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课】8 佛陀如何处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

【佛学课】8 佛陀如何处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

00:00
16:35

今日金句 



今日研习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八堂佛学修心课的佛学课。我要分享的是:佛陀如何处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


我们在第一堂课里就提到,佛陀生活的年代,在印度历史上是非常混乱的时期,小国之间不断打仗,为了争夺王位兄弟父子相互残杀。佛经上记载的,有两件事可以看出佛陀当年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社会现实,同时,从这两件事里可以领悟佛陀处理现实矛盾的手法。


第一件事,在《增一阿含经》里有记载,是关于琉璃王子的。佛陀在世的时候,迦毗罗卫国已经衰败,成为了㤭萨罗国的附属国,㤭萨罗国的国王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王要求娶释迦族的一位公主为妃子,但释迦族的人让一位宫女冒充公主嫁给了波斯匿王,生下了琉璃王子。琉璃王子回到释迦族的时候,族人讽刺他是奴婢的儿子。琉璃王子就发誓要报仇。


当时释迦族的人为什么敢讽刺琉璃王子呢?因为当时波斯匿王已经立了一个太子,叫祇陀太子,会继承王位。但没有想到,后来琉璃王子杀了祇陀太子,流放了波斯匿王。琉璃王子率领大军大肆屠杀释迦族人,只留下五百名少女,打算让她们作奴婢,结果这五百名少女绝不顺从,又遭到活埋。后来,琉璃王子在河上大肆庆祝的时候,突然狂风暴雨,他就被淹死了。


如果我们熟悉佛经的话,就会发现,波斯匿王和祇陀太子的名字并不陌生,佛陀讲金刚经的地方,就是祇陀太子的园子。祇树给孤独园。而波斯匿王,是佛陀成道之后,两个皈依他的国王之一。


佛经里有不少佛陀和波斯匿王对话的场景。比如,有一次,波斯匿王一直为自己的肥胖感到苦恼,就询问佛陀:“佛陀啊!我近来身体欠佳,虽然想来看您,总不能成行。现在看您身体健康,我很高兴。我不知前世犯了什么罪业,才会如此肥胖,请问要用何种方法,才能免于这种苦恼呢?”


佛陀回答:“大王啊!人的肥胖有五种原因:第一是吃得太多;第二是贪睡;第三是耽于享受;第四是不爱思考,不劳心;第五是不工作。基于这五种理由,身体才会肥胖臃肿。若想减肥,应当要节制饮食,努力工作,勤于思考,自然能恢复正常健康。”


佛陀还作了一首诗偈:“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国王听了偈颂,无限欢喜,吩咐御厨,以后在他进食时,都得站在旁边唱一遍偈文,以起到提醒的作用。过了一段时间,他的肥胖就得到缓解。


2.

这些佛经里的场面都很平静,很温暖,但现实生活里,波斯匿王的环境是腥风血雨,每天都在权力的斗争里。所以,他曾对佛陀感叹,自己为什么会皈依佛陀,是因为在他的生活里,“国王和国王纷争,母亲和孩子纷争,父亲和孩子纷争,兄弟与兄弟纷争,兄弟与姐妹纷争,朋友与朋友纷争。”而在佛陀那里,他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静、和睦。


但佛陀的平静和睦,并不能改变人间的悲惨。波斯匿王后来在流放途中凄惨死去。而更早时候琉璃王子三次攻击释迦族,佛陀三次极力去阻止,但都没有成功。佛陀对于人间的战争、混乱,并没有什么办法,无能为力。


但佛陀的伟大,恰恰在于这种老老实实的无能为力,他老老实实告诉你,他对于人间的悲剧无能为力。佛法再伟大,也阻止不了琉璃王子杀人。他老老实实告诉你,生而为人,一定要承担自己的业力,只有靠自己救自己。


