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 铅笔的前世今生

《铅笔》| 铅笔的前世今生

00:00
17:54

你好,我是顾有容,欢迎来到喜马拉雅。


生活中啊,如果有什么东西太常用、太普遍,我们反而会忽视它的存在。就说铅笔,咱们文明社会谁也离不开它,从小孩学写字到高考填答卷,走上工作画草图,铅笔它从不匮乏、价格低廉、随处可见,但许多里程碑式的伟大工程最开始却一定是用它画草图,所以欧洲人有句俗话叫“铅笔是万物之始”。


先来听一个英国谜语:“我来自矿场,被关在木盒,一辈子无法解脱,不过,每个人都得用上我。”谜语答案自然是铅笔。 事实上,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小小铅笔,同样是人类智慧的伟大成就之一,即便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只铅笔无非是区区几毛钱的事,随随便便就忽视掉了,但历史上人们在它身上所耗费的心血与精力、造一只好铅笔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其实并不比航天飞机、摩天大楼要少。而且,在大部分时间里,铅笔都是非常珍贵的。


就是因为珍贵,所以我们现代铅笔的廉价和普遍,反而是无数人绞尽脑汁实验、改造、一点点完善,进而在商业和设计领域达成平衡后的结果。虽然它看似平凡、结构简单,但一切工业生产的原则,其实都反映在这小小铅笔的变迁史里了。因此,我们在了解这一生活里微不足道之物时,同样也是探讨不朽的创造之路。除此之外,鉴于铅笔的日用价值和复杂的材料来源,国际冲突、大国贸易竞争也在铅笔发展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本《铅笔:设计与环境的历史》讲的就是这些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什么人呢,他叫做亨利·波卓斯基,在美国杜克大学担任土木工程、历史学教授,因为特别长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器物创造、演进过程的梳理,被媒体《科克斯评论》誉为“科技的桂冠诗人。”


而这本书同样也是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通过铅笔来揭示一些设计的基本问题。所以,今天呢,我将讲述三个关于铅笔的故事:首先是铅笔为什么叫做铅笔。随后讲原始铅笔长啥样,最后讲铅笔工厂的诞生。




咱们先从铅笔这个名字开始说起。


虽然叫做铅笔,但其实啊,铅笔根本就不含铅。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铅笔芯是由石墨、黏土等成分合成的。因此,一边咬铅笔一边思考人生并没有铅中毒的风险,只是不太卫生。


但从“铅笔”这个翻译过来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祖先正是由金属铅棒制作而成。在西方人在发现石墨竟然还能用来写字之前,都觉得铅棒才是最好用的文具,因此用“铅”来命名靠谱的书写工具,这就是虽然不含铅,铅笔却叫“铅”笔的原因。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因为长久以来都有使用毛笔的传统,所以对别人在书写工具上的挣扎和痛苦感受没那么强烈。以西方人沿用千年的鹅毛笔为例,写作前要准备笔头、墨水,写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蘸着墨水,一不小心啊,更加珍贵的纸就会被墨水溅到,还没法修改。稍稍写一段时间,就要在笔尖磨钝的时候削笔。等写完了呢,还得撒吸墨粉防止墨水扩散,加速墨水吸干。除了墨水笔呢,以铅为代表金属笔只能留下淡淡的痕迹,最好还得搭配蜡板。因此,古人的一些书信是成册的蜡板用绳子贯穿而成,写完了就把绳子打个结用蜡封起来。


无论是金属笔还是蜡板,过于坚固的身躯还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学者托马斯·亚斯图就曾提到,古罗马人曾因为滥用铁笔而引发过暴乱,凯撒在元老院里,就是用铁笔猛刺将军卡西乌斯的手臂,暴君卡里古拉曾煽动出铁笔大屠杀,而卡西亚乌斯,则死于门徒的笔和蜡板之下。


