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从焚书坑儒,到封为至圣文宣王,儒家思想为何有如此的生命力

07.从焚书坑儒,到封为至圣文宣王,儒家思想为何有如此的生命力

00:00
10:33

儒第02讲 

孔子希冀的社会人生秩序


我们再谈谈这个孔子。


他的历史评价也是三日风四日雨,一下子高一下子低。


你看从春秋末期到战国这个时代他仅仅是一个夫子,夫子就是什么呢?一个老师。当时他的影响我想不是很大,包括他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些人都不认识他,一直到战国时候,像屈原他是战国时候的诗人,离孔子的时间大概一百年左右,屈原在他的诗赋里没有一句提到孔子,说明当时他还没有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像推为一个偶像的存在。第一次落到谷底,秦朝焚书坑儒,这是孔子儒家跌到了一个谷底。然后到了汉代他上来,汉武帝董仲舒开始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个时候地位提高了。从汉到唐略有提高,实际上唐朝对儒学还是有相当地重视,唐代也给孔子封了个文宣王。到了宋代,儒学有巨大地发展,从我的先祖范仲淹开始,到后来张载,濂溪的周敦颐,到朱熹、陆九渊,这批大儒出来,当然孔子的地位增高,因此在文宣公前面就加了“至圣”——至圣文宣王。到了元代地位有所下降,因为元代统治中国,大概从1279年到1368年,有些元代皇帝连中文都不会说,因此对儒家学说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不太知道。这个八十多年里有点下降,可是下降归下降,这个元朝给他的封号是增加了,叫大成至圣文宣王,加了一个头衔“大成”。再到往上又提高,到了明朝,明朝文人多,其实明朝的称呼是最棒的一个称呼,叫至圣先师。就四个字可是这个“先师”,你们不要以为他不做王了就贬损了他,这个至圣先师实际上他是个王者之师,这个评价一点没有降低。到了清朝为了表示对汉文化的尊重把历代的称赞孔子的最好的称呼全集中起来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这是孔子在历史上最长的名字,在清朝。可是好景不长,一到五四打倒孔家店,又到了谷底了。到了民国又上去,比春秋战国时候是高一点,因为大家都知道孔夫子,可是是不是像到汉朝能够独尊儒术呢?不可能的。好,一下子到文革,批林批孔,又到了谷底了。那么你看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情况,孔子的学说在今天得到这么多人尊重,这么多的知识分子的推崇,全世界的孔子学院现在有三百多所,今天还在直线上升。


今天的祭孔和过去的祭孔有不同,往昔祭孔呢是希望孔子的光环能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今天的祭孔只是要弘扬儒学中的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以及礼与仁相为表里的教育观,这是我总结的。


今天我们不会将孔子重新罩上神的外衣,最准确而确切的孔子评价他是一位伟大的往哲,就是至圣先师,所以我觉得明朝这个谥号比较准确。他的人本主义精神,民胞物与的爱民思想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式是他最真实的一面,我们今天学孔子学儒学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们,打开一个宏门正学,开辟出一条广阔的道路。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这六个字:第一、质朴;第二、真实;第三、无邪。


我们今天研究孔子,研究儒学,也不要把它神化。其实在汉代董仲舒当时有些神化孔子的一些成分,他有一个谶纬之学,谶纬之学就是一种迷信,当孔子的神圣被一些谶纬之家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感到孔子的学说在春秋末期已经预示了,一个重礼重乐的,一个伟大的帝国会形成。其实孔子当时我想他主要是感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种情况要结束,他并没有预期汉朝的成立,这是在汉代有神化的成分。


孔子希望于社会人生的秩序——正名、公正、无私、爱人。


秩序是什么?我们讲道家和儒家都讲道,道家的道呢是把自然人格化,而孔子讲道呢是把人格自然化。这是怎么讲?自然人格化就是老子,他的经典就是《道德经》,他实际上讲宇宙的本体。那么孔子呢却是人格自然化,这个人格的最终追求是一个中和仁恕,这是宇宙本体存在的状况。孔子所认为的人格和自然的天象一定是符合的,所以孔子才作出《十翼》,他的文言、上下彖、上下象、上下系辞、杂卦、说卦、序卦,这个《十翼》整个的丰富了从夏代到商代相传的《连山》《归藏》这样的《易经》的原本,成为一部整体的《易经》,这是孔子一个巨大的贡献。


正名,什么叫正名呢?就是讲名不正言不顺,那么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必须要正名。我想我们从这里面可以体会到,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它已经完全不符合周初建国的时候那种礼了。周初建国的时候呢,不封王的,是封公侯伯子男,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有楚庄王了,而且打到洛阳附近了,可是在《左传》正史上提到的楚子打到洛阳,仅仅封给楚国一个公侯伯子男的子的爵位。如果讲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一个名分的持守,那么这个国家一定天下大乱。


孔子非常注重社会的公正,有人讲孔子主张等级,讲他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不是这个思想。孔子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正反映了孔子不管你的门第怎么样只要你本身能力够,他就举贤推能,并不因为你是贵族出身,贵族出身你是个废料,孔子也不会提拔你。这个社会公正,他选拔人才的方法,可以讲是中国科举制的一个先声,科举制当然到了它的末期有很多的弊病,那么这个不能怪科举制本身,科举制本身它有它的一定的合理性,它的起步要进科场,你如果讲不进科场,你就是宰相的儿子也还是秀才都得不到。当时孔子选人不论门第,可以看出孔子不是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怎么来讲呢,仅仅是指的人的天生智能的程度,而上知并不是讲贵族出身,下愚就是平民出身,不是这个意思。上知下愚不移呢,就是讲上知他不愿意动,下愚他也不愿意动,那么上知呢,他可能不积极进取的话会下去,下愚呢,自己能积极进取的话他可以上去。


他爱人。当时不是有仲弓问他:“什么叫仁?”他说:“仁者爱人”。有有子问他:“什么叫仁?”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就是讲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亲,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这个叫孝和悌。不犯上作乱,一个有社会秩序的,这个在上面的人他如果讲本身也是无私的,群众就没有犯上的必要,这是个相互的问题。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没有,如果讲他犯上都不犯上,那作乱就没有,天下太平。这是孔子在当时两千五百年前能有这样的思索那是很不简单的,这个最根本的也是来源于他的爱人的思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惊起一滩鸥鹭ovo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伯朝霞 回复 @惊起一滩鸥鹭ovo: 非常好!

  • 春雨_ff

    大师讲堂启迪心灵震撼人心太棒了

  • 梓轩學長

    大师

  • 听友198295933

    三日风四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