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讲:赵孟頫《洛神赋》的典雅中正境界

第54讲:赵孟頫《洛神赋》的典雅中正境界

00:00
10:31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人。本为宋朝宗室,宋亡后被荐举入元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是元代成就最高的书画家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政治上的赵孟頫,后人多有讥评。而艺术上的赵孟頫,却有不可忽视的书、画、诗、文成就:博学多才,善诗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


赵孟頫很小就临池学书,坚持走一条书法正路。他一生都醉心于“二王”书法,不取南宋以来的书法衰退书风,而是倡导以“二王”法为准则。他以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王献之的《洛神赋》作为自己主攻的书法经典,不遗余力地反复临习摹写,在用笔、结体、风格、神韵等方面,多有书法领悟和真知灼见。经过长期的临写和体味,赵孟頫终于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以“二王”为风范而又有自己鲜明特点的“赵体”。其多幅《临兰亭序》和《兰亭序十三跋》显示出对王羲之《兰亭序》热爱和崇敬;其行书《洛神赋》显示出对王献之《洛神赋》矢志不渝的跟随学习,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重要标志。


赵孟頫《洛神赋》风骨内含,神采外溢,将文学与书法完美结合起来。《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中一些名句脍炙人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穠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在赵孟頫《洛神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赵孟頫一生书写《洛神赋》多次,现在可见到的就有六种本子:

一、大德元年(1297年)为清夫所书,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二、大德三年(1299年)书,秋碧堂刻本,现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三、大德四年(1300年)为盛逸民所书,现为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

四、大德五年(1301年)书,筠清馆法帖;

五、大德末至大初(1308年左右)书,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六,延祐六年(1319年)书,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赵孟頫《洛神赋》六种本子,显示出赵孟頫一生走进经典、酷爱二王书法的生命轨迹,也彰显出其人书俱老、晚年愈来愈佳的历史脉络。


总体上看,赵孟頫《洛神赋》具有以下一些审美特征。

其一,行书兼楷书的总体风貌,在点画、结体、风格上,深得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既有王献之妍美洒脱之风,又有王羲之豪宕端正之概。可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其二,笔法一丝不苟,严谨中正,方圆兼顾。笔与笔之间疏密有度,挺劲的线条和丰腴的点画互相呼应,飘逸的连笔和厚重的点画彼此照应。俊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显示出赵孟頫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美学特色。


其三,结体偏扁,结构均衡,姿态潇洒,圆润灵秀。一些字颇有“二王”的神韵,但有些字又跳出“二王”,具有了自己的风格面貌。字体结构上追求笔法古茂和线条灵秀的同一,行笔平正敦厚与牵丝轻盈的统一。


其四,章法上,行气疏朗,行距匀称、不激不励,中正平和。为了营造出一种恬淡、平和的整体格调,赵孟頫在行笔和章法调度上,尽弃时尚,力追古法。左右映带、上下呼应,淡墨和浓墨形成不同的布局节奏。一篇之中时而楷书,时而行书,时候草书,使得章法结体上充满了张力和变化,气脉连贯,雍容典雅。章法中纵有行、横无列,呼应成章,温润平和,体现了儒家美学的“中和之美”。


后世对赵孟頫的《洛神赋》评价颇高。元代书法家李倜认为:“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高启:“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诚哉斯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兰花飘香沁遠

    为什么王老师写字时,手老要晃来晃去呢?看得有些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