除了容易变成凶器,金属笔对于西方人而言似乎也没什么可抱怨的,脏手这一点也被加上了纸或绳索做的笔杆,因此一直到十八世纪末,金属笔依旧普遍有人用。


作为铅笔芯的石墨呢,虽然早早就被人类所发现,但直到1565年,才有用它做书写工具的记载。这一年,身兼医师、博物学家的德国人康拉德·格斯纳写了一本关于化学的书,书名就叫《这是本关于化石形状以及形态的书》,其内容有多沉闷可想而知。但在书里,格斯纳却画了一个以石墨为笔芯的书写工具,这可以算作目前有记载的使用石墨笔第一人。


鉴于石墨稍稍用力就能留下深色的痕迹,实在是适合写字,久而久之,人们便开始“黑铅”这一名称来称呼石墨。自然的,用黑铅制成的笔也就成了铅笔。


16世纪末,欧洲人已经对石墨耳熟能详了,开始大规模的用它写写画画,除了画家和作家们的刚需,甚至医生还建议病人把这黑色神秘矿石打碎了下酒喝,认为能治胆结石等疾病。而石墨拿面包屑就能轻松擦掉的特性也令人更加爱不释手。因此,当时欧洲的各大城市里,都有专门的小贩拎着筐沿街叫石墨条,就跟现在卖豆腐一样。


为了避免石墨脏手,人们开始用各种工具来夹住石墨块来写字。这一阶段,可以视作铅笔的雏形出现。


这就是我给你讲的第一个故事,铅笔的名字来源于欧洲人使用金属笔的传统,不过直到16世纪,铅笔的雏形才刚出现。


下面,咱们来说第二个故事,铅笔的诞生。


纵观铅笔的进化之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英国材料、法国方法、德国工厂、美国机器。


所谓英国材料,是指当时英国博罗代尔地区出产欧洲最优质的石墨。这片矿区和铅笔发展史密切相关,坐拥博罗代尔石墨矿的英国铅笔一度是最佳铅笔的代名词。伴随着同时期欧洲石墨消费的升温,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以家庭为核心的小作坊,铅笔的进化开始走向快车道。


更有意思的是,这片影响世界铅笔发展、带来无数财富的矿脉之所以被发现完全是个偶然。传说16世纪的一天,暴风雨从荒原中呼啸而过,一棵大树不幸被狂风连根拔起,后来路过的牧羊人却意外发现大树的根上竟然连着黑色的矿石,灵机一动,他们开始拿这些黑矿在羊身上做记号。伊丽莎白时代,在德国人的参与下英国开始大规模开采这些品质优良的石墨矿,并由荷兰商人倒卖到如获至宝的意大利艺术家手中。


因为欧洲其他地区出产的石墨杂质太多,而各个国家又认识到优质石墨带来的便利,到了17世纪,博罗代尔的石墨更加受欢迎,产量供不应求,成了名副其实的“黑金”。


自然而然,配合着英国人在欧洲大陆的合纵连横,石墨被他们视作一种极为珍贵的战略物资,只要库存够用就会停止采矿,甚至为此不惜水淹矿坑,隔五六年才开工一次。同时立法将偷盗石墨为重罪,但即便下这么大功夫,也难以阻止本国盗采者的热情。1678年,矿场鉴于石墨将要枯竭,一直封闭了有30年之久,可万万没想到等到复工,打开铁门一看,石墨矿早就被人偷采一空。


那么这一时期的石墨笔呢,还没有装上笔杆,怎么用全凭大家的聪明才智,有用麻绳绕着的、讲究点也有专门的笔套。原始铅笔虽然在书写上便利了不少,但依旧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说珍贵的石墨在写作时稍有不慎就会断裂或脱落,过粗的石墨块也难留下更清晰的笔迹。


鉴于这种种缺陷,同时矿坑里开采出的石墨也大多是块状。因此,欧洲人开始绞尽脑汁,只求把珍贵的石墨装进笔杆中使用。我们现代熟知的木杆铅笔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那么,铅究竟是怎样塞进铅笔里的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回答,如果穿越回17世纪的欧洲,你会发现最初的铅笔芯是方形的,铅笔大部分也是方形的。


