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李白3:沈文凡丨李白真的有过“杀人”举动吗

(试听)李白3:沈文凡丨李白真的有过“杀人”举动吗

00:00
27:49



1、李白的思想是单纯还是复杂?

2、“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的建功立业文化

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疏狂自信文化

4、“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游仙隐逸文化

5、“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使气任侠文化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蔑视权贵文化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吉林大学的沈文凡。在前面的课程讲解中,我们了解了诗仙李白的传奇人生经历。那么作为一名天才的诗人,他的传奇性又是怎样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呢?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他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纵情优游,张弛无禁,标榜自我,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他能够腾跃于苦难的现实,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实际上,李白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内心深处精神和理想的反映。


用李白自己的话说,他的诗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确实,他有很多诗歌都在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比如《山中与幽人对酌》写诗人与幽居的朋友饮酒对酌,不拘礼节,极具情调。“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与隐居的幽人对酌,此情此境,自然事事称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你看李白这里用的语言多直白,多简单,但是却酣畅淋漓,兴味盎然。“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句诗是有典故的。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我们都知道,《宋书》记载,他不懂音乐,但是家里却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这里几乎是用了陶渊明的原话,而最后一句说“明朝有意抱琴来”,也不是着意于声乐的享受,而重在“抚弄以寄其意、以尽其兴。在真率的举止谈吐中,将一种深情曲曲表达出来,整首诗全是写眼前景、口头语,但是简单自然,有情有味。这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正是李白自由洒脱的精神体现。


但是李白的思想真的是如此天真单纯吗?在诗文作品里,李白确实总是毫不讳饰,毫无保留地向读者坦露自己的心胸,有一种儿童式的天真,这种感受、印象当然是真实的,是反映了李白思想性格的一个重要特点的,但如果据此就判定李白这个人单纯得像一张白纸,思想一点儿也不复杂,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我们得明确一点,性格的率直坦诚和思想的单纯,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思想复杂、充满矛盾的人同样可以是直率的。对于李白,我们应该承认,他是文学史上思想比较复杂的作家之一,至少比杜甫复杂,也比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复杂。这个问题我们结合着他的诗歌作品来好好谈一谈。


前面我们说过,李白“十岁观百家”,接受前代各种思想流派的影响的确比较庞杂。他这个人思想又十分话跃,对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思想他都能吸取或接纳,但又从来没有单一地奉行某一种主义,当时的各派思想学说没有一种能把他彻底框住。


从追求理想,追求建功立业的积极用世要求方面看,似乎唐代许多诗人,特别是盛唐诗人差不多都具有这种用世之心,但李白却有些特殊。相比之下,他的理想抱负特别宏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他的诗里说“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题蔡舍人雄》);“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从国家角度讲,是要“济苍生”“安黎元”,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从个人角度讲,是要“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也就是要做宰相,而且从他的《行路难》《君道曲》《经下邳圯(yí) 桥怀张子房》《东山吟》等这些诗里可以看出来,他还不是要做一般的宰相,而是像兴周八百年的姜尚,使齐桓公成霸业的管仲,兴汉四百年的张良,佐东晋王室而奠定江左基业的谢安,以及三国时期成就蜀汉大业的诸葛亮那样的高级宰相。你看看,他的功业理想是多么远大!


而且在李白的内心深处,他是疏狂而自信的。比如孟浩然也有追求为朝廷所用的诗句,那孟浩然是怎么说的?他说:“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还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这写的很落寞,而且有一种乞求的口吻,是一种低姿态。李白就不一样了,他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多么自信,多么飞扬!他年轻时就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直到临死时还写《临终歌》说:“大鹏飞兮振八裔”“游扶桑兮挂左袂”这种理想和自信成为他浪漫主义的一个支柱。他的人生和作品中所体现入世文化和儒家追求功名的思想是十分吻合的。


但是和很多人不太一样的是,他的入世之心和出世之心是并存的。他说“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这是要功成之后身退的意思。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呢?从时代背景来看,他这样的人生期许是与唐代的隐逸文化分不开的。唐代的整个社会风气开放而自由,统治者也无疑是充满自信的。所以呢,在对待隐逸的态度上,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十分肯定隐逸文人“重贞退之节,息贪竞之风”(《旧唐书·隐逸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还对文人隐逸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褒扬,从而使得唐代隐逸之风大盛。另一方面,隐逸更是作为一种封建社会文人“以退为进”的精神抗争方式存在的。对于文人自身而言,它使得文人们在保持独立人格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在有限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个体生命的自尊与价值,这就成全了李白骨子里的那份骄傲。


