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当法律遇见爱?——《李尔王》解读(上)

第五讲:当法律遇见爱?——《李尔王》解读(上)

00:00
57:42

我们就开始。我们今天讲的 《李尔王》。 


我们就开始 我们的《李尔王》。其实我用的这个标题“当法律遇见爱”,其实是来自一本同名的书,是耶鲁大学的,叫保罗·卡恩。他有两本书已经是翻译成中文了,这本是一本 另外一本是关于对自由主义的反思的书。那本是比较厚一点,我还本来准备要写个书评的,回头有机会会写。我用的书名以及今天讲的主要的内容 你们可以买这本书来看一看。


当然我会对分析的过程当中,我会结合我对戏剧文本的一个解读,把自己的解读融汇其中,然后对卡恩的这些观念我会有一些修正,当然再补充一些卡恩他没有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就基本上是这样的,就是《〈李尔王〉——当法律遇见爱》,看是会碰撞出什么样的东西。


我们先来看一看剧情的简介。就这本书,这就是 《当法律遇见爱》这本书。



《当法律遇见爱》


然后我们来看剧情的简介,它基本上是两个线索。


第一个线索就是年老的李尔王差不多是80来岁,然后他就决定退位。我用了一个关键词,叫“决定退位”,不是被迫退位,他就希望把他的国土和统治权分给他的三个女儿。然后他怎么去分配 他就举行了一场爱的审判。


这个审判也很有意思。就是说让三个女儿当众表白,如果谁表白的更好,然后就把这个土地划分。就要求听到三个女儿都告诉所有人:我是爱我们的父亲的。


那这样的一种效果是什么?他的大女儿叫歌纳瑞,和二女儿里甘就争相的山盟海誓。但是其实李尔王最爱的小女儿,叫科迪莉娅,就实话实说,保持沉默,最后又说出真相。就说,我不可能全身心爱你,我既要爱你,我也要爱我的丈夫等等诸如此类的。


结果李尔王就一怒之下,就把本该分给小女儿的国土又分给了两个大女儿。最后小女儿是打动了当时来提亲的法兰西的国王,法兰西国王就把一名不值的小女儿就娶走了。




然后没想到李尔王在分配完国土,放弃了统治权以后,他说我要轮流在大女儿和小女儿两家,我一家轮流住一个月。结果没有想到这样的一种分封完,李尔王就被视为,被他的两个女儿视为是王国的威胁,就要赶他走,要剥夺他的这些侍卫。后面失去一切的李尔王,相当于是被他的女儿叫,用今天的法律来讲叫遗弃罪,就给他父亲就遗弃了。然后李尔王当然就非常生气,最后是发疯流落旷野。


最后在忠心的肯特伯爵等人的帮助下,联系到小女儿,这个小女儿为了替她父亲讨回公道,就率领法兰西的军队就入侵英格兰,展开了爱的复仇。


最后的一个结果是法兰西的军队战败,小女儿和李尔王都被捕了。被捕以后是另外一个人叫爱德蒙,就在监狱里面把小女儿就杀死了,最后李尔王也就气死了。整个是这样的一个结局。


还有一个结局就是他的那两个大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为了争夺那个叫爱德蒙的人,我们马上讲第二个线索。最后一个自杀,一个毒死了,被毒死了。

所以说它整个戏剧等于说李尔王一家真的是断子绝孙了,全部完蛋,就是一场王位继承引起的风波,这是一个线索。


另外一个线索是他讲在大不列颠国,王国有一个大臣叫葛罗斯特,他是葛罗斯特的,他有一个私生子叫爱德蒙,他是因为嫉妒他的长兄埃德加的继承地位,然后就设计,说埃德加要害父亲,就让父亲把埃德加就赶走了,随后他又勾结李尔王的大女儿和小女儿,施展各种阴谋诡计,赢得了继承权和军事大权,当然不是王国继承权,是他父亲的继承权。


最后他父亲又被他出卖,说叛国,然后被康华尔公爵把他父亲的双眼就挖了。




然后他的哥哥,就他的长兄,就装疯卖傻,就在旷野,同样是在流落,最后隐姓埋名,回来以后又跟爱德蒙,就是埃德加,爱德蒙两兄弟,最后是进行了一场决斗。最后决斗的结果当然是埃德加取得了胜利,就把这个非常坏的爱德蒙就杀死了。但是他的父亲格罗斯特也因为感情的巨大的震荡也气死了。


整个这个故事你们看,是跌宕起伏的,就是两个家族的悲剧。一个家族是为了分配国土继承权,结果引发了巨大的矛盾,最后全部死亡;一个家族是为了争夺继承权,一个私生子,然后设计毒害嫡长子,然后最后导致全家的差不多的灭亡,这是整个剧情。


然后我们现在来看这场戏剧的核心,就是所谓的爱的审判。


其实我们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你会发现他戏剧的高潮就是在戏剧的一开头。

因为后面所有的情节都是这场审判的余波。就是我们看到李尔王他发起审判的原因,是因为他说他这个年纪老了,他要决定摆脱一切的公务和操心式的劳累,然后提前去做好安排,为了日后的争执,他做好安排 这个初衷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他设置的分配的依据是他的三个女儿对他爱得有多深。所以说他就说:你们告诉我,你们中间哪一个最爱我?谁的天性之爱最值得赞赏,我就给他最大的恩惠。


现在我们就来看三个女儿的回答,我把三个女儿的回答大概的简练叙述一遍。大女儿的回答是:“父亲,我对你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你胜过势力世界和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兼有天恩、健康、美貌、荣誉的生命!不曾有一个女儿如此热爱她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如此被他的女儿所爱,这种爱口舌和言辞都无能为力,我对你的爱比所有这些话加起来都还要多。”这些话显然是很夸张的,就是拍马屁的假话!


