光是看到他的约瑟夫K里面他陷入深渊里面,最后你看实际上比约瑟夫K更悲催的就是变形记里面的那个角色,格里高利。 因为格里高利最后是被他的家庭背叛了,是吧?他本来是家庭的支柱,但是最后是成为了家庭的一个负担。包括他的父亲,他们就是甩这些硬东西去砸他,是吧?砸到他的壳里面去,他还没办法辩解,当他死亡以后,他全家人松了一口气,然后欢欢喜喜去度假了。是吧?我们听起来是非常的残酷的,我们绝望的是吧?但他把这东西反映的淋漓尽致了,对吧?就是我们说,证明没有出路,本身就是一条出路。对吧?当你对这个世界绝望的时候,可能你的另外一扇大门就打开了。 可能你会发现,其实你所看到的,所谓的亲情伦理,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所有这些重要性可能是你自我神化的产物,你给他看的太重要了。是不是?你认为重要,你认为他是你的价值,但有一定发现其实并不重要,什么东西都可能背叛你。对吧?你还看的那么重要干什么?你从另外一个方向去寻找意义,对吧?我觉得这是卡夫卡给我自己的一个体系,是吧?

这就是我读出来的一个内容。好,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苇井绳_1m

    果果老师讲的太好了,总能在绝望与苦难中生出更扎实的生命力,没有出路就是一条出路,非常钦佩!

  • 木木_CLH

    二刷与2019年的你相遇

  • 杨飞飞飞

    打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