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课】19 什么是四谛?

【佛学课】19 什么是四谛?

00:00
16:32

今日金句 



今日文稿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十九堂佛学修心课的佛学课,我要分享的是:什么是四谛?


“四谛”,是释迦牟尼佛最早宣说的佛法,也是佛法最核心的理念。四谛就是四个真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也有不颠倒的意思。哪四个真理呢?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关于苦的真理,这是佛学的基本前提。


在释迦牟尼佛看来,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根本上引起的都是痛苦,不管什么快乐,都注定会消失,都很短暂,而且越是快乐的东西,引起的痛苦就越深刻。苦谛的意思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活着很痛苦,而是我知道活着很痛苦。


那么,有哪些痛苦呢?佛教里有几种说法:三苦、六苦、八苦的说法。三苦,指的是基本面上的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讲的是身体给我们带来痛苦;“坏苦”讲的是我们所身处的环境给我们带来痛苦;“行苦”讲是无常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三苦实际上讲的是人生总的痛苦。


六苦比较着重在有所求而不得:“因苦”、“果苦”、“求财位苦”、“勤守护苦”、“无厌足苦”、“变坏苦”。重心都是有所求而不得。我们一般最常见的说法是“八苦”,人生有八苦,基本上是从心的层面上来说,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心很累。那么,哪八苦呢?“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啼哭着来到世间(生);慢慢地衰老(老);不时地遭受病痛的折磨(病);然后寂寞地死去(死);而在漫长而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喜欢的人,或者事物,总是不能长久地和我们在一起(爱别离);和我们在一起的,常常是我们不喜欢的人和事物(怨憎会);欲求没有止境,总是得不到满足(求不得);一辈子,我们都在各种形色、各种纷繁的感受、思想、意志、意识之间纠缠起伏(五蕴炽盛);不仅如此,还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灾祸(厄),车祸、失业、破产,诸如此类。


2.

假如生活在今天,佛陀可能会被大家当作负能量,或者觉得他“很丧”。为什么呢?当大家都热血沸腾地说:要有梦想,万一成功了呢?那么佛陀可能是在旁边泼冷水的那个人,他可能会说:不要做梦了,从来就不会有成功;一旦你做梦,就是苦海无边。当大家都激情洋溢地憧憬着什么互联网思维啊,什么转型啊,那么佛陀可能是在旁边泼冷水的那个人,他就会说:什么思维什么转型都没有什么用,转来转去还是转不出轮回的苦海。


当我们激情澎湃陷入恋爱的时候,那么佛陀可能是在旁边泼冷水的那个人,他可能会说:越是浪漫的爱情,越是不能长久,只不过是一种注定不能长久的相互吸引。当我们失恋或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去请教什么情感专家或心理治疗的时候,那么佛陀可能是在旁边泼冷水的那个人,他就会说:哪有什么专家或治疗师呢?他们自己的生活都一塌糊涂,怎么可能给你一个什么方法找到理想的男友、女友,或者让婚姻天长地久?怎么可能疗愈你的心理创伤呢?


佛陀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他不会说些你想听的话,那些让你感觉打了鸡血的所谓正能量的话,或者那些迷迷糊糊的治疗系的话,更不会告诉你如果供养了什么神灵就会发财,更不会告诉你假如做了什么法事,你的命运就会改变。诸如此类。他只是告诉你,你一定会生病,一定会死,一定会失败,一定会失去,一定会痛苦。他只是告诉你,这个世界上这个理论,那种方法,这个教派那个法门,根本上都没有什么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你的问题。


但是,假如仅仅止于此,那么,佛陀就不是佛陀了,就只是像文学史上的那些诗人、作家那样感叹一下人生的虚无而已。佛陀之所以是佛陀,之所以不是负能量(当然也不是什么正能量),而是因为佛陀指出了这个世界的苦,指出了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痛苦,紧接着他不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感伤,或者宣扬及时行乐、醉生梦死,又或者简单地认为,既然世界是苦是无常,那赶紧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


佛陀指出了苦的真谛之后,他又提出了“集谛”。佛陀说:活在世间,很苦。怎么办呢?你要去找到苦的缘由。这个“集”就是原因的意思。


怎么去找苦的缘由呢?佛陀发现了有三种根本的原因:一种是贪,就是贪婪的贪,总是不断地想要得到、占有,执着于我想要。对于我想要、我喜欢的东西不断地追求、占有;第二种是嗔,嗔就是愤怒、怨恨的情绪,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总是不想要,不断地愤怒、怨恨,执着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第三种,是痴,就是心性迷暗,就是愚昧,看不到真相,执着于表面。


贪嗔嗔,是三种烦恼的根本原因。那么,如何去找到它们呢?佛陀找到了一个工具——五蕴(后面的课程会讲到,这里先放一放)。贪嗔痴的根源在于五蕴的聚合。为什么会有五蕴的聚合?又得去分析十二处、十八界。


十二处,我们在修心法门里经常提及,就是我们的六个器官:眼、耳、鼻、舌、身、意;针对这六种器官,又有相对应的六种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加起来正好是十二处(十二个出处)。十二处又形成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处和六识,构成了十八界。


为什么在十八界五蕴的聚合中幻化成我们的“自我”以及这个世界,还得去分析十二因缘(后面的课程会讲到,这里先放一放)。通过十二因缘,可以找到每个人独特的命运。这是集谛,对于我们痛苦的原因,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


3.