二女儿是怎么回答的?这两个是争相,二女儿说:“我跟姐姐一样,她表达的爱我全部都具有。但是在我的真心之中,我觉得我的姐姐还说的不够,我宣布厌弃敏锐的知觉所能感觉到的其他的一切的快乐,只有陛下您的爱才是我的幸福。”其实这些话说多了都是特别的苍白的,没什么心思 就是不断地堆砌各种形容词各种修辞来表达我的爱,叫甜言蜜语是吧!


好,我们现在来看三女儿的反应。三女儿叫科迪莉娅,当她听到她的两个姐姐在争相的拍马屁表白的时候,她心里面一直有一些活动,她说:“我只好默默的去爱吧,我深信我的爱我的心比我的口才更为丰富,父亲,我真的没话可说。”这是她的心理反应。


最后她的父亲就警告她说,你如果不说话,你就会换得没有任何东西,叫“没有只能换回没有”。


她父亲说了这话,然后你就必须要表达,结果要表达时小女儿怎么表达的?她说:“可叹我不会把我的心事从嘴里说出来。”


我们现在来看,她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义务本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父亲你生我,养我,爱我,我当尽义务回报你,服从你,爱你,敬重你。如果我的姐姐们她们会说要用整个身心爱你,为什么她们还要有丈夫?有一天我出嫁了,那么接受我忠诚的誓约的丈夫将会得到我的一半的爱,我一半的关心和义务。假如我只爱我的父亲,那我就不用结婚了。”


这是小女儿的话。最后小女儿说了这话就引起了李尔王的极大的愤怒,他最后就宣布了这个判决。我们简单的来看一下的判决的结果。刚才说了,就是大小女儿获得了国土,以及小女儿的国土全部分配给她们,然后小女儿是一无所有并断绝她的父女关系。然后李尔王他是保留国王名号,保留一百名骑士,按月在两个大女儿那里轮流居住。




这个是就他的所有的统治权都分配给了两个女儿。现在我们就来看到,这个判决显然是有很大的问题的,这个问题是什么?


这个判决的结果是它是一场爱的审判,但是没有达到主审法官李尔王所期待的效果。就说正义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引发了分裂纷争,没有一个人满意。

我们看两个姐姐。两个姐姐本来是得到了巨大的好处,但是由于李尔王的这种分配是不公正的,所以说这种不正义的分配只会激发她们更大的贪欲;她们而且会对自己轻易地得来的这样的东西,她们会有一种不安全感。我们从心理角度我们是能够想象的,对吧?那么轻易的,所以说,最后是大女儿对她的妹妹说的,说你不愿意顺从 你空手而去是活该!她们对她们的妹妹是嫉妒的,然后对于父亲李尔王她们说了一(番)话,她们说,你已经年老昏聩,啊不是,是背着说的,喜怒无常,要是凭着父亲这样的脾气滥施权威,这一次他的放权让利只会损害我们。


什么意思呢?他们都知道李尔王是最爱他的小女儿的,但是他最爱小女儿都可以随时翻脸,那更何况他这样的一种暴烈脾气,今后我们俩怎么去应对他。所以说你们看到判决刚完成,其实这个家族就已经是分裂了,悲剧已经是注定了。


我们现在就来看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张判决引起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爱与权利的冲突”。就说李尔王的行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吊诡性的存在。他本来是一个不可一世的一个君主,但是他却要以爱来论功行赏,分配他的继承权。


其实作为父亲,我是非常理解李尔王的行动的,我们知道父亲和儿女之间的关系比母亲和儿女之间的关系更微妙。


因为母亲和儿女之间我们可以说真的是血肉相连,从自己肚子里面出来的。但是父亲和儿女之间关系,可能小时候,本来最亲近的时候父亲没有,但是到了俄狄浦斯情结阶段,儿女的这样的一种感觉会转向父亲,认为父亲是一种具有一种权威性的人格,然后就会认为父亲是伟大的。在像弗洛伊德的分析上有阴jing嫉妒这样的东西的话,他就会觉得母亲 他要脱离母亲要接触父亲,这时候就一直要到他的青春期之前,可能他都会有一种性别意识以及对父亲本身的一个崇拜。


但是我们知道到了特殊的时期以后,父亲会经历儿女关系的一个重大的断裂,就是儿女有反叛了,他会看到父亲不像他想象当中的那么强大,他同时又会把父亲作为他的最大的敌人,是吧?这种叫俄狄浦斯恋父,是恋母情结。这时候他们的父亲,父子之间的关系已经是很破裂了。


然后再到一个阶段,比如说像李尔王这个阶段,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就说是他一定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就是父亲和儿女之间,他一定是感觉到儿女对自己的爱是不够的,或者他认为是靠不住的,儿女随时可能会抛弃他,所以他一定要以一种方式来证明更爱,所以他一定要有一种外在的话语的证明。母亲不需要的 对吧?母亲一般不需要就是追着儿女问,你爱不爱我等等。可能父亲有时候反而会需要这样的一种表达,这个是很微妙的一个事情。




我是从一个那种就是情感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但从另外一个维度也是就李尔王。我们从戏剧当中可以看到,就是说她的母亲是隐身的,应该她的母亲就李尔王的妻子已经不在了,所以更会导致他们的父女之间 再加上是一个宫廷的政治权力的一个争夺。


