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苏轼是怎么怼上司的?

第7讲:苏轼是怎么怼上司的?

00:00
12:02

《细说苏轼:千古文豪修炼之路》第7讲:苏轼是怎么怼上司的?


“乐经典,慧人生”,欢迎大家来到卓越大语文的课堂,我是卓越大语文的赵卫平老师。


上一讲,我们讲了苏轼在制科考试中,取得了北宋开国以来最好的成绩,走马上任了第一份官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他一上任就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生活虽然繁忙但很充实。


没想到好景不长,来了一个新上司陈希亮,他看苏轼哪里都不顺眼,处处给苏轼难堪。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之间那些啼笑皆非的故事。欢迎大家收听《细说苏轼:千古文豪修炼之路》之生平篇第七讲:看苏轼是怎么怼上司的。



话说,这个陈希亮和苏轼,是同乡,都是四川眉山人,比苏轼大30岁,为人刚正不阿、非常严格,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古板,处事不留一点情面;而苏轼才气过人,生性洒脱,不拘小节,初出茅庐,缺乏从政经验,在官场上不知屈伸,不够沉稳内敛,往往锋芒太露,咄咄逼人,而且还不擅长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所以,两人相处,摩擦难免。


陈希亮觉得苏轼这个后生太过骄傲了,于是决定给他来个下马威。


这天陈希亮在官府,看到有个人很尊敬地跟苏轼打招呼——“苏贤良,你好啊!”,陈希亮听到这里顿时就生气了,只见他非常讽刺地说:“一个小小的判官,官衙都没坐热,有什么好贤良的?来人,给我把这个人拉下去,痛打五十大板!”结果,愣是把这个恭维苏轼的人当着众人的面饱揍了一顿。


你们想啊,苏轼面子上肯定挂不住啦。他非常尴尬,同时感觉这个顶头上司真的是太讨厌了。他觉得陈希亮就是故意和自己作对的,但是作为下属,苏轼不可能明着和陈希亮叫板,古代人的尊卑次序还是很分明的,他就只能默默地先忍了。


苏轼一直以自己的文章为骄傲,觉得自己的文章天下第一,这基本是公认的,连欧阳修都说“有了苏轼,就没有老夫的立足之地了!”但陈希亮不这么想,苏轼每次上交给陈希亮的公文,陈希亮都会这里改一点,那里改一点,改到最后,苏轼根本就看不出自己文章的影子了。苏轼心里是憋了一肚子的火,不愿意看到他这个上司。


这一年,陈希亮修建了一个亭台,叫“凌虚台”,希望苏轼能为此写一篇文章。苏轼一听,灵机一动,心想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报复陈希亮。于是他抬笔写下了一篇名叫《凌虚台记》的文章,并且在这篇文章中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陈希亮的不满。


比如,苏轼在文章中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呢?一座高台尚且如此,何况人世的得失?如果有人想要借着高位夸耀自己,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篇文章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陈希亮呀陈希亮,荒地会变成亭台,亭台也会变成荒地,你现在是我的上司,说不定哪一天我就变成了你的上司了,如果你非要凭借自己现在位子比我高,就这么自大,那你就错了!”


这篇文章交上去后,陈希亮一看,笑了笑说:“嘿!这小子,是我同乡,我把他当自己的亲孩子,我平时对他严格点,是怕他太顺利,太过骄傲自大,做出一些太张扬的事情,引来灾祸,他居然还记恨在心了”。说着招了招手,叫手下过来说:“这篇文章!一个字都不要改,立马刻在石碑上,立在凌虚台旁。”


苏轼本来以为陈希亮看到这篇文章会非常生气,并且会大改特改,没想到过了几天,在凌虚台,看到文章一字不改刻在石碑上。陈希亮的宽宏大量,让苏轼感到了羞愧难当。


很多年过去了,当苏轼经历了人生中的许多坎坷后,才明白了陈希亮的用心良苦。由此,心中暗生感激,十分尊重陈希亮。苏轼一生很少为他人写传,一生只写过十篇传记,为当代人物写传的只有两篇,而其中一篇就是为陈希亮所写。由此可见,陈希亮对苏轼心目中的地位。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人可能会一直夸你,赞美你,他不一定是为了你好。有些人虽然看起来很严厉,但是很有可能是在为你着想。著名童话《小王子》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要用心去看。”在人生的道路上,希望我们都能用心灵去识别你遇到的每一个人。


很快已经到了苏轼在陕西凤翔任满的时候了,苏轼回到京城又会有哪些风波呢?敬请期待下一讲:王安石变法,苏轼会站哪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91038288

    为啥和康震讲的一模一样,谁抄谁的?

    卓越大语文 回复 @听友191038288: 朋友您好!多谢您的关注。 我们在研发这个《细说苏轼:千古文豪修炼之路》的音频课程的过程中,的确研究和借鉴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林语堂、莫砺锋、王水照、康震、邓凌原等数十位现当代大家的著作,并且也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因此,在一些历史事件的叙述中,难免大同小异;与此同时,与苏轼相关的很多的内容(包括在百度上搜来的),也都是基于苏轼自己所写的文章,后人进行加工和处理的,所以在讲述相关故事内容时,难免会给您造成“似曾相识”的印象。但至于“抄袭”一说,欢迎您用事实说话。多谢!就本章而言,陈公弼与苏轼之间的故事,既有民间传说的成分,也有苏轼为陈公弼所写的传记为证,请您参考。再次感谢您!

  • 瑾灵溪

    喜欢苏轼真的

  • HX王婷

    感谢老师对苏轼的精彩解读,听了7讲,受益匪浅,原来苏轼的故事令人感动

    卓越大语文 回复 @HX王婷: 谢谢你喜欢!希望你能从苏轼的故事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

  • 鱼鹿i

    讲的真好,生动有趣

  • 白头邵翁

    公元1077年,陈希亮去世。十四年后(1091年)经历了大落大起,时年56岁的苏轼偶然读到了史学家范镇(字景仁)当年为陈希亮作的墓志。早就为当年“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心生悔恨,如今对陈希亮又由衷感佩的苏轼,担心“古之遗直”陈希亮的事迹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为后人所知,参照范镇的陈公墓志,又以所闻见补之,写下《陈公弼传》,以为后世君子考览。

  • 白头邵翁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 白头邵翁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 寂寞流疏

    这人是刚正不阿吗?

  • 人生态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