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千年:纸的历史》上 | 纸的诞生

《一阅千年:纸的历史》上 | 纸的诞生

00:00
16:53

你好,我是顾有容,一个爱讲故事的科普作家,欢迎你来听我侃神书。


您肯定听过别人用“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来形容知识分子,咱们今天较个真,那五车里到底有多少本书呢?其实很可能没你想的那么多。“学富五车”这个词出自战国时期的《庄子》,那时候人们没有纸,写东西大多是用竹子削成片,也就是竹简。五车书听起来不少,但我们按照竹简的平均尺寸、字数和马车尺寸算一下,其实大致也就600多根竹简,往多说十万字左右,现在随便一个普通人上学阶段就能读完。


我们回到现代,以前五架马车拉的600根书简,还不到如今一本书的分量。再想想任意一座图书馆里的藏书,在数量和内容上几乎包罗万象,就像一个小宇宙一样。想要统计出人类有史以来所有书的总数,其工作量不亚于计算宇宙中星星的总数,结果都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说,很长时间以来,纸都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载体,通过那一张张脆弱的纸,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探索。如果没有纸的出现,我们很难想象知识会在这千年的时光里爆炸式扩张无数倍。


今天我要给你讲的东西,就是纸自己的故事。关于纸,有这么一本好玩的书,叫做《一阅千年:纸的历史》。这本书的作者叫马克·科尔兰斯基,是一个美国作家,特别擅长写纪实类文学,尤其是讲各种器物的历史。目前为止,他一共出过30多本书,拿过将近20个奖项,其中包括了詹姆斯·比尔德奖,这可是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国际大奖。


从书名就能看出来,纸这个东西历史悠久,如今遍布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纸。但如果我们回首历史,就会发现不同地区接受纸的时间和原因截然不同,有没有造纸、使用纸的习惯,完全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文明先进与否的尺子,每个接受纸和造纸术馈赠的文化,最后都产生了自己文明的黄金时代。


比如说,发明纸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文官制度和儒家思想体系延续千年,奠定了中国历朝历代统治的基础,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了整个亚洲地区的文化发展,顺带让纸走向了世界。


到了唐朝,通过战争和宗教造纸术流传到中亚,助推了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勃兴,在阿拔斯王朝,纸的轻便和不容修改成为宫廷统治帝国的工具。阿拉伯人的数学、天文学、古罗马希腊的文化都是通过纸来保存并发展,进而在十二世纪传入欧洲,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重要助力。如果没有纸,也就不存在随后的谷腾堡金属活字印刷术,那么书籍的普及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了。


同时,纸的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记载,很多地区都将它作为日常生活的材料,比如日本至今还在使用纸墙纸拉门,这是唐朝人的遗风。而当年戚继光大战倭寇,受益于廉价而坚固的纸铠甲,中国人在丧葬仪式上也会使用纸做的器具来表达对祖先的孝心。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不用去博物馆,纸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遍,却又是对人类历史影响重大的人造物之一。在今天的节目里,我先给你讲两个跟纸有关的故事。第一个,发明纸之前,人类都在用啥写东西?第二个,中国人发明纸的故事。





先从中国说起。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实纸是最晚出现的。在纸之前,古人曾尝试过用结绳记事、龟甲、兽骨、竹简、绢帛等等材料。所以啊,如果你想要回到古代写篇日记,只能从这几个材料里考虑,其中呢,龟甲和兽骨主要用来占卜,也就是甲骨文,不能在上面瞎写。青铜通常都作为礼器,记录的都是国家大事,不能让你写日记。而绢帛之类的材料,轻便是够了,却又太昂贵了,拿这个写日记太心疼。


因此,勉强能用的就只剩竹简了,通常一片竹简长度在20厘米左右,宽4-6厘米,每片可以写二十到四十个字,写完之后,需要用绳索把它穿起来,也就是成册,我们回想一下“册”这个字,正是一条绳穿过竹简的图形。古书从上往下竖着读的传统,正来自竹简这一材料的书写方式。


可是,假如你想用竹简写日记,那写之前心里得大致有个数,就算是500字的日记,差不多也得230个薄竹片,如果是家庭条件差一点的普通人,根本没那闲工夫上山砍竹子修竹片,只能写墙上或者树皮、树叶子上,像东汉时期的大学者贾逵就这么干过。就算材料都准备充足了,写的过程中也得小心翼翼的节省竹片,措辞力求简洁达意,少抒情多说事。因此那些春秋战国时的文言文,各个都惜字如金,肯定也跟书写材料的不方便有关系。再想想现代的书,像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如果让他拿竹简写《追忆似水年华》,肯定不会写到300万字的那个程度。