因为从矿坑里开采出的石墨块,只有切成长方形薄片才最省材料,同时也能够轻松放进木条里。通常铅笔的做法是,先确定条形石墨的尺寸,随后木工们用锯子切出矩形木条,在中间刻出石墨尺寸相符的凹槽,把石墨粘上胶水放进凹槽里,再切割出一面与石墨条等宽的小木板,贴上去就是一根完整铅笔,随后视情况削成八角形或者方形。鉴于当时石墨矿的珍贵,1718世纪的铅笔芯往往只有一部分,手握的那一端铅笔杆是没有石墨的,不像我们今天笔杆与笔芯等长。


得天独厚的博罗代尔石墨既成为了全欧洲炙手可热的明星,可另一方面,当地人守着这笔财富,也就无心推动铅笔的进化。受英国人钳制的欧洲各国,虽然苦于石墨短缺,但也因此有了改造石墨笔芯的动力。因而,在作者看来,技术创新绝非是所谓工匠在家闷头苦造后的结果,外在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压力等因素的刺激也同样不能忽视。


我们再来讲法国方法,也就是柯特制笔法。


1793年121日,法王路易十六在巴黎被送上断头台,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走向血腥的高潮。战争、革命、教育的影响、商业的勃兴令法国人民对铅笔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在反法联军的干涉下,跟铅笔有关的一丁点材料都被封杀。迫于无奈,39岁的画家、工程师柯特在1794年闭关了几天时间,研究出英国石墨的代用品,也就是铅笔进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柯特制笔法诞生。


所谓柯特制笔法,就是将研磨成粉的石墨,去除杂质,加上陶土和水混合起来,然后趁其尚未凝固倒进条形的模具里风干,随后封在陶箱里高温煅烧成形。


当然,柯特之所以能短时间内创造出代用石墨,跟他长期生产石墨坩埚,熟知石墨特性密不可分。柯特铅笔的最大特点,就是能通过调整陶土和石墨粉的比例,来固定笔迹的深浅,达到整齐划一的品质。同时,还能控制软硬度,人为的造出更深或更浅的笔芯。只有这样,我们所熟知的HB2B8B等代表铅笔软硬度和深浅的分级制度才成为可能。


这就是第二部分,铅笔诞生的故事。




最后,咱们去看看铅笔工厂的诞生。


在法国人发明柯特制笔法之前,隔壁的德国人同样受不了反复无常的英国石墨,也了开始代用石墨的研究。


到了17世纪末,有个德国人叫施德楼,成功利用石墨粉混合硫磺制造出铅笔芯,以往随处可得的劣质石墨也可以用来去除杂质生产铅笔了,仅仅凭借着这一项技术,经过子子孙孙的发扬光大,终于建立起施德楼家族一代铅笔王朝。虽然这一时期,以硫磺制笔法为代表的德国铅笔,杂质含量多所以笔尖坚硬、易碎,常常刮伤纸面,更没办法控制笔芯的软硬和笔迹的深浅,在质量上比不上英国铅笔和法国的柯特笔。


但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项铅笔制造技术,德国人克服了没有优质石墨矿这一天然劣势,从无到有的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铅笔帝国。一个个家族制的铅笔工厂开始出现。铅笔制造走向专业化的轨道,从而彻底摆脱了闲时木匠手工做一筐的状态,建立起了第一个铅笔的世界标准。纽伦堡也因此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铅笔集散中心,在当时年产量高达2.5亿支。


而家族制企业也带来另一个弊病,先辈锐意进取,守成的后辈也就心安理得的不思进取,无条件认为自己家传的秘方是最好的。尤其是隔壁法国人的柯特制笔法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后,面对新技术的浪潮,德国企业反而专注于维护员工福利,提高员工忠诚度以防止自己独家秘方外泄。辉煌了百年的德国铅笔行业在19世纪初走向衰退,一如当年的英国铅笔固守着博罗戴尔石墨矿盛极而衰。