佛陀从不认为自己是救世主。他对于众生的救度,是另一种意义的救度。他告诉你人间悲剧的原因,告诉你如果想摆脱悲惨的命运,就要离开那个造成痛苦麻烦的系统,到另外一个系统里去。只要你还在那个系统里,就没有人能够拯救你,你只能承受自己的业力,承受因果的力量。


所以,佛陀对于人间的各种争斗,他会出于道义,去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尽力了,也就放下了。他内心充满慈悲,但这种慈悲不是简单地站在弱者一边,简单地活站在正义的一方,而是从更广阔的背景,从宇宙的背景,来看待人类,看待人类的因果流转,看待人类的生死轮回。


然后,他总是耐心地告诉每一个人,真正的胜利者,不是在战争中赢得了战争,而是在人类的战争里完全超越胜败这个系统,另外进入一个不会引起战争的系统。这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琉璃王子这一件事,对于佛陀影响应该无比深刻。为什么佛学里总是充满着一种悲剧情怀,我们经常说,佛陀的悲怀,他对于人类的痛苦有着深刻的体验和体会。可能和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有关,也和琉璃王子的事情有关。


而佛学之所以流传那么多年,是因为人类因为争斗而造成的悲剧,从未停止。人类为了解决这种争斗,发展了政治、商业、科学等等。但至少,一直到今天,到此时此刻,人类并没有变得更好,也没有变得更坏,还是在好与坏上下轮回,人类好像还是只能像佛陀说的,根本上只能靠自我拯救。这是第一件事。


3.

第二件事,是提婆达多事件。上面提到波斯匿王赞美佛陀的僧团,平静和睦,但事实,僧团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即使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不和谐的冲突。据说,最早的争论是因为一个比丘,被赶出僧团,引起不同意见。


有一些比丘认为那个比丘是一个博学诚实的人,不应该被赶出去,而另一些认为他犯了戒,应该被赶出去。二派争论,各不想让。佛陀的反应很有意思,他开始的时候很伤心,没有想到跟着自己修行佛法的人也会争论,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就独自到了树林里,和一头大象成为好朋友。确实有时候,人和动物植物在一起的时候更不孤独。


佛陀对于争论的看法是:怨恨不能通过更多的怨恨去终止,只有爱和同情才能化解。而一般普通人的争论,往往两方都有道理,但两方都执着于自我,因为有“我执”而看不到对方。所以,佛陀的处理方法是,同样尊重两方,让他们自己通过和平的方法比如投票,去解决,他不作裁判。


这种管理方法使得西方很多学者认为,早期的佛教僧团更像一个民主的自我管理的社群,而不像是大多数宗教那样的具有严格裁判体制的团体。


但这种自我管理,也会面对更大的冲突,比如提婆达多事件。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佛教内部最大的一次分裂。提婆达多据说是佛陀的堂弟,也有说是佛陀妻子的弟弟。他皈依了佛陀,成为僧团里有影响力的比丘。


关于他和佛陀产生矛盾,根据经书里的记载,第一个导火线可能是对于戒律的不同要求,提婆达多提出比丘应该严格遵受五件事:“第一,一个好的比丘,应该住在树林里,而不应该住在村里;第二,一个好的比丘应该乞食,不应该接受邀请去别人家里吃饭;第三,应该穿粪扫衣(朴素的衣服),而不应该穿别人赠送的衣服;第四,应该住在树下,不应该住在房子里;第五,不应该吃鱼肉。”


佛陀并不同意这五条戒律,他觉得这些事情每一个人自己可以决定,住在树林里或村子里,都不是修行的关键,不应该强求每一个人非如此不可。这就引起了分化。


第二个导火线是争夺权力。提婆达多认为佛陀年事已高,应该让出管理权,由自己来管理僧团。但佛陀没有同意。提婆达多为了达到目的,就去结交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子。阿阇世王子的父亲就是就是频婆娑罗王,是摩揭陀的国王。


