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14 | 布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金刚经14 | 布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00:00
15:35

34-金刚经14  布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一、知识点



1、古籍: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2、西北:



西北(the Northwestern District of China),又称中国西北西北五省,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1]。西北地区面积320万平方公里,西北人口1亿人。干旱,是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2]。西北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内陆,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等国相邻,国际边境线漫长。


陕西有97所大学,甘肃有49所大学,青海有12所大学,宁夏有20所大学,新疆有55所大学合计西北地区共有233所全日制高校,另有6所军事院校[3]


西部地区排名前十的医院有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4]


政区划上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省、自治区;主要城市有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


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为半干旱、干旱气候)。[5]


西北饮食主料突出:以牛羊肉为主,以山珍野味为辅。[6]


3、汉语:



汉语,汉族的语言,中国的通用语言。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同中国境内的藏语、壮语、傣语、侗语、黎语、彝语、苗语、瑶语等,中国境外的泰语缅甸语等都是亲属语言


汉语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全球至少15亿使用者,占世界人口的25%,是中国、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主要流通于中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汉族华人社区。一般所说的汉语指的是普通话。


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





二、金句/精华笔记



1、菩萨既然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能执着这些相,不能助于这些相。




2、你在行布施的时候,你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心,满心欢喜,你看到所要不失的对象,实在让人同情,你大发怜悯之心。或者你在索要布施的时候,你要布施给他人的东西,心里有一时割收不下,这些都不行,这些叫诸相行不实,因为你在行不实的时候,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咱们接着读金刚经。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是第四分,妙行无助分。那妙行无助分也不长,而且它的文字比上一分大乘正中分从表面上看来要浅显一些,更容易理解一些。复制须菩提菩萨语法,应无所助,形于不实。所谓不助射不实,不助生相,未处罚不实。须菩提菩萨。因如是不实,不注意下,何以故落菩萨不住相,不失其福德,不可私聊。须菩提余意云和东方虚空,可施量否?而不也是尊或者念佛也,这里都可以。须菩提南西北方四为上下虚公,可思量否?否也是尊须菩提菩萨。无助相,不失弗德一夫。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因如所浇筑。这一分从字面上来看,是接着上面讲的。


菩萨既然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能执着这些相,不能助于这些相。那么他在任何的情况下起心动念的时候,都应该无所住,而应该无所制作。比如当他们在布施的时候,就应该无所助而行布施。那么这里面就讲了,不住色生香味,触发布施。举这样一个例子,就好比说什么叫不注射布施。比如你在行布施的时候,你看到一朵花,你顿时心生爱怜,觉着花好,你的心就住在花朵上,那么你的无上正等正决心就会被遮蔽,甚至会动摇或者失去,这就叫注射型布施。


比如你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里突然听到非常美妙的音乐,鼻子里闻到了非常美妙的香气,舌头尝到非常美味的滋味,身体触摸到柔软细软的这个东西,心里又想到了很多美妙的往事,那么你的无上正等正决心也会迷失,这就叫祝生相未处法行不实。反过来,如果你在行故事的时候,你固然也看到了花,固然也闻到了香气,听到了音乐,尝到了滋味,触摸到了柔软的东西,但是你并不因此而迷失你的无上正等正觉性,这就叫做不助生相未处罚行不实。所以佛陀就跟须菩提讲,须菩提菩萨就应该这样行布施不助于笑,这种布施才是有很高的福德的,有很大的福报的,你在行布施的时候,你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心,满心欢喜,你看到所要不失的对象,实在让人同情,你大发怜悯之心。或者你在索要布施的时候,你要布施给他人的东西,心里有一时割收不下,这些都不行,这些叫诸相行不实,因为你在行不实的时候,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因此佛陀说你要行布施,应该不助于相,只有不助相布施,你的福德才不可思量。这个时候佛陀为了来讲有多少福德,那么就问虚菩提就都用的是比喻,说东方虚空你能想象吗?那徐菩提回答又想象不了,那么虚菩提南西北方 4 为上下虚空,你连东方的虚空你都想象不了,那么南西北方的,或者这 4 个结合起来的,还有上下的这个虚空你能适量吗?你能想象吗?适量不了,所以须菩提菩萨无助向布施富德一夫如是不可思了,那么须菩提菩萨如果行布施的时候不住相,或者说他行的是不住相,布施他的功德也像刚才你所不能思量的那么大。


