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15 | 佛教三世说的基石:十二缘生

心经15 | 佛教三世说的基石:十二缘生

00:00
14:52

18-心经15  佛教三世说的基石十二缘生


知识点



1、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主要讲的是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智慧的时候的感悟,从经题来看,我们需要明白两个词,一个是“般若”,另一个是“波罗蜜多”,般若,说的是大智慧,但是这种智慧,并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你可以做多少事,你学习什么的速度很快的那种,而是一种思想上的高度,能够参透万物本质,不为外界所动。波罗蜜多,是到达彼岸的意思。将这两个词语结合起来,就是让我们通过大智慧,到达佛法中的彼岸。


这种智慧,就是万物的本质,都是缘起性空的。我们看到的,接触到的事物,无论是有形或者无形的,到最后都会像云烟一般消散。人们执着的一切钱财、名利还有地位,到最后也如同梦一般,烟消云散。所以,如果我们能够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内心就能够放下很多的事情,不执迷于物质,不执着于当下,那么我们的执念也就能随之消散,烦恼也不会生出。


2、佛陀:


佛陀(Buddha)又作浮头、步他、浮屠等,佛教术语,意译为“悟道者”,是福慧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狭义而言,现在佛教的“佛陀”指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陀不是神,而是一个多元文化教育家。广义而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平等是成佛之因。


3、佛经: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通常指佛教全部经典。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一般分大乘经、小乘经两种。


大乘经分为般若部、宝积部等五大部及诸经。宋藏收大乘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五卷。元藏收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高丽藏收五百二十一部,二千一百六十四卷。缩刷藏经四百五十部,二千二百九十卷。


小乘经主要指阿含经及其单品,宋、元二藏各收二白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高丽藏收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四卷。



二、金句/精华笔记


1、那么心经很简短,用最简短的方式来讲述波惹学说的经历,它有重复的部分,我们前面讲过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我们这些凡人,一切苦厄烦恼的根本原因,一切世间法,世间的所有的事物,万事万物都是因为这根六根进 6 进463 类组成 18 届之间的复杂的作用变化,互为因果,形成一个因果链,辗转无穷,无有究竟,纠缠晚复,一直是在这样纠缠当中的。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波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前面几讲当中,我用逐字逐句、相互联系、相互关照的方式为您讲述了心经的前面这个部分。那么我们在上一讲到了事故空中无色勿授响,行驶勿言耳鼻舌,生意无涉生香味触发。接着的还是无字句、无眼界,乃至无异世界。那么一直到这里,实际上讲的无非是佛教学说当中的十八计,境界的界,世界的界,这十八界非常重要。那么是哪 18 届?这 18 届是由哪些组成部分组成的?其实就是六根、六四、六进,三个六组成了十八式,换句话说也就是六更我们前面讲过的眼耳鼻舌生意六进,或者我们说是六成。我们前面也为大家讲过的就是色生香味触法六式,就是这六根和六进相互作用关联起来的。
    眼识界、耳时界、鼻时界、舌时界、声时界、意识界。换句话说,十八戒依次就是眼界、耳戒、鼻戒、舌戒、身戒、意见色戒、生戒、香戒、未戒、触戒法、戒眼时戒、耳时戒、鼻时解、舌时解、声时解、意识解。这个 18 届按照佛教学说的传统,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一切世间法,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所进行的一种分类。每一个人,每一生都具有此 18 届,都逃不出此 18 届,那么无眼界乃至无异世界等于举了 18 届的第一和第18,换句话说,举了一头一尾,把中间的 16 节省略了。
    那么心经很简短,用最简短的方式来讲述波惹学说的经历,它有重复的部分,我们前面讲过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等等等等。但是大家别忽略了,佛经确实非常的繁复,不停的重复。然而佛经在该省略,该简略,该节省篇幅的时候,依然是简略的,节省篇幅的这个十八戒就是例子,他就用无眼界乃至无意识戒把十八戒全部概括了。中间的话在讲解的时候,也许老师,也许年长的僧人会为您一列书,那么在经书里边就不讲了。
    这 18 节之所以重要,按照佛教的传统学说,它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所在,也就是一切不好的东西的它的根本。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这些凡人,一切苦厄烦恼的根本原因,一切世间法,世间的所有的事物,万事万物都是因为这根六根进 6 进463 类组成 18 届之间的复杂的作用变化,互为因果,形成一个因果链,辗转无穷,无有究竟,纠缠晚复,一直是在这样纠缠当中的。

