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12 | 佛教的中道:不执着于空相,也不执着于色相

心经12 | 佛教的中道:不执着于空相,也不执着于色相

00:00
15:44

15-心经12  佛教的中道不执着于空相,也不执着于色相


知识点



1、波惹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也称《心经》。全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典,由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其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西藏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全经260字。


2、苦果:



 苦果,是指痛苦果报。种因得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种恶因结苦果。今生的乐果皆来自过去世的善业,而今生的苦果则来自过去世的恶业,所谓“业不作不得,业已作不失”。要想不受苦果,唯有先从明白苦因着手,进而不造苦因,便可不受苦果了。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对于苦,菩萨以不制造苦的原因为根本的解决方法。然而,凡夫却只会一味躲避苦的结果,一旦遇到痛苦的事,就希望赶快逃离,在逃的过程中还拚命制造另一个苦的原因而不自知。其实苦的结果有点像自己的影子,正所谓「如影随形」,就像在光天化日之下,想要把自己的影子甩掉一样,即使拚命地跑、跑得疲倦不堪,影子却还是跟随在左右。除非自己的身体消失,影子才会不见。


  所以,如果我们不停制造苦的原因,苦的结果势必永远追随着我们,就像吃完饭后,桌上的残羹剩菜、汤汤水水总要自己收拾,即使花钱请别人帮忙收拾,所花的钱也要靠自己去赚。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因果循环的结果,逃避痛苦是没有用的!只有面对它、接受它,才不会继续受苦。不过,最好的方法还是不要继续制造苦的原因。


  因此,想要离苦得乐,就要减少苦因,而修「道」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在修道的过程之中,我们的智慧会逐渐增长,而能够运用智慧调整自己的内心,明了现在所受的种种苦难,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并产生面对苦果的勇气。如此一来,就不会痛苦了,也不再怨天尤人、逃避现实,而能够勇敢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不会继续替自己与他人制造困扰,同时也会把引发困扰、苦难的原因,减至最低。苦的原因减少了,苦的结果也会减轻,这就是修道。


  所以,行于正道的佛教徒,不但能努力减少苦因、接受苦果,还会多替他人设想而广结善缘,相对的,他人也会对你有所回馈。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回馈,也不用在意,也许是因为时机未到,也许是我们过去曾经亏欠过对方,现在的付出等于是在还债,只要这么一想,心里就会豁然开朗了。


  如果我们真能不再制造苦因、不逃避苦果,到最后,当苦的原因完全没有了,苦的果报也接受完了,就是「灭」的时候。「灭」了之后,就能够使我们解脱自在,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圣人




3、苦行:


说到佛教里所说的苦行,很多人都认为,苦行就是要去受苦,要吃苦,要每天干着最苦、最脏、最累的事,连正常、健康的生活都不要,就是大苦行,大修行。所谓的修苦行就是什么好的都不能要,坏的都要拿来磨炼自己!热了不能吹电扇,冷了不能开空调,不能用热水,夏天再热也要去顶着太阳去干活,冬天再冷也要顶着霜雪去洗凉水澡。每天做着最脏、最累、最苦的事,就是修苦行,这样修行才有大成就,这种的修行者往往也会被很多佛教徒崇拜得五体投地!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在一切诸法当中,色与空是相互通达、圆融同一的,世间无一色不空。从这个空性的角度讲,但是从色的角度讲,空性你是空的,但是你也是气势存在的,你是要发挥作用,而你是要在日常流行的,所以无一色,不显征性,不显空性。




