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过去下馆子,吃完的碗筷得自己刷

149 过去下馆子,吃完的碗筷得自己刷

00:00
29:14

 

年夜饭下馆子,别做梦了

 

去什么地方吃年夜饭,这个问题放在30多年以前,根本就不算个问题。因为那时候,这个问题唯一的答案只能是在家吃。

 

 

最多也就是两口子结婚了,两边父母都在,那就得商量商量,年三十儿那天到底是去你们家,还是我们家。

 

30多年以前,您要是跟大街上随便拉住个人问:“今年您那顿年夜饭,打算跟哪吃呀?”赶上性子葛点的人,眼睛准得一斜楞,“年夜饭不在家吃,你还想上哪吃去?”

 

 

那时候情况真是这样,就拿北京来说,饭馆多数都是国营,连厨子带服务员全算正式职工,正常休节假日。

 

不像跟现在似的,年夜饭家里懒得做,全家人上外头吃去。那绝对是兜里揣着钱,都花不出去。

 

 

1992年当时北京的四大菜市场之一的西单菜市场,最早推出了过年家庭套餐。每个套餐五种菜,也就是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这类东西,当时算高档菜。

 

这五个菜全是半成品,回家搁在锅里扒拉扒拉就能上桌。比自己全买生的回去现做省事多了。

 

 

1994年左右,饭馆多数都从国营改了个体,就算国营的也改成个人承包,重视经济效益了。社会上才有了过年下饭馆吃年夜饭这么个新生事物。

 

中国第一家个体饭店只卖一道菜

 

前段时间我还看见条跟饭馆有关的新闻,看得还挺伤感。2019年8月26号下午2点24分,北京南城西南三环那边,挨着潘家园不远的地方,一家经营了34年的老饭馆关张了。

 

 

这家饭馆之所以这么受重视,《北京日报》特意还给发个消息,就因为它的招牌上头带两个小字——国营。这家老国营饭馆的关张,意味着咱们正在跟一种过往的生活说再见。

 

1979年以后,恢复发展个体经济,中国才有了第一家个体饭馆。创始人是位40多岁的北京中年妇女,在中国美术馆对面的胡同里,开了个小饭馆,叫悦宾餐厅,卖各种家常菜。

 

 

悦宾餐厅开张第一天,卖的主打菜就是香酥鸭,而且就卖香酥鸭这么一道正经菜。现在中国各地饮食文化交流频繁,大伙吃的东西也越来越杂。

 

过去不一样,各地饮食差异挺明显。就拿鸭子来说,当时是南方人吃得多,北方人普遍不怎么吃。普通人家过日子,多数都是吃鸡。

 

 

所以那时候北京市面上的各种肉类,全都得凭票供应,光有钱不卖。唯独鸭子吃的人少,给钱就能买。

 

80年代下馆子,一人吃饭多人看

 

80年代好多人去个体饭馆吃饭,主要目的不为了吃饭,更多的其实是一种体验。用现在的话讲就叫网红打卡圣地

 

 

满大街的饭馆都是国营,突然冒出来个私人的,大伙都愿意去看个稀罕,尝试尝试新生事物。真正要是想吃点家里平常吃不着的好东西,还得去国营饭馆。

 

以前的国营饭馆,全国各地装修款式都差不多。门窗一律都是木头刷绿漆,窗户是那种朝外推的双扇窗户,窗户玻璃上还得拿白胶布贴几个字,有的贴“国营”,有的贴“丰俭由人”

 

 

门是那种老的弹簧木头门,多数都是双扇对开那种。门玻璃上也得贴4个字,一般都是“欢迎光临”

 

 

过去老百姓的家讲究都是刷白墙,公共场所人流量大,全白的墙容易脏,一般就是上半截保留本色的白墙,下半截刷油漆墙围子,学名叫卫生墙

 

那时候的国营饭馆,卫生条件多数都差点。墙应名儿叫卫生墙,实际永远都有油渍,唯独凳子面上没有油,人屁股老跟上头坐着,就算有点油,也都给蹭掉了。

 

 

说起凳子,这玩意在老国营饭馆,那得算稀缺资源,以前大街上的饭馆本身就不多,饭馆里边的座位更有限。赶上中午饭点,里边的人都乌央乌央的,真没座。

 

80年代下馆子吃饭,还有一个西洋景。您跟那坐着吃,身后头必定还得站着几个瞧嘴的,看着您吃。别人跟您身后头站着,意思就是说这个座我占了,待会您走了,他好坐下再点菜吃饭。

 

 

过去下馆子,吃完的碗筷得自己刷

 

年轻点的朋友可能就得问了,你说的这是饭馆吗,我怎么越听越觉得像学校食堂呀?您这个感觉很准确。

 

90年代以前,好多国营饭馆,真就是按食堂那意思来的,就连买卖字号都叫什么什么食堂,什么什么餐厅。

 

 