那么你只有学习了,领悟了,修行了这个波惹大法,波惹妙法,你才得到了一种慧眼,你才会有一种智慧,这样时时关照,你才能挣得真空实像,或者有我们家有人也叫真实空相,你才能挣得这种妙境,你才能摆脱一切,更成思见,你才能了然于胸。一切世间法,无非是因缘何而成,相待相依,互为依赖,于是一切是空,你才能悟到这一点。
    这个当然是非常重要,而接下来依然是一串无,它有一个特殊的重要性,紧接着无眼界,乃至无意世界之后是无无名亦无名尽,乃至无老死,亦无劳死敬。这个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这里讲的是我个人认为佛教学说当中非常重要的 12 英元,或者说 12 元声。我坚持认为,在佛教学说当中,特别是原始佛教学说当中最重要的,最具突破性的,也就是释迦摩尼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十二姻缘学术,这是佛教三世轮回的学说的基础,它的基石,它的根本。 12 英元由 12 支组成,他们是无名形式,明色六入畜受爱瞿有生老死,称为十二只,也就是 12 英元。
    12 因缘为什么特别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大家如果去看印度梵文、巴黎文,特别是巴黎文系的这种保存下来的比较古老的佛教经典,我们就可以看到释迦摩尼对缘起学说,对这个 12 因缘学说是非常看重的,是特别强调的。他看重到什么地步?释迦摩尼成佛成为佛陀以后,在后夜时分,也就是后半夜的时候,佛陀对着五位比丘,也就是最早的五位弟子,开始了佛教史上的首次正式说法,这就是佛教史上所谓的粗转法轮。
    而根据莱利德维斯特拉,也就是神通游戏,它里边有一品叫转法轮品,专门讲转法轮。拉利达威斯达拉是梵文的精灵,根据拉利达威斯达拉,也就是神通游戏的转法轮品。佛陀初转法轮的时候,主要讲的依次是这样,第一讲忠道,佛陀反对极端。一个极端是一直非常低劣、粗鄙、庸俗,他这种沉迷于欲望和享乐,这种佛陀是反对的。另一种极端,佛陀也反对的。折磨自己的身体,行无谓的苦行,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痛苦,佛陀也是反对的,所以佛陀不走这两个极端,而依据忠道。而所谓的忠道,具体而言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雨、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
    讲完了八正道以后,佛陀讲了四圣地,也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苦极灭道。什么是苦?八种,生、老、病、死、怨、争、会、爱、别离、求、不得、无取。这个八苦大家一般都熟悉,前面四苦,生、老病、死,但是怨憎悔就是你这一辈子总归要碰到你不喜欢的,你怨恨的,甚至你憎恶的人或者事情。爱别理在无穷的轮回当中,如果你不摆脱轮回,你总归是这样,你总归要和自己所爱的人,所爱的事情别离的,后面良苦就非常非常了不起。
    用一句世俗话讲,现在年轻人流行的话讲就很高级,求不得、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前六股都是求不得,为什么求不得?你想求不生,你不可能得不到,你想求不老,你不可能得不到,你想求不病,你不可能得不到,你想求不死,你想求不要怨憎会,你想求不要爱病,你都求不得,你得不到。
    那么第八苦是所有这些的最深层次的原因叫舞曲韵,你看八正道是圣地。但是接着佛陀讲了什么呢?佛陀讲了一段话,太重要了,说我是根据缘起的理论而觉悟的,我悟到了缘起,我才觉悟了,唯有理解了姻缘,才成为佛陀。你们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任何一样都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牵着一个,离开了这个就没有那个,所以它是一种缘起。大家听一听,这是从梵文直接翻译过来的。

