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石鼓文》的浑穆之美

第33讲《石鼓文》的浑穆之美

00:00
11:38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先讲解《石鼓文》,再临习《石鼓文》。


《石鼓文》望文生义,是在石头的鼓形上边刻的字。它有几个疑问,有几个鼓?十个。一共刻了多少字?刻了718个字。从什么时间刻的?争论很大。郭沫若认为是公元前770年左右,距今天2700年到2800年左右刻的。李学勤先生认为是公元前525年刻的,距今天大概不到2600年。我自己的看法是比孔子略早,基本上赞成李学勤先生的现古学的成果,认为距今天大约2600年。清朝还有一些考古学家,考据学家,他们认为是三国、晋朝做出来的。因为这个鼓在唐朝被发现的,十个鼓。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今天这些鼓上面的文字大多已经消失,现在我这本书还剩下了462个字。462个字都是经过整理后,所以大家看到比较干净。其实石头的剥落,我们临摹的时候,拿到原作就很清楚了。这是第一个问题。它产生于什么时候。写的什么内容?写的是大篆的四言诗,主要歌颂秦王出猎的局面。所以是对一个国家打猎的最高元首,国家欣欣向荣的歌颂。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石鼓文》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地位?这个地位很高。它是大篆向小篆过渡的最精彩的一页。所以像吴昌硕、王国维、王国维的老师罗振玉都临摹,吴昌硕多次临摹《石鼓文》,王老师也再临摹。要写好篆书,《石鼓文》是必经之途。《石鼓文》的特点是字形和小篆不一样:小篆偏长,李斯《泰山石刻》,我们可以看出来。而《石鼓文》偏方,方中略长,非常潇洒自然,线条变化很多。它可以说是上承金文、甲骨文,下开小篆的先河。


我们临习的时候要注意它用笔的使转。什么叫使转?我们知道楷书、隶书都是方折。就是当我们要拐弯要拐90度的时候是出方,而篆书包括《石鼓文》的大篆,李斯的小篆都是出圆,它有点像自行车拐弯,它不可能拐一个直角,它拐的圆形.它就有几个要求,第一,左右要对称,所以它是一种装饰美。第二,它的线条等粗。它不像楷书,更不像草书,忽然一个字笔画很粗,突然有些线条又很细,通过粗细、枯润、长短、大小对比产生一种美。篆书不这样。它就是一种整饬的美,一种均衡的美,一种整齐的美,但是又太整齐太均衡容易“状如算子”——算盘珠子,那就不是书法了。所以《石鼓文》很重视线条的角度,就它出锋出的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取舍,使得它就是像天女散花满眼充满了贵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临习《石鼓文》对我们进入篆书学会使转,学会平衡对称,学会线条的匀速前进,甚至学会拧锋——拐弯的时候笔略微旋转的笔锋,都有好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一天王羲之在写字,他儿子王献之说:古之书法,都是古代朴素,而今天研美,就是今天更加优美一些。那么“大人宜改体”,什么意思呢?就是王羲之里的书法里边,他老爸的书法里边又有篆书,又有隶书,还有章草等等——就是过去历史上的书法,大篆比如说《石鼓文》,李斯的《泰山石刻》小篆,还有皇象的比如说章草等等,还有张芝的一些草书,都集中在王羲之书法中。王献之就给他爸出一个主意,你把这些都扔掉,你就写纯粹的今草。就写今天的那种研美的线条。王羲之笑笑说道:恰好把这些古代的所有东西——篆书的使转,隶书的燕尾,章草的笔法,用在我书法中它才丰富多彩。它告诉我们,学书法不能像搬包谷,搬一个扔一个,他把前人所有的成果,汇集在自己的书法作品当中,你的书法作品才会丰茂,才会厚实,才不会单薄。好了,我们开始来临摹著名的《石鼓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牧童乐晓

    同意

  • RRJJ

    讲的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