我推出一个结论是什么?其实很多时候权力越大,他对爱是越不满足的,就是你拥有的权力越大,其实你离真情的这种爱会越远。光有政治上的一个地位的成功,其实不可能满足自己的一个情感的需要。因为权力它是一个无底洞,是一个深渊,人在权力当中搏杀的时候,他其实是他会做得很冷酷。他一定会拒绝他的这种情感,否则的话他会很危险。但是在拒绝情感的同时,他内心对情感又是极度的稀缺和匮乏的,这是我要说的。


就是李尔王他的权利和他的爱之间有一种相关性,同时李尔王的这么一次行动,但是他又有一种什么?叫做野心,就是他试图要通过一场审判打破爱与权力之间的壁垒,以爱来塑造权利,以权力来巩固爱。


但是他没有认识到,就是对爱适合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权力,对权力适合的东西不一定会适合爱。所以我们这经常会说,政治权力往往会对家庭伦理关系导致极大的一个扭曲。这是一个矛盾。所以李尔王的一个做法,是折射出他想将爱与权力完美结合的一个野心。


因此我对他有一个概括,我说尽管李尔王后来是一败涂地,但是我是很欣赏他的这种勇气的,就他是在做一个伟大的实验。看爱和权利之间,我就不信邪,我既要得到三个女儿的爱,又能够让权力的交接能够稳定的进行。


这个事我们知道,美好政治或者完美政治的核心当然是爱与权力的结合,但是在人类自古至今,大部分的政治的这样的形态基本都没有实现爱与权力的结合。所以李尔王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他意识到爱和权力必须结合,他也做出了这样的行动,而且他也经历了惨烈的失败,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好,我们再把问题缩小一点,聚焦一下,我们来看一场爱的审判,就看这场审判它所包含的一个陷阱。


这个陷阱是什么?我们说审判,它是一个公共权力的一个运用。审判它不是不能够介入私人事务,当然可以。就是分家析产,户婚田土,包括我们今天的民事离婚等等这样的问题,都是审判应该去介入的。


但是审判介入私人事务的方式,它会有边界,它要有法律规则的面孔。


我们在第一次讲 “法律与文学”,我记得我讲了一个叫中国古代的文人花判的问题。


这些文人花判他不仅是文笔写得特别好,而且文人花判,他作为一个儒家的父母官,他想在判决里面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不仅是把个案解决了,而且要把道德要树立起来。就是审判不仅是解决法律问题,而且要解决道德伦理的问题,法官在判决书里面会指责某某某在道德上不正直,他们如何不孝敬他的父母,不爱他的妻子,所以他是有违人伦精神的,因此他会安排你们在什么时候必须结婚,你们怎么样分家怎么样,他安排的非常细,这是中国古代的花判的一个特点。


但是我们知道,真正的现代的理性化的司法是拒绝这个东西的。就是说你可以审判私人事务,但是你必须以法律规则的面孔,要一视同仁,要去感情化,就是审判是不能为你的感情所左右的。




好,我们现在来看,李尔王他确实是为了这一场家庭的审判,他尽量的去做到我不要受我的感情的影响。


因此在戏剧的一开头,你们会发现,当时是李尔王的两个忠心耿耿的大臣的对话,一个是肯特,一个是这个叫格罗斯特,他们俩之间的对话。就说,他们说,李尔王太公正了,他现在他为了做到公正,我们现在,他都不知道他划分国土,到底是对大女儿有利,还是对二女儿有利,我们都不知道。


看来他是毫不偏私的。我们相信李尔王在作出审判之前,一定是仔细地征求了这两位心腹大臣的意见,对吧?这是我们说的,就是他要必须要保留一个公正的面孔。


第二个就是审判,但是他又发现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审判爱这个问题,感情这个问题是非常难的。


感情它可能会形成一种叫,我的概括是,“精神的内在的秩序” 。但是法律所树立的秩序,是一种外在的一种秩序。但是这样的审判,它往往意味着它会迫使当事人,要把自己的内在的精神秩序暴露在大庭广众面前,用我们今天说,就是我们的审判不仅是关心你的外在的行动,我们还要关心你的灵魂。


就是当一个审判要解决灵魂的时候其实是非常麻烦的。我觉得审判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的,甚至如果任何国jia的司法审判,它试图通过审判解决人的灵魂秩序的问题,这样的审判可能就会沦为一种集权专制和暴政的一个类型。你连灵魂你都要去干预都要去管,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审判更可怕的事。

好,我们看奥威尔的《1984》,那典型的就是不仅是审判外表,他要审判灵魂。我们整天要处处在一个电幕的监视下。监视什么?实际上是监视你的灵魂和思想,这个是很可怕的。



奥威尔的《1984》


所以说李尔王他为什么成功不了,同时通过审判运用权力的过程当中,权力也会体现出脆弱的一面。


为什么李尔王在审判的过程当中,他会要求他的女儿说出对他的爱?