下面我们来讲讲美国机器,事实上,真正将铅笔纳入工业化轨道的是后起之秀美国人。用他们自己的话来形容是“欧洲发明了铅笔,但改良它的却是美国。”


19世纪,面对昂贵的进口铅笔,既没有优质石墨矿,也缺少铅笔技术积累的美国人开始苦心改良柯特制笔法,成功由老门罗和梭罗各自建立起庞大的铅笔工厂。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研发出先进的制铅笔机,同样是造一根铅笔,欧洲人造一只,美国工厂能造出50支,并且成本上还降低了一半,面对这样的性价比攻势,欧洲铅笔固然还享有品质优良的美名,但也难以抵挡美国铅笔的倾销。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美国人开始将铅笔按照硬度分类,通常画家、学生写字需要软而黑的铅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2B3B等等,B也就是英文Black,数字越大铅芯越软,自然也就会在纸上粘上更多的石墨也就越黑。而常用的HB,属于不软不硬的范畴,H也就是Hard,坚硬的笔尖虽然痕迹相对较淡,但更加稳定,清晰,因此适合用在设计作图和扫描领域。


我们再来看“铅笔究竟是怎么做的这一问题”,到了这一时期,铅笔的制作方法已经跟我们现代基本一致了,首先机器会在木板上挖出一排装笔芯的凹槽,用胶粘上笔芯,再像夹三明治一样盖上另一块木板,形成一整块有铅笔芯的三明治木板,然后直接在木板上切割、分离出一根根多边形铅笔,最后上漆、烫金。


到了动荡而血腥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界初,各国铅笔商为了争夺市场也打起了世界大战,在争夺消费者上各出奇招,铅笔走向营销为王的时代。


首先,各家铅笔开始在颜色和商标上下功夫。早期使用上好木材制成的高级铅笔往往以自然的原木笔杆为主,只有劣质铅笔才会上漆来掩盖。


但到了营销时代,同样是摆在货架上,不上漆的优质铅笔反而卖不出去。加之此时在西伯利亚发现了一批高品质的石墨矿,各大公司便纷纷在颜色、品牌上跟西伯利亚套近乎,明里暗里给消费者一种使用了高级石墨的假象,明明是欧洲人发明的铅笔,非要用蒙古、天皇等亚洲名字作为铅笔品牌,并且在颜色上也多用金黄色等让人联想到东方的配色,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众多黄铅笔就是当年这场营销大战的产物。


外包装的牌打完了,铅笔商又一拥而上为自己的铅笔加装了一个橡皮头,并申请二合一专利。然而美国最高法院却最终判决,所谓二合一专利并不生效,因为铅笔和橡皮并没有真正的合二为一,它们依旧是独立发挥不同作用的个体,并不存在一个能擦掉笔迹的铅笔,也不存在一个能写字的橡皮。因此,我们能在今天能看到这么多的橡皮头铅笔也得益于这一判决。




好了,《铅笔:设计与环境的历史》这本书里的故事我们就讲完了。关于铅笔的故事,我讲了它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铅笔诞生之前西方人的书写工具,随后讲帮助铅笔诞生的英国材料、法国方法,最后是德国工厂、美国机器让铅笔走向工业化。



感谢您的收听。到这里,我的私藏冷门书这个栏目就全部结束了,希望你能喜欢,我是顾有容,给你讲故事的科普作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默默的羽毛

    笔和纸 都需要消耗 大量的木材

  • Claire5211

    非常喜欢

  • 得意杨阳

    哈哈哈,这个梗很像国内某些企业,做出来的产品明明是中国制造,非要搞个英文名字,英文说明书,先出口再转内销,外面转一圈就成进口了。

  • 13761319bqo

    谢谢。

  • 林航之星

    为啥不更新了呀

  • sharkman2004

  • 蓝色理想Zippo

    还更新吗?

  • 默默的羽毛

    陶土 与 石墨 混合 法国人 科特笔

  • 默默的羽毛

    1565 石墨 首次用来当做笔芯

  • 11111111_6a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