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释迦牟尼不做王子,却在菩提树下苦修,他为什么要放弃荣华富贵?

23.释迦牟尼不做王子,却在菩提树下苦修,他为什么要放弃荣华富贵?

00:00
10:07

释第一讲 

释迦牟尼创办佛教的来由


要谈到佛学,我想古往今来,人类面对着茫茫浩宇都会发出很多的问题,讲它怎么来的,它的缘起是什么?有很多的解释。譬如讲,老子有老子的解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佛家有佛家的解释。原来在没有宇宙以前,它是一个没有时间、空间的东西,而这个不能算是存在,有时间和空间才算是个存在。大家想一想,一个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用个什么名词来说明它?庄子讲那叫无何有之乡,什么都没有,那等于没有说,是不是,它不可能有一个名词。因此佛家它要解释,它这个原始的存在可能就是个“空”字,而道家可能它认为,这个原始的存在是个“无”字。这个空和无,这是个非常深的一个哲学的名词,而这个名词从佛教的原始,从中国道教的原始到今天,人们还在继续谈论这个问题。所以讲佛家在谈空的时候,它必有它一个深刻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它是来源于对宇宙万有和人生社会的一种静思来,想出来。因为它看到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没有恒居不变的东西。


佛是什么人 ?

释迦牟尼他是大概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时候的人,他和孔子同时在这个地球上。他是在现在尼泊尔这个位置,当时北印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迦毗罗。他的国王叫净饭王,他是净饭王的王子叫悉达多。这个悉达多王子,不愿意做皇帝,愿意去当和尚,他当时从家里逃出来,逃出来,他父亲想尽一切办法叫他回来,他坚决不回来,大概经过了六年的苦行。


因为最初印度,还是一个原始的宗教,就是讲要能够修炼自己,要吃苦,因此在修士林里面很多人就烧着火自己往火里跳,自己倒过来吊在树上,吃这个苦。释迦牟尼也感到这个也不无是个方法,能够吃得这样的苦,那人生的什么苦不能吃呢。


 经过了六年他感到这个没有意味,因此他就到一个菩提树下去思考,他想到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到一个无边的苦海,那么我思考一个什么呢?思考一个人生怎么能够离苦得乐,怎么能够由一个不自在而达到一个大自在,那么他就渐渐地有所悟。


释迦牟尼他当时十九岁,身材魁梧,会武功。净饭王他准备把王位传给这个长子,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唯一的选择,他不做。 他已然看到了人世的痛苦,他有一次经过东门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孩生下来了,大家高兴;经过南门的时候看见一个人老了;再经过西门的时候看一个人病病歪歪非常痛苦;到了北门的时候看到一个人死了,生老病死这次对他离开家起了个关键的作用。这个是他理解人生无常,人生的一度性,人生在生老病死的沉浮。


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海德格尔不是写过一个《时间和虚无》,后来萨特写了个《存在和虚无》。《时间和虚无》它有一个很重要的论点,就是讲生下来,这个生就是向死之生,一天天在走向死亡,这是海德格尔的名句,向死之生。


释迦牟尼他从城门转了一圈,他感到自己就是做了王子能够解除人类的根本烦恼吗?不能解除人们根本烦恼。这个根本烦恼叫有漏,就像个漏斗,它永远在有漏。而要修到一个什么境界呢,就是修到一个无漏之境,放下即如来,当你放下的时候,如来一般就是一个智慧,智慧就来临了。你烦恼的时候一定没有智慧,发脾气的人一定是愚蠢的人。放下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根本的是你没有放下。


佛家还有一句话

要以逆境为园林

很困难的境遇,是个很风景美丽的地方,是我的园林。

以群魔为法侣

这些妖魔鬼怪是我求法的朋友,没有它,哪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如果讲一个人真正地想通了,他无所谓一种无明的烦恼,他可以抵御烦恼对自己的侵蚀。而这种侵蚀老实说,你烦恼也是没有用的。


如果讲烦恼能解决问题,那你就去烦恼。今年没有考取大学,他坐在那烦恼,忽然北大通知书来了,没那个事。放下的话,你继续用心读书,继续以逆境为园林,考不取是个逆境,那我以逆境为园林,我继续很好地读书,对不对。这种理解的确是一种形而上的理解,不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比列一个佛家的很高妙的思想。那也就是说放下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一种心境,心态上的修炼。


释迦牟尼他第一个决定就是不做王子,第二个决定就是偷偷地逃出皇宫,第三个就是到森林里去苦修炼,第四个决定就是讲这样的苦修是没用的,经过了六年。这都是见于记载的。


释迦牟尼他研究人类的根本烦恼之所在,研究人类根本脱离烦恼的离苦得乐,能够得大自在的一个途径。


佛家在深山古寺或者是在丛林大庙,和尚每天早晨都要念忏悔词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缘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造,而今一切皆忏悔。

它说就我来讲我要回想一下我所做的、我所说的、我所造的里面有多少恶业,我要根本性地忏悔。如果讲具有了这样的忏悔意识,那么你就接近了佛。


要成佛难不难?按照佛家的讲法

六道众生皆可成佛

佛教它是一个主张众生平等,主张人人可以成佛,它是对每个人的内心的良知的可能性,它是充分地信赖的。只要你觉悟你就可以成佛,敦煌壁画里不是有五百强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吗。这种即时性的一种变化,当然是一个佛教的传说,可是也是佛教教义,讲对再坏的东西,再坏的事物,它都存在着内在可能变好的因素。


因此佛不管教派有多少,它们是一致的,无论是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这些教派有三点一定相同。

第一、他们有共同的佛祖释迦牟尼。

第二、因果论,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这是佛家的思想。

第三点、所有的佛法都要证得一个空字。

这个空是叫人们真正地,彻底认识这个世界、宇宙,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利害,不要斤斤计较于一时之得失。那么这个空它就是具有积极的意味,而不仅仅是对世界、人生的虚无。


读佛经不在于你文化,认字多少,而在于你对它的理解是不是真正地深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梓轩學長

    国学大师

  • 心静如水_ls

  • 惊起一滩鸥鹭ovo

  • 听友418165817

    2021222324752627砖 282930

  • 静默儿

    读佛经,在于对其理解的深刻程度。“空性”的证悟,和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