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妙法莲花经》妙在有一个大家能接受的方便法门,这个法门在哪里

29.《妙法莲花经》妙在有一个大家能接受的方便法门,这个法门在哪里

00:00
10:01

佛第07讲 

《妙法莲华经》妙在哪里?


《妙法莲华经》很有意思,

万类、声闻、缘觉、涅槃具在。

这个怎么讲?这是讲的声闻,或者缘觉,或者涅槃,是不可以把它分隔开的。

声闻是什么呢?十八界,十二因缘和最后的般若波罗密多。


六根、六尘、六识构成十八个,叫十八界。


这个十八界都要证得它没有,都要证得它的清净。为什么讲六根清净呢?你六根不清净,你这个根就会吸收六尘里恶的东西、坏的东西,你的六识就会走入一个迷障,所以六根、六尘、六识,这是讲的十八界,这个是一般的凡夫也都要有这个。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个是讲的十二因缘。从无明到老死有十二因缘,这个十二因缘就是

无明缘行,行缘色,色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十二因缘它语言很简练,它就是从略地讲,从无明到老死这十二个过程。实际上佛家是用男女之间的爱情过程,来描述的十二因缘。这个十二因缘其实诸位,通过你们的思维想想,人类的情爱是不是这个过程。可是从生到老死仅仅是一步之遥,这个说法在佛经里,它没有任何唯心的成分,而是法尔如是、如是说、如是真实,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个是讲的缘觉的问题。


涅槃,涅槃是什么呢?,涅槃是讲的: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苦”结果, “集”原因,“灭”寂灭,“道”入道 。


过去不是讲般若吗,

般若是有吗?也是无。你得到了吗?也是无。


《妙法莲花经》很有意思,给懈怠的人取了个名字叫求名,说明古代印度,在一千五六百年前,也有求名求利的。可是佛对他怎么样呢?佛对他也还是佛光普照,也许求名这个人将来会成为一个弥勒。


什么叫无漏实相?漏就是烦恼,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无烦恼。一个人能够到了无漏之境,那就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


所以诸位如果讲见到诸多烦恼的时候,要有一个佛心,要使自己能够证得一个空,什么东西都证得一个空字,那你就没有什么需要去争斗,需要去夺取,需要去玩心计。


《妙法莲花经》妙在什么地方 ?妙在它都用一种方便法门来诱导大家,使大家能够走进一个微妙法门。


这个方便法门《妙法莲花经》举了几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印度有一个老者非常有钱,结果他有个儿子流落街头,这个儿子的母亲又无力抚养他,他就流落街头成为一个非常烂的人。这个富者的确知道这个儿子是他的,结果就派人把他抓回来,抓回来他看见,有这样一个大的富有者,这样有威风的一个人坐在上面,他惶恐得不得了,吓晕了。吓晕了之后呢,这个富者就讲:“他现在还不行,现在还是让他走吧”。他密派了两个人跟在后面,跟在后面这两个人就和他交朋友,讲:“我们去打扫粪便,你愿意不愿意 ?可以得到钱”。这在印度是最肮脏、最鄙俗的工作了。他说:“愿意,可是你钱得先给我”。好,钱先给他。这两个跟着去的人是受到他的父亲指使,逐步地增加工资,他干得非常高兴,一干就干了二十年。


干了二十年,这个父亲还念兹在兹的这个儿子,这个儿子现在在什么地方,他当然非常了解,这两个人随时会告诉他。然后又请来了,请来了以后,他还是感到自己是一个淘粪的人,后来就让他住下来,这个人心智渐渐不像过去那样卑微了,心智渐渐广大了。那个老头子快死了,他把国王、眷属、所有的人都召到他面前来,他说诸位知道,这个淘粪的人是我的儿子,我的全部家产都给他,这个淘粪的儿子这时候,也不像当初那样吓坏了或什么,因为他的心量已经渐渐地不一样了,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从来没有想到得到这些财富,这些财富自然而来了”。


这个故事是讲了个什么故事,就是求佛法有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你艰难苦恨的时候,你心里没有所求,你也不积极表现自己什么东西,不会在人间流露出一些卑鄙相、龌龊相,那么你就做你的工作,到了一定的时候,功成名垂 实至名归,你不想的东西都来了。所以这个故事和我自己的体会,我想也应该这样。你自己着意地去追求你一定得不到,自己不着意追求 ,而孜孜矻矻地去干二十年扫粪的工作,也许你根本没有思考的东西,会来到你的面前,《妙法莲花经》就通过这样很通俗的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佛以方便法门开示甚深三昧,达无漏之胜果,究竟诸法实相。


“如是”即法尔如是,法尔如是怎么讲呢?就是它做如是讲,皆是真实,他所讲的都是真实的。佛不讲一句假话,那就是叫法尔如是。我们讲这个事情非常恰当——法尔如是。就是讲如他所说的皆是真实。


法尔如是这四个字诸位一定要记住,这是佛开示众生的一个终极的无上法门,因为你不能对佛(教)徒或者(信)徒讲假话。



如果讲一个人能够真正体会佛所讲的,所开示的甚深的三昧,这个三昧怎么讲呢?三昧是一个不为外物所动的,一个思维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使你能得到佛教的真谛,不为外物所动的,一个深思的精神状态就得到三昧。这个三昧我们经常也用,可是三昧这个词是一个梵文的翻译词,音译。


世尊从三昧,这时候佛安祥而起,很安详地坐起来,他就告诉舍利子讲

诸佛智慧 甚深无量

其智慧门 难开难入


你们知道在《妙法莲花经》里和《六祖坛经》里,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什么呢?《坛经》是主张顿悟的,可是《坛经》主顿悟的同时也没有否定神秀的渐修,而《妙法莲花经》是比较强调渐修的,甚深无量的佛的智慧,是很难懂 很难入的。因此应该用无数的方便法门引导众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惊起一滩鸥鹭ovo

    妙法莲华经这章太棒了👏👏👏

  • 佛光祥雨

    喜欢先生讲国学

  • 彩虹鱼y

    方便法门进入微妙法门

  • patroon

    先生讲得真好

  • 心静如水_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