那么在这一封里边,我特别想为您解说的就是不是因为现在很多对佛教比较亲近的听众朋友,或者经常也去寺庙的听众朋友经常会做功德,或者有些人平时经常做慈善行善,这也是不失,或者大家用大白话讲就叫做好事。那么佛教里边把这一类的诗都叫做布诗,佛教关于布诗的学说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确实非常值得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布施,现在我们主要认为它是一个佛教的用语,它是指将金钱、食物,我们一般以为分散分享给别人,我们一般是这么认为的,其实不尽然。我下面会讲。布施是大乘佛法当中六度的第一项,排在第一。哪六度?布施实践人物精进禅定智慧,也就是拨人,这个度就是巴拉拉密达,就这个度。波若波罗密多,就是波罗密多,它简称为度,有六种度,它每一种度,这是指能够度人到彼岸的方法或者途径、手段。有六个。六度,不思持界、人辱,精进禅定智慧。


好,而这 6 度都有对峙,什么叫对峙?它要针对解决的问题,每一度着重针对一个问题,或者叫一类问题,比如布施,针对的是牵列,也就是你有不舍,不舍得,或者非常的吝啬,非常的小气。他针对的要对峙的是这个心,实际对峙的是悔犯,你就没有敬畏之心。你不守纪律,不守一些基本的规则,你经常会去毁坏他,冒犯他,对吧?持戒对峙的是悔犯,忍辱对峙的是称讳。就是人碰到一些不如意,或者别人我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惹了你了,那么一般人都会马上发火,会生气,会愤怒。忍辱是对峙,这个经济对峙的是懈怠。你一个人精进就是努力上进,那人经常会放松一下自己,懈怠一下自己,精进就是对峙。懈怠的禅定,对峙的什么对峙散乱,禅定是你是要一心一念,要守住,而世人经常的心智会散乱的,我们的心神会分散,心有旁骛,经常是散乱的。禅定对峙的是散乱,智慧对峙的,什么鱼吃也没有智慧。人对这个世界,对众生、对万物没有正确的认识,那没有正确认识就是愚痴,而智慧对峙的就是愚痴。


杜诗是六度之首,而六度是大乘佛教修行的六项,主要的内容是菩萨的正道。佛经当中有很多这样的说法,认为六度射尽了一切菩萨。道是制度,他你度自己,也要渡他人。福会双修,你要有福报,有智慧,双修三足具足界定会三学剧毒的途径,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布施,可以用我们最大白话来讲,可以广结善缘,舍去牵令贪恋,培植善根,这个是布施的重要性。

佛教最初传到中国,那么僧人在最早是不是生产的?他按照原来印度佛教的这种样式遵守世家之教,它是以起石为生的,僧人见人就叫施主,这个施就是布施的施。我们知道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得到发展弘扬,所以也有很多原来是佛教的语言进入了我们的汉语。这个我曾经在很多地方讲过,那么很多朋友会认为布施那么重要的一个词一定是来自于佛教,这个还真不是,这非常特殊。


布施这个字在我们的古籍当中很早就出现了,比如荀子里就有这样的话,不失天下而不并平,你只要不失天下,把这个对天下人都做这种不施的行为,那么天下人就不会换评,大家就可以共享一些东西,而在国语论恒里边都有不失这个字。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布施这个词比较早的一个出现的场合,在庄子外物篇里边讲到生不布是死,何寒诸為就是在庄子里边引了一句诗,就当时有很多诗,但这句诗不见于诗经,可能是后来被删掉的,被孔子删掉的,或者是遗失的一句诗。这句诗讲的什么?你活着的时候不布诗,你死了以后嘴里含颗珠子、宝珠有什么用?为了什么呀?这意思是说那些富人在世的时候,不肯与穷人分享他们的财富,死了以后嘴里含着一个珠宝,贪图肉身的不朽。庄子里边就有不实这个字。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梵文的施舍之达达,就是给我,给你一样东西,或者给予这样的一个意思,原来英语叫弹纳,所以布施他的梵文是谭娜、达娜。我们从古籍当中,汉文古籍当中找到了布施这个词,用它来翻打安娜。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布施这个词其实在汉语当中故意有之,它倒不是来自于印度的。刚才我为您介绍的庄子、荀子、国语论恒都是我们汉文的古籍,对不对?不失这个词的来历,或者它在佛教传统当中它的重要性,我给您先大致做这样一些介绍。然而不失到底分多少类?哪些不实是有福报有功德的,哪些不实是没有福报和没有功德的,甚至还会让你迷失你的这种真正的这种心的,当然不一定是无上正,等正决心了,反而会蒙蔽你的智慧的,所以布施不一定都是好的,布施有合适的,有不合适的,有好的,有不好的,我们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反正我是在做好事,我是在给予不一定。


