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唐朝以前,灶王爷是男是女都没谱儿

136 唐朝以前,灶王爷是男是女都没谱儿

00:00
23:53

 

灶王爷本姓张,家住顺义张各庄

 

小年祭灶,祭的是灶王爷。老北京有个说法,灶王爷本姓张,家住顺义张各庄。过了首都机场,再往东走一点儿,就是顺义区的张镇,这个地方原先叫张各庄

 

 

民间传说张各庄住着位农民姓张,名单,字子郭,是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大好人。一辈子不光自己积德行善,还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度化了身边的不少恶人,带着他们一起做好事。

 

说相声的有首定场诗: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

 

 

张单最后的结局就算应了这首定场诗了。一辈子做好事,没想到临了临了,突然得了场重病。眼看自己没什么希望,张单干脆连饭都不吃了。

 

意思就是说自己病成这样,吃了也是白吃,不如把粮食省下来给媳妇留着,让她多吃几天饱饭,多过几天好日子。就这么着,张单连饿带病,投奔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玉皇大帝的眼睛里不揉沙子,早就知道张单是一等一的大好人。就封他当了灶王爷,代表自己去人间监督善恶,顺便也可以享受人间的香火供奉,省得再挨饿。

 

唐朝以前,灶王爷是男是女都没谱儿

 

唐朝有个叫段成式的人,写了本专讲杂七杂八的书叫《酉阳杂俎》,这本书里就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

 

 

唐朝的灶王爷,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帅小伙,属于货真价实的男神,要说起来灶王爷这点事,在中国各地传得其实也挺乱。一样都是姓张的帅小伙,到了南方说法就换了。

 

按南方的民间传说,灶王爷原先是个姓张的年轻书生,简称张生,娶了个老婆,但这个人不珍惜,成天吃喝嫖赌,他老婆一看,这家早晚得败。牙一咬,心一横,另嫁他人去了。

 

 

张生没媳妇管着,那就更可着劲折腾了两年,家里最后连个瓦片都没剩下。只能沿街拉杆要饭。

 

话说有那么一天,张生要饭要到他前媳妇家去了。站在门口定睛一看,人家小夫妻俩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吃得饱穿得暖,还儿女双全!张生心里又羞又愧,急火攻心,一头扎在人家灶眼里边烧死了。

 

 

玉皇大帝觉得这人活着时候虽说不怎么样,但死得还挺有骨气。可以特招进来在天上给安排个工作。张生既然最后是死在灶眼里了,干脆就近分配,就让他当灶王爷得了。

 

唐朝再往前捯,“灶王爷是谁”这个问题,那传得根本就没谱了。不光姓什么没谱,具体是谁没谱,就连灶王爷是男是女也没谱。

 

 

皂君庙会就像全国厨房用品展销会

 

中国真正明确规定,灶王爷必须得是个白胡子老头,手里头拄着根白拐棍,那是清朝以后的事。清朝人编了本小册子叫《敬灶全书》,里头写的全是跟灶王爷沾边的事。

 

 

民间传说阴历八月初三是灶王爷的生日。按过去的规矩,每年八月初二、初三、初四这3天,花市大街的都皂君庙得连着办3天庙会。

 

庙会上卖的东西也挺应景儿,以锅碗瓢盆儿,案板,菜刀这些东西为主。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全国性的厨房用品展销会

 

 

尤其是厨师行,主要靠灶上的那把火挣钱,所以传统的餐饮行业就把灶王爷当成自己的祖师爷。每年灶王爷过生日这3天,相当于餐饮行业的法定节假节日。各大饭馆从厨师到伙计放假3天,去花市大街逛庙会,给灶王爷烧香磕头。

 

 

大概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人出钱给这座庙的门口,添了对儿狮子。整个都是用生铁铸的。老北京从此留下句俏皮话儿,皂君庙的狮子——铁对儿。

 

清朝完了以后,花市大街的这座都皂君庙,慢慢儿就破得实在不像样了。1941年京剧名家马连良先生牵头组织了几场义演,四处筹钱,把这块地皮买下来,改建成了回民小学。

 

 

现在您去北京老崇文区花市大街那边溜达,路过回民小学,还能看见当年都皂君庙门口,那对原装儿的铁狮子。

 

灶王爷过年到底啥时候去打报告?

 

说了这么半天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您知道他老人家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回宫降吉祥吗?

