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课】14 什么是大乘佛教?

【佛学课】14 什么是大乘佛教?

00:00
18:57

今日金句 



今日研习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十四堂佛学修心课的佛学课,我要分享的是:什么是大乘佛教。


大乘的乘,是梵语的音译,原来的意思的交通的工具,像马车啊、牛车啊,就是乘。因为是音译,汉语的乘是一个多音字,所以,也有人念大乘。大乘佛教出现的时候,在当时的佛教界,带有很强烈的叛逆色彩,甚至被认为是歪门邪道。而大乘佛教的提倡者,他们自己认为相比于原来的佛教,他们对于佛陀的教诲领会得更深刻,所以,他们把自己的修行方法、理论体系,叫做大乘,而把原来的修行方法、理论体系,叫做小乘。


也就是说,大乘佛教的提倡者认为他们提供的是最彻底、最究竟的方法和理念,是大道。而以前的佛教,不够究竟,是小道。这个小,带有一点点的贬义。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里,尤其到了现在,小乘这个词没有任何贬义色彩。大乘、小乘这两个概念,代表了佛教最基本的两种流派。那么,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


第一,大乘的出现,代表了佛教内部希望融入世俗社会、参与并改变世俗社会的潮流。小乘强调个人的修行,强调修行者要远离世俗社会,所以,小乘认为佛法的修行,出家要高于在家。出家修行才能真正觉悟。具体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四念处等,偏于个人修为。但大乘认为出家和在家是一样的,在家修行,在世俗生活里,同样可以修行成佛。所以说,大乘相比于小乘,要更世俗化,更加具有包容性;现在我们流行的“在红尘里修行”这句话,是典型的大乘的信念。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六度是最能代表大乘的,它不仅是个人的心性修练,还重视人际关系上的修练。


第二,相比于小乘,大乘把佛陀的形象进一步神化了,偶像化了。在小乘佛教那里,基本上把佛陀看作是一个觉悟的人,是佛教唯一的教主。但到了大乘佛教,出现了佛本生故事,塑造了带有神的色彩的佛陀形象。同时还建构了三身佛和三世十方佛的体系,认为在宇宙里存在着很多很多的佛,是无数的。关于三身佛和三世十方佛,后面专门有一节会讨论,这里就不展开了。


第三,大乘佛教提出了自度度人的菩萨思想,和小乘佛教的自我解脱有所不同。菩萨是梵文的汉语音译,它的意思是“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的意思),就是要让众生觉悟。菩萨的含义,就是要让众生觉悟。在小乘佛教里,菩萨指的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状态,大乘佛教发展了这个概念,成为普通人修行的目标。


2

在小乘佛教里,修行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须陀洹,大意是入流,有了正见;第二个阶段是斯陀含,大意是一往来,还需要在天上和人间之间再往来一次;第三个阶段是阿那含,大意是不来,什么不来呢?是欲界的烦恼没有了,不来了;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最高的果位,是阿罗汉,大意是断尽了一切无明烦恼,了脱生死,证入涅槃。


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还不是最高的境地,成佛才是最高的境地。而成佛,一定要经过菩萨行,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自觉觉他,最后觉行圆满。菩萨行的观念,使得大乘佛教有一个特别值得留意的理念:


在众生还没有得到全部救度之前,菩萨不会追求自己先解脱,超越现实人间,而是会以普通人的面目,留在世俗生活里。大乘佛教对于菩萨行的重视,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把决心代众生受苦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世音菩萨是这一方面的象征。


大乘佛教的重要人物是龙树,佛教界认为他是菩萨。他出生在古代印度温达拉巴地区一个婆罗门家庭,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150到公元250年之间。他的中观学说开创了大乘思想的先河,有人把他看作是第二代的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的创始人。


龙树的经历很传奇,据说他早年精通婆罗门教,还会隐身术,他出家后,觉得读到的佛经太少,就去喜马拉雅山一带寻求佛学经典,最后到了龙宫,在那里呆了九十天,读了多到数不清的佛经,然后,带回了一些到人间,其中就有《华严经》的下卷。这个是大乘佛教的一个特点,把一些佛经来源说成是佛陀在天宫或龙宫所讲。


和小乘佛教一样,内部也有不同的流派,像小乘佛教内部就有上座部、大众部。大乘佛教在印度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发展过程里先后出现三个流派。一个就是龙树的中观学派,中观学派依据的佛经经典有《维摩诘经》、《华严经》、《大般若经》、《法华经》等,还有龙树的《中论》、《大智度论》,提婆的《百论》。中观学说把佛陀讲的缘起缘灭发挥到了极致,既然是缘起缘灭,那么,一切都是不实在的,都是假名,都是幻相,是空的。所以,中观学派,也叫“大乘空宗”。


中观学派用二谛来解释“空”,真谛和俗谛。真谛也叫“胜义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存在的实相是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的,超出了我们的经验范围,所以,是空的。俗谛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要表达的方便,借用语言文字等等人世间的工具来表达、呈现,但这些表达、呈现是一个假名,一个假象。我们看到这个假名的时候,一定不能当真,要看到空的实相。


这个是中观学说很核心的一点。比如,你看到我,不要以为这个是费勇,是一个老师,如果用中观的方法去看,那这个费勇,不过是一个名称,一个假借的名字,他的身体是不真实的,因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都在衰老,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费勇。还有,他的出现是他父母的一个因缘,如果他的父母没有遇到,就不会有他。那么。再进一步,没有出生之前,他在哪里呢?死亡之后,他又去了哪里呢?在中观学派看来,任何事物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思考,你就会发现一切不过幻相,你就不会执着。


3.