我们现在可以想象,对于一个专制统治者,你要你的臣民说我爱你 容不容易,非常的容易。因为你谁敢说我不爱你,我就把你灭了,所以大家肯定都会互相说。


所以说专制体制内一定会导致一个拍马屁阿谀奉承,吹捧,就拍马溜须的这么一种氛围,我们所说的就是人格分裂的一种社会环境。而且越是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可能最高的统治者更容易受骗上当,因为他整天听到的都是迎合他的声音,大家在他面前是不敢说真话的。


所以李尔王当他表面上他的审判是非常公正的时候,其实他的审判已经需要他们的儿女们做出密切的配合,而他的两个大女儿也同时利用了他,她们想抓住这样的审判的机会 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你会发现最后审判成为了一个发誓比赛,你爱我,我就比他更爱你,然后他又比他更爱你,就大家都发誓,谁比谁更爱。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导致了权力的虚幻。因为你审判者,统治者,你想听到的事,别人都知道,迎合你想听到的东西。所以别人都会说你想听到的东西,就会导致其实你所得到的东西并不是真相。


这时候你的权力是虚的是虚假的,但你以为你听到的都是真实的。所以袁世凯最后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悲剧?我觉得也是这样的一个同样的理由。这是我们要说的关于审判的问题。


我们现在来看第三个问题,话语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们刚才看这场审判的时候,大女儿说了一句话,她说:父亲,我对你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


其实你发现没有?大女儿她是知道,人的言语所表达的爱永远是不及爱本身的。这种爱本身是表达出不出来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爱可说,也非真爱,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他大女儿说这话的时候,她是一个聪明的回答,也是一个含混地回答,因为爱与不爱都被掩盖了。但是她又巧妙的迎合了父亲的期待,所以说她得到了王国的1/3的财产。




我们发现由于当时缺乏所谓的交叉讯问的制度。什么叫做交叉讯问?就说控辩双方我们要互相对质,比如说控方律师我要对辩方我要进行质问,辩方律师也要对控方也进行质问,这叫交叉的讯问。通过交叉讯问 我们才能发现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但是在李尔王这场审判当中,它缺乏交叉讯问。缺乏交叉讯问制度,我们当然不能断定,我们也不能说大女儿说的完全是谎话。


其实不一定的。当有利益的时候,你的爱也是很真诚的;没有利益的时候,你的爱就变成虚假的。所以说大女儿的女儿信誓旦旦的话里面,不能说它完全是虚假的,但是至少有很大成分是虚假的。


我们说是否能够保证一个人说真话,它需要程序性的技术的改进。比如说我们以前的程序性技术改进,保持它说真话的程序改进是什么?刑讯逼供。甚至我们知道,北大法学院的朱苏力,他曾经写文章为中国古代的刑讯逼攻辩护。他就说在当时的那样的一种,比如说我们的政绩检验制度,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之下,我们就要口供,它的证明力它是超越别的证据的。所以为什么要刑讯逼供?是与当时的这种司法技术的条件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我们知道任何程序性的改良,也没办法保证你的言语和真相的一致性。这是就说,审判它不一定是发现真相的地方。我以前好像给大家讲过,像辛普森案件就是这样的。


就说如果一个审判是追求实质上的公正的话,这个审判也可能沦为专制。事实上我们经常会说“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往往是这样的。


但是可能这是实质正义的追求,“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但是如果是形式正义的追求是什么?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这是形式正义的。

你会发现两种正义观完全是不一样的。第一种实质正义观认为,程序不过是实现实质正义的手段,程序仅有工具性的价值。它是不符合法制的精神的。法治的精神恰好认为,程序是超越实体的,哪怕我可能会放走了坏人,但是我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程序上只要你有瑕疵,那我就可以让这些没有,缺乏合理的这种怀疑的,那我们就要让他放走。


这是关于程序,而在爱的领域要看清真相可能会更难。爱这个东西,它很多时候是很难从证据上找到证明的,它需要你自己的亲身的体验。其实李尔王和女儿之间,他到底爱不爱?更重要的是你的体验,而不是证据 。


而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小女儿,我们看话语的问题出来,我们看科迪莉娅三女儿在法庭上的表现,我总结了一下,她的表现有三个阶段:一个是保持沉默,第二个实在没办法保持沉默,我就说真相。第三个说完真相以后,得罪了李尔王,我要辩解。


她的沉默是什么?她就说:“我只好默默地爱吧,我的爱比口才更丰富。”她不喜欢让自己的爱接受法律的盘问,所以李尔王就警告她说,你怎么都不说,你就啥都没有。


在爱的审判当中是不允许被告有沉默权的,因为你的沉默就意味着你不爱我。什么叫做爱?爱就是舍己。你连表达爱我的话你都舍不得说,怎么能够证明你在别的事上还会爱我?


那小女儿之所以不说,除了她的这种不舍己不爱之外,还有一个她的蔑视。因为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沉默就意味着最大的蔑视。我看不起你,我才表达沉默。那小女儿当然不是看不起她的父亲,她看不起的是她两个姐姐,觉得你们表现得那么肉麻,我还不知道你们平时对父亲到底什么感觉吗?我就从骨子里,我就看不起你们。她就沉默。


第三个沉默也会意味着误解,因为对于父亲来说,你在我面前保持沉默 是不是你在藐视我的权威?父亲会觉得更掉面子。所以说她的沉默,你看包含着不爱、蔑视和误解,都会激化他们的矛盾。


然后小女儿最后她不得不说真话。她说的真话是什么?她说:“父亲我爱你,只能尽我的义务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一旦我今后有了丈夫,我也只能遵照誓约,把一半的爱分给他。”


好,我想说的是,谎言会伤害人,真话也会伤害人。所以说李尔王就说,那就让真话作为你的嫁妆吧,李尔王忘了,其实小女儿说真话是体现了西方一个渊源流长的一个传统,让王国稳定的传统。



斯多葛哲学学派代表人物:芝诺(Zeno)


