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

五味

00:00
26:29

是美文家更是美食家,汪曾祺笔下的饮食之道和人生百味。


听书笔记 



汪曾祺1997年去世,在他去世后的二十年间,其作品出版多达一百多种,分别由几十家出版社推出,光全集就出了两套。衡量一位过世作家的受欢迎程度,就是看其作品的再版数量,从这点来说,当代作家几乎没人能比得上汪曾祺了。


汪曾祺主要写小说、散文和剧本,散文中牵涉题材很广,其中最为读者喜爱的,莫过于谈饮食的。《五味》这本书,就是汪曾祺专写饮食的散文集。


汪曾祺所写食物的地域特点如何?


汪曾祺笔下的食物,多带有地域特点,大致说来,他提到的饮食,以高邮、北京、昆明、张家口的为最多。因为他在这几个地方生活时间长,感情也深。


故乡高邮的记忆,是汪曾祺文学写作的丰富素材,饮食素材尤其多。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超过四十年,北京是他住得最久的地方,成为继高邮之后的第二个故乡。昆明,是汪曾祺人生中难忘的一站,战乱岁月,汪曾祺曾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教学,所以《五味》一书中也有不少地方写到昆明的饮食。张家口,是汪曾祺下放的地方,他在那里待过三年多时间。本来这是伤痛之地,但他以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化解了痛苦,于日常生活中寻找美。


汪曾祺有着怎样的生活趣味?


汪曾祺谈饮食的文章中,有不少地方写到独特的小吃,甚至他亲手制作的小吃,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汪曾祺不仅谈吃,还要亲力亲为,为食材的采购、做法的创新、效果的展示花许多的心思。他喜欢自己亲手做菜,如拌菠菜、拌萝卜丝、炒苞谷、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酱拌腰片、拌里脊片,时刻不忘生活趣味。汪曾祺还喜欢琢磨怎么创造发明新的菜,他说,很多菜都是馋人瞎捉摸出来的,印证到自己身上,一点没错。馋人谈吃,引出其他馋人的口水,也就不足怪了。汪曾祺还喜欢在与好友的书信来往中,大谈怎么做吃的,自己最近发明了什么菜,怎么改进,怎么做出来味道更好,还教朋友去做。


汪曾祺写饮食散文都有什么样的笔法?


汪曾祺是小说家,谈吃的随笔,也有着小说的笔法。比如他谈皂角仁这东西,在故乡是拿来洗衣用的,而云南人却拿来吃,他说,真是闻所未闻。皂角仁吃起来细腻软糯,很有意思,但却不可多吃。他讲了一件趣事,在云南腾冲时,有一次吃饭,饭桌上有一道皂角仁做的甜菜,一位河北老兄一勺又一勺地往肚子里灌。汪曾祺警告他说:这样吃法不行。对方不信。结果这位老兄才离席,就上厕所去了。皂角仁太滑了,到了肠子里会飞流直下。


说起写作手法的多样,汪曾祺谈吃,还有一种类似于“菜谱”的写法。他的《肉食者不鄙》《家常酒菜》等文章都是这种写法。能够将“菜谱”写法成规模地文学化,是汪曾祺的一大发明。汪曾祺了解并品尝过食物,即使无法获知确切的做法,也会发挥创造能力,亲手动手实验,不辞辛苦,津津乐道,记载得细致真切,所以读者都喜闻乐见。


汪曾祺写食物的时候,还做食物考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他的学识之广。有不少文章读起来又有趣,又让人很长见识。如考证“葵”这种菜蔬,就是“葵花”的“葵”,他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的记载说起:“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用这个考据葵到底是什么,然后说《诗经》《齐民要术》《农书》《本草纲目》皆有记载,直到清代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濬(jun4)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才得知原来葵就是冬苋菜。而哪里有冬苋菜呢?后来汪曾祺去江西南昌,看到街边有人洗一种不认识的菜,叶子圆圆的,像猪耳朵,颜色青绿,一问,是冬苋菜,方才恍然大悟。这过程集考据和个人经验于一体,真是曲折有致,简直就像探案故事。


汪曾祺饮食散文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五味》中,汪曾祺在写饮食,也在回忆故乡的人和事,回忆自己所经过、所居住的地方,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日常生活,看起来并不足道,合起来却是扎扎实实的另一种历史画面。普通人的生活,有自己的尊严在其中,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其本身的意义。而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正是汪曾祺作品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解读 | 遆存磊  著名书评人

播音 | 沐泽

策划编辑 | 周向荣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