所以了解一下佛教传统当中对于布施的各种各样理论和说法,应该还是相当重要的。那么这些我留在下一讲为您详细讲述,今天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接着读《金刚经》。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是第四分,妙行无住分。妙行无住分也不长,而且它的文字比上一分,大乘正宗分,从表面上看来要浅显一些,更容易理解一些。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一分,从字面上来看,是接着上面讲的。菩萨,既然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能执著这些相,不能住于这些相。那么他在任何的情况下,起心动念的时候,都应该无所住,应该无所执着。


比如当他们在布施的时候,就应该无所住而行布施。那么这里面就讲了,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


举这样一个例子吧,就好比说什么叫不住色布施呢?比如你在行布施的时候,你看到一朵花,你顿时心生爱恋,觉着花好啊,你的心就住在花朵上。那么你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会被遮蔽,甚至会动摇或者失去,这就叫住色行布施


比如你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里突然听到非常美妙的音乐,鼻子里闻到了非常美妙的香气,舌头尝到非常美味的滋味,身体触摸到柔软细软的这个东西,心里又想到了很多美妙的往事,那么你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也会迷失,这就叫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


反过来,如果你在行布施的时候,你固然也看到了花,固然也闻到了香气,听到了音乐,尝到了滋味,触摸到了柔软的东西,但是你并不因此而迷失你的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就叫做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


所以佛陀就跟须菩提讲,须菩提,菩萨就应该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这种布施才是有很高的福德的,有很大的福报的。你在行布施的时候,你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你看到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让人同情,你大发怜悯之心。或者,你在要布施的的时候,你要布施给他人的东西,心里有一丝割舍不下,这些都不行,这些叫住相行布施


因为你在行布施的时候,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因此,佛陀说你要行布施,应该不住于相,只有不住相布施,你的福德才不可思量。


这个时候,佛陀为了来讲这个有多少福德,那么就问须菩提,就都用的是比喻,说东方虚空,你能想象吗?须菩提回答,想象不了。那么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你连东方的虚空你都想象不了,那么南西北方的或者这四个结合起来的,还有上下的这个虚空,你能思量吗?你能想象吗?思量不了。所以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那么须菩提,菩萨如果行布施的时候不住相,或者说他行的是不住相布施,他的功德也像刚才你说不能思量的那么大。 



布施的含义及来源 

那么在这一分里边,我特别想为您解说的就是布施。因为现在很多对佛教比较亲近的听众朋友,或者经常也去寺庙的听众朋友经常会做功德,或者有些人平时经常做慈善,行善,这也是布施,或者大家用大白话讲,就叫做好事。


那么佛教里边把这一类的事都叫做布施。佛教关于布施的学说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确实非常值得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布施,现在我们主要认为它是一个佛教的用语,它是指将金钱、食物,我们一般以为,分散分享给别人。我们一般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不尽然,我下面会讲。布施是大乘佛法当中六度的第一项,排在第一。哪六度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就是般若。这个度就是(梵音),就这个度。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波罗蜜多,它简称为度,有六种度。


它每一种度,这是指能够度人到彼岸的方法或者途径、手段。有六个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这六度都有对治,什么叫对治?它要针对解决的问题,每一度着重针对一个问题。


比如布施,针对的是悭吝,也就是你有不舍,不舍得,或者非常的吝啬,非常的小气,它针对的,要对治的是这个心。


持戒对峙的是毁犯,你就没有敬畏之心。你不守纪律,不守一些基本的规则,你经常会去毁坏它,冒犯它。持戒对治的是毁犯。


忍辱,对治的是嗔恚。就是人碰到一些不如意,或者别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惹了你了,那么一般人都会马上发火,会生气,会嗔怒,忍辱是对治这个。