其实这种传统是来自斯多葛学派,来自西塞罗和萨内加等罗马的哲学家,比如说西塞罗和萨内加,他们分别写有像《论责任》《论恩惠》这样的册子。

他们就认为,人是生活在关系和社区,就是community当中的人。那么community,这个社区社群它是一个网络 这个网络决定了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很多人类学家,他会去研究古代的人群的一些就是互惠关系,怎么去送礼物,关于什么是礼物,人类学家特别喜欢这个话题,比如说到一些农村社会或者原始部落,看他们交往的时候送礼物,通过送礼物来研究他们的关系的形态,那礼物就意味着给予、接受和回报的这样一种关系存在。


那其实这个小女儿她的这样的说,我只能遵照我的义务和我跟丈夫的誓约来决定我爱你是多是少,其实她是表现出了人们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这个责任是通过我上一次所说的,按照契约和承诺的精神来爱的。我们说婚姻它是神圣的,但是婚姻的本质是一个契约。然后建立契约以后,我就按照契约以合适的方式来回报并履行自己的责任。


这其实是最有传统的稳妥最可靠的一种爱的方式。对于王国来说在西方也是一样的,都是靠一种契约的精神来维系,所以说不管爱有多么的神圣和美好,它也是现实的和务实的。它需要明确责、权、利的边界,是要尊重制度和传统的规定。


但是反而王李尔王他如果是冷静下来,他能够理解的,但正因为他被权力蒙蔽了眼睛。而且我们要说李尔王他骨子里面也是一个反传统的人,是吧?尽管他可能政治统治术他还是很强的,但是他骨子里面他老想打破传统,他不信邪,结果导致了自己被伤害。


第二个是真话,第三个我们看是辩解,这是他的小女儿的第三个问题,是辩解。


因为科迪莉娅反问说:“如果我的姐姐们要用她们的身心爱你,怎么她们还要结婚 ,还要有丈夫?”最后她还声明说:“父亲我年纪虽然轻,但我的心是忠实的”,等等,当她忍不住这样说的时候,其实她已经不仅在表达她的真实想法,而且在表达她的价值判断。


但是李尔王他只希望他的女儿是乖乖地听他的话,说他喜欢的话,让他的王国的分割计划顺利地实现,但没想到却在自己最爱的小女儿面前遭遇了最大的阻碍。


什么叫做辩解?辩解其实也是对权威的直接和公然的否定。我们知道,一个领导批判一个下属,最讨厌的就是下属去辩解。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很多时候辩解反而会导致一个坏事,很多时候你沉默是金,这也是包含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个智慧。


你不要去辩解,同时辩解也指向了灵魂和道德的层面,就他这个辩解是揭露了两个姐姐的虚伪。我辩解我是真诚的,她们才是虚伪的。但是她在指责姐姐虚伪的同时,她已经表明了他父亲的一种昏聩。昏聩是吧?


所以说辩解意味着什么?你想用自己的这种价值观去说服别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什么比说服别人更难的一个事情了。你们会发现,我觉得我的经验,我从事言论自由的经历告诉我,基本你是说服不了别人的。他被你说服,其实不是被说服,是他自己被撞得头破血流,他才能够改。其实人都是这回事,他不是靠你说服的。我要说的是关于话语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智慧与权力。


现在就是 《李尔王》这个悲剧,大家会发现 他以爱的审判来进行考验,分割国土本来是很荒唐的,而且他也因为这样荒唐的审判自食其果,最后导致了他的三个女儿和他自己都死了。然后还包括其他的大臣,我数了一下,一共至少有六个人也死了。那就是说 《李尔王》从惨烈程度 其实是超过 《哈姆雷特》的,就我们上次讲的《哈姆雷特》。


但是我现在要讲一个问题,就是 《李尔王》这部戏剧,到底是不是悲剧?


其实是有争论的。


我们知道 《哈姆雷特》,是公认的悲剧。因为哈姆雷特这个人,他围绕着他要不要复仇,他有内在的一种冲突,他是有冲突有张力的。但是《李尔王》这部戏剧在很多人看来,他是很悲惨的,但是他并不意味着悲剧。


我们讲悲剧有两种标准,我现在给大家说,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的标准,一个是黑格尔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的标准是什么?他说,所谓的悲剧,我说主人公,就是悲剧的主人公,是指那些比今天的人要好的人,他们遭受了厄运,这才叫做悲剧。比如说一个人是坏人,他本来就是灭绝人性的恶人,结果这个恶人死了,我想大家,都不会引起观众的同情,大家会拍手称快,这不叫悲剧,因为他没办法唤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只有比坏人,而且比一般人要好的人,才能制造悲剧的审美效果。


但是我这里面要说的这种好人是什么?就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的主人公是比一般人好的人,好人,他并不是指社会地位高贵。比如说李尔王社会地位很高贵,他是个国王。但是他的 “好人”是指什么?他内心的 “好”,他具有内在的反思能力的伦理品格。悲剧是指这样的具有内在的反思能力的伦理品格的好人犯这种错误。


李尔王显然不符合这种好人的标准。比如说除掉他国王的外在身份,我们看李尔王的决定,大家看起来他是虚荣的 是愚蠢的,他做事是轻率的,他好像一个无力控制自己感情的老人。那以这种标准来说,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叫什么,你活该,你自作自受!


