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论语》,要带着一颗慎思明辨的心去读

036.《论语》,要带着一颗慎思明辨的心去读

00:00
23:58



枕着《论语》,睡出更美好的自己,这里是小梁在2018年为您带来的《睡睡平安》。本文内容节选于喜马拉雅音频节目《睡睡平安》066期。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如果你睡不着,不如起来读书 


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在更底层了解自己,从而让自己内在更和谐。


《论语》秉承中华文明两千年来的温润宽厚之气,所以小梁一直有一个建议——如果你睡不着,不如起来读书。


之前,我在河南开封与蔡澜先生吃饭,我问他:“睡不着觉怎么办?”


蔡先生说:“那就起来读书呀,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看的书、好玩的事,总会有一样让你累到想睡为止。”


虽然蔡先生未必需要每天都工作,但他其实是很忙的。以他快八十年的生活经验而言,我愿意相信他说的


吃顿好吃的,也是一种快乐。这就解释了经常在晚上吃宵夜的人活得也不错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快乐会给自己带来一种“多巴胺”的释放(这里的“多巴胺”只是一个指代的词——你在那一刹那对自己很满意)。


开始读《论语》的时候,会让你觉得对自己很不满意,因为里面讲的都是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的判断。但你读着读着,就会读到一种长辈通过说话给你的一些爱。


跟大家举个例子,我儿子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的书皮包着《哆啦A梦》,佯装很严肃地看书,被他妈发现后很不开心。我在旁边想“嗯,你不如拿出来看”。


我没有生气,而是告诉他:“你应该先把作业做完,再去看《哆啦A梦》,如果你真的非常想现在看,那就堂堂正正地拿出来看。”


其实孔夫子在跟我们说话的时候也是这样,他告诉你:“可以这样做,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一路吃了那么多亏,终于明白了这点儿小小的道理,我想分享给你,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你在孔夫子的分享里,看不见怨恨,看不见愤怒,没有任何情绪……


所以,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其实不仅仅要看到对错,更要看到孔夫子在与你讨论这些对错时,他温和的情绪,这与你做的是否符合他的标准无关。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角色,对整个社会的福祉而言,是有帮助的 


本篇小梁与大家分享的是,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关于这句话,历朝历代的圣人有很多种解释。有种解释说,夷狄是楚国、吴国、越国这些地方,属于比较偏远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也有君长,而在华夏正统之地,比如鲁国,却是无君无父,真可悲呀。


“诸夏之亡也”,诸夏就是华夏;亡,同“无”。这句话说的是,连那些穷乡僻壤,没有开化的地方都还有君、臣、尊、卑之别;做老大的有做老大的样子,做群众的有被统治阶级的样子——当我说到“被统治阶级”,可能会引发很多人的愤怒,请不要这么匆忙地表达你的愤怒。我们要把这句话放到那个时代去看,那时,尊卑有序的次第,对社会的进步是最重要的。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反复讲,中国的进步全在和平时期的温和演变,而不在惊涛骇浪的大变革时代。一些西方国家,比如法国、英国的大变革,往往会出现一些像巨浪一样的次第性变化。


而中国不是这样,中国在混乱的时期往往只能是生灵涂炭,反倒是在无波澜处,饮食有节、生活有常的状况下,社会能自然而然地进化。


因此,在一个有序列的空间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角色,彼此相处比较和平,没有那么多冲突,对整个社会的福祉而言,是有帮助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家里,爸爸就做好爸爸的角色,妈妈就做好妈妈的角色,儿子就做好儿子的角色,如是,每个人都很愉快,该干嘛干嘛。


如果角色错乱了,儿子做了爸爸的角色,爸爸做了妈妈的角色,妈妈做了阿姨的角色(或者妈妈做了奶奶的角色,或者更可怕的是妈妈做了爷爷的角色),角色一乱,就会出现种种纷扰。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子曰:“夷狄之有君”是好的,而诸夏之无君也是很可怕的。这是历史上存在的一种解释。


遵守共同的价值主张,而达到的动态平衡更具悠久的持续力 


关于这句话的另外一种解释是,就算这些偏远地区的国家有国君,也不如华夏这样的地方没有国君。


这是什么意思呢?