    2、假设是空的,它有空性的,它因为是根据因缘而生的,它是相对的相待的,所以我们说它是假的。但是色又可以说是因缘,有什么叫因缘?有,它是根据因缘而起的,而因缘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色受想行识,这不就是五运嘛,那么五运当中以色源为首,既然色是相待假而因缘由,从相待性的角度讲它是假的,从姻缘这个角度讲,它是有的。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波惹波罗蜜多心经。在前面一讲当中我开始为您逐字讲述心经中最重要的一句。当然心经篇幅很短,应该说是字诸己无一字不重要,但是相对来说,这个 16 字的一句是特别重要的。这 16 个字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因为这一句很多学者认为他是佛祖释迦牟尼波若学说的真谛所在,或者说波惹学说真谛的开端,因此它也是佛教 84000 法门的核心要义。那么这 16 个字当然重要,我们在上一讲为您讲述了前八个字,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里边主要讲述的是空反问叫苏尼亚达和瑟反文叫 Ruba 之间的关系。
     这 8 个字要讲的无非是 rule 里边这些是代表各种有形的、有样态的这种物质性的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肉身robug,那么这个 robug 或者说我们的肉身是由业力所造的,叶凡文叫嘎了吗?而业力又是由什么所造的?是往心所造的,也就是我们这种虚妄的、错误的这样一种心思或者心力所造的。而因为每个人都会照业,所以你就会不得不去领受,去感受苦果,有业力就有后果嘛,对吧?你就会感受这个苦果,这样你就逃脱不了这样一种局面,或者说逃脱不了这样的一种关系。就是你这一次你要来到这个世界,你以这个色生或者肉身来到这个世界,而你必然要偿还国报。就今生你要领受上一世的业报,而未来你又要感受或者领受现世的苦果。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流转,周而复始,没完没了,你只有修善更去超越这种人回,否则这个轮回永无终结。
    那么当然大家都想去超越这个轮回,不要去不停的去领受夜报的苦果,这就叫堕落苦海,谁都不想堕入苦海,大家都想去超越。然而有些人超越的方法不对,因为对色和空的关系,他认识的不。,对。这些人佛经中一般把他们称作外道,外道当中他的错误认识主要有这么两种,比如一种他就认为色如果灭了,就是空,他把色和空的关系理解的比较简单,其实色和空的关系是非常精妙复杂的,我在上一讲已经为您做了一些讲述。
    那么有些人就认为色如果灭了就是空,这样佛教把它称作什么呢?称作顽空,顽固的执着与空。他们认为这样,那我就追求清心寡欲,我就一味的羞耻,极端的苦行,我把这事都给灭了,那么剩下就是空,这是一种观点,而这种观点是释迦摩尼非常反对的,因为释迦摩尼在成佛前就修行过各种各样骇人听闻的极端的苦行,但是他并没有觉悟,并没有成佛。
     这个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听一听,我为大家讲述过,大概有 60 多集佛陀这一生的专辑,里边就提到释迦摩尼成佛前修行各种苦行。那么也就是说,在觉悟前,在成为佛陀之前的释迦摩尼,曾经有一度也持这样的态度,也落入了玩空这么一种误解当中。而有的人就认为他要坚持断灭空,他坚持这么一种见解,那么这一种人和一味的清心寡欲、羞耻极端苦行的人相比,他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认为人生既然总归是空,或者说人生是由这个五运组成的。我们前面讲过吗?五运皆空,既然五运是接空的话,那么你就没有什么现世的道德可言,也没有解脱可言。那我还追求个什么?我干脆就想干什么干什么,什么爽干什么啊?那么这个结果当然就是胡作非为了,那这个结果,这些人以为我得到了真谛,实际上由于这种误解,也是另一种的执着,种下了更多的苦阴,留给自己更多的恶果,是吧?那么你如果不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就会堕入各种各样的误解,不停的造业,不停的忍受后果。
     那么接着这八个字,紧接着又用八个字进行了强调和反复的伸缩,那这八个字就是色,即是空,空气实施。对于这 16 个字的反复的伸缩,国外有一些特别是西方研究佛学的学者而并不太在意,因为他们认为这里边就是佛经的一种简单的习惯性的重复。有的学者比非常著名的西方的研究波若学说和新经的学者就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设计是空,空计是色,翻译成什么呢?说色是空寂的,寂寞的寂,空寂本身就是色,色与空寂没有差异,这么翻完全是对的,但是显现不出佛经的反复伸缩,反复的这个伸缩,担心你不够理解,不够重视。设计是空,他讲的是什么呢?空并不是那种突的乌,突突的空,空是要落实在色的相对性或者相待性中的,而色也不是毫无依据的荒谬的事物。射制胜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质的征信,也就是空性,没有空,射就没地方安放了。在一切诸法当中,色与空是相互通达、圆融同一的,世间无一色不空。从这个空性的角度讲,但是从色的角度讲,空性你是空的,但是你也是气势存在的,你是要发挥作用,而你是要在日常流行的,所以无一色,不显征性,不显空性。空和色确实是两个极端,但是这两个极端不是说相互隔绝,老死不想往来的,而是彼此包含着对方,甚至彼此就以对方为自己的一个本性。世间无一物不空,所以世间也无一物不有。学习佛学的人,亲近佛教文化的人,特别关键的一点是,不要执着于任何一端,不要执着于任何一级,要做到既不执着于空想,也不执着于设想。佛教的所有的精神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一种忠道,不执着,不极端。所以这里又给大家强调了,设计是空,空即是四,还是要给您强调,就你一定要明白 Ruba 和匈 Nia 大的关系是彼此包含的,色也包括了空气,那空气也要凭借着色而发挥作用,而呈现在这个色戒,也就是这个世界当中。所以新经开始又就用这 16 个字,等于说把它的这个核心要义先呈现给大家,由这 16 个字当然就可以引出进一步的推论,这个推论就是什么呢?受想行事亦复如是。受想形式我们怎么来理解?根据,因为色韵是空,而又因空而相待?假设是空的,它有空性的,它因为是根据因缘而生的,它是相对的相待的,所以我们说它是假的。但是色又可以说是因缘,有什么叫因缘?有,它是根据因缘而起的,而因缘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色受想行识,这不就是五运嘛,那么五运当中以色源为首,既然色是相待假而因缘由,从相待性的角度讲它是假的,从姻缘这个角度讲,它是有的。
     那么接着的兽想行识当然也是如此瘦,在繁文当中,我们知道叫Vidana,那么一般瘦就是感受,或者就是知觉,想思想的想反问叫桑基尼亚,其实就是一种概念,一般现在西方的佛教研究者把它翻译成概念。而行反问叫sunscared,它的意思是发挥或者起到条件作用的某种力,一种力量,一种false,英语叫一种力量,是反问叫vijina,也就是意思,也就是既然色是空气的,而空气本身就是色,色与空气没有差异,那么知觉也就是受,概念,也就是想起条件作用的力量,也就是行。还有意思,也就是事设受想行事。这个五运都是如此,逆夫如石。因为前面我们在心经刚开始的时候讲过召见五蕴皆空,这里讲的五蕴皆空。那么这里又补一句,授响行识一幅如是讲,涉不一空,空不一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授响形式一幅如是,也就是讲五运是空的。但是这个空是什么?是因原有,这个空不是虚无,它还是要在这个世间要发挥作用,要呈现的。所以补一句授响形式,伊弗鲁斯。因为这一句特别重要,所以在这里反复生说,各位一定要理解心经在这里的生意。今天这一讲,我就为您先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捶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妄心和苦果 

