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讲:《石门颂》的圆劲流畅

第39讲:《石门颂》的圆劲流畅

00:00
10:13

各位朋友,我们进入实战阶段。

隶书,它的美是像汉代的建筑一样,宽博平整,包容。所以我们今天讲的《石门颂》,可以看出它的特点非常鲜明。我们都说汉代是一个大汉气象,它是中华民族很自豪的一个朝代,它的书法和它的时代紧密相关。


《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简称叫做《石门颂》。诞生年代很早,公元148年,也就说距今天已经是将近2000年了,由当时的汉中太守王升撰文写的这篇文章,书佐王戎书丹写成的。书法刻于山石之上,是一个摩崖石刻。什么叫摩崖石刻?在巨大山石上刻写。正是因为由于它不是写在一块光滑的一个石碑身上,而是写在一个山石之上,所以他只能依照山石的起伏变化写。我们知道,山上的石头不会那么平整,不会打磨。所以他的字随物赋形,随山势而走,显得苍茫。也有人把它称之为隶书中的草书,你看看是不是有点像啊,它的碑高二米六一,宽度2米05,可以说是一块很大的碑。它的字体,疏放、放纵,它不是太严谨,不是太拘束,体势比较瘦劲。


我们知道,在山石粗糙的石头上刻字很难,所以它的线条稍微偏细,它不可能像一个很软的比较好刻的石头上刻的很精细,它和《西狭颂》等称为“汉三颂”很著名。这个帖的内容我就不再去分析了,因为那是你今后上了大学以后,我们在讲大学书法课的时候要讲内容和形式。今天我只是讲一讲它的形式美,它有三点。


第一,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究竟我是拿毛笔把这个股字这个股字那些抖抖嗖嗖的线条都抖嗖出来吗?不用。因为这个抖抖嗖嗖线条不是当时刻碑人的本意,而是山石表面凹凸不平,所以它只能以形赋形。,所以它刻出来是这样的情况。还有我们都知道经过了1800多年,风雨日晒是老天爷作美。《石门頌》不是当时刻的原生态,它经过风吹日晒,日渐剥落更加苍茫,二今天你拿一支毛笔把那种苍茫感抖出来,那是错的。只要写出它的基本线条就行了。当然也不能写得太光滑,略微用笔瓷实、涩一点、慢一点,就会出现这种苍茫况。所以当时的书法家不可能写的很精美,很精确。那么今天我们写的时候稍微粗犷一点,还能回到它的原意,他有一种朦胧之美就是朦朦胧胧的,似乎看不是很清楚,你看看故、司、隶这三个字是不是有点朦朦胧胧,有点欲断还连的感觉。


《石门頌》带有一种草法,就是他写的方法很粗犷,司字把口往上提,这个“疏可跑马”,你看下面的部分,很宽的部分,很空的部分似乎可以跑马。“密不透风”,上边很细的线条,好像连风都透不过去。再看这个故字,它的结体上边,这个十字写得很大,而下面那个口写得很小,反文上面很小,下边完全拉开,一般的人写到这个位置,你觉得好不好看?也好看。他拉了这么长,这就叫做是挺拔、拓展、纵横。也有人评价:置之险地而后生。就是说它写到这个位置的时候也是很好看的,结构很均衡的一个字,他继续往前,很险,所以上边的笔画朝上下边笔画拉长,构成了他的特别的趣味。


这就是我们在写《石门颂》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些情况。那么它的特点是线条比较粗犷,结构比较宽博。章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依山而行,长长短短有很多的结体是一种自由状态。我们把它称之为天真、浪漫、错落、洒脱、新奇、飘逸。这是我们在写《石门颂》需要注意的。最后在写的时候建议用的墨不要太湿、太润。要尽可能稍微用浓一点的墨,甚至枯、焦一点的,枯就是水分少,焦也是少水。这样写出来的感觉才有《石门颂》的感觉。总之,《石门颂》是中国隶书当中的精品,是最粗犷最洒脱的一款。书法值得大家好好练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心读诗书

    感谢老师分享!补充一下:石门颂,刻在石门隧道内西壁,人工开凿后的山石,相对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