比如说北京卖涮羊肉最有名的东来顺,如今50岁往上的人可能还有印象,七几年那会就叫过一阵人民餐厅

 

再往前说,也就是我刚几岁大的时候,下饭馆吃饭不光得自己排队端菜,吃完了饭还得自己去水池子那把盘子碗筷刷干净了再走。

 

 

撮老莫儿,一代人梦开始的地方

 

这两年有网友在网上搞评比,评选大伙心目中最虚伪的客套话。“有空儿咱们一起吃个饭啊”,这句话据说得票率最高。

 

 

有空儿咱们一起吃个饭啊,放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时髦的说法应该是“多暂儿,哥们儿要是发了财,得好好请你们撮一顿”。

 

要是觉得光说撮一顿不解气,还可以再加个“暴”字,要不就是加个“狠”字,暴撮一顿,狠撮一顿,听着就那么有气势。

 

 

下馆子,撮一顿!这是30多年以前,社会上特别流行的说法。眼下好多年轻人都搞不明白这话到底意思,还有人问,撮一顿的这个cuo,正确的写法,到底是撮合的“撮”还是搓澡的那个“搓”?

 

我特肯定的告诉您,撮一顿的“撮”是撮合的“撮”。因为“撮一顿”这个说法,最早就是北京人说起来的,属于地道的北京土话。

 

 

现在好多人家里扫地用的都是吸尘器,扫帚、簸箕这两样东西已经少见了。过去不一样,差不多家家必备。早上起来搞卫生,拿着扫帚扫地。

 

扫完了地,屋里的垃圾归拢成一小堆,然后就得往簸箕里边装,再端着簸箕,倒在外边的垃圾箱里。北京土话管把垃圾往簸箕里边装的这个动作叫

 

 

说书先生形容英雄好汉吃饭香,吃得猛,有套固定的说法,打开里外套间儿,颠起上下槽牙,犹如风卷残云,吃他个泰山不下土,最后吃得张开嘴,嗓子眼那儿都能看见饭

 

普通老百姓没这么高文化水平,意思差不多的说法就是吃饭跟拿土簸箕撮土一样。端起一盘菜,直接往嘴里倒,后来就演化出来个说法,管下馆子吃饭叫“撮一顿”

 

 

七八十年代北京人跟朋友约饭,还有个特别高大上的说法:“走!哥们儿请你去老莫儿撮一顿!”简称叫撮老莫儿

 

老莫儿正式的说法叫莫斯科餐厅,也算是家北京老字号。1954年开业,就在北京展览馆院里,离我们德云社每年办专场的北展剧场不远,主营俄式西餐。

 

 

莫斯科餐厅可以说是当年整个北京城,普通人能随便进,最顶级的西餐馆。老北京人给它起了个爱称叫老莫儿。

 

老莫儿眼下也属于高消费场所,进去一趟没个千儿八百的出不来。80年代初谁要是能跟老莫儿花五六块钱吃个罐儿闷牛肉,喝盘子红菜汤,就两块大列巴,那绝对是一等一的土豪。

 

 

 

像我这种当时不挣钱的小屁孩,最多也就是朝里边看两眼,看着别人吃。心里还得下决心,等我将来上班挣钱了,一定得带着爸妈来老莫儿暴撮一顿!

 

 

所以现在您要是碰见那些跟我岁数差不多的北京人,他们还会告诉您说,老莫儿曾经是他们青春梦想开始的地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天真y吴邪

    我感觉于老师比老郭讲的好,我喜欢

    逍遥真人 回复 @天真y吴邪: 明显感觉郭老师的《郭论》不是聊天,而是教育我们

  • 轻舞沸扬扬

    还有一集就结束了,心好慌

    轻舞沸扬扬 回复 @子非鱼_i9s: 是啊!每集都听了十几遍了,开会员本来想听好多东西,最后只留下了于老师的

  • 爱如Xu少年

    我记得于老爷子会吃鸭子吧毕竟也是在全聚德、狗不理老字号干过好几十年的人

    崛起的五花肉 回复 @爱如Xu少年: 闹呢~一代葱师

  • 西域节度使

    于大爷讲的太特么好啦

    魔洞 回复 @西域节度使: 都特么的是他祖母的文明人

  • x启明镇南x

    喜欢于老师

  • 释怀LJ

    最适合听着睡觉,没有一惊一乍,也没有突然大声唱歌,节奏也不紧不慢,听着耳朵特别舒服。

    柯尔鸭_肉 回复 @释怀LJ: me too

  • 秀豆_gg

    我比于老师小4岁,出生在内蒙,小时经常在北京,19岁后到西安,他讲的大环境和小场景我都特别熟悉,比如电视天线我就是挂在天线的那块肉。

  • 懵懂的80后

    我住的地方还是上面白墙下面绿油漆呢

  • 尴尬沉塵
  • 水生万木

    啥时候能开始第二季么,我已经数不清多少遍了,在线等,挺急的,😂😂😂睡觉要没玩楞听了,于大爷,急急急急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