 

 

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的工作是去玉皇大帝那出差打小报告。不可能当天去当天就回来。您得把来回路上走的时间,外加打小报告的时间给人家留出来。

 

民间有这么个说法,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儿这段时间叫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意思就是说这7天时间里边,包括灶王爷在内的地上的各路神仙,全都上天去玉皇大帝那开年会去了。

 


 

至于说这帮神仙什么时候回单位上班。南北方的说法又不大一样。北方说的是除夕夜里,诸神下界。所以北方老百姓过去的规矩是年三十儿夜里,把新买的灶王龛贴上,起火做年夜饭。

 


 

南方的说法是正月初四诸神下界。正月初四那天,大伙都不出门,全跟家待着,迎接灶王爷回家。

 

给灶王爷灌醉竟是为了避免乱打报告

 

南方北方不光送灶王爷和迎灶王爷的时间不一样,祭灶那天,给灶王爷吃的东西,也不一样。北方的规矩,祭灶用的各种供品必须全素。

 


 

广东那边的规矩就不一样了。老百姓祭灶直接给灶王爷上横菜,炖块肉吃。祭灶的这块猪肉分量上还有讲究,必须是三斤六两重,不能多也不能少。

 

广东、广西、海南那边还讲究给灶王爷喝两口。不是说弄瓶儿二锅头,是弄点酒糟抹在灶门上,当地人管这种风俗叫“醉司令”。意思可能是想把灶王爷给灌迷糊了,省得上玉皇大帝那儿瞎咧咧。

 

 

宋朝以后给灶王爷喝酒的人就少了,主流都改成吃糖。给灶王爷吃的这个糖,南北方也有区别。

 

东北地区讲究吃关东糖,长棍儿形的贼硬。进了山海关,棍儿形的关东糖就不流行了,得吃圆的糖瓜儿。要不怎么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儿粘呢

 

 

离开北方再往南走,到了江浙地区,不光祭灶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改到腊月二十四,给灶王爷吃的糖也从长的、圆的,改成三角儿的了。这种糖有个专门的名字叫粽子糖。关东糖,糖瓜儿,粽子糖,虽说名字不一样,但都是麦芽糖

 

有种创业叫鸡毛换糖

 

70后的朋友应该还赶上过麦芽糖换破烂儿的尾巴。那时候全国各地,但凡稍微大点的城市,肯定就能看见挑着扁担推着小车,用小块儿的麦芽糖换破烂儿的。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拿牙膏皮换糖吃。现在的牙膏皮技术都改良了,用的是塑料不值钱。以前的老牙膏不一样,外头那层皮要么是铝的,要么是锌的,收破烂的都愿意要。

 

愿意要归愿意要,一个小牙膏皮实际也卖不了俩钱,家大人觉得犯不上费那个事。所以用完了牙膏自己不卖,都是随手把牙膏皮往窗台上一扔,给小孩留着换糖吃。

 

 

有的小孩牙膏皮没攒够数,就得想点歪门邪道儿。就把家里没用完的牙膏先给挤出来,然后拿着牙膏皮换糖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吟游诗人Logan

    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

    天空之城音乐 回复 @吟游诗人Logan: 我是冲着谦哥的父亲王老爷子来的。 于谦的父亲欧阳青松,是一名武术家、考古学家、古汉语学家、老西医、妇科大夫、八大胡同董事长、八大铁帽子王中的绿帽子王、被海大爷搅了婚姻的兔儿爷、蒙古国海军司令的亲家、清华池修脚的、江湖第一刀客、第一剑客、第一piao(二声)客、人送绰号彪子、公海上被海盗劫了的开一千万发票的公务员、画扇面的画家、领着老郭听小提琴陪着老郭找导演的造星家、让打口井却改了烟囱的包工头、钦封登仕郎于太公讳进锅、欧阳青松先生、姓于,叫王大宝、本来叫于得水,后来怕鱼跑了,找个缸盛上,叫于德刚、北京八爷。

  • 听友96582463

    很喜欢谦哥聊天,随和,温情

  • 地瓜有趣的灵魂

    传说玉皇大帝也姓张,这是照顾本家

  • 171516805

    来支持谦哥了

  • 战神帅东

    新搬到一个地方,多少有些不适应,但是一打开喜马拉雅,听大爷唠几句,感觉还是在北京的样子

  • 磨盘山大侠

    谦道听了这么久,我一南方人口音都随谦哥了,一律儿化音,京腔京调的。在办公室说:喲!领导儿!又加班儿啊,好家伙!姥姥! 把我们领导惊得一愣一愣的

  • 西域节度使

    管他是爷爷还是奶奶,反正每年俺都要祭灶啦

  • 縯繹瀎簬蘺殇

    恶人成佛只需要放下屠刀即可,善良人一辈子行善积德,烧香磕头也不见得能成佛

    縯繹瀎簬蘺殇 回复 @縯繹瀎簬蘺殇: 跟恶人讲道理?他要是有道理可讲的话就不是恶人了

  • 秋水落闲愁

    鸡毛换糖,想起了陈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