精进对治的是懈怠。你一个人精进,就是努力、上进,那人经常会放松一下自己,懈怠一下自己,精进就是对治懈怠的。


禅定,对治的什么?对治散乱。禅定是你是一心一念要守住,而世人经常的心智会散乱的,我们的心神会分散,心有旁骛,经常是散乱的,禅定对治的是散乱。


智慧对治的什么?愚痴,没有智慧,人对这个世界、对众生、对万物没有正确的认识嘛,没有正确的认识就是愚痴嘛,而智慧对治的就是愚痴。


布施是六度之首,而六度是大乘佛教修行的六项主要的内容,是菩萨的正道。佛经当中有很多这样的说法,认为六度摄尽了一切菩萨道,是自度度他,你度自己,也要度他人啊,福慧双修。你要有福报,有智慧双修,三学具足(戒、定、慧三学),三学具足的途径,这是非常重要的。


布施,可以用我们最大白话来讲,可以广结善缘,舍去悭吝,贪恋,培植善根,这个是布施的重要性。佛教最初传到中国,那么僧人在最早是不事生产的,它按照原来印度佛教的这种样式,遵守释迦之教,它是以乞食为生的。僧人见人就叫施主,这个施就是布施的施。



佛教用语与汉语

我们知道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得到发展弘扬,所以也有很多原来是佛教的语言,进入了我们的汉语,我曾经在很多地方讲过。那么很多朋友会认为布施那么重要的一个词,一定是来自于佛教。这个还真不是,这非常特殊。


布施这个字在我们的古籍当中很早就出现了。比如《荀子》里,就有这样的话,布施天下而不病贫。你只要布施天下,把这个对天下人都做这种布施的行为,那么天下人就不会患贫,大家就可以共享一些东西。


而在《国语》《论衡》里边都有布施这个字。现在我们找到的比较早的一个布施的一个字,这个词,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布施这个词,比较早的一个出现的场合,在《庄子·外物篇》里,里边讲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就是在《庄子》里边引了一句诗,当时有很多诗,但这句是不见于《诗经》,可能是后来被孔子删掉的,或者是遗失的一句诗。


这句诗讲的什么?你啊,活着的时候不布施,你死了以后嘴里含颗珠子宝珠有什么用?为了什么啊?这意思是说那些富人在世的时候,不肯与穷人分享他们的财富。死了以后嘴里含着一个珠宝,贪图肉身的不朽。《庄子》里边就有布施这个词。


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梵文的施舍是dāna,dāna就是给,我给你一样东西,或者给予这样的一个意思。原来音译叫檀那,所以布施,它的梵文是檀那,dāna。


我们从古籍当中,汉文古籍当中找到了布施这个词,用它来翻dāna,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布施这个词,其实在汉语当中古已有之,它倒不是来自印度的。刚才我为您介绍的《庄子》《荀子》《国语》《论衡》啊,都是我们汉文的古籍,对不对?布施这个词的来历,或者它在佛教传统当中它的重要性,我给您先大致做这样一些介绍。


然而布施到底分多少类?哪些布施是有福报有功德的,哪些布施是没有福报和没有公德的,甚至还会让你迷失你的这种真正的这种心,当然不一定是无上正等正觉心了,反而会蒙蔽你的智慧的。


所以布施不一定都是好的,布施有合适的有不合适的,有好的有不好的。我们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反正我是在做好事,我是在给予。不一定。所以了解一下,佛教传统当中对于布施的各种各样理论和说法,应该还是相当重要。那么这些我留在下一讲,为您详细讲述。今天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阿尔法龟

    感谢钱老师的法布施!

    境随心转qika 回复 @阿尔法龟: 感谢钱老师的细心讲解!

  • 杨惠_9v

    六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智慧

  • 蔚蓝_75w

    请问当年佛陀弘法时收过费吗?

    1520326hmfp 回复 @蔚蓝_75w: 钱老师并不是佛教徒,他没有义务为你弘法,他是为了大家,因为机制原因不得不收费,要知道这已经是功德无量了,是金钱所不能比拟的。

  • 郝伟_ow

    讲的入心,实在受益,谢谢🙏

  • 万柳波啵鱼

    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听友454672603 回复 @万柳波啵鱼: 般若

  • 汇雅堂0

    真希望钱老师能系统完整的讲每一部经!感恩老师!

    逍遥菲菲子 回复 @汇雅堂0: 同~

  • 沧海月光

    🙏🏻🙏🏻🙏🏻

  • 十方天黑

    就像《上帝》这个词!也是本国语言被基督教拿去用了!现在反到是很多人不知道!!

    1883117vwnn 回复 @十方天黑: 黄帝内经就是上帝传的

  • cely

    老师讲的很好,我能听明白

  • 约塞莲

    以后不能暴脾气,不然要遇到更多需要忍辱的事情,真是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