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孔子认为学习有四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09.孔子认为学习有四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00:00
10:05

儒第04讲 

孔子对学习定义的四个层次


孔子讲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下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里面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他这个上、次、下,不是以门第的贵贱来说的,而是以他们先天的条件而说的。


生而知之者这个有没有?我想有。帕瓦罗蒂一生下来第一声喊声把四邻都震动了,这个天赋他生而就具有的,然后他成为一个世界的歌王,这是一种天赋的问题。孔子不认为自己具有什么特别的天才,他也不属于生而知之,也不属于学而知之,他属于困而学之的人,困难的时候他学习。“困而不学民斯下矣”如果讲你天赋不够,你又不学的话那你就一定很低下了。明朝有个李贽,他写的《焚书》就讲,你看孔子只有到了“困而不学”的时候,他才讲这是人民,前面都是士,士都是学的。李贽这个人作学问上爱挑刺,其实孔子的话不是这样。孔子的意思就是讲:

民,生而知之者,上也;

民,学而知之者,次也;

民,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可是这个不符合中国语言要简练的这个意味,从这个语句来讲,这个“民”总揽前面的一切,他才这样出了一个民字,那前边也是“民”。


因为孔子他不论贵贱,你是什么出身我就培养你,你是什么出身不好或者比较低我就不培养你,孔子没有这个界限,这是孔子非常伟大的一点。


我们今天能够做到这点的学校就不简单,听说有的幼儿园还要很多的钱,有的学校中学都要很多的钱,那这些是不是真正的有为的青少年?不一定,所以我们会失去很多的千里马。我们不光是要培养那些生而知之的,我们同样要培养那些困而知之的,也更要培养那些困而学之的。


其实在明代还有一个学者,这个人不是很有名,只是当时的一个文人叫王龙溪,他说圣人立教,皆为中人而设,往往知者以为易,而愚者以为难,倘智、愚二者皆取折中,能够取他们折中,圣人之教则具广大的普世价值,就是讲要使教育成为一个影响广大的东西。像有人一讲儒学讲的非常之深奥,解释一个文章比不看解释文章还更糊涂,那你这个解释文章又有什么用呢?写文章、作报告、作讲演都要遵循这个道理。


孔子之学譬如讲一部《论语》,它也不光是为上智写的,也不光是为下愚写的,上智以为容易一点,下愚以为难一点,那中常之人的标准来设这个学问,我想儒家的比较接近这个。其实道家和佛家它的教义实在是比较深奥的,不像孔子之学能够直接抵达我们的心灵。


孔子之学也有比较艰深的一面,有时候看表面的词句很平淡,并不生涩,可是质朴中有微言大义。


体会最深的就是颜回,他曾经讲过:

孔子之学,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孔子的学说是多么大啊,非常之高,我往里钻,很坚硬,“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看见孔子在前面,可是孔子一会他又到了后面,就是讲对他的理论我们很难把握。连颜回这样可以举一反三的人,他都感到这样的困惑,其他弟子可以想像了。


可是颜回继续讲: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使我这个文很博大,这个“文”从佛家来讲叫它去掉一个分别心,去掉爱憎心,就是使我胸怀很博大能接纳;

约我以礼

我也用佛家的词来解释,去掉一个依傍心、执着心;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就是讲我到了三十岁,坚持有了卓尔的成就的时候;

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我虽然愿意跟着孔子,我还是做不到啊。


这段话从孔子的最大的学生颜回嘴里说出,说明孔子当时虽然是很普通的语言里面微言大义,要能够深刻理解,还是仰之弥高。也就是今天我们有些同学听了我讲的以后,还提出一些问题一个道理,因为明摆着这些话大家都看得懂,可是还是有很多疑问,或者有很多的误解吧,包括我在内。


孔子的弟子陈子禽,对贤弟子子贡说: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就像天在上面,我不可以一步一个台阶的来达到他的水平。


孔子的大弟子最有为的弟子,一个颜回,一个子贡,陈子禽也是他的一个高弟子,他们都这样想的话,我想他当时为什么有那么高的地位?就在于他的学问别人还高不可及。


还要谈个问题,就是孔子的诲人不倦也是有条件的。


第一看你是否是可造之才,上智下愚不移的他不愿意教,过去有人讲孔子为上智下愚不移,就是讲他等级观念,就是讲下边的愚钝的劳动人民是不会改变的,其实错了。他说上智下愚不移,实际是这些人不愿意变,上智的人他有了这样的智慧了,他不愿意更进取,因为没有一个进取的终点,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他上智,他不动,他也会走向他的反面,渐渐变成下愚。而下愚能够不甘落后,自强不息,他也会渐渐变成上智。可是如果讲上智下愚不移的人,孔子不愿意教他们。


如果讲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了一方面,你不能回应他三个方面去考虑,这样的人孔子不愿意再重复。


对那些“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闻义则徙嘛,听到有意义的地方我们就要跟随着他,就要改动自己的步伐;“不善不能改” 你不善不能改,这样的人久厕于孔子之门的可能性也很小。


再一个“四十、五十而无闻,斯亦不足畏也已”。你再下功夫也成不了事的。有,这样的人有,一个铜块是能磨成一面镜子的,一个砖块磨不出一个镜子来,你给他磨多少他成不了画家,他做不了画家的,结果是块砖头,这个孔子也不会教。


“恨铁不成钢者”,可以冉求为例,又叫冉有,这个季氏很有钱了,结果他还给他去收敛财富,因此孔子号召他:“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大家可以严厉地批评他。


你别看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刚才讲的七十二贤人里还有这样的困惑,最大的弟子还能有这样的困惑,因此他的学说是要经过历史慢慢地消化。到了一百年以后出现了孟子,到了三百年以后出现了汉武帝独崇儒术,这个时候他的学说才能渐渐成为一个社会的力量。


当初孔子的为己之学,成为利他,不是利当世,而是利千秋、利万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林一_4b

    听范曾讲国学,还需要购买,他真的还缺钱吗

    落梅轩 回复 @林一_4b: 可能是帮他操作的人需要钱吧……

  • 惊起一滩鸥鹭ovo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下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彭小彬69

  • 双丰_q1

    喜欢

  • kingwood

    名不副实

  • 梓轩學長

    《国学开讲》

  • 听友212357641

    易懂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