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蕴含的大道理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参悟

25.“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蕴含的大道理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参悟

00:00
08:54

佛第03讲 

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


我为什么选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一个因为它是唐代的高僧玄奘所翻译的。佛教的经典无穷多,光是中国最流行的经典,譬如讲《法华经》,譬如讲《大智度论》,这都是翻译的极好的。因为这两部经典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鸠摩罗什是什么时候人呢?是后秦的时候,五胡乱华那个时候,他翻译的《大智度论》,龙树大师的,或者《妙法莲花经》。可是这些经典读起来呢都比较困难,因为他用的梵文还是比较多。


而玄奘呢他的学问之好,对佛学研究之深,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他发现这二百六十个字是最重要的概括佛经的一个经典,他的翻译又是非常之好,达到了个信、达、雅的地步。所以我选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给诸位讲解。


譬如讲诸位念到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那么色和受想行识是什么呢?这就是五蕴。底下的苦集灭道这就是四谛。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从无明到老死,他是讲的十二因缘。


五蕴、四谛、十二因缘,在这个很简单的二百六十个字里他都能够谈到。谈到最后一个目的是证得什么?证得一个空字,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空,都是没有。


他不是一个讲像老子讲的无,老子讲的无,他还会有一个无中生有,佛教讲的空,它是当下皆空。范曾在这讲演不是个实体吗?刚才还念经,这个敲的还能响,你怎么讲空?万法皆空,无实相。这个包括五蕴、四谛和十二因缘。


为什么讲十二因缘是空?讲:

无明缘于行,行缘于识,识缘于名色,名色缘于六入,六入入于触,触缘于受,受缘于爱,爱缘于得,得缘于有,有缘于生 ,生缘于老,老死再转过来又是无明。

这是佛教用人的爱恋、生育的全过程,这个轮回是一个永远不断的。


我们讲生活里很多的词是来源于佛教,马列主义有很多的词也来源于佛教。什么叫觉悟?觉悟,佛家用语。为什么叫彻上彻下,彻里彻外,谓之觉悟?这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三世诸佛才能达到的境界。我想中国的语言也离不开佛教的一些词汇,佛教的词汇也离不开中国道教的词汇的转换,这个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历代的大文人讲不懂佛的,很少。你们知道谢灵运和僧肇,这两个人是当时南朝,宋齐梁陈的时候从东晋到宋这个时候的人。谢灵运在生活里是一个暴戾之徒,还杀门人,穿华贵的衣服招摇。宋文帝对他已经很不错了,他还折腾最后参加叛变,最后谢灵运被杀掉了。可是谢灵运是个大的佛学家,这个研究佛学怎么对他的行为就一点影响没有呢?这个是人格的两重性。他不仅研究佛学,还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他和当时另外一个大和尚僧肇,他们的关系就有点像六祖慧能和神秀的关系。神秀学问非常好,僧肇学问也非常好。


那六祖慧能他不识字,他听人家解释《妙法莲花经》,他是砍柴的一个穷小子,就在旁边听,他听的理解比任何人都高,所以后来弘忍把这个衣钵传给他。当时谢灵运的对手僧肇就有点像神秀,学问也一样好。僧肇和神秀都主张佛学的渐进,一步步的认识,而谢灵运和慧能呢,都是主张顿悟。


什么叫顿悟?冯友兰先生举了个例子,他说一个人决心要跳这个悬崖,这个悬崖一高一低,他跳过去,在跳过去的这个瞬间,然后平安着陆了,他对一切的问题会有个重新的认识,这个重新的认识就是跳过悬崖的那个刹那所体会到的。


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在干校,你知道干校是个什么地方?它不是讲叫我们知识分子好好劳动,而是叫我们知识分子到那去互相磨难,互相折腾,再互相揭发。而且当时领导讲“你们不要再想回北京,你们就把你自己的坟地在这找好。”我们当时,你说这怎么能改造好知识分子。而且我们不幸的命运还接着来了,我们当时是小伙子啊,北京的所有的女朋友的信,所有的小伙子都收到回信,断绝关系了。


我也是当时接到信的一个人,当时我就看了一些小孩在水边游泳,我不会游泳,我看到那个水挺浅的,我就到里边游。你知道那是一个潭,什么叫潭啊?潭就是这个边很短 ,这个平的边上,小孩都在这玩,一过了这个就是无穷深。结果我狗刨式游到那,要想休息一下子,全部掉底下去了,掉底下去了,我又上来一挣扎,挣扎又下去了,这时有会游泳的人,叫不要动,一拉几步就到了。当时失恋之后,再遇到这次死亡体验,我顿悟了。买八分钱一包香烟,我不买八分钱的,买牡丹,四毛钱一包。


我说明啊,佛家的顿悟当然不像这么简单,可是你遇到一次劫难,甚至真正的死亡体验的时候,你会觉悟到很多东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觉伽

    不愧为大师厉害、讲得太棒啦,感恩老先生

  • 1397682hoxh

    我已购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