如果当我们说一个人是活该,自作自受的时候,显然不会认为他是悲剧。就李尔王他的行动证明了他并不是具有有一个内在的伦理品格的人,好人,所以他不是悲剧。




这是以亚里士多德的标准,我们再看以黑格尔的标准。黑格尔的标准说,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陷入了善与善之间的伦理冲突,尤其是灵魂的内在的冲突,我用一个词,叫“天人交战” 。


一个人的天人交战越厉害,他越悲剧,越悲壮越伟大。不伟大的人,我不需要天人交战,我觉得我过一个快乐的猪,我比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我会更幸福。很显然苏格拉底更具有悲剧效果,他有交战,猪没有交战。


那在有些人就说,李尔王身上并不存在这两种合法原则的冲突,就说他不会因为他的政治义务和他的家庭个人义务发生了冲突而痛苦,他不是因为这个而痛苦的,而且他是认为这两者是天经地义的,老子拥有权力,所以说我就应该拥有爱。


他内在不冲突,他不像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我们都说过,to be,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他其实说的是一个什么?内在的冲突,我干不干,我很纠结很矛盾。这是悲剧,所以很多人说《李尔王》不是悲剧。


但是也有很多人说,《李尔王》其实是一个伟大的教育的戏剧。因为它表达的,我们知道,教育的戏剧或者教育的经典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李尔王确实从他的痛苦当中学习 成长 发疯了,最后获得了智慧,他已经看到了世俗的荣耀是很虚无的。但是这种学习成长,可能与悲剧是无关的。


好,这是我说的是别人的解读,就是《李尔王》这部戏剧仅仅是悲惨,而不是悲剧。但是,其实这部戏剧,我认为还是一部悲剧。


你仅仅把它理解为很惨,认为所谓的悲惨 就是说李尔王如果你更明智一点,你不要这么愚蠢,你稍微想一下,你就能够避免这样的大灾难。所以说有一个西方著名的研究者,他就说一个父亲,你居然问自己的三个孩子,你们哪一个更爱我,这个老国王,真是愚蠢的匪夷所思。


他是这样。但很显然当他做出评价的时候,已经是很简单的道德化的,智商化的一个理解:你太愚蠢,你居然能够问你爱不爱我,你明明知道不可能问个结果的,所以说是愚蠢。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解读就忽视了一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在读经典文本的时候,其实会有一种神秘主义的体验。就是有时候你读一个经典的文本,你不一定说出它好在哪里。但是你在读完以后你又有一种 你会有一种让你震撼的、肃穆感、悲壮感、庄严感 、崇高感,很多的东西是这样的,我们把《李尔王》这个戏剧读完,你真的会有一种庄严的肃穆感在里面的。


这种庄严的肃穆感显然不是一个李尔王他成长了,学习了,他如果稍微明智一点不可犯这样的错误,这么简单的,这种简单显然是理解了。


所以说我现在我的问题就是  《李尔王》,它到底是在什么意义上它是了不起的?它是有内在的冲突的。这时候我就要看,我们要看它在审判背后的更深层次的考量。




我想说的意思什么?我们最开始说李尔王的一个审判是爱的审判,但是我想重复刚才说的,其实李尔王的审判,是在政治上的一个重大的实验,和惊人的壮举,李尔王其实他试图以规避传统的长子继承方式来移交自己的王权。

我们知道其实李尔王要移交王权很简单。长子继承制,你的王权就是大女儿和她的女婿,分到最大的国土和统治权,就OK了,别的你就分一点别的东西,你当个什么王,有一片土地就行了。


但是李尔王不满足于此。其实有很多的研究表明 李尔王他进行审判之前,就已经想把大半个王国留给他的小女儿科迪莉娅。


实际上这场审判叫做先定后审,未审先定。为什么这样讲?


你看就有些人是专门研究他的地图的,他把亡国的最北端是划给了他的大女儿,然后把王国的最南端是划给了他的二女儿。


然后这两端其实也是,因为他的大女儿二女儿嫁给都是,当时的就是伯爵等等,他们是有爵位。爵位在英国封建体制下它意味着本身我是一个爵位,我就有自己的土地的。我和皇帝之间我陪着你打江山,我娶了你的女儿,那我分封制,这片土地是我的。


所以李尔王实际上是相当于把本来就属于人家的土地就给人家。那王国的统治权,他是把中间最肥缺的、最大的一块地方,他是分给了科迪莉娅,而且他原计划是让把科迪莉娅嫁给当时势力正旺的勃艮第公爵的。


所以我们从文本的开头就看到,李尔王他的忠臣,肯特和格罗斯特他们已经清楚了国王的分封计划。所以他们说李尔王对大女婿和二女婿是公平对待的,但他们根本就不用谈论三女儿的问题,因为他们都知道三女儿会分到更多的土地,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而且在审判的过程当中,李尔王已经表明他给小女儿说,只要你说出爱,你将会换到一份比你的两个姐姐更富庶的土地。这是李尔王在审判席上说的话,然后他当他发现小女儿背叛他以后,他怒火中烧,说:“我本来最爱她,想要在她的殷勤看护下终养天年。”说明他本来是打算就陪小女儿住的,这是李尔王。


所以李尔王最后失败了,那我的概括是,这个计划的失败是高贵而悲壮的。

他一直在居高临下的主导着整个审判的进程,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因素导致了他犯下盲目的错误,但是这种错误不是因为他的愚蠢,反而是因为他想的太多。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其实真正的悲剧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你想的太多了,但是有一个东西你没想到 你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导致你失败,这是悲剧。所以说悲剧都是指向好人,有智慧的人,有道德的人的。