另外,唐高祖李渊在唐朝开国的时候为了收揽人心,大兴土木建造道观,也给予了那些歌功颂德的道士高官俸禄,更将道教拔擢为国教,多次追封老子,赋予了道教政权的稳定性与正当性。因为这个缘故,整个唐朝都弥漫着一片探访神仙、寻求不死的风气,道教便在唐代时期大张旗鼓,由于帝王的庇荫,成为了当时最盛行的宗教。李白也在这样的时代里对求仙学道有着他自己的痴迷。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又体现着一种游仙访道文化,像《玉真仙人词》《庭前晚开花》《春日行》等等,有很多都涉及到了游仙题材。面对贺知章“谪仙人”的赞誉,李白也是喜不自胜的。


这样看来,李白的思想是儒、道并行的。那他是对这两种思想同时遵从吗?似乎又不是的。咱们举例来看看。比如说,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中,他有“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这样的句子,他称孔子为“大圣”,自称“小儒”,可以看出他对孔子是十分尊重的,这么说来,他确实是崇尚儒家的;但是他又有《嘲鲁儒》这样的诗,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意思是说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朦胧的烟雾中不知所以。这样看,他又对这些“腐儒”充满轻视。从他爱好求仙访道看,他似乎是个道教徒,但他又有诗句说“仙人殊恍惚”,似乎并不真心信道。李白隐逸求仙,虽然对仙界充满着天真浪漫的狂想,但是他又并不迷信于世界上一定就有神仙。正如他在《过西皓墓》一诗中写:“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而后面又写“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他仍然不愿意给这个世界更多的理性,而全凭一厢情愿的自我感情与幻想去生活。因此,他既为了不甘于人生理想落空而努力致用求仕,又在入世不得时向往于隐居求仙。他既明白地知道人世的短暂无常,又不计真伪成败地追求着不朽和永恒,这也实在不能不让人觉得可爱又可伤。


除此之外,李白还在许多诗中描写过他有“杀人”的举动,比如他在《白马行》中说“酒后竞风采,三杯弄空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在《结客少年场行》中,说自己“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又说自己“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这样看,就有点儿可怕了,怎么李白像是杀人不眨眼一般?难道李白真的杀过人?且还是不止一次的杀过人么?


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得看看唐代的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唐律》中,对于谋杀、斗杀、误杀、戏杀、故意杀人、过失杀人等行为都有比较重的刑罚规定,甚至故意杀人的要处以极刑。唐代的法律是相当严厉公正的。举个例子,唐玄宗二十三年,嶲(xī)州都督张审素被殿中侍卫史杨汪冤杀,张审素的儿子寻机将杨汪杀死,然后去官府自首,那时候大家都认为张审素本属无罪而死,他的儿子为父报仇,应当予以赦免,或者从轻发落,甚至连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也是这么认为的。而大臣裴耀卿、李林甫还是认为这样做会败坏国法,坚持依法拿办。那么皇帝最终是怎么裁定的呢?他下旨说:“孝子之情,义不顾死,然杀人而赦之,此途不可启也。”意思是张审素的儿子虽然是个孝子,有情有义,但是他毕竟杀了人,杀人而能免罪,我们不能开这个先例,最后还是下旨将他杖杀了。由此可见,为了维护大唐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即使出于道德的名义来触犯法律,也是无法逃脱法律制裁的。


这样看来,如果李白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杀人如剪草”“杀人红尘中”“杀人都市中”的话,他是不可能逃脱法律制裁的。而根据咱们所讲到的李白一生经历,除了他在晚年追随永王兵败后被流放又遇赦以外,再就没有在其他事情上被治罪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推断,李白是根本没有杀过人的。他在诗句中所写的相关内容,实际都是他任侠思想的体现。


任侠文化在中国渊远流长,它由先秦时期带有贬义的“蠹(dù )侠” 、司马迁的“布衣之侠”发展而来,到了东汉、魏晋时期,由于民族纷争,战乱频繁,任侠意识由起初的个体行为逐渐发展,后来被民众普遍接受,成为了一种真正的侠文化。这样的侠文化到了思想自由的唐代,更是得到了更长足的发展。唐王朝的建立本来就与山东、河北地区豪侠阶层有着紧密的联系,隋唐乱世之际,就曾涌现出秦叔宝、尉迟敬德、程咬金、单雄信等大批英雄豪杰,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也都曾下达诏书广求勇士豪侠,任侠尚武在唐代已经成为了一种浓厚的社会风气。不少唐代诗人都有这种任侠情结。比如陈子昂“少学纵横术,游楚复游燕。”(《赠严仓曹乞推命录》);崔颢“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高适“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邯郸少年行》);就连沉稳厚重,一心信奉儒家的杜甫也曾挥毫写过“白刃仇不义,黄金轻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这样的诗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身就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李白自然也深受影响。而且我们知道,他从小就喜好剑术,少观百家,除了前面提到的儒家、道家,更有纵横家的任侠思想。