在前面一讲当中,我开始为您逐字讲述《心经》中最重要的一句。当然《心经》篇幅很短,应该说是字字珠玑,无一字不重要,但是相对来说,这个十六字的一句,是特别重要。这十六个字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这一句,很多学者认为它是佛祖释迦牟尼般若学说的真谛所在,或者说般若学说真谛的开端。因此它也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要义。那么这十六个字当然重要。 



我们在上一讲为您讲述了前八个字,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里边主要讲述的是空,梵文叫(梵音)。和色,梵文叫(梵音)之间的关系。这八个字要讲的,无非是(梵音)里边这些是代表各种有形的有样态的这种物质性的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肉身,(梵音)。那么这个(梵音),或者说我们的肉身是由业力所造的。


业,梵文叫Karma,而业力又是由什么所造的呢,是妄心所造的,也就是我们这种一种虚妄的、错误的,这样一种心思或者心力所造的。而因为每个人都会造业,所以你就会不得不去领受去感受苦果,有业力就有后果,对吧?你就会感受苦果。 


这样你就逃脱不了这样一种局面,或者说逃脱不了这样的一种关系。就是你这一次你要来到这个世界,你以这个色身或者肉身来到这个世界,而你必然要偿还果报。就今生你要领受上一世的业报,而未来你又要感受或者领受现世的业报,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流转,周而复始,没完没了。你只有修善根去超越这种轮回,否则这个轮回永无终结。



何为外道 

那么当然大家都想去超越轮回,不要不停地去领受业报的苦果,这就叫堕落苦海,谁都不想堕落苦海,大家都想去超越。然后有些人超越的方法不对,因为对色和空的关系,他认识的不对。这些人,佛经中一般把他们称作外道。



外道当中,他的错误认识主要有这么两种,比如一种,他就认为色如果灭了,就是空。他把色和空的关系理解得比较简单,其实色和空的关系是非常精妙复杂的,我在上一讲已经为您做了一些讲述。



顽空
那么有些人就认为色如果灭了就是空。这样佛教把它称作什么呢?称作顽空,顽固地执着于空。他们认为这样,那我就追求清心寡欲,我就一味的修持极端的苦行,我把这色都给灭了,那么剩下就是空。这是一种观点,而这种观点是释迦牟尼非常反对的。 



因为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就修行过各种各样骇人听闻的、极端的苦行。但是他并没有觉悟,并没有成佛,这个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听一听。我为大家讲述过,大概有60多集佛陀这一生的传记,里边就提到释迦牟尼成佛前,修行各种苦行。那么也就是说在觉悟前,在成为佛陀之前的释迦牟尼,曾经有一度也持这样的态度,也落入了顽空,这么一种误解当中。


