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孟子说食色性也,后半句还有对人性更深入的概括

19.孟子说食色性也,后半句还有对人性更深入的概括

00:00
09:56

儒第14讲 

孟子的“民本思想” “恻隐之心”


孟子典型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最尊贵的,社稷、国家放在人民后面一点,君为轻,君更放在国家后边一点。


这三个层次的概念,不是讲孟子对这三个东西约约分量,看哪个重哪个轻。这是孟子叫齐宣王、梁惠王这些人在思想上要有这样的认识,不要自己看得过重,而要把自己看得轻,然后把人民看得最重。


这个民本的思想,在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能提出,那是个极不容易的事情。我想当时相当于古希腊的柏拉图的时代,孟子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同时有生活在这地球上的时间,在他们的文章里提出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嘛?他不会这么非常干脆利地提出来。我们看柏拉图的全集,这里面有《苏格拉底的审判与死亡》,这篇文章是反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来源,他们大体上是一种从对自然的不认识,而到对自然的理性探求的过程,这是个理性发展的一个思维过程,他很少涉及像孔孟这样的希望能济世方面去谈。这个我想东西方哲学在它的源头有区别,不仅方法论上有区别,内容上也有区别。


孟子在中国的伦理学史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大丈夫”这三个字,正所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个大丈夫一直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支撑。


你要知道一个真正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当时未必能够被人接受,可是他的思想既然是恢弘的,伟大的,他一定有他的永恒价值。而这个永恒价值在今天我们看,大丈夫这个词不仅孟子是总结了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英杰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民族千秋万代提出个标准。


我想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所有的民族英雄总是一个威武不能屈的人,我们可以举岳飞、韩世忠、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凡是够得上民族英雄的,都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以大丈夫精神对两千三百年来中华民族心里一个优秀的东西。


诸位在读孟子书有一点要诸位注意的,就是一定要体会先为什么如此说。孟子讲大舜,就是尧舜禹的舜。大舜他父亲是个瞎子,和他的弟弟一个叫象的,这两个人都非常之凶恶,老是想害舜。舜上房顶去做事情,象就在底下烧火,要准备把舜烧死。舜去修井,象就来填这个井,想把他埋下去。可是你要知道,孟子书上这点是诸位很难理解的,孟子讲舜对瞽瞍非常孝顺,对他的弟弟非常爱护。


为什么《孟子》这样的经典著作里,对一些常人都认为不可容忍的事情,他要讲出来呢?记住一个极而言之,把话要说到极端。我们现在看到电视连续剧里边,那些父母和子女吵架的时候,那简直是为了一点小问题吵的、打的一塌糊涂,就把孟子讲舜的父亲瞽瞍和他的弟弟象,这么对他不好,他还那么对他报以好。这个极端的故事对人有点作用,所以讲读圣人书要有分析。


像孟子这样能够总揽全局,集其大成,而且全面地对它展开,我想孟子是做到非常好的一个人。因为到了战国时代离孔子已经一百多年了,人物也出现很多了,这时候儒法名墨道都有了,这时候儒家像孟子这样的能够总揽全局,能够全面发展孔子的理论的,我想没有第二个人,因此如果讲少了孟子会比较失色。


可是孔子就不同,孔子是创说者,所以王阳明讲

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

如果讲天不生下孔子的话,万古就像黑夜一样,孟子还不至于。


孟子、孔子的思想,我认为他是中华民族精粹思想的一个符号。而且你要知道历朝的帝王都去拜孔庙,可是历朝的帝王是不是都按照孔子那样做?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我特别强调的是,为什么在孟子之世他有杯水车薪之感,在孔子之世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慨叹,因为对一个非常功利主义而现实的帝王来讲,往往他有疏离这种心灵教育的一种倾向。


可是我们今天为什么提倡儒教,我们把孔子或者孟子的仁爱之学能够通过传播,让西方人渐渐知道中国人怎么处世。譬如讲联合国章程里,用上了孔子的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么现在“和而不同”也渐渐为世界很多人引用。


孟子和帝王的这个关系呢,我想从孟子来讲他有一种为帝王师的一种心量,就是我是你齐宣王,我是你梁惠王的老师。可是孟子又反对好为人师,有的人如果讲,不够,你还想做王者师,可笑。可是孟子当时的确地位他是王者师,尤其一到小的国家就更对他敬重。


在《孟子·告子》篇里有这样的话: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就是讲还是讲的根本善,这个是每个人都有的,就像水一定向下流。告子这个学生讲:

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他讲食和色是本真之性,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仁却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而义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告子这个说法,他就是把孔子的仁说为是里,而表现出来的义是作为表。


我想告子这个说法仅仅是说了一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可是他进一步应该讲外也,非内也。底下再加一句:

内外无质之别也

内外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更完满了。


在《孟子·告子》篇里讲: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他这里讲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这个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如果再加个信的话,就是中国从来讲的五常,三纲五常,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那么孟子讲的这四点,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把仁义礼智用心来表现它。这种东西还是归根到孟子讲,这是人类的一种根本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心静如水_ls

  • 惊起一滩鸥鹭ovo

    仁爱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