作为国王的李尔王,他又长期执掌最高的权力,已经让他极度的自我膨胀,他周围都是不敢说出真话的人,他令行禁止,他带来了国jia富强的效果。他对自己的统治正当性深信不疑。所以说坎托将李尔王的错误,概括为叫“王权的职业性危险的错误”,就是任何职业它是一种专业主义,但是专业主义也意味着一种盲点。


比如说我们是专业主义,你三句话不离本行,你说什么东西看什么问题,你都是从你的法律的视角,或者你是搞文学的,从文学视角 搞经济学的,从经济学视角,但是你仅仅是视角之一。而李尔王也是,我看什么问题都是从王权的视角去看待,尤其是在王权交接的重大时刻,他严重地高估了自己的权力。


而且我觉得李尔王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觉得其实李尔王他之所以之前如此爱他的小女儿,恰好是因为小女儿身上有那种不懂政治的天真气质,才吸引到李尔王,认为,唉,她不懂政治,我反而放心,我真爱她。可是在审判的时候,恰好又是小女儿不懂政治,让李尔王对小女儿恨之入骨。因为李尔王没有意识到,我之前之所以爱我的女儿,是因为她政治上幼稚,是把双刃剑,没办法。




所以说我们要说的又一个问题就是李尔王,那我们现在来看,李尔王为什么对他的小女儿说的这话非常的愤怒?


小女儿刚才说那句话是什么?“我的丈夫将得到我一半的爱。”李尔王为此愤怒,不仅是因为他嫌小女儿对他的爱不完全,更是因为小女儿说这话是很政治不正确的。因为这是在划分国土,移交王位,应该是敏感的政治时期,小女儿触犯了这样的政治禁忌。


爱之所以不可分割,是因为国王的王权是不可分割。当我要小女儿说,你要表达对我完全的爱的时候,实际上你要承认国王的权力是统一的,不可分裂的,所以我概括就是,李尔王表面上说是爱的审判,其实爱仅仅是王权统一的一个隐喻,你想小女儿说我要不仅爱你,我还要爱一个我的丈夫,岂不是跟国王王国的统一和完整在对着干?所以说三个女儿必须对李尔王做出完完全全的爱的承诺,是保证以后王国统一的先决条件。


所以这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李尔王他的政治判断力其实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他是想利用女儿的爱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在那个时代,其实爱和婚姻是没有关系的。


婚姻是什么?婚姻从来与爱情没关。在中国婚姻是怎么定义的?“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是婚姻。婚姻是一个政治的联姻,与爱情有啥关系呢?


但小女儿她实际上是把爱情凌驾到了婚姻之上,说婚姻我就要把一半的爱,我要给对方 意味着我不是要把王国的一半给对方吗?你不是在制造分裂吗?对于李尔王来说,我就是这样一个推论逻辑。


而且我想说的一句话就是科迪莉娅,小女儿,她的这话,即使从基督教伦理也是不符合的。因为我们基督教有一个伦理是什么?两人相爱,你要离开父母,二人要结为一体。


所以对于基督教的伦理观来说,相爱的人一定是要离开父母,因为父母跟结了婚的子女在一起会导致很多的矛盾。中国很多就是这样的,上一代爷爷奶奶非要跟儿媳妇住在一块,然后带孩子,结果导致很深非常多的矛盾。不明白爱的真谛,是吧?


爱就是要离开父母,完完全全的合一,结为一体。小女儿也不是这样的。她说我跟我的丈夫结为一体,一半是丈夫的,一半是父亲的。怎么可能?不可能两全其美?很多的选择都不是两全其美,你必须要作出选择,作出一个决断。


婚姻本身就是决断,婚姻是爱的冒险,也是信心的冒险。所以说你不能说我前面要想清楚,现在很多人找结婚对象,都是我要想清楚,要全身心爱我,我才去结婚。所以说现在单身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不明白婚姻和爱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但李尔王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导致了和他女儿的一个冲突。所以我说李尔王的冲突,说到底,是智慧和权力的冲突。他发挥权力的时候,可悲地丧失了与智慧的关联。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述,就是李尔王的所有的考虑都是政治性的考虑,他完全是以权力的标准 来看待亲情、爱情、家庭和国jia。




而权力的考虑与智慧的考虑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我觉得这种区别不在于过程,而在于方向。我今天早上跟一个朋友对话,我还说,其实在今天这个时代,方向有时候比方式更重要。


我们的方式是一种策略,方式是什么?我把一个事情怎么样用一种好的策略和技巧做好。但是,我们刚才说了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候你想的太多,你的策略好像太完整,你永远计划没有变化快,很多时候你的成功往往是偶然的。


是的,我这个不是说我们做事情没有规划,没有策略,是,要有,但是首要的问题是方向问题。你方向错误了,你的策略再正确,甚至你的策略越正确,越会导致越糟糕。


这是我想说,那李尔王恰好是因为他权力和智慧之间方向性的一个失误,就说是智慧是指向什么的?智慧是指向现象背后的真,和更长远的更超验的东西的,这是智慧,智慧是思考更永恒的东西。而权力是什么?权力是指向世俗的现象本身的,权力是指向当下所要解决的危机的,权力不会指向更长远的考虑。所以说李尔王他的纠结和矛盾就是他既要智慧又要权利,结果两者尽失。


他一方面,所以他的政治考量永远在爱的考量之上,他要通过爱来实现王权的转移,又要通过爱来保证国jia的统一,是他实现王权的手段,但另一方面内心深处他又非常看重爱,他又为没法完全的拥有爱而受伤,就这么一个纠结的。