而有的人就认为他要坚持断灭空,他坚持这么一种见解。那么这一种人和一昧的清心寡欲,修持极端苦行的人相比,他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认为人生既然总归是空,或者说人生是由五蕴组成的。


我们前面讲过五蕴皆空,既然五蕴是皆空的话,那么你就没有什么现世的道德可言,也没有解脱可言,那我还追求什么?我干脆就想干什么干什么,什么爽干什么。那么这个结果当然就是胡作非为了。


那这个结果,而这些人以为我得到了真谛,实际上由于这种误解也是另一种的执着,中下了更多的苦因,留给自己更多的恶果。是吧?那么你如果不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就会堕入各种各样的误解,不停地造业,不停地忍受后果。


那么接着这八个字,紧接着又用八个字,进行了强调和反复的申说。这八个字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于这16个字的反复的申说,国外有一些特别是西方研究佛学的学者,并不太在意。因为他们认为这里边就是佛经的一种简单的习惯性的重复。


有的学者,比如非常著名的西方的研究般若学说和《心经》的学者,就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翻译成什么呢?说色是空寂,寂寞的寂,空寂本身就是色,色与空寂没有差异。这么翻完全是对的,但是显现不出佛经的反复申说。反复地申说,担心你不够理解,不够重视。 


色即是空,它讲的是什么呢?空。并不是那种突的,乌突突的空。空是要落实在色的相对性或者相待性中的。而色,也不是毫无依据的、荒谬的色。色自身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质的真性,也就是空性。没有空,色就没地方安放了。


在一切诸法当中,色与空是相互通达,圆融同一的。世间无一色不空,从空性的角度讲,但是从色的角度讲,空性,你是空的,但是你也是切实存在的,你是要发挥作用,而你是要在日常流行的。所以无一色不显真性,不显空性。空和色确实是两个极端,但是这两个极端不是说相互隔绝,老死不相往来的,而是彼此包含着对方,甚至彼此就以对方为自己的一个本性。 



世间无一物不空,所以世间也无一无不有。学习佛学的人,亲近佛教文化的人,特别关键的一点是,不要执著于任何一端,不要执著于任何一极,要做到既不执着于空相,也不执着于色相。


佛教的所有的精神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一种中道,不执着、不极端,所以这里又给大家强调了,色即是空,空既是色,还是要给您强调。你一定要明白,(梵音)和(梵音)的关系是彼此包含的,色也包括了空性,空性也要凭借着色而发挥作用,而呈现在这个色界也就是这个世界当中。 


所以《心经》开始,又用这16个字来把它的核心要义先呈现给大家。由这16个字,当然就可以引出进一步的推论。这个推论就是什么呢?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我们怎么来理解?根据,因为色蕴是空,而又因空,而相待假,色是空的,它有空性的。它因为是根据因缘而生的,它是相对的、相待的,所以我们说它是假的。但是色,又可以说是因缘有,什么叫因缘有,它是根据因缘而起的,而因缘是真实不虚的。 


那么,色受想行识,这不就是五蕴吗?那么五蕴当中以色蕴为首,既然色是相待假,而因缘有,从相待性的角度讲,它是假的。从因缘这个角度讲,它是有的。那么接着的受想行识,当然也是如此。


受在梵文当中,我们知道叫(梵音),那么一般,受就是感受或者知觉。想,思想的想。梵文叫(梵音),其实就是一种概念。一般现在西方的佛教研究者把它翻译成概念,而行,梵文叫(梵音),它的意思是发挥或者起到调节作用的某种力,一种力量。一种force英语叫,一种力量。识,梵文叫(梵音),也就是意识,也就是既然色是空寂的,而空寂本身就是色,色与空寂没有差异。那么知觉也就是受。概念,也就是想。起调节作用的力量,也就是行。还有意识,也就是识。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都是如此,亦复如是。


因为前面我们在《心经》刚开始的时候讲过,照见五蕴皆空,这里讲的五蕴皆空。那么这里又补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讲,五蕴是空的,但是这个空是什么?是因缘有。这个空不是虚的,它还是要在这个世间要发挥作用,要呈现的。所以补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此。因为这一句特别重要,所以在这里反复申说,各位一定要理解《心经》在这里的深意。


今天这一讲,我就为您先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欢迎加入《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官方社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回复“学佛”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赵海崚

