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卷】11《诗经·周南·桃夭》:诗之所“宜”

【先秦卷】11《诗经·周南·桃夭》:诗之所“宜”

00:00
25:29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1.夭夭:茂盛。鲁诗作枖枖,字音、意义完全相同。
2.灼灼:明亮
3.华:花
4.之:鲁、齐诗都解作“是(这个)”,之子即是子。
5.于:同聿、曰,语气词,无意义。
6.宜其室家:按齐诗解释为:于住处安居。
7.蕡:音坟(Fen,二声),结出果实的样子。本指大麻的籽。
8.宜其家室:同宜其室家。
9.蓁蓁:茂盛。

毛诗序

《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毛诗序 毛诗郑笺 毛诗正义

毛诗是西汉时期鲁国人毛亨、毛苌学派的《诗经》。为当时的乐官所采集而成,各篇作者大都已不可考。汉代《诗经》学分为四家,为《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四家。后仅《毛诗》独传于世,今本十三经中之《诗经》即为《毛诗》。


诗经的版本

毛诗是《诗经》的版本之一,也是目前唯一流传下来的版本。

今本十三经中的《诗经》即是毛诗。《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年代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一一二二年至前五七零年),跨五百多年。其篇目固定于春秋时期,因传承流派的不同,有多个版本存在。


《诗经》在成为儒家的经典之前,在先秦古书中称之为《诗》或《诗三百》,据传孔子曾删定三千篇成三百篇,总以《诗》名(《史记·孔子世家》),然而后世研究表明在孔子以前《诗》即有固定的篇目、和当下所传三百一十一篇仅略有出入。秦始皇焚书坑儒,民间古籍遭劫,《诗三百》也在其内。


至汉朝文化复兴,鼓励民间献古籍、藏书,有鲁、齐、韩、毛四家传《诗》者,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皆今文经(当时的“今文”指汉隶);毛诗为鲁人毛亨所传,为古文经(当时的“古文”指大篆,也泛指秦“书同文”以前六国各自的字体)。


汉朝将鲁、齐、韩三家《诗》列于官学,奉为儒家经典之一,设“五经博士”负责讲习,多以《鲁诗》、《韩诗》等称呼加以区分。魏晋以后,鲁、齐、韩三家《诗》先后亡佚(《鲁诗》亡于西晋,《齐诗》亡于曹魏,《韩诗》亡于宋),只有《毛诗》流传下来。到了宋、元之后,《诗经》这一名称才确定下来,沿用至今。今《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由西汉毛亨作传,东汉郑玄作笺和唐孔颖达作疏;至宋,朱熹作《诗集传》;清代学者陈奂撰《毛诗传疏》、胡承珙撰《毛诗后笺》、马瑞辰撰《毛诗传笺通释》,这些都是研究诗经的重要参考书。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名无辞(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共三百一十一篇。


五经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在战国时已经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的说法。《庄子·天运》:“孔子对老聃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时间很长了。’”当时称为“经”的不仅是儒家著作。《庄子·天下》说墨家弟子都读《墨经》,《荀子》中引有《道经》。经也未必都是孔子所著。后来“经”字神秘化,各宗教经典都称为“经”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的《乐经》很早就亡佚了,《汉书·艺文志》中已无此书的记载。其他五种著作就称为“五经”。唐朝时因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五经定本》,令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其孔撰官修的《礼记正义》的颁行,突出了《三礼》中《礼记》的地位(参与《礼记正义》编撰的贾公彦,还主持完成了《仪礼正义》的撰作)。唐朝“明经”科考试内容变为“九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南宋以后又逐步拓展为十三部儒家经典。


经学

经学研究的工作,主要就是解释经书。

所谓“注”,就是对经书原文翻译解释,但有些注因为太简要或年代久远,因此后人为注再作解释,称作“疏”,以此类推后面还有“解”、“集解”、“正义”共五层,都是希望了解经书所欲表达意义的考证行为,但春秋时期的经书内文用字过于简化,故难免会带有考证者强烈主观意识或穿凿附会的解释。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汉代经学一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应,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六经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关注历史史料学与语言学。

鲁恭王坏孔子宅,发现壁中夹层所藏竹简,《论语》、《书经》、《孝经》等数十篇,因是以古蝌蚪文所写,乃称古文经。

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民间,曾短暂地立于学官。

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汉代经学一派,与古文经学相对应,主要特点是加入大量的占卜、阴阳学说,提倡天人感应,以符合当时的需要,被列入学官,成为正统。而古文经学不断对其发动挑战,到汉朝灭亡和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时期,今文经学逐渐衰落,直到清代,随着朴学兴起和社会改革的需要,今文经学被重新发现,主要代表人有康有为。


挂桃符的习俗

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在东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山上有百鬼出没。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古代春节期间挂桃符的习俗,在许多文入学士的笔下多有记载;白居易《白礼六帖》: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桃”。古代春节期间人们挂桃符的盛况可见一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郦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月朗星稀c 回复 @郦波: 一直覺得《詩經》很美好,但不知它美在哪裏,為何美,直到聽了滄溟先生的解讀後,方才知,也似乎明白了為何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逃之夭夭”,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夭”的本義原來如此美好。以往衛道士們強解這純淨的詩,用作教化工具,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當今若依然沿襲他們的解讀那就有問題了。所幸我們有滄溟先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自己豐富的學識、嚴密的邏輯揭開衛道士們的真面目,還《詩經》以本真,帶給我們屬於人性的美好。從滄溟先生身上我再一次理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句話:在“承”上,他恪守前輩的一招一式;在“傳”上,他大膽質疑、見解獨到,不離於宗🍀

  • LilyFM

    郦老师劳动节也不休息,讲这么多课真辛苦您了,多希望您保护好身体,不要这么劳累,您慢慢讲,我们慢慢跟着您学,跟着您穿越,跟着您品位。一定要好好注意身体才不辜负我们大家对您的爱。

  • 若非259vfd

    听了先森的讲解,才知道桃和夭真是绝配啊,青春、美好,谁还会去想逃之夭夭了呢

  • 幽篁逸士

    先生,节日快乐,学生来报到

  • 青云亦卷舒

    还真是由VIP收听改为付费了,还没听完的……

    昕然昕语 回复 @青云亦卷舒: 以前是vip,为什么变成付费了呀

  • 成宽说

    先生好,您终于更新了,谢谢您的课,让我感受到了美丽的生机

    _浆糊大虾_ 回复 @成宽说: 不要催老师,老师实在太忙了。咱可以重复听

  • 声声起

    先生讲解诗词,每一首总会追根溯源,条分缕析,逐字逐句,言浅意深,见解独到,娓娓道来。这首《桃夭》可以看到中国女子在婚姻里的地位,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好比孝敬父母,友爱小辈,多子多福,每一个婚嫁的女子,无不怀着对家的向往,家的依赖,家的期待那份初心。

  • 小五小六和妈妈

    因为基本不看连续剧,所以不能理解那些追剧粉丝的狂热和迫切,自从开始追郦老师的中华诗词课,只有几天没更新,这几天听不到总觉得缺点什么,并开始理解追剧的心情了

  • 清浅191620

    老师辛苦了

  • 临安初雨cm

    一边做毕设一边听先生的课,开心,先生,节日快乐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