与纸相比,竹子毕竟是竹,一本书里古人虽然尽力减少字数,但也得上千只竹简,其重量可想而知。因此,光就是材料上的不方便,就足以劝退很多人的文学梦了。比如说东汉吴恢的这个案例,虽然担任南海郡太守一职,但官场上的春风得意没有抹杀吴恢心中的文学种子。在任期间,书看得多了,手痒也想自己写一本。这著书立作本来是好事,可他儿子吴佑却极力劝阻老爸不要写书,他的理由是这样的:“父亲您就任的这个地方天远地偏,偏偏物产丰富,不是个穷地方,万一您真写出个什么大作来,没几辆马车根本运不走啊!那别人肯定是以为你在车里装着什么贪污受贿来的宝贝,砍头的风险太大,写书不值得!”吴恢听了儿子的话,微笑着说:“我们老吴家世世代代都有聪明孩子啊!”然后就不再提写书这茬了。


可见,没有纸的日子,古人饱受书写材料不方便的折磨,传播知识、记录思想、表达情感都称得上是件奢侈品。


我们再放眼世界,不单单只有中国人饱受屋里没纸的痛苦。


古巴比伦人在黏土板上用芦苇写出头重脚轻的楔形文字,一块块泥板子放在盒子里就成了一本书,其重量当然比竹简夸张的多,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替代品,黏土板在当地使用了长达三千年之久,远胜于纸统治世界的时间。而古印度人用桦树皮和棕榈叶为材料写东西,最后用线穿一穿就成了一本书。


亚述人发明的蜡板在古罗马、古希腊非常流行,他们用金属的笔在黑色的蜡板上写字,这金属笔也就是后世铅笔的祖宗。蜡板写完后也需要用绳子穿起来,成为一本书或者一封信,铁笔蜡板,必要时甚至可以做凶器,当年凯撒在元老院被刺杀时,就是用铁笔反抗,狠狠的扎进了刺客的手臂,但最后凯撒还是死了。


不过,在这几个书写材料里,最接近纸的还是古埃及的纸莎草(suo,一声),这种植物生长在尼罗河畔,既是食物,还可以拿来编织成小船。但最重要的还是它作为书写材料的功能,这种植物剥起来很像洋葱,一层层展开后平放在桌子上,再用重物捶打几个小时,打磨晒干后拼成一个长长的卷轴。


纸莎草并不是真正的纸,只是用这种植物做成的书写材料,类似于竹跟竹简的关系。并且,纸莎草这东西盛产于埃及,只有埃及的气候适合保存这种材料。不是像后来真正的纸那样,无论是植物还是碎布,按照固定步骤敲打成纤维最终就能产生适合书写,尺寸、颜色都能控制的纸张。


当然,就保存和传播地中海地区的文化而言,纸莎草功不可没。古罗马学者的基本功就是判断和研究卷轴上的手稿,也就是纸莎草学。公元前三世纪,伴随着托勒密王朝的建立,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的船只,上面携带的书籍都会被强行抄录一份副本送往图书馆。以致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在三百年后就有近70万卷的纸莎草藏书,可惜的是,亚历山大港最终被凯撒一把火烧干净,图书馆也没能幸免。


但分散在欧洲的读书种子已经种下,地中海古文明的遗产正悄悄等待着重见天日。如果没有纸莎草,恐怕当时人类重要的文化古籍、科学哲学著作通通都会消失。比如说一直依靠口口相传的《荷马史诗》,正是在公元550年前后用埃及进口的纸莎草记录下来,并抄写成复制品得以流传。


这样重要的材料,自然被埃及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当地统治者垄断了纸莎草的制作,那么价格昂贵并且供应不稳定,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一举动也倒逼出欧洲人发明出羊皮纸作为替代。


相比较纸莎草,羊皮纸显然是一种进步,直至今天依旧有人使用它。最适合做羊皮纸的是幼小牲畜的皮,剥下来晒干后再用石头打磨。羊皮纸双面都可以书写,并且结实耐用的多。但生产这种纸,实在是一种恐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它做成一本书的成本也夸张到令人觉得可笑。后来的欧洲活字印刷术之父古腾堡用羊皮纸打印出的《圣经》,前前后后总共用掉了三百多张小羊皮,堪称是拿着一个羊群拿在手上读。


好了,这就是我给你讲的第一个故事,咱们中国古代有过龟甲、兽骨、竹简和绢帛等用来书写,而中国之外,西方人最重要的是纸莎草、泥板和羊皮纸,谁的书写材料都不方便,要么贵要么麻烦,缺点远比优点多。




下面,我们来讲讲第二个故事,纸的诞生。


如今人们普遍都把造纸术的发明归功于东汉的宦官蔡伦,这也是历史书告诉我们的。但这句话放到现在其实有些不太严谨了,因为近几十年考古出土的证据已经证明了在蔡伦之前就有纸出现了,比如西汉早期的马放滩纸,这些靠近沙漠地区的纸由于干燥的气候得以保存下来。因而,蔡伦被称颂千年的价值在于他对造纸术的改良和完善。他把之前主要用于包中药的包装纸,转变为廉价的书写材料,按照他的方法,用身边随处可见的材料,就能够做出品质稳定的纸,也就是蔡侯纸。


创造出这样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发明,并没有对蔡伦的生活有任何影响。他之所以改良造纸术,完全是出于肮脏的后宫斗争,为了讨好靠山,也就是外戚集团首领邓皇后的缘故。虽然心狠手辣,飞扬跋扈,但邓皇后有个舞文弄墨的雅好。因此,蔡伦在主管宫内御用器物的职务上埋头苦干,带领工匠们先把树皮、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搅碎,放在水里浸泡一阵时间,再捣烂成纸浆,然后在席子上摊开晒干,这样做成的纸轻薄柔软,非常适合写字。蔡伦的一番苦心也受到了邓皇后和皇帝的赞赏,在两年后被奉为龙庭侯。


说完了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来龙去脉。那么,咱们再往前推,中国人创造纸的灵感来源于那呢?