佛陀讲,我是根据缘起而觉醒,只有理解姻缘才成为佛陀,成为一个觉悟者,这不就很明白了吗?佛陀把姻缘或者十二元生看的有多么重要,他在佛教里边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一个地位,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一凭佛说我们就知道了。那么心经在这里讲的无名亦无名晋,乃至无老史亦无老史进讲的就是 12 英元,和前面的一样,前面不是无眼界乃至无异世界吗?取了 18 届的第一个和第十八个来概括了 18 届,把中间省了。那么无名亦无名晋,乃至无劳使亦无劳使晋也是把 12 英元的第一支每一个音乐叫一支,十二音乐也叫十二支,第一支和最后一支的名字列出来,省略了中间十个,那么 12 英元也就 12 支的第一支就是无名,最后一只就是老死,第 12只,他就把它列举出来,概括了来概括列举了 12英元。他跟你讲无名亦无名尽,乃至无老死亦无劳死敬,实际上要跟你讲的是时而因缘的本性真相,讲的是最重要的一段学说。
    那么这 12 英元,无名行食名舍六路畜受爱取,有生老死,也叫 12只,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这个刘代下一讲我再为您讲述,感谢您的捶听,今天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前面几讲当中,我用逐字逐句相互联系,相互关照的方式,为您讲述了《心经》的前面这个部分。那么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接着的,还是无字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那么一直到这里,实际上讲的无非是佛教学说当中的十八界,境界的界,世界的界,这十八界非常重要。 


那么是哪十八界呢?这十八界是由哪些组成部分组成的呢?其实就是六根、六识、六境,三个六组成了十八。


换句话说,也就是六根,我们前面讲过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境,或者我们说是六尘,我们前面也为大家讲过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就是这六根和六境相互作用关联起来的: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换句话说,十八界依次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这个十八界,按照佛教学说的传统,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一切世 间 法,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所进行的一种分类。每一个人、每一生都具有此十八界,都逃不出此十八界。


那么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等于举了十八界的第一和第十八,换句话说,举了一头一尾,把中间的十六界省略了。《心经》很简短,用最简短的方式来讲述般若学说的精意。它有重复的部分,我们前面讲过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但是大家别忽略了,佛经确实非常的繁复,不停的重复,然而佛经在该省略、该简略、该节省篇幅的时候,依然是简略的、节省的、节省篇幅的。 


这个十八界就是例子。它就用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把十八界全部概括了。中间的话,在讲解的时候,也许老师啊,也许年长的僧人啊,会为您一一列数,那么在经书里边就不讲。


这十八界之所以重要,按照佛教的传统学说,它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所在,也就是一切不好的东西,它的根本。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这些凡人一切苦厄烦恼的根本原因。一切世 间 法,世间的所有的事物,万事万物,都是因为这根,六根,境,六境,识,六识,三类组成十八界之间的复杂的作用变化,互为因果,形成一个因果链。辗转无穷,无有究竟,纠缠往复,一直是在这样纠缠当中。


那么你只有学习了,领悟了,修行了这个般若大法,般若妙法,你才得到了一种慧眼,你才会有一种智慧,这样时时观照你才能证得真空实相,或者我们讲有也叫真实空相,你才能证得这种妙境,你才能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你才能了然于胸,一切世 间 法,无非是因缘和合而成,相待相依,互为依赖,于是一切是空,你才能悟到这一点。这个当然是非常重要。


而接下来依然是一串无,它有一个特殊的重要性,紧接着“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之后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思尽”。这个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这里讲的是,我个人认为佛教学说当中非常重要的十二因缘,或者说十二缘生。我坚持认为,在佛教学说当中,特别是原始佛教学说当中,最重要的、最具突破性的,也就是释迦牟尼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十二因缘学说。这是佛教三世轮回的学说的基础。它的基石,它的根本。


十二因缘,有十二支组成,它们是无名、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为十二支,也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为什么特别特别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大家如果去看印度梵文、巴利文,特别是巴利文写的,这种保存下来的比较古老的这种佛教经典,我们就可以看到,释迦牟尼对于缘起学说,对十二因缘学说是非常看重的,是特别强调的。他看重到什么地步呢?