    执着于不执着,其实,何尝又不是一种悲哀,花了许多精神,还是选择了一端。即便跳脱出来,不在圈内,或做壁上观,或隔岸观火,或者熟视无睹,但还是会拘泥于立场、观点、道理,经验....抽丝剥茧,原本以为,到头来可以获取一道理,哪怕再丑陋,也是不虚此行。。。可一切或者以科学为名,或者以思想为型。道,落下的影,终究只是一影而已,按图索骥,譬如刻舟求剑。。。或许此生即是过往之劫数吧……渡,何必渡,如何得渡,何必求渡,渡无可渡,也无所渡,哈哈哈哈哈,终究是无边的寂寞啊

    一人听说 回复 @赵海崚: 你的评论太好了

  • 杨砚龙

    我觉得,和易经的阴阳思维是一样的,阴不是阳,阳也不是阴(对立性)。阴离不开阳,阳也离不开阴,他们是同一的,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同一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因缘和合)有了变化,阴变成了阳,阳变成了阴,也就是,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变化性和转化性)。这和色与空的辨证关系不是一样么?

    杨砚龙 回复 @杨砚龙: 从近期来看,物质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没有空,从长远来看,从未来来看,所有的物质最终都会变没有,都回归空,所以色即是空,但是空的也不会长久的控,他也会通过各种因缘和合又变成了色,也就是物质。所以空即是色。这还是一个运动中的相对和绝对的概念。

  • ellenlisa

    讲得不怎么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没讲明白,因缘果报本身有道理,但不能作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解释。建议取消收费,真的不值呢。

    纯粹的老书虫 回复 @ellenlisa: 看到评论很搞笑,这不行那不行,来你写一50字的佛解让大家评论一下,让我们也开开眼。

  • 金谷易客

    佛教界(不论学者、居士、还是出家人)对空有的思想大概有3种:第一种最流行的就是空宗观点,即因缘有,自性空,也就是一切的人事物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不存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又存在了;第二种是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有其实可以转换,比如现在这没有房子,人们可以建,建就有了,空成为有,但是房子可以拆了,有又变成空,类似于道家的阴阳,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第三种是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梦,梦里的有也是没有,梦里的没有更是没有了,空和有都是没有所以相同,但是梦里没有还有梦外的阿赖耶识,所以有阿赖耶识缘起,还会有因果。

    1345312vygf 回复 @金谷易客: 佛学最深层次的空是真空,但不是断灭空,因为空中妙有,世界万物,连佛也是出自真空,真空也就是自性,也是如来实相,也是老子讲的“道”。空性和真空不同,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但没有哪个是独立存在的,比如我们的躯体,简单的讲都是由各个器官、血肉毛发等组成的,如果没有以上这些东西组成,那么就没有我们这副躯体,所以说我们的躯体就是空性。同样的道理,各个器官也是由各种细胞呀,甚至原子等组成的!色即是空,意思是说万物皆是空性;空即是色,意思是说世间万物皆出自真空,万物一体,所以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第一个空是空性,第二个空是真空,但真空妙有!希望你能理解

  • 般若波罗蜜多SSY

    可能钱先生炫技梵文和巴利文多些(上海口音的梵文)反而对佛经本身修行不高,听众是来学习的。不想知道您是否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秀过。

    名字帅有毛用 回复 @乌托邦安然: 我在火车站等车,从一个失去双腿的人面前走过,他说我在给他秀我的双腿,要我把腿锯掉

  • 苏子御

    每一讲有点重复上一讲的感觉。希望可以更加简练一点,这样每一讲内容多些。现在每一讲已经有点短。

    JSWJQH1995 回复 @白龙的尾戒: 你在饭店里面点的菜不好吃,电影院里看的电影不好看,都是可以说的

  • JSWJQH1995

    老钱还是没有讲清楚。空和色是一体两面,就像电磁,时空,质能。你用什么心去看,就可以看到色或者空,或者色与空的混合。

    人间李老头 回复 @JSWJQH1995: 寸一斗高?

  • 听友125376132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每个人都会造孽,今生偿还上世业报,未来要领受现时的恶果。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流转,周而复始,没完没了。只有修善缘,去超越这轮回,才能脱离苦海。

    孙林根 回复 @听友125376132: 我死了就解脱了,我不信死了也不能解脱

  • 芦花_k1

    可不可以只用中文讲述,之间插入的梵文没有多少意义,还影响听课效果

    白龙的尾戒 回复 @芦花_k1: 不可以

  • Lily_d1s

    没讲清楚,只背了概念

    听友405430629 回复 @Lily_d1s: 清楚和不清楚,就像空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