李白对古代的侠义之士充满了无限仰慕之情,在他的很多诗歌中都对他们进行了讴歌,大加颂扬。比如《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写“六博争雄好彩来,金盘一掷万人开。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要与人搏斗争雄,以肝胆性命报答天子。既有求功扬名之心,又有知恩图报之意。《结袜子》写“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对重诺轻死、有恩必报的高度认知。安史之乱期间,李白避难剡中,经过漂溪的时候曾受到扶风豪士的款待,于是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写下《扶风豪士歌》来表达感佩之情:“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语言简单而真诚,感激扶风豪士肝胆相照,并意欲他日图报。《侠客行》写“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索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在诗里,李白想象中的侠客是头戴冠帽,腰佩宝剑,身跨骏马,英姿飒爽游走江湖的。他们武艺高超,胆识过人,一旦路见不平,就会拔刀相助,之后拂衣而去,不留姓名。这些侠士最令人敬佩的品质就是重承诺,讲信义。一旦许下诺言,就一定会恪守不渝,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辞。李白所推崇的这种侠义精神实际在唐代已经可以称之为一种“游侠文化”了。


李白追求这样一种侠义的精神境界,向往这些行侠仗义的侠客轰轰烈烈的侠义之举。而在这里,他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侠客粉丝”。在他平常的行事中,也确实是如侠客一般做的。“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留别广陵诸公》)在他的回忆之中,自己俨然就是一位身骑骏马,手持宝剑,广交豪杰的潇洒从容的少侠。


同时,他始终抱有一种“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蔑视权贵”的平等意识。他可以对圣人不敬:“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尧舜之事不足惊,白余嚣嚣(áo众多貌)直可轻”(《怀仙歌》);可以对皇帝不敬:“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可以对王公大臣不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可以对礼法不敬:杜甫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任华说他“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


唐代诗人比较浪漫,不大遵守封建礼法的约束,但像李白这样蔑视权贵,蔑视礼法的却很少见。他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平等关系,而且要求君臣之间也有一种比较平等的关系,像文王与姜尚,严子陵与汉光武帝,刘备与诸葛亮等等。他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wěi),拥篲折节无嫌猜” 燕昭王对贤士郭隗就像对老师一样。郭隗来的时候,亲自拿着扫帚,站在一边,表示为他们清扫道路,彼此推心置腹,没有一点猜忌。他要求皇帝这样对待臣子,对其他权贵等当然就更有理由要求平等了。正因为这样,他才能把人间礼法常常看成不存在或者是可以破除的,才敢想人之所不敢想,说人之所不敢说,达到敢于冲破许多拘束,毫无畏缩的程度。


这种蔑视权贵的思想是充斥在李白身上的一种“英雄主义”,也是一种侠客的人格。他从无数豪侠之士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自己的现实理想投影到诗歌作品中去,他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 yì jī):“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李白在书写的时候能够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不分。


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书写豪侠之事,对侠客风范十分倾慕,但是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对侠客的歌颂只是出于审美需要,所以作品往往给人一种疏离的感觉。但李白就不一样了,我们说李白喜欢侠客,大概谁也不觉得奇怪,因为我们读李白的诗歌,对比他的行事,他在诗中发豪侠之言,行侠义之举,我们会觉得李白诗歌的侠骨柔肠是浸透于内的,而且人物形象逼真,甚至让人觉得这就是李白本人。


这节课咱们所讲的李白思想中的建功立业、疏狂自信、游仙隐逸、使气任侠、蔑视权贵等等,都是李白诗文作品中文化精神的体现,而这些还不止,下节课我们再接着讲。


欢迎你继续收听,我是吉林大学的沈文凡,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苏牧她亲妈

    尉迟不应该读yuchi吗?单雄信的单不应该读shan吗?

    陇上隐之 回复 @苏牧她亲妈: 我也想知道这个解释

  • 明晰_l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仙境兔灵

    沈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李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_∩*)~非常感谢老师~

  • 听友192483259

    沈老师讲的很好,谢谢!

  • 唐韵阁大庇斋主

    评价准确,谢谢美誉!🤝🤝

  • Anael汐汐

    大唐醉侠李太白

  • 李李源

    仙人

  • Li免子

    Li免子 回复 @Li免子:

  • 阿褔妖精

  • 唐韵阁大庇斋主

    欢迎大家转发和收听,同时希望多提建议!共同传播中国经典诗文化!