释迦摩尼成佛,成为佛陀以后,在后夜时分,也就是后半夜的时候,佛陀对着五位比丘,也就是最早的五位弟子开始了佛教史上的首次正式说法。这就是佛教史上所谓的初转 法 轮。


而根据(梵音),也就是神通游戏,它里边有一品叫转 法 轮品,专门讲转 法 轮。(梵音)是梵文的经名。根据(梵音),也就是神通游戏的转 法 轮品,佛陀初转 法 轮的时候主要讲的依次是这样。 


第一,讲中道。佛陀反对极端,一个极端是一直非常低劣粗鄙庸俗,他这种沉迷于欲望和享乐,这种佛陀是反对的。另一种极端佛陀也反对的,折磨自己的身体,行无畏的苦行,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痛苦,佛陀也是反对的,所以佛陀不走这两个极端而依据中道。


而所谓的中道,具体而言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讲完了八正道以后,佛陀讲了四圣谛,也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苦、集、灭、道。


什么是苦?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这个八苦大家一般都熟悉前面四苦,生老病死。但是怨憎会,就是你这一辈子总归要碰到你不喜欢的,你怨恨的,甚至你憎恶的人或者事情。


爱别离,你在无穷的轮回当中,如果你不摆脱轮回,你总归是这样,你总归要和自己所爱的人、所爱的事情,别离的。后面两苦就非常非常了不起,用一句是俗话讲,现在年轻人流行的话讲就很高级,求不得。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前六苦都是求不得,为什么求不得呢?你想求不生,你不可能,得不到,你想求不老,你不可能,得不到,你想求不病,你不可能,得不到,你想求不死,你想求不要怨憎会,你想求不要爱别离,你都求不得,你得不到。那么第八苦是所有这些的最深层次的原因叫五取蕴。


你看八正道,四圣谛。但是接着佛陀讲了什么呢?佛陀讲了一段话,太重要了,说,我是根据缘起的理论而觉悟的,我悟到了缘起,我才觉悟了。唯有理解了因缘才成为佛陀。你们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任何一样都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牵着一个,离开了这个就没有那个,所以它是一种缘起。大家听一听,这是从梵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哦,佛陀讲,我是根据缘起而觉醒,只有理解因缘,才成为佛陀,成为一个觉悟者。 


这不就很明白了吗?佛陀把因缘或者十二缘生看得有多么重要,它在佛教里边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一个地位。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一听佛说我们就知道了。


那么《心经》在这里讲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的就是十二因缘,和前面的一样,前面不是“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吗,取了十八界的第一个和第十八个,来概括的十八界,把中间省了。那么“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是把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每一个因缘叫一支,十二因缘也叫十二支,第一支和最后一支的名字列出来,省略了中间十个。 


那么十二因缘也就十二支的第一支就是无明,最后一支也就是老死第十二支,它就把它列举出来,概括了,来概括列举的十二因缘。它跟你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实际上要跟你讲的是十二因缘的本性真相,讲的是最重要的一段学说。


那么这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叫十二支,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呢?这个留待下一讲,我再为您讲述。感谢您的垂听,今天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


欢迎加入《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官方社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回复“学佛”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秦岩_sz

    赞叹钱老师的智慧与慈悲,老师功德无量🙏

    1385925bmgs 回复 @秦岩_sz: 慈悲还收会员。不办会员不给听

  • lydia_ic5

    外围讲的太多。到实质的地方而一带而过。

    小兵G 回复 @lydia_ic5: 外围资料总结得好,核心的东西讲得很一般

  • dr7802

    太短了,不过瘾

  • Appleeyoung

    小编编撰的讲稿里面错别字太多,实在有负钱文忠教授啊!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_XO 回复 @Appleeyoung: AI,人工智能自动根据音频识别出来的,类似微信的语音转文字。所以错误多。不是人为编撰的

  • 朱一芃

    佛讲空是说心念,心态。如果佛还有现代科技背景和话语体系,会说空简单如下:空就像看5D电影和VR视频一样看待现实生活。

    听友97212351 回复 @朱一芃: 大师我悟了!

  • 无色无相君

    五取蕴苦的意思是:我们对五蕴(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 阿拉丁哥哥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 慧心一笑_75

    从十八界看出了佛教的系统性

  • 不求也是求

    个人认为,十八层地狱就是暗寓是十八界,着于十八界,永世轮转!对应的是,心出离十八界,既见如来!

    寒露葳葳 回复 @不求也是求: 佛教学说中有十八层地狱吗?

  • 小咖喱黄不辣Q

    这集真是涨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