分析完了,怎么办呢?佛陀紧接着说了灭谛。假如我们找到了原因,那么,苦是可以熄灭的、可以断灭的。


怎么样熄灭、怎么样断灭呢?要涅槃,要出离这个世间。在法华经里,佛陀讲了一个叫“火宅”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佛陀说,在某个国家中的某个城镇,有一个村落,一位财富无数的长者,有许多田地和佣人。他的家非常广大,却只有一扇进出的门。里面住着长者的家人,大约一、二百人,也可能是五百人,其中有十个或二十个,也可能是三十个,是他的儿子。长者的家虽然广大,却似乎年久失修,到处是破败的景象。更可怕的是,墙外的某个角落,不知怎么回事,起了火。火苗在慢慢延伸,慢慢地在吞噬着整座房子。


但是,房子里的那些人,完全不知道房子的很多拄子或墙壁,已经损坏,更不知道一场巨大的火灾正在降临。只有那个长者,看到了火焰。他赶紧告诉他的孩子们,房子已经着火了,赶紧逃出去。但是,孩子们没有一个相信他,还是一点都不害怕,沉迷于嬉戏玩乐,一点要出去的意思都没有。


这时,火势越来越大,如果再不离开的话,肯定会被大火所焚烧。长者于是想了一个权宜之计,他知道儿子们各自的爱好,就诱劝他们说:只要你们走到门的外面,就可以得到羊车、鹿车、牛车,装满了无数的珍奇宝贝,都属于你们。那些孩子听到父亲这样说,就争先恐后地走向大门,走出着了火的家。当他们真的出来后,得到的是比牛车、鹿车、羊车更华美更堂皇的大白牛车,是他们从未见过的,也从不敢奢望的大白牛车。然后他们坐上大白牛车,从此走上了安稳的大道。


这个故事非常有名,也是我们理解佛教教义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佛陀把我们生活的世间比喻成着了火的房子,不值得我们留恋。我们想要解决我们的烦恼,就必须跳出来,到一个更大的格局里去。


这是灭谛很深刻的一个观念,就是人类一定能够灭除自己的痛苦,但是必须跳出人类的格局,在人类的格局里,解决不了人类的问题。我们看人类的历史,不论怎么样进步,不论怎么样科技发达,但总是带来新的问题。想要解决人类的问题,一定要在宇宙的广度和高度里,人类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所以,我自己经常把涅槃这个很玄的佛教概念,简单地解释为“跳出来”。涅槃,并不是死后才能实现的境界,而是我们活着的时候,假如时时从各种束缚里跳出来,那么,就是涅槃,就是在灭除痛苦。跳出来,是佛陀发现的从根本上解决烦恼的方法。


那么,怎么样才能跳出来呢?所以就有第四个真理,“道谛”。道谛,一般的说法就是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确的知见);正命(正当的生活与职业);正思惟(正确的思考方法);正精进(正当的不懈怠的努力);正语(符合法度的语言)、正念(符合法度的念头);正业(不做造恶业的行为);正定(正确的禅定)。


后世有一种说法是,八正道的解脱方法声闻乘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小乘”,而“六度”是大乘菩萨道的解脱之道。但不管怎么样,透过八正道或六度,我们可以出离世间,摆脱烦恼。这是最后一个道谛。


4.

总的来说,四谛是最基本的佛法,代表了佛教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个人如何在这个世界活下去的解决方案。


苦、集两谛,否定了这个世界;灭、道两谛,超越了这个世界。当佛陀说这个世界是苦的,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这个世界非常无聊,佛陀并不是要我们厌弃这个世界,更不是要我们消极地活下去,而是,在否定了这个世界之后,要超越这个世界,活得更好。


苦,是世间的一种结果,我们生而为人,就要接受这样一个结果。但接受不等于安于现状,而是面对它,找到原因,找到世间苦的原因,找到我们痛苦的原因。找到原因之后,要解决它,所以就有灭。灭是出世间的一种结果。那怎么样才能灭呢?要靠道谛。道,是出世间的原因。


四谛,可以说包含了佛学的根本,不管是宗教意义上很多仪轨,还是哲学意义上的很多佛学理论,都是从四谛展开的,是佛学的纲领。但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修行方法,我们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可以按照这四个层次去认知,去实践。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改变。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下一节课我会开始介绍八正道第一个:什么是正见?祝大家有平静喜乐的每一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梦不觉519732

    听老师的讲解,越来越喜欢佛陀了!

    小李子白 回复 @梦不觉519732: 我也是,之前的迷信想法被打破。喜欢佛哲学

  • 1597615hrjz

    我已反复听了不少十次。

  • 平和70

    听了老师的课,果断的把关注的鸡汤取关了,接下来反复听老师的课程!回到呼吸,回到自己!

  • 端阳花花

    我由此领悟到了佛陀与文学家的区别,佛陀不只是以优美的文笔精妙的手法,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很苦,更指出了方法

  • 小圆52288635

    感恩费勇老师的讲说🌹🌹🌹

  • L_悦欣

    听了课以后收益良多,第二次听课,希望能更好的理解,最后知行合一。

  • Camellia_ug

    第二次听课 以后会经常听

  • 听友73542740

    第一次听到如此系统详细且清晰的佛学课,思考很多,受益匪浅,谢谢费老师

  • 紫星2017

    爱而不得怎么破?

    AI阳艳 回复 @紫星2017: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听友464364198

    因苦 果苦 求財未苦 勤守護 無厭足 變壞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