到了瑜伽行派,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一切都是空的”,那么,成佛是不是也是空的,成佛后的涅槃是不是也是空的?所以,他们觉得中观学派的思路,有一个局限,会导致对于佛教本身的否定,就提出了另外一个思路。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假名,都是幻像,都是无常,没有永恒的境地,都是空的,但是,还是有一种稳定的东西,就是识。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间现象,都是由这个识变幻出来的,这个识是实有的,并不虚幻。所以,瑜伽行派又叫“大乘有宗”,后来发展到中国,形成唯识宗。


瑜伽行派的主要经典是《瑜伽师地论》,被认为是弥勒菩萨在天宫里讲的,一个叫无著的人,通过禅定,每天晚上去到天上,听弥勒佛讲《瑜伽师地论》,然后,白天回到人间,讲给我们凡人听。但学术界认为,瑜伽行派的真正创始人,是无著,和世亲,他们两人是兄弟,出生在北印度的婆罗门家庭。瑜伽行派在逻辑上有巨大贡献,佛教把逻辑学,叫因明学,世亲的弟子陈那,把佛教的因明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瑜伽行派还有一个重要贡献,是对于人的心理分析。我自己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迷恋西方现代精神分析学,像佛洛伊德、荣格、潜意识、童年创伤、原型等等,觉得很了不起。但是后来读到佛教的经典,非常震惊,原来佛教里早就有了潜意识的概念,也有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甚至佛洛伊德的所谓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在佛教里也早提到过。尤其是瑜伽行派关于心识的分析,我甚至认为比现代心理学更严密。


我在修心法门里,就是参考了唯识论里的“五位百法”框架,来尝试建构一套简单实用的适合现代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修心方法。五位百法,把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现象归纳为“无为法”和“有为法”两大类,而有为法里又分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四种,加上无为法,总共五种。这五种又细分为一百个概念,建立了一个严密的认知体系,解释了心识是怎么运作的。如果把这一百个概念理解清楚,那么在我看来,基本上就可以活得很明白了。


唯识论把人的心识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意识,一个叫藏识。意识是浮在海面上,而藏室是隐藏在海底下的,我们做过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念头,都会像种子一样,被储存在海底下,一旦遇到外缘,就会发芽,冒出来。每一个种子,每当在意识里出现,返回储存的时候,力量就会增强。也就是说,决定我们生命质量的,不是意识,而是看不见的藏识。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运转,有一点像机器人,有些科幻认为人就是一种智能化的存在。唯识论解释人心的运作,和一些科幻有点相像。


4.

到了7世纪左右,印度又出现密宗,这是大乘佛教在印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密宗是佛教和婆罗门教结合的产物。密宗的特点很明显:


一是强调咒语,梵文里叫陀罗尼,大概的意思是“总持”。是佛、菩萨所说的不可思议的神秘的语言,一般普通人无法理解,所以,不能翻译,只能音译,你只要读出这个音就可以。密宗里的咒语对于发音的要求比较严格,和其他一些梵语的音译不太一样,可以有多种读音,陀罗尼只能是一种标准读音。你要修密宗的话,就有一套严格的读音训练。所以,在中国,把密宗也叫做真言宗。


二是强调手印。配合所修的本尊佛(每一个修行的人都要找到相对应的本尊佛),做出各种手的姿势,叫结手印。为的是和本尊佛融为一体,有人把手印比作天线,是为了接受本尊佛的信号,有一定道理。密宗里的手印有一套严密的体系,每一个手印都有讲究。


三是强调冥想,也有一套冥想的方法。


这三个合起来,就是密宗的三密:口密、身密、意密。


密宗很早传到中国,唐朝时候形成了唐密,但在中国汉地,宋代时候基本消失了,反而在西藏发扬光大,成为臧传佛教的核心。而中国汉地,发展出禅宗,是大乘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发展。以上讲的,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情况。最后,我想强调一下,佛教里有不同的流派,但他们核心的理念基本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基本是和平相处,几乎没有争斗。


佛教讲缘分,不同的人不同的缘分,就会遇见不同的流派。有些人会对密宗有感应,有些人会对禅宗有感应,也有些人会像我一样,对于佛教的所有流派,甚至佛教以外的人类智慧,都有学习的兴趣,把他们当作自己好好生活的思想资源。这些都是缘分。佛教里有一个很豁达的说法,就是有一天地球上的人类如果和佛没有缘分了,那么,佛学就会从这个地球上消失。我们今天还在这里学习佛学,看来缘分还在,值得我们珍惜。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什么是三身佛?祝大家有平静喜乐的每一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8097wujn

    又重新,听和看文稿,我是越来越欢喜!跟随着费教授听课修心,很是轻松和平静,惑恩!幸缘费教授!

    费勇修心课 回复 @1388097wujn:

  • 1394446ucwr

    主持人,為什麼我不能回聽1-12集,播放列表裏就沒有。這是怎麼回事啊?

    费勇修心课 回复 @1394446ucwr: 是app的版本问题吗?您多刷新一下~

  • 宁静_xwm

    反复听到费老师讲的课,心情都很平静喜乐

    费勇修心课 回复 @宁静_xwm:

  • 金修篁

    想念费勇老师的声音啦😄又来倾听!真棒,这是我购买的最好的专辑

  • v0b8iem0soq4m7mtvtm9

    真的很喜欢费老师的声音,听了之后使人感觉很安静和喜悦

  • 西域鸿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也是以是否能发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为衡量。当然,大乘也是以小乘为基础,次第而成就的。感恩费教授的解授!

  • _观心_

    这一集很重要

  • 思齐懿凡

    今天很忙,听了老师声音心就安静下来

  • Antoingmusic

    喜马拉雅的错别字太多了唉

  • 1578735bftn

    老师,怎样才能做到内心平静少点波澜?特别是在面对绝境的时候,创业失败,生存都难,怎样度过人生的这些沟沟坎坎?还望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