刚才我们提到,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两个国王曾经皈依他,一个是波斯匿王,另一个就是这个频婆娑罗王。佛陀到王舍城弘法的时候,频婆娑罗王受到佛陀的感召,皈依了佛陀。据说当时摩揭陀国有十二万人,跟着频婆娑罗王,成了在家居士(优婆塞,女居士叫优婆夷),并把一个竹园送给佛陀,让佛陀和他的弟子,有安居的地方。这个就是佛经经常出现的“竹园精舍”。


提婆达多想要获得阿阇世王子的帮助,就挑拨王子去杀死自己的父亲,尽早当国王。但王子的刺杀行动没有成功,反而被捉了起来。但频婆娑罗王皈依佛陀以后,对于权力不再执着,他把王子捉起来后,不仅没有处罚他,反而对他说,你无非是想要王国,那你就去拿去吧,然后就主动退位了。当然,也没有追究提婆达多。


后来,提婆达多又让阿阇世王去刺杀佛陀。佛经里(对这件事)记载着很多戏剧性的细节,当然都没有成功。后来,提婆达多就带者五百名比丘离开了佛陀。


佛陀对于婆提达多的处理,还是一贯的温和手法。在《法华经》里有《提婆达多品》,佛陀并不认为提婆达多是一个敌人,佛陀的心里没有敌人,所有人都在帮助自己修行,在《法华经》里佛陀说:“提婆达多以他的知识、智慧和道德,帮助我圆成了到彼岸的智慧法门,圆成了给众生乐、拔众生苦、爱护众生、怜悯众生、喜施财宝、乐于救度的慈悲本怀。”


我们归纳一下,第一件事是社会事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残酷的战争;第二件事是僧团的内部事件。这两件事在佛教的文献里都有记载,说明了佛陀虽然已经成佛,已经悟道,僧团虽然是一个信仰社群,但是,只要你还是活在现实社会里,还是免不了矛盾、争斗。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就一定会有矛盾。


只要生活在社会里,即使是佛陀,也免不了要经常遇到种种烦心的事,只不过烦不了佛陀的心。虽然佛陀成佛了,但他还有肉身,所以,不仅会面对现实的种种矛盾,还会面对死亡。


下一节课我要分享的是:佛陀的涅槃。今天就讲到这里。祝大家有平静喜乐的每一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07153871

    听费老师的课 让我这个马上满60岁的人忽然有一种重生的感觉 他的讲话像涓涓细流正在抚平我焦虑不安的心 让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在平静中真的找到了很多的快乐

    当下菊 回复 @听友207153871: 真好

  • 曾真zengzhen

    我听了三次。听了二年多以来。用到工作和生活上。很有作用。工作高效,生活和美。也帮助了一些人。

  • 仙境兔灵

    怨恨不能通过更多的怨恨去终止~只有爱和同情才能化解~(*∩_∩*)~

  • 南锣鼓巷_pu

    温和的处理,任何人都是帮助自己修行

  • 冰峰_jr

    每日睡前听,心慢慢平静,真好!放下执念和焦虑。

    mmmmmm112 回复 @冰峰_jr: 费老师,我讲佛经讲得太好了,我每天都听

  • 1592957npko

    讲的非常真实。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这个一点不假。任何一个宗教团体都存在的这些问题。佛陀说自己不是救世主,这也是非常真实的。可是现在的寺庙里头为什么都向人要钱、买香拜佛呢,光是拜拜有什么用?老师这里讲的佛、与庙里拜的佛好像是两回事儿。

    听友223825712 回复 @1592957npko: 信任3

  • fuzzyset极速

    南无阿弥陀佛

    A肆玖昌明 回复 @fuzzyset极速: 南无观世音菩萨

  • 西域鸿

    六般若波罗蜜中,修安忍是非常重要的修法之一!

    听友223825712 回复 @西域鸿: 9808

  • Alicezzq

    哪里都是权力斗争 都一样

  • 1366593pghy

    听了心情放松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