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原料出发,在纸发明前,中国人主要的书写工具如木、竹、绢帛等都含有大量纤维,也都能打碎捣烂来做纸,因此有专家认为是制作毛料、毛毡的方法激发了古人的灵感,最终演变成了纸的制作。


而另一种说法是,鉴于纸左边的绞丝旁跟丝绸同源,应当是丝绸制作过程的伴生品。早期养蚕发明丝绸的人们,在用上等的蚕茧抽丝做完绸缎后,会将剩下的劣茧通过技术手段处理,形成一片残絮,进而晒干剥离下来成为早期的纸用作包装等用途。


古人们肯定不知道,这些打碎的浆糊实质上是植物的基本成分纤维素,主要由光合作用产生的糖化合物构成,因此纤维是世界上最为普遍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在蔡侯纸技术出现后,历史上造纸原料也确实变得多种多样,各地的人们都能够因地制宜,从木材到树皮、棉花、甚至破布、海藻都可以拿来造纸。


到了公元2世纪,纸的工艺本进一步改良,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先使用石臼捣烂植物纤维,然后把纸浆倒在模具中,一旦纸均匀覆盖竹筛里,那么一张纸也就成型了。这一方法奠定了造纸业的基础,后世各国对造纸术的改良,无非是更优质的模具、更强大的动力和更有效率的机器而已,完全都是在模拟当初的手工方法。


有了这一技术打底,后续种种不同功能的纸也就接踵而至了,专门做皇家诏书一般用黄藤纸,道馆里有青藤纸,画家们喜欢用宣纸和桑皮纸,这种材料更为吸墨,容易产生山水朦胧的美感。而政府公文为了防止虫蛀,长久保存,通常会让造纸工厂在制作时加入防虫的毒素。


当然,我们不能倒过来说文明起源于纸,可纸的普及对文化发展来说实在是个催化剂。自打纸在汉朝诞生后,儒家经典的首个正式石刻版问世,前朝被毁的众多典籍也突然涌现出了众多评论和再版,道教的最重要的著作《老子》和不少诸子百家的著作也得以复苏,第一部汉字词典也出现在这一时期,普通人也开始拥有阅读和写作的条件,大量的私人图书馆出现在民间。书肆,也就是书店有史以来头一回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史料里,这些成果反过来也促进了诗词的发展,汉语的发展。而材料从绢帛变迁到纸,对于书法史和艺术史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纸的普及意味着书法不再遥不可及,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书法家。


除了书写和承载知识,中国人也开始用纸来制作各种工具,比如风筝、灯笼、扇子。甚至纸杯和厕纸,也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13世纪阿拉伯学者伊本·白图泰来到中国后就惊叹于中国人巧妙的用厕纸清洁自己。


大一统的汉朝,面对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需要发展出一套成熟的文官制度,通过文书来管理庞大的社会系统的,纸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宗教上,从商周时期求神问卜的甲骨文,到向祖先敬孝心的祠堂,中国人的传统很大程度上也都是一种书面传统,离不开写作。因此,从上到下都迫切需要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新型书写材料,这是纸诞生在汉朝根本的原因。


这些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纸的诞生和矛盾的蔡伦。




好了,《一阅千年》这本书上半部分的故事我就讲完了。在纸发明前,人类饱受书写材料不便的苦恼,中国人用竹简、绢帛,外国人用泥板、纸莎草、牛皮纸,哪一样都算不上方便。随着造纸术在蔡伦手中改进并发扬光大,应运而生的纸成为文明发展的强心剂。虽然在我们现代,一张纸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但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人类文明正是依靠着无数柔软而脆弱的纸来传承和发展的。


在下周,我会和你分享纸伴随着战争与宗教,一步步从亚洲走向世界的故事。


我是顾有容,给你讲故事的科普作家。下周,我们喜马拉雅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智能积木哥

    纸莎草。。。suo,👍

  • 保护童年

  • wangxwsh

    有意思

  • 隔壁老王_yt9

    学富五车这个事儿吧,也不能完全这么算。因为古人的书面文字特别少,但是字的含义丰富。加上古人特别闲,可以专心读书,综合来看,古人还是很了不起。

  • 野牛刘睿

    学习了

  • 香独秀_dl

    古代书很精简,现在厚厚一本有用没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