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人们总是花时间去寻找错误,却忘记了解决问题

046.人们总是花时间去寻找错误,却忘记了解决问题

00:00
18:00



枕着《论语》,睡出更美好的自己,这里是小梁在2018年为您带来的《睡睡平安》。本文内容节选于喜马拉雅音频节目《睡睡平安》076期。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很多事已经定了,就不要再随意去改变;有些错犯过了,就再别去翻旧账 


本篇小梁和大家分享一个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故事,说的是人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并且注定和你心智模式里的某些念头有关。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是一个性格暴烈、能力不强的人。“哀”是他的谥号——就是他死了以后人们给他取的名字。在古代给国君起一个“哀”字作为谥号,就是对他的盖棺定论,高度概括了他的生平。


《逸周书·谥法解》里记载:“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就是说,死得早的、没什么功德的、被别人早早铲除的,都叫“哀”。


当然,鲁哀公活着的时候不叫哀公,而是他死了以后,别人根据他生前的所作所为,给出的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就像汉献帝最后把江山献了出去,所以叫汉献帝,是一样的。


宰我是孔子不太喜欢的一个弟子,是个问题青年(孔子门下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是贤人)。


有一天,鲁哀公问宰我:“到底应该如何祭祀、如何建立皇权的尊严呢?”


宰我就信口雌黄地回答:“你看,夏朝人种松树,殷朝人种柏树,而周朝人种的是栗树,就是要让人民感觉到害怕。”


这句话已经显示出了宰我的杀伐之心——通过严苛的军法、恐怖的行为,让人们感到害怕,从而便于统治。国君和大臣的对话,已然彰显出他们的价值取向。


当时鲁国有三大家族,这三大家族无论在财权、军权、还是在人权等各个领域盘根错节、根深叶茂。鲁哀公觉得他们不尊重领导,于是便想铲除他们。结果,鲁哀公被打得落花流水。


后来,宰我跑到齐国做官。由于总是鼓动领导以战争和恐怖主义方式推行他的管理,参与了田常作乱,最后不仅被砍了头,而且还被灭了族。


孔子在听他们两个人的对话时,就有一丝不详的预感,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事已经定了,就不要再随意去改变它;有些错误曾经犯过了,就不要再去翻旧账。否则会引来一系列不可控的变化。


事实上孔子在鲁哀公和宰我的对话里,传递着一种史观——国家就跟人的身体一样,怎么会没有问题呢?


如果你把每件事都处置得很清楚,也许当下这件事解决了,但生态平衡被打破了。用严苛的刑法去推动统治,最终也会伤及自身。


这个平衡被打破以后,大老板——鲁哀公也受到了最大的反作用力。


不要过度纠缠已经形成的错误,而是寻找让它变得更好的方法 


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先生曾经在正安坐诊,陆老的眉毛很长、头发很黑,八十多岁了还很矍铄。


有一次诊后,小梁陪陆老闲聊。当时他跟我说:“人呐,就是前半生在错误中学习,后半生在带病中延年。不要老想着把一件事挖出来铲除干净,问题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说完,老先生仰天长吸一口香烟。


这对当时年轻的小梁来说无疑是有很大冲击的,因为他告诉我,不要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决绝,对于那些人们曾经有意无意犯过的错误,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对身体的疾病也是如此。


不要把每件事都搞得很紧张,草木皆兵。很多公司的管理层都有这样的情况,最后要不然是聪明的员工离开了这家公司,要不然就形成了各种对抗。


孔子对人已经形成的错误,往往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反倒是对那些还没有形成错误只是起心动念生出了恶念的情况,予以高度的警惕。想来这也不失为一种优雅而智慧的策略。


在错误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你还可以用有效的方法解决。而当错误已经发生了,比如你儿子有一天回来告诉你,他把别人的肚子搞大了,你怎么办?做父母的,还不得赶紧去跟女方家长见面讨论如何善后。


假如这时你把儿子打一顿,他一生气出去跳楼了。或者反过来女儿在外面一不小心肚子被搞大了,你把她打了一顿,过两天一尸两命……想起来多么可怕。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用这种方式来和他的子女对抗,导致孩子在外面出现了问题,不会主动跟父母讲,等到真正出了事,悔之晚矣。


所以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对于已经形成的过往的问题,先搁置,从现在开始,努力寻找更好的方向,不要纠缠于问题,不要追究是谁的责任,而应该把焦点放在现在我们怎么做可以让这件事变得更好上。


一个组织如果花很多时间追究责任、翻旧账——之前你是怎么说的,后来你又是怎么做的……就会喋喋不休。


人们总是花时间去寻找错误,却忘记了解决问题。或者在一个问题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对它进行干预和解决。这是我们大部分时间对问题的心法和焦点的讨论。


由此想来,孔子真是在人间活成了终极智慧大师的人物。不读《论语》,我们怎么会知道,不要过度纠缠已经形成的错误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曾经有一位心理辅导老师跟我说,他有一位女学员,老公跟别人跑了,她总是很恨,恨不得她老公和那个女人开车的时候被撞死。


这位老师对她说:“你知道吗,你的大脑和整个宇宙听到的不是你老公和那个女人被撞死,而是你期望他们被撞死的这个样子,也许最后受伤的是你。


念兹在兹,哪怕你老公之前犯了错误,他已经跟别人走了,你内心生起的这股仇恨,同样会伤害到你,因为这是你内心怨毒的体现,它会以各种方式表达为你身体的病状以及你的情绪波动。


人们是不了解你为何怨恨的,只会感受到你是一个充满怨恨的人,从而疏远你,无法与你快乐地相处,哪怕你是基于无比理直气壮的理由,可你还是一个充满怨恨的人。”


综上所述,小梁在本篇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孔子对即将变坏的事情的态度,和已经变成很糟糕的情况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起心动念的时候要非常严肃、认真,既成事实的时候,要把焦点放在如何让它变得更好,而不是追究谁的责任上。


——今日互动——

今天的排版进行了一些调整,

大家还喜欢吗?

如果你有更多的想法和建议,

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云梦小满

    幸好,三十多岁的时候读到论语,听梁老师讲论语

  • 1592715aevx

    幸好听到,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