《人类简史》中说到,一个有稳固的社会制度、明确的边境、清晰的政权的国家,和一群有信念、有梦想,但没有国家的人相比,可能后者更有力量。譬如以色列人、犹太人。他们没有办法拥有土地,但他们拥有共同的故事和信仰,于是他们终将拥有“国家”。


而在另外一些地方,虽然有国土,有政治架构,但人民已经没有了共同的信仰,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在更多的对这句话的解释版本中,小梁倾向于这两者的后一种解释。一个地方有着无数的条条框框,主次很分明,看似一切都围绕着某个角色在转;而另外一个地方看似浑浑噩噩,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的趣味。后者反而生存得更加长久。


庄子曾经说过,心肝脾肺肾,谁才是老大?其实,每个角色都按照自己的本分行事,然后彼此基于一种共同的频率相互协调、相互咬合,进而中心化。如是,也能发展出一套非常有价值的体系。


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可能这种没有中心,凭着共同价值观和合而成的状态,更接近中观。中观不是只有中间,而是大家达到某种均衡的状态。


譬如在古时候,真正聪明能干的员外,无不以让诸房妻妾自己平衡、自生乐趣为终极法门,绝对不会让自己成为很多女人的中心,否则,会累死的。他会让自己消失于无形,让大房、二房、三房、四房打麻将,他在旁边看着,这才是真正的“修齐治平”之道。要是插上一脚去协调她们的关系,必生祸乱(我这里指的是万恶的旧时代,现在的社会条件不允许这样了)。


只要大家都相信,你不守礼、不尊重他人、不想着别人……就很容易被整个生态抛弃,那么每个人都会默默地发挥自己的秉性,恪守自己的角色,于是在一种动态中获得了某种隐隐的平衡。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全在于你是否能够将自己置于局外,让这个系统自身进行咬合,它们彼此之间的平衡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如果我们理解这一点,再看“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那些文明程度比较低的地方,有一个所谓的核心——借由彼此的默契,遵守共同的价值主张、信仰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更具悠久的持续力


读《论语》,要带着一颗慎思明辨的心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提到,秦朝很强,但短短十五年就灭亡了;周朝很弱,经常有诸侯僭越之事发生,但摇摇晃晃存活了七八百年,何故?以弱中心为上。


关于这个观点,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一个学术思想来探讨,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些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强人出现的话,内部不容易凝聚而抵御外敌;而有些时候,一个过强的人,可能反而会令整个生态的活力变弱,这全在乎时间、地点、状态,不可一以论之。


有朋友曾经问过小梁:“你怎么看待这个状况?”小梁认为,当今中国还是应该有一个比较强的中心。何故?


各个地方已经过度依赖当地的地产税收,也就是卖地而带来的收入。这就形成了一种以地方利益为割据的诉求,如果没有一个高于地方利益的总体的宏观态度,每个地方政府都倾向于卖更多的土地,把钱收上来,提高自己当下的政绩,那五年、十年后,还有谁愿意来执政,来接管这一摊子事。


因此,有一个高于地方利益诉求的中央的态度,基于对长期宏观政治经济的平衡而带来的决策是有意义的。


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再来解读当今中国很多房地产的风向标和政策,你就明白了。地方疯狂卖地,希望土地财政补贴债务危机,中央已经看到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道路,所以在当下的中国,应该有一个高于地方的中央权利。


这只是小梁的一己之见,未必尽然,你可以完全不认同我,但我觉得和大家探讨一下也未尝不可。


同样的道理,当你发现自己身体每一部分的诉求过于强烈时,也许一个独立而坚定的主张、一个拎得起来的世界观,对你当下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读《论语》,要带着一颗慎思明辨的心,哪怕最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享受到自己思辨的快乐,却是真实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60820qtfd

    ‘几个月前购买过 腄睡平安为什么有时候打不开 又叫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