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小女儿的问题。说完李尔王,我们看小女儿,他的小女儿科迪莉娅,我的概括是什么?她是政治上很不成熟的。


我们刚才说了就是科迪莉娅她在法庭上讲了真话,她讲真话实际上是很不给她的父亲面子的。


我们说在真诚之上应该会有装饰政治的权威,也要维持起码的面子和尊严。不是说你说真话说关爱人的话,别人就会接受,你怎么说真话,说到什么程度,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对谁说,其实都会受制于具体的权力关系的格局,其实这种权力关系决定了你真话说到什么程度。


而他的小女儿不知道审判其实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一个体现,因此我认为就是科迪莉娅的这种行动其实是不负责任不负后果的行动。她其实是不讲究后果的。所以说你会发现她有爱的任性。


你会发现当她的大姐最后对她说:你自己不愿意顺从,今天你空手而去是活该。这不仅是她大姐的诅咒她的话,其实她大姐说了一个实情,就是科迪莉娅这个人不愿意顺从,她在爱方面他不是心甘情愿的去舍己。爱是什么?爱是以对方的心为心,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所以但是我们也不能说科迪莉娅,她就是不舍己不付出的。其实科迪莉娅也是能够牺牲自己的,比如说她为了,她知道我说真话,我会失去一切,但是她还要说真话。


这有没有矛盾?我刚才说科迪莉娅说真话是她的任性,她不舍得以李尔王的心为心,她不舍得舍己;但是一会儿另一方面她为了说真话,她又不害怕自己命都没了,不害怕自己丧失一切。


她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注意她说的那句话,她说:“父亲你生我、养我、爱我,我你当尽义务回报你,服从你,爱你,尊重你。”她这话是什么?说明她的一个问题,叫“刻板和僵化”。


记住我们上一次讲威尼斯商人我们讲过的一个关键词,“规则主义”,我觉得科迪莉娅也是栽倒在规则主义上。


“规则主义”是什么意思?用一种标准代替了所有的标准。所以说为了捍卫她的爱的标准,她后面即使,就会导致父亲,最后她的父亲疯狂了,乃至她自己因为战败而被杀,其实她都没对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后悔。因为她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她一直认为错误是她的姐姐犯下的。


这是科迪莉娅的一个矛盾,我觉得是规则主义,就是她制定了一种爱的标准,她就认为这种爱的标准是不可挑战的。谁挑战这个标准,谁就是不是真正的爱,这是她的问题。我说这也是她的一个政治幼稚的体现。


另外一个政治幼稚,就我们前面所说的她对婚姻关系的理解。


我们说婚姻其实是两个王国之间的一个结合。


当时这场审判发生时,一个是勃艮第的亲王,一个是法兰西的王子,都来向她求亲。但是由于科迪莉娅被她的父亲剥夺了一切的继承权,所以说勃艮第王子就放弃了求婚的这样的一种请求。为什么?他知道婚姻是政治的。但是没有想到另外一个人爱上了科迪莉娅。这个人是谁?是法兰西的国王。




法兰西国王他来求亲的时候,本来是寻求政治联姻的,但是突然之间他被科迪莉娅的爱情所俘虏了。文本里面说,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天啊,想不到他们的冷酷的轻视却激起了我热烈的敬爱!”


法兰西国王发现自己对科迪莉娅的感情,只能用最虔诚,听起来自相矛盾的基督教的箴言来形容,他这样说的,他说,“最美丽的科迪莉娅,你因为贫穷,所以是最富有的,因为被遗弃,所以是最可贵的,因为遭到轻视,所以最蒙我的怜悯,现在我要把你和你的美德一起拽在我的手里!”


我们发现法兰西国王为科迪莉娅所倾倒,沉醉于这种无瑕的爱情,那李尔王

肯定很愤怒。他这场审,一方面作为国王失败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成为法兰西国王的妻子。他可以流放自己的女儿,可以打发走法兰西国王,但是没办法阻止后面法兰西带领军队大兵压境;另一方面作为父亲也失败了,他不管愿意与否,他的女儿已经离他而去。


这是科迪莉娅。后面科迪莉娅嫁给法兰西国王以后,我觉得她爆发的一个最大的政治幼稚和错误,就是他她着法兰西的军队去进攻自己的祖国。


她的名义是什么?是爱。为了爱,她要向抛弃她父亲的姐姐复仇。


家仇演变成了国恨,权力被爱所绑架,我们前面说审判是什么?爱被权力所绑架,现在是权力被爱所绑架,这也是导致政治悲剧的根源之一。


现在我们看这场战争。法国向英国发动的这场战争,有一个令人困惑的蹊跷情节,这是研究李尔王的,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情节,就是法兰西国王已经算领大兵驻扎在多佛海港,但是突然有一天法兰西国王就回到了巴黎。


为什么他要回去?他的理由是国内突然出现的,危害国jia安危的紧急的事务,需要他回去处理。


这个事情是很有意思的。从常理上来看,我觉得大家想一想,法兰西国王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


我的分析是,法兰西国王发动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虽然他娶到了心仪的妻子,获得了爱情,但是爱情和婚姻是分裂的。从婚姻的角度来看,他娶了科迪莉娅是最不划算的,完全是赔本的买卖。因为任何嫁妆都没有得到。


好,我们先休息一会,好,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融融秋日

  • 水月云天_4o

    谎言会伤害人,真话也会伤害人。

  • 孤独的漫步者_x0

    老王糊涂了

  • 章鱼小汉子

    我居然听了三遍,记了一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